分享

谢沐县、冯乘县《水经注》、各史“地理”

 荷香月暖 2023-09-09

《水经注》卷三十八 资水、涟水、湘水、漓水、溱水


【题解】 此卷五水,包括了长江和珠江两个水系。资水今仍称资水,发源于广西西北越城岭,从资源以北流入湖南,东北流在益阳附近注入洞庭湖,为洞庭湖四大水之一,全长达六百七十公里。涟水今仍称涟水,是湘江支流,发源于邵阳附近,在湘潭境注入湘江,全长二百多公里。湘水今称湘江,为洞庭湖四大水中的最大河流,发源于广西海洋山,在全州东北流入湖南,到湘阴附近注入洞庭湖,全长八百多公里。漓水今称漓江,发源于广西兴安猫儿山,是桂江的上流,从桂林到阳朔一段,长八十二公里,以风景绝胜著名。溱水是珠江水系河流,《注》文所说上源的武溪,现在仍称武水,溱水的下流是珠江三大枝中的北江。《经》文说:“南入于海。”《注》文说:“溱水又南注于郁而入于海。”今河道与《注》文一致,北江是汇合西江而注于海的。

【01】 解读 注释 译文
东入衡阳湘乡县 [1] ,历石鱼山下 [2] ,多玄石,山高八十余丈,广十里,石色黑而理若云母。开发一重,辄有鱼形,鳞鬐首尾 [3] ,宛若刻画,长数寸,鱼形备足。烧之作鱼膏腥,因以名之。

【解读】 这一段《注》文记叙石鱼山,从现代地质学看,说明此处很可能在第四纪有过一次海进(侵),石鱼山即以海进时期的鱼化石而命名。但“烧之作鱼膏腥”,或许是原著文献中的一种传讹,也或许是作者的臆想。

【注释】
[1]衡阳:古郡名。三国吴置,治今湖南湘潭西。湘乡县:古县名。东汉置,治今湖南湘乡。
[2]石鱼山:在今湖南湘乡西。
[3]鬐(qí):鱼脊鳍。

【译文】 东流入衡阳湘乡县,经过石鱼山下,山上多黑石,山高八十多丈,方圆十里,岩石呈黑色,纹理好像云母。开采出一层,就有鱼形出现,有鳞有鳍,头尾齐全,仿佛雕刻描绘出来的一般,鱼长数寸,形态完备。用火来烧,就发出鱼膏的腥气,因此名为石鱼山。

【02】 解读 注释 译文
湘、漓同源 [4] ,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东北流。罗君章《湘中记》曰 [5] :湘水之出于阳朔 [6] ,则觞为之舟;至洞庭 [7] ,日月若出入于其中也 [8] 。

【解读】 《注》文所说的“湘、漓同源”,也可以认为是正确的,因为二水都发源于海阳山(南岭山系)。但两者的沟通,则是由于在源头上开凿了一条灵渠,后来又称湘桂运河。这是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始皇因南征军运之需命史禄征调数十万人开凿而成的,全长约三十三公里。这条《注》文又记叙了长期以来保持全国第一大淡水湖的洞庭湖:“日月若出入于其中也。”可惜由于围垦,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湖面迅速缩小,已经今非昔比了。

【注释】
[4]湘:今称湘江,为洞庭湖四大水中的最大河流。漓(lí):今称漓江,以风景绝胜著名。
[5]罗君章:即罗含,晋耒阳(在今湖南耒阳)人,字君章,累迁廷尉,长沙相,著有《湘中记》。
[6]阳朔:地名。在广西,以风景秀丽驰名中外。
[7]洞庭:即洞庭湖,在湖南境内,为湖南众水之总汇,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8]日月若出入于其中:语出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译文】 湘水、漓水一同发源,却分流成为二水。南边的一支是漓水,北边的一支是湘水,东北流。罗君章《湘中记》说:湘水发源于阳朔时,小得酒杯可以当船,但流到洞庭时,却一片汪洋,连太阳、月亮都好像从水中升起似的。

【03】 解读 注释 译文
湘水又北迳衡山县东 [9] 。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名紫盖,一名石囷,一名芙容。芙容峰最为竦杰,自远望之,苍苍隐天。故罗含云:望若阵云 [10] ,非清霁素朝 [11] ,不见其峰。丹水涌其左 [12] ,澧泉流其右 [13] 。《山经》谓之岣嵝 [14] ,为南岳也。山下有舜庙,南有祝融冢[15] 。楚灵王之世,山崩毁其坟,得《营丘九头图》。禹治洪水,血马祭山 [16] ,得《金简玉字之书》。芙容峰之东有仙人石室,学者经过,往往闻讽诵之音矣。衡山东南二面临映湘川;自长沙至此,江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故渔者歌曰:帆随湘转,望衡九面。山上有飞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练在山矣。

【解读】 这是一段写景生动的《注》文,写的是南岳衡山,而且除了山以外,又以湘水作为陪衬,所以山水之奇,尽入文中。因为“江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所以《注》文引用渔歌:“帆随湘转,望衡九面。”“九面”,这当然是一种夸大的描述,但是这出于渔人之歌,如同《江水》篇的舟人描述黄牛山一样。郦道元善于引用这类歌谣谚语,是其写作成功的重要手法。

【注释】
[9]衡山县:古县名。西晋置,治今湖南衡山南。
[10]阵云:浓密如战阵的云层。
[11]清霁(jì):雨后或雪后天晴。素朝:早晨天亮的时光。
[12]丹水:水名。不详。
[13]澧(lǐ)泉:不详。
[14]《山经》:即《山海经》。岣嵝(ɡǒulǒu):山名。在今湖南衡山西。
[15]祝融:帝喾(kù)时的火官,后尊为火神。祝融冢:在今湖南衡山西北。
[16]血马:杀马取血,以为祭祀之用。

【译文】 湘水又北流,经衡山县东。山在西南,共有三座高峰:一座叫紫盖,一座叫石囷,一座名芙容。芙容峰最高峻,从远处望去,苍茫的山影隐没于天际。所以罗含说:遥望衡曲有如阵云,不是雨后放晴,或清晨射出日光的时候,就看不见山峰。丹水在左边腾涌,澧泉在右边流奔。衡山,《山经》称为岣嵝,就是南岳。山下有舜庙,南边有祝融墓。楚灵王时,山崩墓毁,却得到《营丘九头图》。禹治洪水时,杀马祭山,得到《金简玉字之书》。芙容峰东有仙人石室,读书人经过时,常常可以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衡山东南两面濒水,倒映于湘江中;从长沙到这里,沿湘水的七百里航程中,有九次面山,九次背山。所以渔歌说:帆随湘转,望衡九面。山上有飞瀑下泻,与下面的青林相映,直向山麓倾泻而下,望去宛如挂在山间的白绢。

【04】 解读 注释 译文
武溪水又南入重山 [17] ,山名蓝豪,广圆五百里,悉曲江县界 [18] 。崖峻险阻,岩岭干天,交柯云蔚 [19] ,霾天晦景 [20] ,谓之泷中。悬湍回注,崩浪震山,名之泷水。

【解读】 这段《注》文是对北江上源的山水素描,北江上源在南岭南麓,《注》文写了“蓝豪”与“泷(中)水”一山一水,言简而词美,清畅可诵,稍读数遍,全文就能熟背如流。真是好文章。

【注释】
[17]武溪水:亦名泷水,源出湖南临武,经乐昌至广东曲江,南流为北江。
[18]曲江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广东韶关。
[19]交柯(kē):树枝交错。
[20]霾(mái):遮掩,覆盖。晦(huì)景:使日色昏暗。

【译文】 武溪水又南流进入重山,山名蓝豪,方圆五百里,都在曲江县境内。山上悬崖削壁,险阻难行,山岭的巨岩高入云天,密林繁枝交错,绿荫如云,荫天蔽日,称为泷中。瀑布萦纡流泻,激起崩裂的浪头,声震山谷,称为泷水。

【05】 解读 注释 译文
林水自源西注于泷水 [21] 。又与云水合,水出县北汤泉,泉源沸涌,浩气云浮,以腥物投之,俄顷即热。

【解读】 这段《注》文记叙的是云水温泉,“泉源沸涌,浩气云浮”,说明用现在温泉等级区分,这是一处过热泉。郦道元的这段文字,显然是用南人著作《幽明录》的记载。因此《注》文的最后两句“腥物投之,俄顷即热”,大概是后来传抄者的笔误,因《幽明录》此二句作“生物投之,须臾便熟”。两者对比,“腥”是“生”的音讹,而“热”是“熟”的形讹。因为《注》文的这两句,对于这处过热泉,无疑是不妥当的。

【注释】
[21]林水:及下文的“云水”,都在今广东韶关北。

【译文】 林水从源头西流,注入泷水。泷水又与云水汇合。云水发源于县北的温泉,温泉水源沸腾汹涌,上面飘浮着一股浓厚的云气,如果投下生的东西,一会儿就会熟的。

卷三十八

   资水出零陵都梁县路山,资水出武陵郡无阳县界唐糺山,盖路山之别名也,谓之大溪水。东北径邵陵郡武冈县南,县分都梁之所置也。县左右二冈对峙,重阻齐秀,间可二里,旧传后汉代五溪蛮,蛮保此冈,故曰武冈,县即其称焉。大溪径建兴县南,又径都梁县南,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长沙定王子敬侯遂之邑也。县西有小山,山上有渟水,既清且浅,其中悉生兰草,绿叶紫茎,芳风藻川,兰馨远馥。俗谓兰为都梁,山因以号,县受名焉。

  东北过夫夷县,夫水出县西南零陵县界少延山,东北流径扶县南,本零陵之夫夷县也。

  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长沙定王子敬侯义之邑也。夫水又东往邵陵水,谓之邵陵浦,水口也。

  东北过邵陵县之北,县治郡下,南临大溪,水径其北,谓之邵陵水。魏咸熙二年,吴宝鼎元年,孙皓分零陵北部,立邵陵郡于邵陵县,县故昭陵也。溪水东得高平水口,水出武陵郡沉陵县首望山,西南径高平县南,又东入邵陵县界,南入于邵水。邵水又东会云泉水,水出零陵永昌县云泉山,西北流径邵阳南,县故昭阳也。云泉水又北注邵陵水,谓之邵阳水口。自下东北出益阳县,其间径流山峡,名之为茱萸江,盖水变名也。

  又东北过益阳县北,县有关羽濑,所谓关侯滩也。南对甘宁故垒,昔关羽屯军水北,孙权令鲁肃、甘宁拒之于是水。宁谓肃曰:羽闻吾咳唾之声,不敢渡也,渡则成擒矣。羽夜闻宁处分,曰兴霸声也,遂不渡。茱萸江又东径益阳县北,又谓之资水。应劭曰:县在益水之阳。今无益水,亦或资水之殊目矣。然此县之左右,处处有深潭,渔者咸轻舟委浪,谣咏相和。罗君章所谓其声绵邈者也。水南十里,有井数百口,浅者四五尺,或三五丈,深者亦不测其深。古老相传,昔人以杖撞地,辄便成井。或云古人采金沙处,莫详其实也。又东与沅水合于湖中,东北入于江也。

  湖即洞庭湖也。所入之处,谓之益阳江口。

  涟水出连道县西,资水之别。

  水出邵陵县界,南径连道县,县故城在湘乡县西百六十里。控引众流,合成一溪。东入衡阳、湘乡县,历石鱼山,下多玄石,山高八十余丈,广十里。石色黑而理若云母,开发一重,辄有鱼形,鳞首尾,宛若刻画,长数寸,鱼形备足,烧之作鱼膏腥,因以名之。涟水又径湘乡县,南临涟水,本属零陵,长沙定王子昌邑。涟水又屈径其县东,而入湘南县也。

  东北过湘南县南,又东北至临湘县西南,东入于湘。涟水自湘甫县东流,至衡阳湘西县界,入于湘水也。于临湘县为西南者矣。

  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即阳朔山也。应劭曰:湘出零山。盖山之殊名也。山在始安县北,县故零陵之南部也。魏咸熙二年,孙皓之甘露元年,立始安郡。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东北流。罗君章《湘中记》曰:湘水之出于阳朔则觞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于其中也。东北过零陵县东,越城峤水,南出越城之峤,峤即五岭之西岭也。秦置五岭之戍,是其一焉。北至零陵县,下注湘水。湘水又径零陵县南,又东北径观阳县,与观水合水出邻贺郡之谢沭县界,西北径观阳县西,县盖即水为名也。又西北流注于湘川,谓之观口也。

  又东北过洮阳县东。

  洮水出县西南大山,东北径其县南,即洮水以立称矣。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定王子节侯拘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洮治也。其水东流注于湘水。又东北过泉陵县西,营水出营阳泠道县南山,西流径九疑山下,蟠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大舜窆其阳,商均葬其阴。山南有舜庙,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自庙仰山极高,直上可百余里。古老相传,言未有登其峰者。山之东北,泠道县界,又有舜庙。县甫有舜碑,碑是零陵太守徐俭立。营水又西径营道县,冯水注之。水出临贺郡冯乘县东北冯冈。其水导源冯溪,西北流,县以托名焉。冯水带约众流,浑成一川,谓之北渚。历县北,西至关下,关下,地名也,是商舟改装之始。冯水又左,合萌渚之水。水南出于萌渚之峤,五岭之第四岭也,其山多锡,亦谓之锡方矣。渚水北径冯乘县西,而北注冯水。冯水又径营道县而右会营水。营水又西北屈而径营道县西,王莽之九疑亭也。营水又东北径营浦县南。营阳郡治也。魏咸熙二年,吴孙皓分零陵置,在营水之阳,故以名郡矣。营水又北,都溪水注之。水出春陵县北二十里仰山,南径其县西。县本泠道县之眷陵乡,盖因言溪为名矣。汉长沙定王分以为县,武帝元朔五年,封王中子买为舂陵侯。县故城东,又有一城,东西相对,各方百步。古老相传,言汉家旧城,汉称犹存,知是节侯故邑也。城东角有一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东南三十里尚有节侯庙。都溪水又南径新宁县东,县东傍都溪,溪水又西径县南,左与五溪俱会。县有五山,山有一溪,五水会于县门,故曰都溪也。都溪水自县又西北流,径泠道县北,与泠水合。水南出九疑山,北流径其县西南,县指泠溪以即名,王莽之泠陵县也。泠水又北流注于都溪水,又西北入于营水。营水又北流,入营阳峡,又北至观阳县而出于峡,大小二峡之间,为沿溯之极艰矣。营水又西北,径泉陵县西,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长沙定王子节侯贤之邑也。王莽名之曰溥润,零陵郡治,故楚矣。汉武帝元鼎六年分桂阳置。太史公曰:舜葬九疑,实惟零陵。郡取名焉,王莽之九疑郡也。下邳陈球为零陵太守,桂阳贼胡兰攻零陵,激流灌城,球辄于内因地势反决水淹贼,相拒不能下。县有自上乡。《零陵先贤传》曰:郑产,字景载,泉陵人也,为白土啬夫。汉末多事,国用不足,产子一岁,辄出口钱,民多不举子。产乃敕民勿得杀子,口钱当自代出。产言其郡、县,为表上言,钱得除,更名白土为更生乡也。《晋书地道记》曰:县有香茅,气甚芬香,言贡之以缩酒也。营水又北流注于湘水。湘水又东北与应水合。水出邵陵县历山,崖瞪险阻,峻崿万寻,澄源湛于下,应水涌于上。东南流径应阳县南,晋分观阳县立,盖即应水为名也。应水又东南流,径有鼻墟南。王隐曰:应阳县本泉陵之北部,东五里有鼻墟,言象所封也。山下有象庙,言甚有灵,能兴云雨。余所闻也,圣人之神曰灵,贤人之精气为鬼,象生不慧,死灵何寄乎?应水又东南流而注于湘水。湘水又东北得口,水出永昌县北罗山。东南流径石燕山东,其山有石,绀而状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其雷风相薄,则石燕群飞,颉颃如真燕矣。罗君章云:今燕不必复飞也。其水又东南径永昌县南,又东流注于湘水。又东北径祁阳县南,又有余溪水注之。水出西北邵陵郡邵陵县,东南流注于湘。其水扬清泛浊,水色两分。湘水又北与宜溪水合,水出湘东郡之新宁县西南新平故县东,新宁,故新平也。众川泻浪,共成一津。西北流,东岸山下有龙穴,宜水径其下,天旱则拥水注之,便有雨降。宜水又西北注于湘。湘水又西北,得舂水口,水上承营阳春陵县西北潭山,又北径新宁县东,又西北流注于湘水也。又东北过重安县东,又东北过县西,承水从东南来注之。承水出衡阳重安县西,邵陵县界邪姜山,东北流至重安县,径舜庙下,庙在承水之阴。又东合略塘,相传云:此塘中有铜神,今犹时闻铜声于水,水辄变绿,作铜腥,鱼为之死。承水又东北径重安县南,汉长沙顷王子度邑也,故零陵之钟武县。王莽更名曰钟桓也。武水入焉。水出钟武县西南表山,东流至钟武县故城南。而东北流至重安县,注于承水,至湘东临承县北、东注于湘,谓之承口。临承即故酃县也,县即湘东郡治也。郡旧治在湘水东,故以名郡。魏正元二年,吴主孙亮分长沙东部立。县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径,鼓鸣则土有兵革之事。罗君章云:扣之,声闻数十里,此鼓今无复声。观阳县东有裴岩,其下有石鼓,形如覆船,扣之清响远彻,其类也。湘水又北历印石,石在衡山县南,湘水右侧。盘石或大或小,临水,石悉有迹,其方如印。累然行列,无文字,如此可二里许,因名为印石也。湘水又北径衡山县东,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名紫盖,一名石囷,一名芙蓉,芙蓉峰最为竦杰,自远望之,苍苍隐天。故罗含云:望若阵云,非清霁素朝,不见其峰。丹水涌其左,澧泉流其右。《山经》谓之峋嵝,为南岳也。山下有舜庙,南有祝融冢。楚灵王之世,山崩,毁其坟,得《营丘九头图》。禹治洪水,血马祭山,得金简玉字之书。芙蓉峰之东,有仙人石室,学者经过,往往闻讽诵之音矣。衡山东南二面,临映湘川,自长沙至此江湘六百里中,有九向九背,故渔者歌曰:帆随湘转,望衡九面。山上有飞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练在山矣。湘水又东北径湘南县东,又历湘西县南,分湘南置也,衡阳郡治。魏甘露二年,吴孙亮分长沙西部立治,晋湘南太守何承天徙治湘西矣。《十三州志》曰:日华水出桂阳郴县日华山西,至湘南县入湘。《地理志》曰:郴县有耒水,出耒山西,至湘南西入湘。湘水又北径麓山东,其山东临湘川,西傍原隰,息心之士,多所萃焉。

  又东北过阴山县西,洣水从东南来注之。又北过醴陵县西,漉水从东南来注之。

  《续汉书。五行志》曰:建安八年,长沙醴陵县有大山,常鸣如牛呴声,积数年。后豫章贼攻没县亭,杀掠吏民,因以为候。湘水又北径建宁县,有空泠峡,惊浪雷奔,濬同三峡。湘水又北径建宁县故城下,晋太始中立。又北过临湘县西,浏水从县西北流注。

  县南有石潭山,湘水径其西。山有石室、石床,临对清流。湘水又北径昭山西,山下有旋泉,深不可测,故言昭潭无底也。亦谓之曰湘州潭。湘水又北径南津城西,西对橘洲,或作吉学字,为南津洲尾。水西有橘洲子戍,故郭尚存。湘水又北,左会瓦官水口,湘浦也。又径船官西,湘洲商舟之所次也。北对长沙郡,郡在水东州城南,旧治在城中,后乃移此。湘水左径麓山东,上有故城,山北有白露水口,湘浦也。又右径临湘县故城西县治,湘水滨临川侧,故即名焉。王莽改号抚陆,故楚南境之地也。秦灭楚,立长沙郡,即青阳之地也。秦始皇二十六年,令曰:荆王献青阳以西。《汉书。邹阳传》曰:越水长沙,还舟青阳。《注》:张晏曰:青阳,地名也。苏林曰:青阳,长沙县也。汉高祖五年,以封吴芮为长沙王,是城即芮筑也。汉景帝二年,封唐姬子发为王,都此,王莽之镇蛮郡也。于《禹贡》则荆州之域。晋怀帝以永嘉元年,分荆州、湘中请郡,立湘州,治此。城之内,郡廨西有陶佩庙,云旧是贾谊宅地,中有一井,是谊所凿,极小而深,上敛下大,其状似壶。傍有一脚石床,才容一人坐,形制甚古。流俗相承,云谊宿所坐床。又有大柑树,亦云谊所植也。城之西北有故市,北对临湘县之新治。县治西北有北津城,县北有吴芮家,广逾六十八丈,登临写目,为廛郭之佳憩也。郭颁《世语》云:魏黄初末,吴人发芮冢,取木,于县立孙坚庙,见芮尸,容貌衣服并如故。吴平后,与发冢人于寿春见南蛮校尉吴纲,曰:君形貌何类长沙王吴芮乎?但君微短耳。纲瞿然曰:是先祖也。自芮卒至家发四百年,至见纲又四十余年矣。湘水左合誊口,又北得石椁口,并湘浦也。右合麻溪水口,湘浦也。湘水又北径三石山东,山枕侧湘川,北即三石水口也,湘浦矣。水北有三石戍,戍城为二水之会也。湘水又径浏口戍西,北对浏水。又北,沩水从西南来注之。

  沩水出益阳县马头山,东径新阳县南,晋太康元年改曰新康矣。沩水又东入临湘县,历沩口戍东,南注湘水。湘水又北合断口,又北则下营口,湘浦也。湘水之左岸有高口水,出益阳县西,北径高口戍南,又西北,上鼻水自鼻洲上口,受湘西入焉,谓之上鼻浦。高水西北与下鼻浦合,水自鼻洲下口,首受湘川,西通高水,谓之下鼻口。高水又西北,右屈为陵子潭,东北流注湘为陵子口。湘水自高口戍东,又北,右会鼻洲,左合上鼻口,又北,右对下鼻口,又北,得陵子口,湘水右岸,铜官浦出焉。湘水又北径铜官山,西临湘水,山土紫色,内含云母,故亦谓之云母山也。

  又北过罗县西,水从东来流性。

  湘水又北径锡口戍东,又北左派,谓之锡水。西北流径锡口戍北,又西北流,屈而东北,注玉水焉。水出西北玉池,东南流注于锡浦,谓之玉池口。锡水又东北,东湖水注之。水上承玉池之东湖也,南注于锡,谓之三阳径,水南有三戍,又东北注于湘。湘水自锡口北出,又得望屯浦,湘浦也。湘水又北,枝津北出,谓之门径也。湘水纡流西北,东北合门水,谓之门径口。又北得三溪水口,水东承大湖,西通湘浦,三水之会,故得三溪之目耳。又北,东会大对水口,西接三津径。湘水又北径黄陵亭西,右合黄陵水口,其水上承大湖,湖水西流,径二妃庙南,世谓之黄陵庙也。言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滞湘之浦。潇者,水清深也。《湘中记》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蒱矢,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崖若朝霞,是纳潇湘之名矣,故民为立祠于水侧焉。荆州牧刘表刊石立碑,树之于庙,以硅不朽之传矣。黄水又西流入于湘,谓之黄陵口。昔王子中有异才,年二十而得恶梦,作《梦赋》。二十一,溺死于湘浦,即斯川矣。湘水又北径白沙戍西,又北,右会东町口水也。湘水又左合决湖口,水出西肢,东通湘渚。湘水又北,汨水注之。水东出豫章艾县桓山,西南径吴昌县北,与纯水合。水源出其县东南纯山,西北流,又东径其县南,又北径其县故城下。县是吴主孙权立。纯水又右会汨水。汨水又西径罗县北,本罗子国也。故在襄阳宜城县西,楚文王移之于此。秦立长沙郡,因以为县,水亦谓之罗水。汨水又西,径玉笥山。罗含《湘中记》云:屈潭之左,有玉笛山,道士遗言,此福地也,一曰地脚山。汨水又西为屈潭,即汨罗渊也。屈原怀沙自沉于此,故渊潭以屈为名。昔贾谊、史迁皆尝径此,弭檝江波,投吊于渊。渊北有屈原庙,庙前有碑。又有《汉南太守程坚碑》,寄在原庙。汨水又西径汨罗戍南,西流注于湘,《春秋》之罗油矣,世谓之汨罗口。湘水又北,枝分北出径泪罗戍西,又北径磊石山东,又北径磊石戍西,谓之苟导径矣,而北合湘水。湘水自阳罗口,西北径磊石山西,而北对青草湖,亦或谓之为青草山也。西对悬城口,湘水又北得九口,并湘浦也。湘水又东北,为青草湖口,右会苟导泾北口,与劳口合,又北得同拌口,皆湘浦右迤者也。又北过下隽县西,微水从东来流注。

  湘水左会清水口,资水也。世谓之益阳江。湘水之左径鹿角山东,右径谨亭戍西,又北合查浦,又北得万石浦,咸湘浦也。侧湘浦北有万石戍。湘水左则沅水注之,谓之横房口,东对微湖,世或谓之麋湖也。右属微水,即《经》所谓微水经下隽者也。西流注于江,谓之麋湖口。湘水又北径金浦戍,北带金浦水,湖溠也。湘水左则澧水注之,世谓之武陵江。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会大江,名之五渚。《战国策》曰:秦与荆战,大破之,取洞庭五渚者也。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山海经》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焉。沅、澧之风,交潇、湘之浦,出入多飘风暴雨。湖中有君山、编山。君山有石穴,潜通吴之包山,郭景纯所谓巴陵地道者也。是山,湘君之所游处,故曰君山矣。昔秦始皇遭风于此,而问其故。博士曰:湘君出入则多风。秦王乃赭其山。汉武帝亦登之,射蛟于是山,东北对编山,山多箎竹。两山相次去数十里,回峙相望,孤影若浮。湖之石岸有山,世谓之笛乌头石。石北右会翁湖口。水上承翁湖,左合洞浦,所谓三苗之国,左洞庭者也。又北至巴丘山,入于江。

  山在湘水右岸。山有巴陵故城,本吴之巴丘邪阁城也。晋太康元年,立巴陵县于此,后置建昌郡。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城跨冈岭,滨阻三江。巴陵西对长洲,其洲南分湘浦,北届大江,故曰三江也。三水所会,亦或谓之三江口矣。夹山列关,谓之射猎,又北对养口,咸湘浦也。水色青异,东北入于大江,有清浊之别,谓之江会也。

  漓水亦出阳海山,漓水与湘水出一山而分源也。湘、漓之间,陆地广百余步,谓之始安峤,峤即越城峤也。峤水自峤之阳,南流注漓,名曰始安水。故庾仲初之赋《扬都》云:判五岭而分流者也。漓水又南与沩水合,水出西北邵陵县界,而东南流至零陵县西,南径越城西。建安十六年,交州刺史赖恭自广信合兵小零陵越城迎步骘,即是地也。沩水又东南流,注于漓水,《汉书》所谓出零陵下漓水者也。漓水又南合弹丸溪,水出于弹丸山。山有涌泉,奔流冲激。山嵁及溪中,有石若丸,自然珠圆,状弹丸矣,故山水即名焉。验其山有石窦,下深数丈,洞穴深远,莫究其极。溪水东流注于漓水。漓水又南径始兴县东,魏元帝咸熙二年,吴孙皓分零陵南部,立始兴县。漓水又南,右会洛溪,溪水出永丰县西北洛溪山,东流径其县北,县本苍梧之北乡,孙皓割以为县。洛溪水又东南径始安县,而东注漓水。漓水又东南流,入熙平县,径羊濑山,山临漓水,石间有色类羊。又东南径鸡濑山,山带漓水,石色状鸡,故二山以物象受名矣。漓水又南,得熙平水口,水源出县东龙山,西南流径其县南,又西与北乡溪水合,水出县东北北乡山,西流径其县北,又西流南转,径其县西,县本始安之扶乡也,孙皓割以为县。溪水又南注熙平水,熙平水又西注于漓水。县南有朝夕塘,水出东山西南,有水从山下注塘,一日再增再减,盈缩以时,未尝愆期,同于潮水,因名此塘为朝夕塘矣。漓水又西径平乐县界,左合平乐溪口,水出临贺郡之谢沭县南历山,西北流径谢沭县西南,西南流至平乐县东南,左会谢沭众溪,派流凑合,西径平乐南。孙皓割苍梧之境,立以为县,北隶始安。溪水又西南流,注于漓水,谓之平乐水。

  南过苍梧荔浦县,濑水出县西北鲁山之东,径其县西,与濡水合。水出永丰县西北濡山,东南径其县西,又东南流入荔浦县,注于濑溪,又注于漓水,漓水之上有关。漓水又南,左合灵溪水口,水出临贺富川县北符灵冈,南流径其县东,又南注于漓水也。又南至广信县,入于郁水。

  溱水出桂阳临武县南,绕城西北屈东流。

  溱水导源县西南,北流径县西,而北与武溪合。《山海经》曰:肄水出临武西南,而东南注于海。入番禺西。肄水盖溱水之别名也。武溪水出临武县西北桐柏山,东南流,右合溱水,乱流东南径临武县西,谓之武溪。县侧临溪东,因曰临武县,王莽更名大武也。溪又东南流,左会黄岑溪水,水出郴县黄岑山,西南流,右合武溪水。武溪水又南入重山,山名蓝豪,广圆五百里,悉曲江县界。崖峻险阻,岩岭干天,交柯云蔚,霆天晦景,谓之泷中。悬湍回注,崩浪震山,名之泷水。

  东至曲江县安聂邑东,屈西南流。

  泷水又南出峡,谓之泷口。西岸有任将军城,南海都尉任嚣所筑也。嚣死,尉佗自龙川始居之。东岸有任将军庙。泷水又南合泠水,泠水东出泠君山,山,群峰之孤秀也。晋太元十八年,崩十余丈。于是悬涧瀑挂,倾流注壑,颓波所入,灌于泷水。泷水又右合林水,林水出县东北洹山。王歆之《始兴记》曰:林水源里有石室,室前磐石上,行罗十瓮,中悉是饼银。采伐遇之,不得取,取必迷闷。晋太元初,民封驱之家仆,密窃三饼归,发看,有大蛇螫之而死。《湘州记》曰:其夜,驱之梦神语曰:君奴不谨,盗银三饼,即日显戮,以银相偿。觉视,则奴死银在矣。林水自源西注于泷水。又与云水合,水出县北汤泉。泉源沸涌,浩气云浮,以腥物投之,俄顷即热。其中时有细赤鱼游之,不为灼也。西北合泷水。又有藉水,上承沧海水,有岛屿焉。其水吐纳众流,西北注于泷水。泷水又南历灵鹫山,山本名虎郡山,亦曰虎市山,以虎多暴故也。晋义熙中,沙门释僧律,葺宇岩阿,猛虎远迹,盖律仁感所致,因改曰灵鹫山。泷水又南径曲江县东,云县昔号曲红,曲红,山名也,东连冈是矣。泷中有碑,文曰:自瀑亭至乎曲红。按《地理志》,曲江,旧县也。王莽以为除虏。始兴郡治。魏文帝咸熙二年,孙皓分桂阳南部立。县东傍泷溪,号曰北泷水,水左即东溪口也。水出始兴东江州南康县界石阎山,西流而与连水合,水出南康县凉热山连溪,山即大庾岭也。五岭之最东矣,故曰东峤山。斯则改装之次,其下船路,名涟溪。涟水南流,注于东溪,谓之涟口,庾仲初谓之大庾峤水也。东溪亦名东江,又曰始兴水。又西,邪阶水注之。水出县东南邪阶山。水有别源,曰巢头,重岭衿泷,湍奔相属,祖源双注,合为一川。水侧有鼻天子城,鼻天子,所未闻也。邪阶水又西北注于东江。江水又西径始兴县南,又西入曲江县,邸水注之。水出浮岳山,山蹑一处,则百余步动,若在水也,因名浮岳山。南流注于东江,东江又西,与利水合。水出县之韶石北山,南流径韶石下,其高百仞,广圆五里,两石对峙,相去一里,小大略均,似双阙,名曰韶石。古老言,昔有二仙,分而憩之,自尔年丰,弥历一纪。利水又南径灵石下,灵石一名逃石,高三十丈,广圆五百丈。耆旧传言,石本桂林武城县,因夜迅雷之变,忽然迁此,彼人来见,叹曰:石乃逃来。因名逃石,以其有灵运徙,又曰灵石,其杰处,临江壁立,霞驳有若缋焉。水石惊濑,传响不绝,商舟淹留,聆玩不已。利水南注东江,东江又西注于北江,谓之东江口。溱水自此有始兴大庾之名,而南入浈阳县也。

  过浈阳县,出洭浦关,与桂水合。

  溱水南径浈阳县西,旧汉县也,王莽之綦武矣。县东有浈石山,广圆三十里,挺崿大江之北,盘址长川之际。其阳有石室,渔叟所憩。昔欲于山北开达郡之路,辄有大蛇断道,不果。是以今行者,必于石室前泛舟而济也。溱水又西南,历皋口、太尉二山之间,是曰浈阳峡。两岸杰秀,壁立亏天。昔尝凿石架阁,令两岸相接,以拒徐道覆。溱水出峡,左则浈水注之,水出南海龙川县西,径浈阳县南,右注溱水。故应劭曰:浈水西入溱是也。溱水又西南,洭水入焉。《山海经》所谓湟水,出桂阳西北山,东南注肄入敦浦西者也。溱水又西南径中宿县会一里水,其处隘,名之为观岐。连山交枕,绝崖壁竦,下有神庙,背阿面流,坛宇虚肃,庙渚攒石巉岩,乱峙中川。时水洊至,鼓怒沸腾,流木沦没,必无出者。世人以为河怕下材。晋中朝时,县人有使者至洛,事讫,将还。忽有一人寄其书云:吾家在观岐前,石间悬藤,即其处也。但叩藤,自当有人取之。使者谨依其言,果有二人出外取书,并延入水府,衣不沾濡。言此似不近情,然造化之中,无所不有,穆满西游,与河宗论宝。以此推之,亦为类矣。溱水又西南径中宿县南,吴孙皓分四会之北乡立焉。

  南入于海。

  溱水又南注于郁,而入于海。



《水经注·卷三十八》

   资水出零陵都梁县路山,资水出武陵郡无阳县界唐糺山,盖路山之别名也,谓之大溪水。东北径邵陵郡武冈县南,县分都梁之所置也。县左右二冈对峙,重阻齐秀,间可二里,旧传后汉代五溪蛮,蛮保此冈,故曰武冈,县即其称焉。大溪径建兴县南,又径都梁县南,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长沙定王子敬侯遂之邑也。县西有小山,山上有渟水,既清且浅,其中悉生兰草,绿叶紫茎,芳风藻川,兰馨远馥。俗谓兰为都梁,山因以号,县受名焉。


        东北过夫夷县,夫水出县西南零陵县界少延山,东北流径扶县南,本零陵之夫夷县也。


        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长沙定王子敬侯义之邑也。夫水又东往邵陵水,谓之邵陵浦,水口也。


        东北过邵陵县之北,县治郡下,南临大溪,水径其北,谓之邵陵水。魏咸熙二年,吴宝鼎元年,孙皓分零陵北部,立邵陵郡于邵陵县,县故昭陵也。溪水东得高平水口,水出武陵郡沉陵县首望山,西南径高平县南,又东入邵陵县界,南入于邵水。邵水又东会云泉水,水出零陵永昌县云泉山,西北流径邵阳南,县故昭阳也。云泉水又北注邵陵水,谓之邵阳水口。自下东北出益阳县,其间径流山峡,名之为茱萸江,盖水变名也。


        又东北过益阳县北,县有关羽濑,所谓关侯滩也。南对甘宁故垒,昔关羽屯军水北,孙权令鲁肃、甘宁拒之于是水。宁谓肃曰:羽闻吾咳唾之声,不敢渡也,渡则成擒矣。羽夜闻宁处分,曰兴霸声也,遂不渡。茱萸江又东径益阳县北,又谓之资水。应劭曰:县在益水之阳。今无益水,亦或资水之殊目矣。然此县之左右,处处有深潭,渔者咸轻舟委浪,谣咏相和。罗君章所谓其声绵邈者也。水南十里,有井数百口,浅者四五尺,或三五丈,深者亦不测其深。古老相传,昔人以杖撞地,辄便成井。或云古人采金沙处,莫详其实也。又东与沅水合于湖中,东北入于江也。


        湖即洞庭湖也。所入之处,谓之益阳江口。


        涟水出连道县西,资水之别。


        水出邵陵县界,南径连道县,县故城在湘乡县西百六十里。控引众流,合成一溪。东入衡阳、湘乡县,历石鱼山,下多玄石,山高八十余丈,广十里。石色黑而理若云母,开发一重,辄有鱼形,鳞首尾,宛若刻画,长数寸,鱼形备足,烧之作鱼膏腥,因以名之。涟水又径湘乡县,南临涟水,本属零陵,长沙定王子昌邑。涟水又屈径其县东,而入湘南县也。


        东北过湘南县南,又东北至临湘县西南,东入于湘。涟水自湘甫县东流,至衡阳湘西县界,入于湘水也。于临湘县为西南者矣。


        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即阳朔山也。应劭曰:湘出零山。盖山之殊名也。山在始安县北,县故零陵之南部也。魏咸熙二年,孙皓之甘露元年,立始安郡。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东北流。罗君章《湘中记》曰:湘水之出于阳朔则觞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于其中也。东北过零陵县东,越城峤水,南出越城之峤,峤即五岭之西岭也。秦置五岭之戍,是其一焉。北至零陵县,下注湘水。湘水又径零陵县南,又东北径观阳县,与观水合。水出邻贺郡之谢沭县界,西北径观阳县西,县盖即水为名也。又西北流注于湘川,谓之观口也。


        又东北过洮阳县东。


        洮水出县西南大山,东北径其县南,即洮水以立称矣。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定王子节侯拘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洮治也。其水东流注于湘水。又东北过泉陵县西,营水出营阳泠道县南山,西流径九疑山下,蟠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大舜窆其阳,商均葬其阴。山南有舜庙,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自庙仰山极高,直上可百余里。古老相传,言未有登其峰者。山之东北,泠道县界,又有舜庙。县甫有舜碑,碑是零陵太守徐俭立。营水又西径营道县,冯水注之。水出临贺郡冯乘县东北冯冈。其水导源冯溪,西北流,县以托名焉。冯水带约众流,浑成一川,谓之北渚。历县北,西至关下,关下,地名也,是商舟改装之始。冯水又左,合萌渚之水。水南出于萌渚之峤,五岭之第四岭也,其山多锡,亦谓之锡方矣。渚水北径冯乘县西,而北注冯水。冯水又径营道县而右会营水。营水又西北屈而径营道县西,王莽之九疑亭也。营水又东北径营浦县南。营阳郡治也。魏咸熙二年,吴孙皓分零陵置,在营水之阳,故以名郡矣。营水又北,都溪水注之。水出春陵县北二十里仰山,南径其县西。县本泠道县之眷陵乡,盖因言溪为名矣。汉长沙定王分以为县,武帝元朔五年,封王中子买为舂陵侯。县故城东,又有一城,东西相对,各方百步。古老相传,言汉家旧城,汉称犹存,知是节侯故邑也。城东角有一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东南三十里尚有节侯庙。都溪水又南径新宁县东,县东傍都溪,溪水又西径县南,左与五溪俱会。县有五山,山有一溪,五水会于县门,故曰都溪也。都溪水自县又西北流,径泠道县北,与泠水合。水南出九疑山,北流径其县西南,县指泠溪以即名,王莽之泠陵县也。泠水又北流注于都溪水,又西北入于营水。营水又北流,入营阳峡,又北至观阳县而出于峡,大小二峡之间,为沿溯之极艰矣。营水又西北,径泉陵县西,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长沙定王子节侯贤之邑也。王莽名之曰溥润,零陵郡治,故楚矣。汉武帝元鼎六年分桂阳置。太史公曰:舜葬九疑,实惟零陵。郡取名焉,王莽之九疑郡也。下邳陈球为零陵太守,桂阳贼胡兰攻零陵,激流灌城,球辄于内因地势反决水淹贼,相拒不能下。县有自上乡。《零陵先贤传》曰:郑产,字景载,泉陵人也,为白土啬夫。汉末多事,国用不足,产子一岁,辄出口钱,民多不举子。产乃敕民勿得杀子,口钱当自代出。产言其郡、县,为表上言,钱得除,更名白土为更生乡也。《晋书地道记》曰:县有香茅,气甚芬香,言贡之以缩酒也。营水又北流注于湘水。湘水又东北与应水合。水出邵陵县历山,崖瞪险阻,峻崿万寻,澄源湛于下,应水涌于上。东南流径应阳县南,晋分观阳县立,盖即应水为名也。应水又东南流,径有鼻墟南。王隐曰:应阳县本泉陵之北部,东五里有鼻墟,言象所封也。山下有象庙,言甚有灵,能兴云雨。余所闻也,圣人之神曰灵,贤人之精气为鬼,象生不慧,死灵何寄乎?应水又东南流而注于湘水。湘水又东北得口,水出永昌县北罗山。东南流径石燕山东,其山有石,绀而状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其雷风相薄,则石燕群飞,颉颃如真燕矣。罗君章云:今燕不必复飞也。其水又东南径永昌县南,又东流注于湘水。又东北径祁阳县南,又有余溪水注之。水出西北邵陵郡邵陵县,东南流注于湘。其水扬清泛浊,水色两分。湘水又北与宜溪水合,水出湘东郡之新宁县西南新平故县东,新宁,故新平也。众川泻浪,共成一津。西北流,东岸山下有龙穴,宜水径其下,天旱则拥水注之,便有雨降。宜水又西北注于湘。湘水又西北,得舂水口,水上承营阳春陵县西北潭山,又北径新宁县东,又西北流注于湘水也。又东北过重安县东,又东北过县西,承水从东南来注之。承水出衡阳重安县西,邵陵县界邪姜山,东北流至重安县,径舜庙下,庙在承水之阴。又东合略塘,相传云:此塘中有铜神,今犹时闻铜声于水,水辄变绿,作铜腥,鱼为之死。承水又东北径重安县南,汉长沙顷王子度邑也,故零陵之钟武县。王莽更名曰钟桓也。武水入焉。水出钟武县西南表山,东流至钟武县故城南。而东北流至重安县,注于承水,至湘东临承县北、东注于湘,谓之承口。临承即故酃县也,县即湘东郡治也。郡旧治在湘水东,故以名郡。魏正元二年,吴主孙亮分长沙东部立。县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径,鼓鸣则土有兵革之事。罗君章云:扣之,声闻数十里,此鼓今无复声。观阳县东有裴岩,其下有石鼓,形如覆船,扣之清响远彻,其类也。湘水又北历印石,石在衡山县南,湘水右侧。盘石或大或小,临水,石悉有迹,其方如印。累然行列,无文字,如此可二里许,因名为印石也。湘水又北径衡山县东,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名紫盖,一名石囷,一名芙蓉,芙蓉峰最为竦杰,自远望之,苍苍隐天。故罗含云:望若阵云,非清霁素朝,不见其峰。丹水涌其左,澧泉流其右。《山经》谓之峋嵝,为南岳也。山下有舜庙,南有祝融冢。楚灵王之世,山崩,毁其坟,得《营丘九头图》。禹治洪水,血马祭山,得金简玉字之书。芙蓉峰之东,有仙人石室,学者经过,往往闻讽诵之音矣。衡山东南二面,临映湘川,自长沙至此江湘六百里中,有九向九背,故渔者歌曰:帆随湘转,望衡九面。山上有飞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练在山矣。湘水又东北径湘南县东,又历湘西县南,分湘南置也,衡阳郡治。魏甘露二年,吴孙亮分长沙西部立治,晋湘南太守何承天徙治湘西矣。《十三州志》曰:日华水出桂阳郴县日华山西,至湘南县入湘。《地理志》曰:郴县有耒水,出耒山西,至湘南西入湘。湘水又北径麓山东,其山东临湘川,西傍原隰,息心之士,多所萃焉。


        又东北过阴山县西,洣水从东南来注之。又北过醴陵县西,漉水从东南来注之。


        《续汉书。五行志》曰:建安八年,长沙醴陵县有大山,常鸣如牛呴声,积数年。后豫章贼攻没县亭,杀掠吏民,因以为候。湘水又北径建宁县,有空泠峡,惊浪雷奔,濬同三峡。湘水又北径建宁县故城下,晋太始中立。又北过临湘县西,浏水从县西北流注。


        县南有石潭山,湘水径其西。山有石室、石床,临对清流。湘水又北径昭山西,山下有旋泉,深不可测,故言昭潭无底也。亦谓之曰湘州潭。湘水又北径南津城西,西对橘洲,或作吉学字,为南津洲尾。水西有橘洲子戍,故郭尚存。湘水又北,左会瓦官水口,湘浦也。又径船官西,湘洲商舟之所次也。北对长沙郡,郡在水东州城南,旧治在城中,后乃移此。湘水左径麓山东,上有故城,山北有白露水口,湘浦也。又右径临湘县故城西县治,湘水滨临川侧,故即名焉。王莽改号抚陆,故楚南境之地也。秦灭楚,立长沙郡,即青阳之地也。秦始皇二十六年,令曰:荆王献青阳以西。《汉书。邹阳传》曰:越水长沙,还舟青阳。《注》:张晏曰:青阳,地名也。苏林曰:青阳,长沙县也。汉高祖五年,以封吴芮为长沙王,是城即芮筑也。汉景帝二年,封唐姬子发为王,都此,王莽之镇蛮郡也。于《禹贡》则荆州之域。晋怀帝以永嘉元年,分荆州、湘中请郡,立湘州,治此。城之内,郡廨西有陶佩庙,云旧是贾谊宅地,中有一井,是谊所凿,极小而深,上敛下大,其状似壶。傍有一脚石床,才容一人坐,形制甚古。流俗相承,云谊宿所坐床。又有大柑树,亦云谊所植也。城之西北有故市,北对临湘县之新治。县治西北有北津城,县北有吴芮家,广逾六十八丈,登临写目,为廛郭之佳憩也。郭颁《世语》云:魏黄初末,吴人发芮冢,取木,于县立孙坚庙,见芮尸,容貌衣服并如故。吴平后,与发冢人于寿春见南蛮校尉吴纲,曰:君形貌何类长沙王吴芮乎?但君微短耳。纲瞿然曰:是先祖也。自芮卒至家发四百年,至见纲又四十余年矣。湘水左合誊口,又北得石椁口,并湘浦也。右合麻溪水口,湘浦也。湘水又北径三石山东,山枕侧湘川,北即三石水口也,湘浦矣。水北有三石戍,戍城为二水之会也。湘水又径浏口戍西,北对浏水。又北,沩水从西南来注之。


        沩水出益阳县马头山,东径新阳县南,晋太康元年改曰新康矣。沩水又东入临湘县,历沩口戍东,南注湘水。湘水又北合断口,又北则下营口,湘浦也。湘水之左岸有高口水,出益阳县西,北径高口戍南,又西北,上鼻水自鼻洲上口,受湘西入焉,谓之上鼻浦。高水西北与下鼻浦合,水自鼻洲下口,首受湘川,西通高水,谓之下鼻口。高水又西北,右屈为陵子潭,东北流注湘为陵子口。湘水自高口戍东,又北,右会鼻洲,左合上鼻口,又北,右对下鼻口,又北,得陵子口,湘水右岸,铜官浦出焉。湘水又北径铜官山,西临湘水,山土紫色,内含云母,故亦谓之云母山也。


        又北过罗县西,水从东来流性。


        湘水又北径锡口戍东,又北左派,谓之锡水。西北流径锡口戍北,又西北流,屈而东北,注玉水焉。水出西北玉池,东南流注于锡浦,谓之玉池口。锡水又东北,东湖水注之。水上承玉池之东湖也,南注于锡,谓之三阳径,水南有三戍,又东北注于湘。湘水自锡口北出,又得望屯浦,湘浦也。湘水又北,枝津北出,谓之门径也。湘水纡流西北,东北合门水,谓之门径口。又北得三溪水口,水东承大湖,西通湘浦,三水之会,故得三溪之目耳。又北,东会大对水口,西接三津径。湘水又北径黄陵亭西,右合黄陵水口,其水上承大湖,湖水西流,径二妃庙南,世谓之黄陵庙也。言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滞湘之浦。潇者,水清深也。《湘中记》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蒱矢,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崖若朝霞,是纳潇湘之名矣,故民为立祠于水侧焉。荆州牧刘表刊石立碑,树之于庙,以硅不朽之传矣。黄水又西流入于湘,谓之黄陵口。昔王子中有异才,年二十而得恶梦,作《梦赋》。二十一,溺死于湘浦,即斯川矣。湘水又北径白沙戍西,又北,右会东町口水也。湘水又左合决湖口,水出西肢,东通湘渚。湘水又北,汨水注之。水东出豫章艾县桓山,西南径吴昌县北,与纯水合。水源出其县东南纯山,西北流,又东径其县南,又北径其县故城下。县是吴主孙权立。纯水又右会汨水。汨水又西径罗县北,本罗子国也。故在襄阳宜城县西,楚文王移之于此。秦立长沙郡,因以为县,水亦谓之罗水。汨水又西,径玉笥山。罗含《湘中记》云:屈潭之左,有玉笛山,道士遗言,此福地也,一曰地脚山。汨水又西为屈潭,即汨罗渊也。屈原怀沙自沉于此,故渊潭以屈为名。昔贾谊、史迁皆尝径此,弭檝江波,投吊于渊。渊北有屈原庙,庙前有碑。又有《汉南太守程坚碑》,寄在原庙。汨水又西径汨罗戍南,西流注于湘,《春秋》之罗油矣,世谓之汨罗口。湘水又北,枝分北出径泪罗戍西,又北径磊石山东,又北径磊石戍西,谓之苟导径矣,而北合湘水。湘水自阳罗口,西北径磊石山西,而北对青草湖,亦或谓之为青草山也。西对悬城口,湘水又北得九口,并湘浦也。湘水又东北,为青草湖口,右会苟导泾北口,与劳口合,又北得同拌口,皆湘浦右迤者也。又北过下隽县西,微水从东来流注。


        湘水左会清水口,资水也。世谓之益阳江。湘水之左径鹿角山东,右径谨亭戍西,又北合查浦,又北得万石浦,咸湘浦也。侧湘浦北有万石戍。湘水左则沅水注之,谓之横房口,东对微湖,世或谓之麋湖也。右属微水,即《经》所谓微水经下隽者也。西流注于江,谓之麋湖口。湘水又北径金浦戍,北带金浦水,湖溠也。湘水左则澧水注之,世谓之武陵江。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会大江,名之五渚。《战国策》曰:秦与荆战,大破之,取洞庭五渚者也。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山海经》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焉。沅、澧之风,交潇、湘之浦,出入多飘风暴雨。湖中有君山、编山。君山有石穴,潜通吴之包山,郭景纯所谓巴陵地道者也。是山,湘君之所游处,故曰君山矣。昔秦始皇遭风于此,而问其故。博士曰:湘君出入则多风。秦王乃赭其山。汉武帝亦登之,射蛟于是山,东北对编山,山多箎竹。两山相次去数十里,回峙相望,孤影若浮。湖之石岸有山,世谓之笛乌头石。石北右会翁湖口。水上承翁湖,左合洞浦,所谓三苗之国,左洞庭者也。又北至巴丘山,入于江。


        山在湘水右岸。山有巴陵故城,本吴之巴丘邪阁城也。晋太康元年,立巴陵县于此,后置建昌郡。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城跨冈岭,滨阻三江。巴陵西对长洲,其洲南分湘浦,北届大江,故曰三江也。三水所会,亦或谓之三江口矣。夹山列关,谓之射猎,又北对养口,咸湘浦也。水色青异,东北入于大江,有清浊之别,谓之江会也。


        漓水亦出阳海山,漓水与湘水出一山而分源也。湘、漓之间,陆地广百余步,谓之始安峤,峤即越城峤也。峤水自峤之阳,南流注漓,名曰始安水。故庾仲初之赋《扬都》云:判五岭而分流者也。漓水又南与沩水合,水出西北邵陵县界,而东南流至零陵县西,南径越城西。建安十六年,交州刺史赖恭自广信合兵小零陵越城迎步骘,即是地也。沩水又东南流,注于漓水,《汉书》所谓出零陵下漓水者也。漓水又南合弹丸溪,水出于弹丸山。山有涌泉,奔流冲激。山嵁及溪中,有石若丸,自然珠圆,状弹丸矣,故山水即名焉。验其山有石窦,下深数丈,洞穴深远,莫究其极。溪水东流注于漓水。漓水又南径始兴县东,魏元帝咸熙二年,吴孙皓分零陵南部,立始兴县。漓水又南,右会洛溪,溪水出永丰县西北洛溪山,东流径其县北,县本苍梧之北乡,孙皓割以为县。洛溪水又东南径始安县,而东注漓水。漓水又东南流,入熙平县,径羊濑山,山临漓水,石间有色类羊。又东南径鸡濑山,山带漓水,石色状鸡,故二山以物象受名矣。漓水又南,得熙平水口,水源出县东龙山,西南流径其县南,又西与北乡溪水合,水出县东北北乡山,西流径其县北,又西流南转,径其县西,县本始安之扶乡也,孙皓割以为县。溪水又南注熙平水,熙平水又西注于漓水。县南有朝夕塘,水出东山西南,有水从山下注塘,一日再增再减,盈缩以时,未尝愆期,同于潮水,因名此塘为朝夕塘矣。漓水又西径平乐县界,左合平乐溪口,水出临贺郡之谢沭县南历山,西北流径谢沭县西南,西南流至平乐县东南,左会谢沭众溪,派流凑合,西径平乐南。孙皓割苍梧之境,立以为县,北隶始安。溪水又西南流,注于漓水,谓之平乐水。


        南过苍梧荔浦县,濑水出县西北鲁山之东,径其县西,与濡水合。水出永丰县西北濡山,东南径其县西,又东南流入荔浦县,注于濑溪,又注于漓水,漓水之上有关。漓水又南,左合灵溪水口,水出临贺富川县北符灵冈,南流径其县东,又南注于漓水也。又南至广信县,入于郁水。


        溱水出桂阳临武县南,绕城西北屈东流。


        溱水导源县西南,北流径县西,而北与武溪合。《山海经》曰:肄水出临武西南,而东南注于海。入番禺西。肄水盖溱水之别名也。武溪水出临武县西北桐柏山,东南流,右合溱水,乱流东南径临武县西,谓之武溪。县侧临溪东,因曰临武县,王莽更名大武也。溪又东南流,左会黄岑溪水,水出郴县黄岑山,西南流,右合武溪水。武溪水又南入重山,山名蓝豪,广圆五百里,悉曲江县界。崖峻险阻,岩岭干天,交柯云蔚,霆天晦景,谓之泷中。悬湍回注,崩浪震山,名之泷水。


        东至曲江县安聂邑东,屈西南流。


        泷水又南出峡,谓之泷口。西岸有任将军城,南海都尉任嚣所筑也。嚣死,尉佗自龙川始居之。东岸有任将军庙。泷水又南合泠水,泠水东出泠君山,山,群峰之孤秀也。晋太元十八年,崩十余丈。于是悬涧瀑挂,倾流注壑,颓波所入,灌于泷水。泷水又右合林水,林水出县东北洹山。王歆之《始兴记》曰:林水源里有石室,室前磐石上,行罗十瓮,中悉是饼银。采伐遇之,不得取,取必迷闷。晋太元初,民封驱之家仆,密窃三饼归,发看,有大蛇螫之而死。《湘州记》曰:其夜,驱之梦神语曰:君奴不谨,盗银三饼,即日显戮,以银相偿。觉视,则奴死银在矣。林水自源西注于泷水。又与云水合,水出县北汤泉。泉源沸涌,浩气云浮,以腥物投之,俄顷即热。其中时有细赤鱼游之,不为灼也。西北合泷水。又有藉水,上承沧海水,有岛屿焉。其水吐纳众流,西北注于泷水。泷水又南历灵鹫山,山本名虎郡山,亦曰虎市山,以虎多暴故也。晋义熙中,沙门释僧律,葺宇岩阿,猛虎远迹,盖律仁感所致,因改曰灵鹫山。泷水又南径曲江县东,云县昔号曲红,曲红,山名也,东连冈是矣。泷中有碑,文曰:自瀑亭至乎曲红。按《地理志》,曲江,旧县也。王莽以为除虏。始兴郡治。魏文帝咸熙二年,孙皓分桂阳南部立。县东傍泷溪,号曰北泷水,水左即东溪口也。水出始兴东江州南康县界石阎山,西流而与连水合,水出南康县凉热山连溪,山即大庾岭也。五岭之最东矣,故曰东峤山。斯则改装之次,其下船路,名涟溪。涟水南流,注于东溪,谓之涟口,庾仲初谓之大庾峤水也。东溪亦名东江,又曰始兴水。又西,邪阶水注之。水出县东南邪阶山。水有别源,曰巢头,重岭衿泷,湍奔相属,祖源双注,合为一川。水侧有鼻天子城,鼻天子,所未闻也。邪阶水又西北注于东江。江水又西径始兴县南,又西入曲江县,邸水注之。水出浮岳山,山蹑一处,则百余步动,若在水也,因名浮岳山。南流注于东江,东江又西,与利水合。水出县之韶石北山,南流径韶石下,其高百仞,广圆五里,两石对峙,相去一里,小大略均,似双阙,名曰韶石。古老言,昔有二仙,分而憩之,自尔年丰,弥历一纪。利水又南径灵石下,灵石一名逃石,高三十丈,广圆五百丈。耆旧传言,石本桂林武城县,因夜迅雷之变,忽然迁此,彼人来见,叹曰:石乃逃来。因名逃石,以其有灵运徙,又曰灵石,其杰处,临江壁立,霞驳有若缋焉。水石惊濑,传响不绝,商舟淹留,聆玩不已。利水南注东江,东江又西注于北江,谓之东江口。溱水自此有始兴大庾之名,而南入浈阳县也。


        过浈阳县,出洭浦关,与桂水合。


        溱水南径浈阳县西,旧汉县也,王莽之綦武矣。县东有浈石山,广圆三十里,挺崿大江之北,盘址长川之际。其阳有石室,渔叟所憩。昔欲于山北开达郡之路,辄有大蛇断道,不果。是以今行者,必于石室前泛舟而济也。溱水又西南,历皋口、太尉二山之间,是曰浈阳峡。两岸杰秀,壁立亏天。昔尝凿石架阁,令两岸相接,以拒徐道覆。溱水出峡,左则浈水注之,水出南海龙川县西,径浈阳县南,右注溱水。故应劭曰:浈水西入溱是也。溱水又西南,洭水入焉。《山海经》所谓湟水,出桂阳西北山,东南注肄入敦浦西者也。溱水又西南径中宿县会一里水,其处隘,名之为观岐。连山交枕,绝崖壁竦,下有神庙,背阿面流,坛宇虚肃,庙渚攒石巉岩,乱峙中川。时水洊至,鼓怒沸腾,流木沦没,必无出者。世人以为河怕下材。晋中朝时,县人有使者至洛,事讫,将还。忽有一人寄其书云:吾家在观岐前,石间悬藤,即其处也。但叩藤,自当有人取之。使者谨依其言,果有二人出外取书,并延入水府,衣不沾濡。言此似不近情,然造化之中,无所不有,穆满西游,与河宗论宝。以此推之,亦为类矣。溱水又西南径中宿县南,吴孙皓分四会之北乡立焉。


        南入于海。


        溱水又南注于郁,而入于海。

《水经注》卷三十九 洭水、深水、钟水、耒水、洣水、漉水、浏水、 水、赣水、庐江水


【题解】 此卷立篇的共达十水。但十水之中除赣水较大外,其余都是小水。洭水即今广东北部的连江,是珠江水系河流,发源于连州以北的南岭山麓,在英德以南的连江口注入北江,全长二百七十多公里。深水即今潇水,是湘江支流,发源于湖南南境蓝山南九嶷山,不过是条三十六公里的小支流,在永州附近注入湘江,但声名却很大,古人作文,常常潇湘并称。钟水今称舂陵水,也是湘江支流,发源于湖南南境蓝山南的南岭北麓,北流在常宁附近注入湘江,全长约三百公里。耒水今仍称耒水,湘江支流,发源于湖南桂东,北流在衡阳附近注入湘江,全长四百五十公里。洣水今仍称洣水,湘江支流,发源于湖南桂东与酃县的分水岭,北流在衡东注入湘江,全长三百公里。漉水今称渌水,湘江支流,发源于江西万载,北流入湖南浏阳境,至株洲渌口注入湘江,全长仅一百六十公里。浏水今称浏阳河,湘江支流,发源于浏阳东湘、赣二省边界,北流至长沙流入湘江,全长二百多公里。 水也是湘江支流,但究系今何水,其事尚可研究,按《经》文所叙,此水很可能是汨罗江。但按《注》文琢磨, 水很可能就是汨罗江注入湘江时的一条汊道,现在由于洞庭湖和湘江下游的水道变迁,汨罗江已经注洞庭,不再注湘江了。



卷三十九

洭水出桂阳县卢聚,水出桂阳县西北上驿山卢溪,为卢溪水,东南流径桂阳县故城,谓之洭水。《地理志》曰:洭水出桂阳,南至四会是也。洭水又东南流,峤水注之,水出都峤之溪,溪水下流,历峡南出,是峡谓之贞女峡。峡西岸高岩,名贞女山。山下际有石,如人形,高七尺,状如女子,故名贞女峡。古来相传,有数女取螺于此,遇风雨昼晦,忽化为石。斯诚巨异,难以闻信。但启生石中,挚呱空桑,抑斯类矣。物之变化,宁以理求乎?溪水又合洭水。洭水又东南入阳山县,右合涟口,水源出县西北百一十里石塘村,东南流,水侧有豫章木,本径可二丈,其株根犹存,伐之积载,而斧迹若新。羽族飞翔不息,其旁众枝,飞散远集,乡亦不测所如,惟见一枝,独在含洭水矣。涟水东南流注于洭。洭水又东南流,而右与斟水合。水导源近出东岩下,穴口若井,一日之中,十溢十竭,信若潮流,而注洭水。洭水又南径阳山县故城西,耆旧传曰:往昔县长临县,辄迁擢超级,太史径观言势使然。掘断连冈,流血成川,城因倾阤,遂即倾败。阁下大鼓,飞上临武,乃之桂阳,追号圣鼓,自阳山达乎桂阳之武步驿,所至循圣鼓道也。其道如堑,迄于鼓城矣。洭水又径阳山县南,县故含洭县之桃乡,孙皓分立为县也。洭水又东南流也。东南过含洭县,应劭曰:洭水东北入沅。瓒注《汉书》,沅在武陵,去洭远,又隔湘水,不得入沅。洭水东南,左合翁水。水出东北利山湖,湖水广圆五里,洁逾凡水,西南流注于洭,谓之翁水口。口已下,东岸有圣鼓杖,即阳山之鼓杖也。横在川侧,虽冲波所激,未尝移动。百鸟翔鸣,莫有萃者。船人上下,以篙撞者,辄有疟疾。洭水又东南,左合陶水,水东出尧山。山盘纡数百里,有赭岩迭起,冠以青林,与云霞乱采。山上有白石英,山下有平陵,有大堂基,耆旧云,尧行宫所。陶水西径县北,右注洭水。洭水又径含洭县西。王歆《始兴记》曰:县有白鹿城,城南有白鹿冈。咸康中,郡民张鲂为县,有善政,白鹿来游,故城及冈并即名焉。

  南出洭浦关,为桂水。

  关在中宿县。洭水出关,右合溱水,谓之洭口。《山海经》谓之湟水。

  徐广曰:湟水一名洭水,出桂阳,通四会,亦曰洭水也。汉武帝元鼎元年,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征南越,出桂阳,下湟水,即此水矣。桂水其别名也。深水出桂阳卢聚,吕忱曰:深水,一名邃水,导源卢溪,西入营水,乱流营波,同注湘津。许慎云:深水出桂阳南平县也。《经》书桂阳者,县本隶桂阳郡,后割瞩始兴。县有卢溪、卢聚山,在南平县之南,九疑山东也。

  西北过零陵营道县南,又西北过营浦县南,又西北过泉陵县,西北七里至燕室,邪入于湘。

  水上有燕室丘,亦因为聚名也。其下水深不测,号曰龙渊。钟水出桂阳南平县都山,北过其县东,又东北过宋渚亭,又北过钟亭,与漼水合。

  都山即都庞之峤,五岭之第三岭也。钟水即峤水也。庾仲初曰:峤水南入始兴溱水,注于海。北入桂阳,湘水注于江是也。漼水,即桂水也。漼、桂声相近,故字随读变,《经》仍其非矣。桂水出桂阳县北界山,山壁高耸,三面特峻,石泉悬注,瀑布而下。北径南平县,而东北流届钟亭,右会钟水,通为桂水也。故应劭曰:桂水出桂阳,东北入湘。

  又北过魏宁县之东,魏宁,故阳安也。晋太康元年改曰晋宁。县在桂阳郡东,百二十里。县南、西二面,阻带清溪,桂水无出县东理,盖县邑流移,今古不同故也。又北入于湘。

  耒水出桂阳郴县南山。

  耒水发源出汝城县东乌龙白骑山,西北流径其县北,西流三十里,中有十四濑,各数百步,濬流奔急,竹节相次,亦为行旅溯涉之艰难也。又西北径晋宁县北,又西,左合清溪水口,水出县东黄皮山,西南流历县南,又西北注于耒水。汝城县在郡东三百余里,山又在县东,耒水无出南山理也。又北过其县之西,县有渌水,出县东侠公山。”西北流,而南屈注于耒,谓之程乡溪。郡置酒官,酝于山下,名曰程酒,献同酃也。耒水又西,黄水注之。水出县西黄岑山,山则骑田之峤,五岭之第二岭也。黄水东北流。按盛弘之云:众山水出注于大溪,号曰横流溪。溪水甚小,冬夏不干,俗亦谓之为贪泉,饮者辄冒于财贿,同于广州石门贪流矣。廉介为二千石,则不饮之。昔吴隐之挹而不乱,贪岂谓能渝其贞乎?盖亦恶其名也。刘澄之谓为一涯溪,通四会,殊为孟浪而不悉也。庾仲初云:峤水南入始兴溱水,注海。即黄岑水入武溪者也。北水入桂阳湘水,注于大江,即是水也。右则千秋水注之。水出西南万岁山,山有石室,室中有钟乳。山上悉生灵寿木,溪下即千秋水也。水侧民居,号万岁村。其水下合黄水,黄水又东北径其县东,右合除泉水。水出县南湘陂村,村有圆水,广圆可二百步,一边暖,一边冷。冷处极清绿,浅则见石,深则见底。暖处水白且浊,玄素既殊,凉暖亦异,厥名除泉,其犹江乘之半汤泉也。水盛则泻黄溪,水耗则津径辍流。郴,旧县也,桂阳郡治也,汉高帝二年分长沙置。《地理志》曰:桂水所出,因以名也。王莽更名南平,县曰宣风。项羽迁义帝所筑也。县南有义帝冢,内有石虎,因呼为白虎郡。《东观汉记》曰:茨充,字子河,为桂阳太守,民惰懒,少粗履,足多剖裂,茨教作履。今江南知织履,皆充之教也。黄溪东有马岭山,高六百余丈,广圆四十许里。汉末,有郡民苏眈,栖游此山。《桂阳列仙传》云:眈,郴县人。少孤,养母至孝。言语虚无,时人谓之痴。常与众儿共牧牛,更直为帅,录牛无散。每至眈为帅,牛辄徘徊左右,不逐自还。众儿曰:汝直,牛何道不走耶?眈曰:非汝曹所知。即面辞母云:受性应仙,当违供养。涕泗。又说:年将大疫,死者略半。穿一井饮水,可得无恙。如是有哭声甚哀。后见眈乘白马,还此山中,百姓为立坛祠,民安岁登,民因名为马岭山。黄水又北流注于耒水,谓之郴口。耒水又西径华山之阴,亦曰华石山,孤峰特耸,枕带双流。东则黄溪、耒水之交会也。耒水东流沿注,不得北过其县西也。两岸连山,石泉悬溜,行者辄徘徊留念,情不极已也。

  又北过便县之西,县故惠帝封长沙王子吴浅为侯国,王莽之便屏也。县界有温泉水,在郴县之西北,左右有田数千亩,资之以溉。常以十二月下种,明年三月谷熟,度此水冷,不能生苗。温水所溉,年可三登。其余彼散流,入于耒水也。又西北过耒阳县之东,耒阳,旧县也,盖因水以制名。王莽更名南平亭。东傍耒水,水东肥南,有郡故城。县有溪水,东出侯计山,其水清辙,冬温夏冷。西流谓之肥川。川之北有卢塘。塘他八顷,其深不测,有大鱼常至,五月辄一奋跃,水涌数丈,波襄四陆,细鱼奔迸,随水登岸,不可胜计。又云:大鱼将欲鼓作,诸鱼皆浮聚。水侧注。西北径蔡洲,洲西即蔡伦故宅,傍有蔡子池。伦,汉黄门,顺帝之世,捣故鱼网为纸,用代简素,自其始也。

  又北过酃县东,县有酃湖,湖中有洲,洲上民居,彼人资以给酿,酒甚醇美,谓之酃酒,岁常贡之。湖边尚有酃县故治,西北去临承县十五里。从省隶。《十二州志》曰:大别水南出耒阳县太山,北至酃县入湖也。

  北入于湘。

  耒水西北至临承县,而右注湘水,谓之耒口也。

  洣水出荼陵县上乡,西北过其县西,水出江州安成郡广兴县太平山,西北流,径荼陵县之南。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节侯訢之邑也。王莽更名声乡矣。洣水又屈而过其县,西北流注也。《地理志》谓之泥水者也。

  又西北过攸县南,攸水出东南安成郡安复县封侯山,西北流径其县北,县北带攸溪,盖即溪以名县也。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则为攸舆侯,即《地理志》所谓攸县者也。攸水又西南流入荼陵县,入于洣水也。

  又西北过阴山县南,县本阳山县也,县东北犹有阳山故城,即长沙孝王子宗之邑也。言其势王,故堑山堙谷,改曰阴山县。县上有容水,自侯昙山下注洣水,谓之容口。水有大穴,容一百石,水出于此,因以名焉。洣水又西北径其县东,又西径历口。县有历水,下注洣,谓之历口。洣水又西北,与洋湖水会。水出县西北乐薮冈下洋湖,湖去冈七里,湖水下注洣,谓之洋湖口。洣水东北有峨山,县东北又有武阳龙尾山,并仙者羽化之处。上有仙人及龙马迹,于其处得遗咏,虽神栖白云,属想芳流,藉念泉乡,遗咏在兹。览其余诵,依然息远,匪直邈想霞踪,爱其文咏可念,故端犊抽札,以诠其咏。其略曰:登武阳,观乐薮,峨岭千蕤洋湖口,命蜚螭,驾白驹,临天水,心踟蹰,千载后,不知如。盖胜赏神乡,秀情超拔矣。又西北入于湘。

  流水出醴陵县东漉山,西过其县南,醴陵县,高后四年,封长沙相侯越为国。县南临渌水,水东出安城乡翁陵山。余谓漉、渌声相近,后人藉便,以渌为称,虽翁陵名异,而即麓是同。屈从县西,西北流至流浦,注入于湘。浏水出临湘县东南浏阳县,西北过其县,东北与涝水合。浏水出县东江州豫章县首裨山,导源西北流,径其县南,县凭溪以即名也。又西北注于临湘县也。

  西入于湘。

  水出豫章艾县,《春秋左氏传》曰:吴公子庆忌谏夫差,不纳,居于艾是也。王莽更名治翰。

  西过长沙罗县西,罗子自枝江徙此,世犹谓之为罗侯城也。水又西流,积而为陂,谓之町湖也。又西至累石山,入于湘水。  累石山在北,亦谓之五木山,山方尖如五木状,故俗人藉以名之。山在罗口北。水又在罗水南,流注于湘,谓之东町口者也。

  赣水出豫章南野县西,北过赣县东,《山海经》曰:赣水出聂都山,东北流注于江,入彭泽西也。班固称南野县,彭水所发,东入湖汉水。庾仲初谓大庾峤水,北入豫章,注于江者也。《地理志》曰:豫章水出赣县西南,而北入江。盖控引众流,总成一川,虽称谓有殊,言归一水矣。故《后汉郡国志》曰:赣有豫章水。雷次宗云:似因此水为其地名。虽十川均流,而此源最远,故独受名焉。刘澄之曰:县东南有章水,西有贡水,县治二水之间。二水合赣字,因以名县焉。是为谬也,刘氏专以字说水,而不知远失其实矣。豫章水导源东北流,径南野县北。赣川石阻,水急行难。倾波委注,六十余里,又北径赣县东,县即南康郡治,晋太康五年分庐江立。豫章水右会湖汉水,水出雩都县,导源西北流,径金鸡石,其石孤竦临川,耆老云:时见金鸡出于石上,故石取名焉。湖汉水又西北径赣县东,西入豫章水也。

  又西北过庐陵县西,庐陵县,即王莽之桓亭也。《十三州志》称:庐水西出长沙安成县。武帝元光六年,封长沙定王子刘苍为侯国,即王莽之用成也。吴宝鼎中立,以为安成郡,东至庐陵入湖汉水也。

  又东北过石阳县西,汉和帝水平九年,分庐陵立。汉献帝初平二年,吴长沙桓王立庐陵郡,治此。豫章水又径其郡南,城中有井,其水色半清半黄,黄者如灰汁,取作饮粥,悉皆金色,而甚芬香。

  又东北过汉平县南,又东北过新淦县西,牵水西出宜春县,汉武帝元光六年,封长沙定王子刘成为侯国,王莽之修晓也。牵水又东径吴平县,旧汉平也,晋太康元年改为吴平矣。牵水又东径新淦县,即王莽之偶亭,而注于豫章水。湖汉及赣,并通称也。又淦水出其县下,注于赣水。

  又北过南昌县西,旺水出南城县,西北流径南昌县南,西注赣水。又有浊水注之,水出康乐县,故阳乐也。浊水又东径望蔡县,县因汝南上蔡民萍居此土,晋太康元年,改为望蔡县。浊水又东径建成县,汉武帝元光四年,封长沙定王子刘拾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多聚也。县出然石,《异物志》曰:石色黄白而理疏,以水灌之便热,以鼎著其上,炊足以熟。置之则冷,灌之则热,如此无穷。元康中,雷孔章入洛,赍石以示张公。张公曰:此谓然石。于是乃知其名。浊水又东至南昌县,东流入于赣水。赣水又历白社西,有徐孺子墓。吴嘉禾中,太守长沙徐熙于墓隧种松,太守南阳谢景于墓侧立碑。永安中,太守梁郡夏侯嵩于碑傍立恩贤亭。松大合抱,亭世修治,至今谓之聘君亭也。赣水又北历南塘,塘之东有孺子宅,际湖南小洲上。孺子名稚,南昌人,高尚不仕。太尉黄琼辟,不就。桓帝问尚书令陈蕃:徐稚,袁闳谁为先后?蕃答称:袁生公族,不镂自雕。至于徐稚,杰出薄域,故宜为先。桓帝备礼征之,不至。太原郭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于庐前而去。众不知其故,林宗曰:必孺子也。《诗》云: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德以堪之。年七十二,卒。赣水又径谷鹿洲,即蓼子洲也,旧作大艑处。赣水又北径南昌县故城西,于春秋属楚,即令尹子荡师于豫章者也,秦以为庐江南部。汉高祖六年,始命陈婴定豫章置南昌县,以为豫章郡治,此即陈婴所筑也。王莽更名县曰宜善,郡曰九江焉:刘歆云:湖汉等九水入彭蠡,故言九江矣,陈蕃为太守,署徐稚为功曹。蕃在郡,不接宾客,惟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此即悬榻处也。建安中,更名西安,晋又名为豫章。城之南门曰松阳门,门内有樟树,高七丈五尺,大二十五围,枝叶扶疏,垂荫数亩。应劭《汉官仪》曰:豫章樟树生庭中,故以名郡矣。此树尝中枯,逮晋永嘉中,一旦更茂,丰蔚如初,咸以为中宗之祥也。《礼斗威仪》曰:君政讼平,豫樟常为生。太兴中,元皇果兴大业于南。故郭景纯《南部赋》云:弊樟擢秀于祖邑是也。以宣王祖为豫章故也。赣水北出,际西北历度支步,是晋度支校尉立府处,步即水渚也。赣水又径郡北,为津步,步有故守贾萌庙,萌与安侯张普争地,为普所害,即日灵见津渚,故民为立庙焉。水之西岸有盘石,谓之石头,津步之处也。西行二十里曰散原山,叠嶂四周,杳邃有趣。晋隆安末,沙门竺昙显建精舍于山南,僧徒自远而至者相继焉。西北五六里,有洪井,飞流悬注,其深无底,旧说洪崖先生之井也。北五六里有风雨池,言山高濑激,激著树木,罪散远洒若雨。西有鸾冈,洪崖先生乘鸾所憩泊也。冈西有鹄岭,云王子乔控鹄所径过也。有二崖,号曰大萧、小萧,言萧史所游萃处也,雷次宗云:此乃系风捕影之论。据实本所未辨,聊记奇闻,以广井鱼之听矣。又按谢庄诗,庄常游豫章,观井赋诗。言鸾冈四周有水,谓之鸾陂。似非虚论矣。东大湖十里二百二十六步,北与城齐,南缘回折至甫塘,本通章江,增减与江水同。汉永元中,太守张躬筑塘以通南路,兼遏此水。冬夏不增减,水至清深,鱼甚肥美。每于夏月,江水溢塘而过,民居多被水害。至宋景平元年,太守蔡君西起堤,开塘为水门,水盛旱则闭之,内多则泄之。自是居民少患矣。赣水又东北径王步,步侧有城,云是孙奋为齐王镇此,城之。今谓之王步,盖齐王之渚步也。郡东南二十余里,又有一城,号曰齐王城。筑道相通,盖其离宫也。赣水又北径南昌左尉廨西,汉成帝时,九江梅福为南昌尉,居此。后福一旦舍妻子,去九江,传云得仙。赣水又北径龙沙西,沙甚洁白,高峻而阤,有龙形,连亘五里中,旧俗九月九日升高处也。昔有人于此沙得故冢刻砖,题云:西去江七里半,筮言其吉,卜言其凶。而今此冢垂没于水,所谓筮短龟长也。赣水又径椒丘城下,建安四年,孙策所筑也。赣水又历钓圻邸阁下。度支校尉治,太尉陶侃移置此也。旧夏月,邸阁前洲没,去浦远,景平元年,校尉豫章因运出之力,于渚次聚石为洲,长六十余丈。洲里可容数十舫。赣水又北径阳县,王莽之豫章县也。余水注之。永东出余汗县,王莽名之曰治干也。余水北至阳县注赣水。赣水又与鄱水合,水出鄱阳县东,西径其县南武阳乡也。地有黄金采,王莽改曰乡亭。孙权以建安十五年,分为鄱阳郡。鄱水又西流,注于赣。又有缭水入焉。其水导源建昌县,汉元帝永光二年分海昏立。缭水东径新吴县,汉中平中立。缭水又径海昏县。王莽更名宜生。谓之上缭水,又谓之海昏江,分为二水。县东津上有亭,为济渡之要。其水东北径昌邑城,而东出豫章大江,谓之慨口。昔汉昌邑王之封海昏也,每乘流东望,辄愤慨而还,世因名焉。其一水枝分别注,入于循水也。

  又北过彭泽县西,循水出艾县西,东北径豫宁县,故西安也,晋太康元年更从今名。循水又东北径永循县,汉灵帝中平二年立。循水又东北注赣水,其水总纳十川,同臻一渎,俱注于彭蠡也。北入于江。

  大江南,赣水总纳洪流,东西四十里,清潭远涨,绿波凝净,而会注于江川。

  庐江水出三天子都,北过彭泽县西,北入于江。

  《山海经》三天子都,一曰天子鄣。王彪之《庐山赋叙》曰:庐山,彭泽之山也。虽非五岳之数,穹隆嵯峨,实峻极之名山也。孙放《庐山赋》曰: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接平敞之原。《开山图》曰:山四方,周四百余里,叠鄣之岩万仞,怀灵抱异,苞诸仙迹。《豫章旧志》曰:庐俗,字君孝,本姓匡,父东野王,共鄱阳令吴芮佐汉定天下而亡。汉封俗于阳,曰越庐君。俗兄弟七人皆好道术,遂寓精于宫庭之山。故世谓之庐山。汉武帝南巡,睹山以为神灵,封俗大明公远法师。《庐山记》曰:殷、周之际,匡俗先生,受道仙人,共游此山,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矣。又按周景式曰:庐山匡俗,字子孝,本东里子,出周武王时,生而神灵,屡逃征聘,庐于此山,时人敬事之。俗后仙化,空庐犹存,弟子睹室悲哀,哭之旦暮,事同乌号。世称庐君,故山取号焉。斯耳传之谈,非实证也。故《豫章记》以庐为姓,因庐以氏,周氏远师,或托庐慕为辞,假凭庐以托称。二证既违,二情互爽。按《山海经》创之大禹,记录远矣。故《海内东经》曰: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是曰庐江之名,山水相依,互举殊称,明不因匡俗始,正是好事君子,强引此类,用成章句耳。又按张华《博物志。曹著传》,其神自云姓徐,受封庐山。后吴猛经过,山神迎猛,猛语曰:君王此山,近六百年,符命已尽,不宜久居,非据。猛又赠诗云:仰瞩列仙馆;俯察王神宅,旷载畅幽怀,倾盖付三益。此乃神道之事,亦有换转,理难详矣。吴猛,隐山得道者也。《寻阳记》曰:庐山上有三石梁,长数十丈,广不盈尺,杳然无底。吴猛将弟子登山,过此梁,见一翁坐桂树下,以玉杯承甘露浆与猛。又至一处,见数人,为猛设玉膏。猛弟子窈一宝,欲以来示世人,梁即化如指,猛使送宝还,手牵弟子,令闭眼相引而过。其山川明净,风泽清旷,气爽节和,土沃民逸。嘉遁之士,继响窟岩。龙潜风采之贤,往者忘归矣。秦始皇、汉武帝及太史公司马迁咸升其岩,望九江而眺钟、彭焉。庐山之北有石门水,水出岭端,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因有石门之目焉。水导双石之中,悬流飞瀑,近三百许步,下散漫十许步,上望之连天,若曳飞练于霄中矣。下有磐石,可坐数十人。冠军将军刘敬宣,每登陟焉。其水历涧,径龙泉精舍南。太元中,沙门释慧远所建也。其水下入江。南岭,即彭蠡泽西天子鄣也。峰隥险峻,人迹罕及。岭南有大道,顺山而下,有若画焉。传云匡先生所通至江道。岩上有宫殿故基者三,以次而上,最上者极于山峰。山下又有神庙,号曰宫亭庙,故彭湖亦有宫亭之称焉。余按《尔雅》云:大山曰宫。宫之为名,盖起于此,不必一由三宫也。山庙甚神,能分风擘流,住舟遣使,行旅之人,过必敬祀而后得去。故曹毗咏云:分风为贰,擘流为两。昔吴郡太守张公直自守征还,道由庐山。子女观祠,婢指女戏妃像人。其妻夜梦致聘,怖而遽发,明引中流,而船不行。合船惊惧,曰:爱一女而合门受祸也。公直不忍,遂令妻下女于江。其妻布席水上,以其亡兄女代之,而船得进。公直方知兄女,怒妻曰:吾何面目于当世也。复下己女于水中。将渡,遥见二女于岸侧,傍有一吏立,曰:吾庐君主簿,敬君之义,悉还二女。故于宝书之于感应焉,山东有石镜,照水之所出。有一圆石,悬崖明净,照见人形。晨光初散,则延曜入石,豪细必察,故名石镜焉。又有二泉,常悬注,若白云带山。《庐山记》曰:白水在黄龙南,即瀑布也。水出山腹,挂流三四百丈,飞湍林表,望若悬素。注处悉成巨并,其深不测。其永下入江渊。庐山之南,有上霄石,高壁缅然,与霄汉连接。秦始皇三十六年,叹斯岳远,遂记为上霄焉。上霄之南,大禹刻石志其丈尺里数,今犹得刻石之号焉。湖中有落垦石,周回百分步,高五丈,上生竹木。传曰:有星坠此,因以名焉。又有孤石,介立大湖中,周回一里,竦立百丈,矗然高峻,特为瑰异。上生林木,而飞禽罕集,言其上有玉膏可采,所未详也。春旧云:昔禹治洪水至此,刻石纪功,或言秦始皇所勒,然岁月已久,莫能合辨之也。

《水经注·卷三十九》译文:

  洭水出桂阳县卢聚,水出桂阳县西北上驿山卢溪,为卢溪水,东南流径桂阳县故城,谓之洭水。《地理志》曰:洭水出桂阳,南至四会是也。洭水又东南流,峤水注之,水出都峤之溪,溪水下流,历峡南出,是峡谓之贞女峡。峡西岸高岩,名贞女山。山下际有石,如人形,高七尺,状如女子,故名贞女峡。古来相传,有数女取螺于此,遇风雨昼晦,忽化为石。斯诚巨异,难以闻信。但启生石中,挚呱空桑,抑斯类矣。物之变化,宁以理求乎?溪水又合洭水。洭水又东南入阳山县,右合涟口,水源出县西北百一十里石塘村,东南流,水侧有豫章木,本径可二丈,其株根犹存,伐之积载,而斧迹若新。羽族飞翔不息,其旁众枝,飞散远集,乡亦不测所如,惟见一枝,独在含洭水矣。涟水东南流注于洭。洭水又东南流,而右与斟水合。水导源近出东岩下,穴口若井,一日之中,十溢十竭,信若潮流,而注洭水。洭水又南径阳山县故城西,耆旧传曰:往昔县长临县,辄迁擢超级,太史径观言势使然。掘断连冈,流血成川,城因倾阤,遂即倾败。阁下大鼓,飞上临武,乃之桂阳,追号圣鼓,自阳山达乎桂阳之武步驿,所至循圣鼓道也。其道如堑,迄于鼓城矣。洭水又径阳山县南,县故含洭县之桃乡,孙皓分立为县也。洭水又东南流也。东南过含洭县,应劭曰:洭水东北入沅。瓒注《汉书》,沅在武陵,去洭远,又隔湘水,不得入沅。洭水东南,左合翁水。水出东北利山湖,湖水广圆五里,洁逾凡水,西南流注于洭,谓之翁水口。口已下,东岸有圣鼓杖,即阳山之鼓杖也。横在川侧,虽冲波所激,未尝移动。百鸟翔鸣,莫有萃者。船人上下,以篙撞者,辄有疟疾。洭水又东南,左合陶水,水东出尧山。山盘纡数百里,有赭岩迭起,冠以青林,与云霞乱采。山上有白石英,山下有平陵,有大堂基,耆旧云,尧行宫所。陶水西径县北,右注洭水。洭水又径含洭县西。王歆《始兴记》曰:县有白鹿城,城南有白鹿冈。咸康中,郡民张鲂为县,有善政,白鹿来游,故城及冈并即名焉。


        南出洭浦关,为桂水。


        关在中宿县。洭水出关,右合溱水,谓之洭口。《山海经》谓之湟水。

徐广曰:湟水一名洭水,出桂阳,通四会,亦曰洭水也。汉武帝元鼎元年,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征南越,出桂阳,下湟水,即此水矣。桂水其别名也。深水出桂阳卢聚,吕忱曰:深水,一名邃水,导源卢溪,西入营水,乱流营波,同注湘津。许慎云:深水出桂阳南平县也。《经》书桂阳者,县本隶桂阳郡,后割瞩始兴。县有卢溪、卢聚山,在南平县之南,九疑山东也。


        西北过零陵营道县南,又西北过营浦县南,又西北过泉陵县,西北七里至燕室,邪入于湘。


        水上有燕室丘,亦因为聚名也。其下水深不测,号曰龙渊。钟水出桂阳南平县都山,北过其县东,又东北过宋渚亭,又北过钟亭,与漼水合。


        都山即都庞之峤,五岭之第三岭也。钟水即峤水也。庾仲初曰:峤水南入始兴溱水,注于海。北入桂阳,湘水注于江是也。漼水,即桂水也。漼、桂声相近,故字随读变,《经》仍其非矣。桂水出桂阳县北界山,山壁高耸,三面特峻,石泉悬注,瀑布而下。北径南平县,而东北流届钟亭,右会钟水,通为桂水也。故应劭曰:桂水出桂阳,东北入湘。


        又北过魏宁县之东,魏宁,故阳安也。晋太康元年改曰晋宁。县在桂阳郡东,百二十里。县南、西二面,阻带清溪,桂水无出县东理,盖县邑流移,今古不同故也。又北入于湘。


        耒水出桂阳郴县南山。


        耒水发源出汝城县东乌龙白骑山,西北流径其县北,西流三十里,中有十四濑,各数百步,濬流奔急,竹节相次,亦为行旅溯涉之艰难也。又西北径晋宁县北,又西,左合清溪水口,水出县东黄皮山,西南流历县南,又西北注于耒水。汝城县在郡东三百余里,山又在县东,耒水无出南山理也。又北过其县之西,县有渌水,出县东侠公山。”西北流,而南屈注于耒,谓之程乡溪。郡置酒官,酝于山下,名曰程酒,献同酃也。耒水又西,黄水注之。水出县西黄岑山,山则骑田之峤,五岭之第二岭也。黄水东北流。按盛弘之云:众山水出注于大溪,号曰横流溪。溪水甚小,冬夏不干,俗亦谓之为贪泉,饮者辄冒于财贿,同于广州石门贪流矣。廉介为二千石,则不饮之。昔吴隐之挹而不乱,贪岂谓能渝其贞乎?盖亦恶其名也。刘澄之谓为一涯溪,通四会,殊为孟浪而不悉也。庾仲初云:峤水南入始兴溱水,注海。即黄岑水入武溪者也。北水入桂阳湘水,注于大江,即是水也。右则千秋水注之。水出西南万岁山,山有石室,室中有钟乳。山上悉生灵寿木,溪下即千秋水也。水侧民居,号万岁村。其水下合黄水,黄水又东北径其县东,右合除泉水。水出县南湘陂村,村有圆水,广圆可二百步,一边暖,一边冷。冷处极清绿,浅则见石,深则见底。暖处水白且浊,玄素既殊,凉暖亦异,厥名除泉,其犹江乘之半汤泉也。水盛则泻黄溪,水耗则津径辍流。郴,旧县也,桂阳郡治也,汉高帝二年分长沙置。《地理志》曰:桂水所出,因以名也。王莽更名南平,县曰宣风。项羽迁义帝所筑也。县南有义帝冢,内有石虎,因呼为白虎郡。《东观汉记》曰:茨充,字子河,为桂阳太守,民惰懒,少粗履,足多剖裂,茨教作履。今江南知织履,皆充之教也。黄溪东有马岭山,高六百余丈,广圆四十许里。汉末,有郡民苏眈,栖游此山。《桂阳列仙传》云:眈,郴县人。少孤,养母至孝。言语虚无,时人谓之痴。常与众儿共牧牛,更直为帅,录牛无散。每至眈为帅,牛辄徘徊左右,不逐自还。众儿曰:汝直,牛何道不走耶?眈曰:非汝曹所知。即面辞母云:受性应仙,当违供养。涕泗。又说:年将大疫,死者略半。穿一井饮水,可得无恙。如是有哭声甚哀。后见眈乘白马,还此山中,百姓为立坛祠,民安岁登,民因名为马岭山。黄水又北流注于耒水,谓之郴口。耒水又西径华山之阴,亦曰华石山,孤峰特耸,枕带双流。东则黄溪、耒水之交会也。耒水东流沿注,不得北过其县西也。两岸连山,石泉悬溜,行者辄徘徊留念,情不极已也。


        又北过便县之西,县故惠帝封长沙王子吴浅为侯国,王莽之便屏也。县界有温泉水,在郴县之西北,左右有田数千亩,资之以溉。常以十二月下种,明年三月谷熟,度此水冷,不能生苗。温水所溉,年可三登。其余彼散流,入于耒水也。又西北过耒阳县之东,耒阳,旧县也,盖因水以制名。王莽更名南平亭。东傍耒水,水东肥南,有郡故城。县有溪水,东出侯计山,其水清辙,冬温夏冷。西流谓之肥川。川之北有卢塘。塘他八顷,其深不测,有大鱼常至,五月辄一奋跃,水涌数丈,波襄四陆,细鱼奔迸,随水登岸,不可胜计。又云:大鱼将欲鼓作,诸鱼皆浮聚。水侧注。西北径蔡洲,洲西即蔡伦故宅,傍有蔡子池。伦,汉黄门,顺帝之世,捣故鱼网为纸,用代简素,自其始也。


        又北过酃县东,县有酃湖,湖中有洲,洲上民居,彼人资以给酿,酒甚醇美,谓之酃酒,岁常贡之。湖边尚有酃县故治,西北去临承县十五里。从省隶。《十二州志》曰:大别水南出耒阳县太山,北至酃县入湖也。


        北入于湘。


        耒水西北至临承县,而右注湘水,谓之耒口也。


        洣水出荼陵县上乡,西北过其县西,水出江州安成郡广兴县太平山,西北流,径荼陵县之南。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节侯訢之邑也。王莽更名声乡矣。洣水又屈而过其县,西北流注也。《地理志》谓之泥水者也。


        又西北过攸县南,攸水出东南安成郡安复县封侯山,西北流径其县北,县北带攸溪,盖即溪以名县也。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则为攸舆侯,即《地理志》所谓攸县者也。攸水又西南流入荼陵县,入于洣水也。


        又西北过阴山县南,县本阳山县也,县东北犹有阳山故城,即长沙孝王子宗之邑也。言其势王,故堑山堙谷,改曰阴山县。县上有容水,自侯昙山下注洣水,谓之容口。水有大穴,容一百石,水出于此,因以名焉。洣水又西北径其县东,又西径历口。县有历水,下注洣,谓之历口。洣水又西北,与洋湖水会。水出县西北乐薮冈下洋湖,湖去冈七里,湖水下注洣,谓之洋湖口。洣水东北有峨山,县东北又有武阳龙尾山,并仙者羽化之处。上有仙人及龙马迹,于其处得遗咏,虽神栖白云,属想芳流,藉念泉乡,遗咏在兹。览其余诵,依然息远,匪直邈想霞踪,爱其文咏可念,故端犊抽札,以诠其咏。其略曰:登武阳,观乐薮,峨岭千蕤洋湖口,命蜚螭,驾白驹,临天水,心踟蹰,千载后,不知如。盖胜赏神乡,秀情超拔矣。又西北入于湘。


        流水出醴陵县东漉山,西过其县南,醴陵县,高后四年,封长沙相侯越为国。县南临渌水,水东出安城乡翁陵山。余谓漉、渌声相近,后人藉便,以渌为称,虽翁陵名异,而即麓是同。屈从县西,西北流至流浦,注入于湘。浏水出临湘县东南浏阳县,西北过其县,东北与涝水合。浏水出县东江州豫章县首裨山,导源西北流,径其县南,县凭溪以即名也。又西北注于临湘县也。


        西入于湘。


        水出豫章艾县,《春秋左氏传》曰:吴公子庆忌谏夫差,不纳,居于艾是也。王莽更名治翰。


        西过长沙罗县西,罗子自枝江徙此,世犹谓之为罗侯城也。水又西流,积而为陂,谓之町湖也。又西至累石山,入于湘水。  累石山在北,亦谓之五木山,山方尖如五木状,故俗人藉以名之。山在罗口北。水又在罗水南,流注于湘,谓之东町口者也。


        赣水出豫章南野县西,北过赣县东,《山海经》曰:赣水出聂都山,东北流注于江,入彭泽西也。班固称南野县,彭水所发,东入湖汉水。庾仲初谓大庾峤水,北入豫章,注于江者也。《地理志》曰:豫章水出赣县西南,而北入江。盖控引众流,总成一川,虽称谓有殊,言归一水矣。故《后汉郡国志》曰:赣有豫章水。雷次宗云:似因此水为其地名。虽十川均流,而此源最远,故独受名焉。刘澄之曰:县东南有章水,西有贡水,县治二水之间。二水合赣字,因以名县焉。是为谬也,刘氏专以字说水,而不知远失其实矣。豫章水导源东北流,径南野县北。赣川石阻,水急行难。倾波委注,六十余里,又北径赣县东,县即南康郡治,晋太康五年分庐江立。豫章水右会湖汉水,水出雩都县,导源西北流,径金鸡石,其石孤竦临川,耆老云:时见金鸡出于石上,故石取名焉。湖汉水又西北径赣县东,西入豫章水也。


        又西北过庐陵县西,庐陵县,即王莽之桓亭也。《十三州志》称:庐水西出长沙安成县。武帝元光六年,封长沙定王子刘苍为侯国,即王莽之用成也。吴宝鼎中立,以为安成郡,东至庐陵入湖汉水也。


        又东北过石阳县西,汉和帝水平九年,分庐陵立。汉献帝初平二年,吴长沙桓王立庐陵郡,治此。豫章水又径其郡南,城中有井,其水色半清半黄,黄者如灰汁,取作饮粥,悉皆金色,而甚芬香。


        又东北过汉平县南,又东北过新淦县西,牵水西出宜春县,汉武帝元光六年,封长沙定王子刘成为侯国,王莽之修晓也。牵水又东径吴平县,旧汉平也,晋太康元年改为吴平矣。牵水又东径新淦县,即王莽之偶亭,而注于豫章水。湖汉及赣,并通称也。又淦水出其县下,注于赣水。


        又北过南昌县西,旺水出南城县,西北流径南昌县南,西注赣水。又有浊水注之,水出康乐县,故阳乐也。浊水又东径望蔡县,县因汝南上蔡民萍居此土,晋太康元年,改为望蔡县。浊水又东径建成县,汉武帝元光四年,封长沙定王子刘拾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多聚也。县出然石,《异物志》曰:石色黄白而理疏,以水灌之便热,以鼎著其上,炊足以熟。置之则冷,灌之则热,如此无穷。元康中,雷孔章入洛,赍石以示张公。张公曰:此谓然石。于是乃知其名。浊水又东至南昌县,东流入于赣水。赣水又历白社西,有徐孺子墓。吴嘉禾中,太守长沙徐熙于墓隧种松,太守南阳谢景于墓侧立碑。永安中,太守梁郡夏侯嵩于碑傍立恩贤亭。松大合抱,亭世修治,至今谓之聘君亭也。赣水又北历南塘,塘之东有孺子宅,际湖南小洲上。孺子名稚,南昌人,高尚不仕。太尉黄琼辟,不就。桓帝问尚书令陈蕃:徐稚,袁闳谁为先后?蕃答称:袁生公族,不镂自雕。至于徐稚,杰出薄域,故宜为先。桓帝备礼征之,不至。太原郭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于庐前而去。众不知其故,林宗曰:必孺子也。《诗》云: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德以堪之。年七十二,卒。赣水又径谷鹿洲,即蓼子洲也,旧作大艑处。赣水又北径南昌县故城西,于春秋属楚,即令尹子荡师于豫章者也,秦以为庐江南部。汉高祖六年,始命陈婴定豫章置南昌县,以为豫章郡治,此即陈婴所筑也。王莽更名县曰宜善,郡曰九江焉:刘歆云:湖汉等九水入彭蠡,故言九江矣,陈蕃为太守,署徐稚为功曹。蕃在郡,不接宾客,惟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此即悬榻处也。建安中,更名西安,晋又名为豫章。城之南门曰松阳门,门内有樟树,高七丈五尺,大二十五围,枝叶扶疏,垂荫数亩。应劭《汉官仪》曰:豫章樟树生庭中,故以名郡矣。此树尝中枯,逮晋永嘉中,一旦更茂,丰蔚如初,咸以为中宗之祥也。《礼斗威仪》曰:君政讼平,豫樟常为生。太兴中,元皇果兴大业于南。故郭景纯《南部赋》云:弊樟擢秀于祖邑是也。以宣王祖为豫章故也。赣水北出,际西北历度支步,是晋度支校尉立府处,步即水渚也。赣水又径郡北,为津步,步有故守贾萌庙,萌与安侯张普争地,为普所害,即日灵见津渚,故民为立庙焉。水之西岸有盘石,谓之石头,津步之处也。西行二十里曰散原山,叠嶂四周,杳邃有趣。晋隆安末,沙门竺昙显建精舍于山南,僧徒自远而至者相继焉。西北五六里,有洪井,飞流悬注,其深无底,旧说洪崖先生之井也。北五六里有风雨池,言山高濑激,激著树木,罪散远洒若雨。西有鸾冈,洪崖先生乘鸾所憩泊也。冈西有鹄岭,云王子乔控鹄所径过也。有二崖,号曰大萧、小萧,言萧史所游萃处也,雷次宗云:此乃系风捕影之论。据实本所未辨,聊记奇闻,以广井鱼之听矣。又按谢庄诗,庄常游豫章,观井赋诗。言鸾冈四周有水,谓之鸾陂。似非虚论矣。东大湖十里二百二十六步,北与城齐,南缘回折至甫塘,本通章江,增减与江水同。汉永元中,太守张躬筑塘以通南路,兼遏此水。冬夏不增减,水至清深,鱼甚肥美。每于夏月,江水溢塘而过,民居多被水害。至宋景平元年,太守蔡君西起堤,开塘为水门,水盛旱则闭之,内多则泄之。自是居民少患矣。赣水又东北径王步,步侧有城,云是孙奋为齐王镇此,城之。今谓之王步,盖齐王之渚步也。郡东南二十余里,又有一城,号曰齐王城。筑道相通,盖其离宫也。赣水又北径南昌左尉廨西,汉成帝时,九江梅福为南昌尉,居此。后福一旦舍妻子,去九江,传云得仙。赣水又北径龙沙西,沙甚洁白,高峻而阤,有龙形,连亘五里中,旧俗九月九日升高处也。昔有人于此沙得故冢刻砖,题云:西去江七里半,筮言其吉,卜言其凶。而今此冢垂没于水,所谓筮短龟长也。赣水又径椒丘城下,建安四年,孙策所筑也。赣水又历钓圻邸阁下。度支校尉治,太尉陶侃移置此也。旧夏月,邸阁前洲没,去浦远,景平元年,校尉豫章因运出之力,于渚次聚石为洲,长六十余丈。洲里可容数十舫。赣水又北径阳县,王莽之豫章县也。余水注之。永东出余汗县,王莽名之曰治干也。余水北至阳县注赣水。赣水又与鄱水合,水出鄱阳县东,西径其县南武阳乡也。地有黄金采,王莽改曰乡亭。孙权以建安十五年,分为鄱阳郡。鄱水又西流,注于赣。又有缭水入焉。其水导源建昌县,汉元帝永光二年分海昏立。缭水东径新吴县,汉中平中立。缭水又径海昏县。王莽更名宜生。谓之上缭水,又谓之海昏江,分为二水。县东津上有亭,为济渡之要。其水东北径昌邑城,而东出豫章大江,谓之慨口。昔汉昌邑王之封海昏也,每乘流东望,辄愤慨而还,世因名焉。其一水枝分别注,入于循水也。


        又北过彭泽县西,循水出艾县西,东北径豫宁县,故西安也,晋太康元年更从今名。循水又东北径永循县,汉灵帝中平二年立。循水又东北注赣水,其水总纳十川,同臻一渎,俱注于彭蠡也。北入于江。


        大江南,赣水总纳洪流,东西四十里,清潭远涨,绿波凝净,而会注于江川。


        庐江水出三天子都,北过彭泽县西,北入于江。


        《山海经》三天子都,一曰天子鄣。王彪之《庐山赋叙》曰:庐山,彭泽之山也。虽非五岳之数,穹隆嵯峨,实峻极之名山也。孙放《庐山赋》曰: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接平敞之原。《开山图》曰:山四方,周四百余里,叠鄣之岩万仞,怀灵抱异,苞诸仙迹。《豫章旧志》曰:庐俗,字君孝,本姓匡,父东野王,共鄱阳令吴芮佐汉定天下而亡。汉封俗于阳,曰越庐君。俗兄弟七人皆好道术,遂寓精于宫庭之山。故世谓之庐山。汉武帝南巡,睹山以为神灵,封俗大明公远法师。《庐山记》曰:殷、周之际,匡俗先生,受道仙人,共游此山,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矣。又按周景式曰:庐山匡俗,字子孝,本东里子,出周武王时,生而神灵,屡逃征聘,庐于此山,时人敬事之。俗后仙化,空庐犹存,弟子睹室悲哀,哭之旦暮,事同乌号。世称庐君,故山取号焉。斯耳传之谈,非实证也。故《豫章记》以庐为姓,因庐以氏,周氏远师,或托庐慕为辞,假凭庐以托称。二证既违,二情互爽。按《山海经》创之大禹,记录远矣。故《海内东经》曰: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是曰庐江之名,山水相依,互举殊称,明不因匡俗始,正是好事君子,强引此类,用成章句耳。又按张华《博物志。曹著传》,其神自云姓徐,受封庐山。后吴猛经过,山神迎猛,猛语曰:君王此山,近六百年,符命已尽,不宜久居,非据。猛又赠诗云:仰瞩列仙馆;俯察王神宅,旷载畅幽怀,倾盖付三益。此乃神道之事,亦有换转,理难详矣。吴猛,隐山得道者也。《寻阳记》曰:庐山上有三石梁,长数十丈,广不盈尺,杳然无底。吴猛将弟子登山,过此梁,见一翁坐桂树下,以玉杯承甘露浆与猛。又至一处,见数人,为猛设玉膏。猛弟子窈一宝,欲以来示世人,梁即化如指,猛使送宝还,手牵弟子,令闭眼相引而过。其山川明净,风泽清旷,气爽节和,土沃民逸。嘉遁之士,继响窟岩。龙潜风采之贤,往者忘归矣。秦始皇、汉武帝及太史公司马迁咸升其岩,望九江而眺钟、彭焉。庐山之北有石门水,水出岭端,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因有石门之目焉。水导双石之中,悬流飞瀑,近三百许步,下散漫十许步,上望之连天,若曳飞练于霄中矣。下有磐石,可坐数十人。冠军将军刘敬宣,每登陟焉。其水历涧,径龙泉精舍南。太元中,沙门释慧远所建也。其水下入江。南岭,即彭蠡泽西天子鄣也。峰隥险峻,人迹罕及。岭南有大道,顺山而下,有若画焉。传云匡先生所通至江道。岩上有宫殿故基者三,以次而上,最上者极于山峰。山下又有神庙,号曰宫亭庙,故彭湖亦有宫亭之称焉。余按《尔雅》云:大山曰宫。宫之为名,盖起于此,不必一由三宫也。山庙甚神,能分风擘流,住舟遣使,行旅之人,过必敬祀而后得去。故曹毗咏云:分风为贰,擘流为两。昔吴郡太守张公直自守征还,道由庐山。子女观祠,婢指女戏妃像人。其妻夜梦致聘,怖而遽发,明引中流,而船不行。合船惊惧,曰:爱一女而合门受祸也。公直不忍,遂令妻下女于江。其妻布席水上,以其亡兄女代之,而船得进。公直方知兄女,怒妻曰:吾何面目于当世也。复下己女于水中。将渡,遥见二女于岸侧,傍有一吏立,曰:吾庐君主簿,敬君之义,悉还二女。故于宝书之于感应焉,山东有石镜,照水之所出。有一圆石,悬崖明净,照见人形。晨光初散,则延曜入石,豪细必察,故名石镜焉。又有二泉,常悬注,若白云带山。《庐山记》曰:白水在黄龙南,即瀑布也。水出山腹,挂流三四百丈,飞湍林表,望若悬素。注处悉成巨并,其深不测。其永下入江渊。庐山之南,有上霄石,高壁缅然,与霄汉连接。秦始皇三十六年,叹斯岳远,遂记为上霄焉。上霄之南,大禹刻石志其丈尺里数,今犹得刻石之号焉。湖中有落垦石,周回百分步,高五丈,上生竹木。传曰:有星坠此,因以名焉。又有孤石,介立大湖中,周回一里,竦立百丈,矗然高峻,特为瑰异。上生林木,而飞禽罕集,言其上有玉膏可采,所未详也。春旧云:昔禹治洪水至此,刻石纪功,或言秦始皇所勒,然岁月已久,莫能合辨之也。


班固《汉书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苍梧郡,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曰新广,属交州。有离水关。户二万四千三百七十九,口十四万六千一百六十。县十:广信,莽曰广信亭。谢沐,有关。高要,有盐官。封阳,临贺,莽曰大贺。端溪,冯乘,富川,荔浦,有荔平关。猛陵。龙山,合水所出,南至布山入海。莽曰猛陆。

纪、传作者是南朝宋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的司马彪,一般称为《续汉志》。
     《后汉书郡国志第二十三》
◎苍梧郡武帝置。雒阳南六千四百一十里。十一城,户十一万一千三百九十五,口四十六万六千九百七十五。

  〖广信〗

  〖谢沐〗

  〖高要〗

  〖封阳〗  〖临贺〗

  〖端谿〗  〖冯乘〗  〖富川〗  〖荔浦〗

  〖猛陵〗

  〖鄣平〗

房玄龄 《晋书志第五 地理下
临贺郡吴置。统县六,户二千五百。  临贺、谢沐、冯乘、封阳、兴安、富川

《隋书 卷三十一志第二十六 地理下
零陵郡平陈初,置永州总管府,寻废府。统县五,户六千八百四十五。  零陵旧曰泉陵,置零陵郡。平陈,郡废,又废应阳、永昌、祁阳三县入焉。大业初复置郡。湘源平陈,废洮阳、灌阳、零陵三县置县。有黄华山。有观水、湘水、洮水。永阳旧曰营阳,梁置永阳郡。平陈,郡废,并营浦、谢沐二县入焉。营道平陈,并冷道、舂陵二县入。有九疑山、营山。冯乘有冯水。

苍梧郡梁置成州,开皇初改为封州。统县四,户四千五百七十八。封川梁曰梁信,置梁信郡。平陈,郡废。十八年改为封川。大业初又废封兴县入焉。都城开皇十二年省威城、晋化二县入焉。苍梧旧置苍梧郡。平陈,郡废。封阳。

富川旧置临贺、乐梁二郡。平陈,并废,置贺州。大业初州废,又置临贺、绥越、荡山三县入焉。龙平梁置静州,梁寿、静慰二郡。平陈,并废,又置归化县。大业初州废,又废归化、安乐、博劳三县入焉。豪静梁置开江、武城二郡,陈置逍遥郡。平陈,郡并废。又有猛陵、开江二县,大业初并废入焉。

《旧唐书志第二十 地理三》

永州中 隋零陵郡。武德四年,平萧铣,置永州,领零陵、湘源、祁阳、灌阳四县。七年,省灌阳。贞观元年,省祁阳县,四年,复置。天宝元年,改为零陵郡。乾元元年,复为永州。旧领县三,户六千三百四十八,口二万七千五百八十三。天宝,户二万七千四百九十四,口十七万六千一百六十入。在京师南三千二百七十四里,至东都三千六百六十五里。

  零陵 汉泉陵县地,属零陵郡。汉郡治泉陵县,故城在今州北二里。隋平陈,改泉陵为零陵县,仍移于今理。梁、陈皆为零陵郡,隋置永州,炀帝复为零陵郡,皆治此县

  祁阳 吴分泉陵县,于今县东北九十里置祁阳县,今有古城。隋平陈,并入零陵。武德四年,复分置,移于今治。贞观元年省,四年又置。石燕冈在祁阳西北一百一十里,此冈穴出石燕,充贡。湘水南自零陵界来

  湘源 汉零陵县地,属故城在今县南七十八里。隋平陈,并零陵入湘源县

  灌阳 汉零陵县地,大业末,萧铣析湘源县置。武德七年废。上元二年,荆南节度使吕諲奏,复于故城置灌阳县。灌水在城西,今名灌源。

  道州中 隋零陵郡之永阳县。武德四年,平萧铣,置营州领营道、江华、永阳、唐兴四县。五年,改为南营州。贞观八年,改为道州,仍省永阳县。十七年废,并入永州。上元二年,复析永州置。天宝元年,改为江华郡。乾元元年,复为道州。旧领县三,户六千六百一十三,口三万一千八百八十。天宝领县四,户二万二千五百五十一,口十三万九千六十三。今领县五。

  弘道 汉营浦县,属零陵郡。吴置营阳郡。晋改为永阳郡。隋平陈,改营浦为永阳县。武德四年,于县置营州,改为营道县。五年,又加“南”字。贞观八年,改为道州。天宝元年,改营道为弘道  延唐 汉泠道县,属零陵郡,古城在今县东界南四十里。隋平陈,废泠道入营道县,仍于泠道废城置营道县。武德四年,移营道县于州郭置,仍于此置唐兴县。长寿二年,改名武盛。神龙元年,复为唐兴。天宝元年,改为延唐。泠水,在今县南六十里  江华 汉冯乘县,属苍梧郡。武德四年,析贺州冯乘县置江华县。贞观十七年,改属永州。上元二年,还道州。文明元年,改为云溪县。神龙元年二月,复为江华

  永明 隋改汉营浦县为永阳,置道州。后州郭内置营道县,乃移永阳之名于州西南一百一十里置。贞观八年省,地入营道。天授二年,复析营道置。天宝元年,改为永明县

  大历 大历二年,湖南观察使韦贯之奏请析延唐县,于道州东南二百二十里舂陵侯故城北十五里置县,因以大历为名。

  郴州中 隋桂阳郡。武德四年,平萧铣,置郴州,领郴、卢阳、义章、临武、平阳、晋兴六县。七年,废义章、平阳二县。八年,省晋兴。天宝元年,改为桂阳郡。乾元元年,复为郴州。旧领县五,户八千六百四十六,口四万九千三百五十五。天宝领县八,户三万一千三百三。在京师东南三千三百里,至东都三千五十七里。  郴 汉县,属桂阳郡,汉郡理所也。后汉郡理耒阳,寻还郴。宋、齐封子弟为桂阳王,皆治于此。隋平陈,改为郴州,炀帝为桂阳郡,武德四年,改郴州,皆以郴为理。

  义章 大业末,萧铣分郴置。武德七年省,八年复置。长寿元年,分义章南界置高平县。开元二十三年,废高平,仍移义章治高平废县。  义昌 晋分郴县置汝城、晋宁二县。陈废二县,立卢阳郡,领卢阳县。开皇九年废郡,以卢阳属郴州。天宝元年,改为义昌。

  平阳 晋分郴置平阳郡及县。陈废,后萧铣复分郴置。武德七年省,八年复置。  资兴 后汉分郴置汉宁县。吴改为阳安,晋改为晋宁,隋改为晋兴。贞观八年省,咸亨三年复置,改名资兴。

  高亭 汉便县地,属桂阳郡。晋省,陈复置。隋废。开元十三年,宇文融析郴县北界四乡置安陵县。天宝元年,改为高亭,取县东山名。

  临武 汉县,属桂阳郡,县南临武溪故也。  蓝山 汉南平县,属桂阳郡。隋废。咸亨二年,复置南平县。天宝元年,改为蓝山。九疑山,在县西五十里。  邵州 隋长沙郡之邵阳县。武德四年,平萧铣,置南梁州,领邵陵、建兴、武冈三县。七年:省建兴入武冈,省邵陵并邵阳。贞观十年,改名邵州。天宝元年,改为邵阳郡。乾元元年,复为邵州。旧领县二,户二千八百五十六,口一万三千五百八十三。天宝,户一万七千七十三,口七万一千六百四十四。在京师东南三千四百里,至东都二千二百六十八里。

  邵阳 汉昭陵县,属长沙国。后汉改为昭阳,晋改为邵阳。隋平陈,复于今理。吴分零陵北部置邵陵郡。隋平陈,废郡,以邵阳属潭州,寻又于邵阳置建州。武德四年,改置南梁州,贞观十年,改为邵州,皆理邵阳县。

  武冈 汉都梁县,属零陵郡。晋分都梁置武冈县。隋废。武德四年,分邵阳复置。

  连州 隋熙平郡。武德四年,平萧铣,置连州。天宝元年,改为连山郡。乾元元年,复为连州。旧领县三,户五千五百六十三,口三万一千九十四。天宝,户三万二千二百十,口一十四万三千五百三十二。在京师南三千六百六十五里,至东都三千四百五里。

  桂阳 汉县,属桂阳郡,今州理是也。隋开皇十年,于县置连州,大业改为熙平郡,武德四年,复为连州,皆以桂阳为理所。

  阳山 汉县,属桂阳郡。后汉省。晋平吴,分浛洭县复置。梁于浛氵匡县西置阳山郡,以县属之。隋废郡,县属连州。神龙元年,移于洭水之北,今县理是也。一名湟水。

  连山 晋武分桂阳立广惠县,隋改为广泽。仁寿元年,改为连山。

《旧唐书志第二十一 地理四》


贺州 隋苍梧郡之临贺县。武德四年,平萧铣,置贺州。天宝元年,改为临贺郡。乾元元年,复为贺州也。旧领县五,户六千七百一十三,口一万八千六百二十八。天宝领县六,户四千五百,无口数。在京师东南四千一百三十里,至东都三千五百七十二里。东南至广州八百七十六里,东至连州二百六十里,南至封州三百六十六里,北至道州四百里,北至富州三百二十里,西南至梧州四百二十二里也。

  临贺 州所治。汉县,属苍梧郡。临、贺水。吴置临贺郡。宋改为临庆国,齐复为临贺郡。隋置贺州,隋末废为县。武德四年,复置贺州

  桂岭 汉临贺县地,隋旧也

  冯乘 汉县,属苍梧郡有荔平关【评注:荔平关错误】

  封阳 汉县,属苍梧郡

  富川 汉富川县。天宝改为富水,后复为富川也

  荡山 新置。

封州下 隋苍梧郡之封川县。武德四年,平萧铣,置封州。天宝元年,改为临封郡。乾元元年,复为封州。旧领县四,户二千五百五十五,口一万三千四百七十七。天宝领县二,户三千九百,口一万一千八百二十七。东北至广州九十五里,西北至梧州五十五里,东至康州一百三十里,北至贺州三百六十六里。至京师水陆四千五百一十里也。

  封川 州所治。汉广信县地,属苍梧郡。在封水之阳。梁置梁信郡。隋平陈,改为成州。,又改为封州。隋末,州废为封川县,属苍梧郡。武德初,置封州。隋移州于封川口,即今县治也

  开建 汉封阳县地,属苍梧郡,隋旧也。

桂州下都督府 隋始安郡。武德四年,平萧铣,置桂州总管府,管桂、象、静、融、贺、乐、荔、南昆、龙九州,并定州一总管。其桂州领始安、福禄、纯化、兴安、临源、永福、阳朔、归义、宣风、象十县。寻改定州为南尹州。其年,又置钦州总管,隶桂府。五年,置南恭、燕、梧三州,隶桂府。九年,置晏州,隶桂府。贞观元年,以钦、玉、南亭三州隶桂府。二年,省玉州、南亭州。五年,置宾州,隶桂府。六年,又以尹、藤、越、白、相、绣、郁、姜、南宕、南方、南简、南晋十二州隶桂府。其年,置龚州都督,亦隶桂府。其年,废龙、郁二州。八年,改越州为廉州,南简为横州,南方为澄州,南宕为潘州,南晋为邕州,尹州为贵州,静州为富州,乐州为昭州,南昆为柳州,铜州为容州。废福禄、归义二县。十年,废姜州。十二年,废晏州,以建陵县来属。废荔州,以荔浦、崇仁二县来属。省宣风县。今督桂、昭、贺、富、梧、藤、容、潘、白、廉、绣、钦、横、邕、融、柳、贵十七州。天宝元年,改为始安郡,依旧都督府。至德二年九月,改为建陵郡。乾元元年,复为桂州,刺史充经略军使,管戍兵千人,衣粮税本管自给也。旧领县十,户三万二千七百八十一,口五万六千五百二十六。天宝领户一万七千五百,口七万一千一十八。至京师水陆路四千七百六十里,至东都水陆路四千四十里。东至道州五百里,西至容州四百九十三里,南至昭州二百一十里,北至邵州六百八十五里,东南至贺州五百三十里,西南至柳州八百里,东北至永州五百五十里。  临桂 州所治。汉始安县地,属零陵郡。吴分置始安郡,宋改为始建国,南齐始安郡,梁置桂州。隋末,复为始安郡。江源多桂,不生杂木,故秦时立为桂林郡也

  理定 汉始安县。隋分置兴安,近改为理定

  灵川 武德四年,分始安置

  阳朔 隋旧。贞观元年,废归义县并入

  荔浦 汉县,属苍梧郡。武德四年,置荔浦、建陵、隋化、崇仁、纯义。五年,以隋化属南恭州。贞观元年,以建陵属晏州。十三年,废荔州,以荔浦、崇仁属桂州,纯义属蒙州也  丰水 旧永丰县。元和初,改为丰水县

  修仁 隋置建陵县。贞观元年,于县置晏州,领武龙、建陵二县。十二年,废晏州及武龙县,以建陵属桂州。长庆元年,改为修仁县

  恭化 武德四年,分始安置纯化县。元和初,改为恭化也

  永福 武德四年,分始安置

  临源 武德四年,分始安置  全义 新置。

  昭州 隋始安郡之平乐县。武德四年,平萧铣,置乐州,领平乐、永丰、恭城、沙亭四县,贞观七年,省沙亭县。八年,改为昭州,以昭冈潭为名。天宝元年,改为平乐郡。乾元元年,复为昭州也。旧领县三,户四千九百一十八,口一万二千六百九十一。天宝,户三千五百。至京师四千四百三十六里,至东都四千二百一十九里。西至桂州二百二十里,东北至道州四百里,北至永州六百三十九里,南至富州一百六十六里也。

  平乐 州所治。汉荔浦地,属苍梧郡。晋置平乐县。贞观七年,省沙亭并入也。

  恭城 武德四年,析平乐置。

  永平 隋县,旧属藤州。

  富州下 隋始安郡之龙平县。武德四年,平萧铣,置静州,领龙平、博劳、归化、安乐、开江、豪静、苍梧七县。寻又分苍梧、豪静、开江三县置梧州。九年,省安乐县。贞观八年,改为富州,以富川水为名。天宝元年,改为开江郡。乾元元年,复为富州。旧领县三,户三千三百四十九,口四千三百一十九。天宝,户一千二百九十。至京师五千一百三十里,至东都四千八百五十里。西北至桂州界八十里,东南至梧州界九十里,北至昭州一百六十六里。  龙平 汉临贺县地,属苍梧郡。吴置临贺郡,梁分临贺置南静郡,又改为静州,改南静郡为龙平县。贞观八年,改为富州,以富川水为名也

  思勤 新置

  马江 隋开江县。长庆元年,改为马江。皆汉临贺县地。

  梧州下 隋苍梧郡。武德四年,平萧铣,置梧州,领苍梧、豪静、开江三县。贞观八年,割藤州之孟陵、贺州之绥越来属。十三年,废豪静县。天宝元年,改为苍梧郡。乾元元年,复为梧州也。旧领县四,户三千八十四,口五千四百二十三。天宝领县三,户五千。至京师五千五百里,至东都五千一百里。东至封州八十里,东北至贺州四百一十里,北接富州界,正西至藤州一百九十里。

  苍梧 汉苍梧郡,治广信县,即今治。隋立苍梧县,于此置郡

  戎城 隋县旧属藤州,今来属

  孟陵 汉猛陵县,属苍梧郡。

  蒙州 隋始安郡之隋化县。武德四年,置南恭州。割荔州之立山、东区、纯义三县分置岭政县。贞观八年,改为蒙州,取州东蒙山为名。十二年,省岭政入立山。天宝元年,改为蒙山郡。乾元元年,复为蒙州。旧领县三,户一千六十九。天宝,户一千五十九。至京师五千一百里,至东都四千七百里。南至桂州二百四十九里,东至富州九十七里,西南至象州一百七十六里。  立山 州所治。汉荔浦县,属苍梧郡。隋分荔浦置隋化县。武德四年,改为立山,于县置荔州,寻改为恭州。贞观八年,改为蒙州。州东蒙山,山下有蒙水,居人多姓蒙故也

  东区 武德五年,分立山置,属荔州。贞观六年,属燕州。十年,改为蒙州

  正义 贞观五年,置纯义县,属荔州。乾元初改为正义也。

龚州下 隋永平郡之武林县。贞观三年,置燕州。七年,移燕州于今州东。仍于燕州之旧所置龚州都督府,督龚、浔、蒙、宾、澄、燕七州。割藤州之武林、燕州之泰川来属。又立平南、西平、归政、大同四县。十二年,废浔州,以桂平、陵江、大宾、皇化四县来属。其年,省泰川入平南,省陵江入桂平,省归政入西平。又割藤州之隋建来属。天宝元年,改为临江郡。乾元元年,复为龚州。旧领县八,户一万三千八百二十一,口一万一千一百二十八。天宝领县六,户九千,口二万一千。至京师五千七百二十里,至东都五千三百六十一里。东至藤州一百四十九里,南至绣州九十五里,西至浔州一百三十里,北至蒙州二百四十里。

  平南 州所治。汉猛陵县地,属苍梧郡。晋分苍梧置永平郡,仍置武林县。贞观七年,分置平南县。后自武林移龚州治于此也  武林 猛陵县地。隋分置武林县,属藤州。贞观七年,属龚州  隋建 猛陵县地。武德年,属藤州。贞观年,属龚州也  大同 贞观元年分置  阳川 本阳建县,后改为阳川也。

  浔州下 隋郁林郡之桂平县。贞观七年,置浔州,领桂平、陵江、大宾、皇化四县。十二年,废浔州,以四县属龚州。后复置浔州,以桂平、大宾、皇化来属,又省陵江入桂平。天宝元年,改为浔江郡。乾元元年,复为浔州也。旧领县三,户二千五百,口六千八百三十六。至京师五千九百六十里,至东都五千七百里。东至龚州一百三十里,西至潘州二百五十里,西南至贵州一百五十里,西北至蒙州三百六十里。西南接郁林州界。

  桂平 汉布山县,郁林郡所治也。隋为桂平县。武德年,属贵州。贞观初,属燕州。七年,属浔州。十二年,州废,属龚州。复置浔州

  皇化 汉阿林县,属郁林郡。隋置皇化县,后废。贞观六年,复置,属浔州。州废,属龚州。又复属浔州。

  郁林州下 隋郁林郡之石南县。贞观中置郁林州,领石南、兴德。天宝元年,改为郁林郡。乾元元年,复为郁林州也。领县五,户一千九百一十八,口九千六百九十九。至京师五千五百七里,至东都五千一百六十里。东至平琴州九十里,南至牢州一百二里,西南至昭州一百一十里,北至贵州一百五十里。

  石南 州所治。汉郁林郡之地。梁置定州,隋改尹州,炀帝为郁林郡,皆治于此。陈时置石南郡,隋改为县也

  郁林 隋县,属贵州,后来属

  兴业 兴德 武德四年,分郁林置

  潭栗

  平琴州下 汉郁林郡地。唐置平琴州,无年月。领县四。天宝元年,改为平琴郡。乾元元年,复为州。建中并入党州。今存。领县四,户一千一百七十四。至京师六千四百八十里,至东都五千八百三十里。西至郁林州九十里,东南至牢州一百一十里,北至贵州一百五十里,北至绣州九十二里,东至党州二十二里。

  容山 州所治。本名安仁,至德年改也

  怀义 福阳 古符 三县与州同置。

  宾州下 隋郁林郡之岭方县。贞观五年,析南方州之岭方、思干、琅邪、南尹州之安城置宾州。十二年省思干县。天宝元年,改为安城郡。至德二年九月,改为岭方郡。乾元元年,复为宾州。旧领县三,户七千四百八十五。天宝,户一千九百七十六,口八千五百八十。至京师四千三百里,至东都四千一百里。南至淳州二百里,东南至贵州一百七十里,西至邕州二百五十七里,东南至蒙州三百二十里,西北至澄州一百二十里也。

  岭方 汉县,属郁林郡。武德四年,属南方州。贞观五年,改为宾州  琅邪 武德四年,析岭方县置  保城 梁置安城县。至德二年,改为保城也。

  澄州下 隋郁林郡之岭方县地。武德四年,平萧铣,置南方州,领无虞、琅邪、思干、上林、止戈、贺水、岭方七县。贞观五年,以上林、止戈、琅邪、岭方属宾州。八年,改南方州为澄州。天宝元年,改为贺水郡。乾元元年,复为澄州。旧领县四,户一万八百六十八。天宝后,户一千三百六十八,口八千五百八十。至京师四千六百里,至东都四千三百里。南至邕州三百里,北至窦州四百三十里,东南至宾州一百二十里,西至古州五百七十九里。

  上林 州所治。汉岭方县地。武德四年,析置上林县也

  无虞 武德四年,析岭方置

  贺水 武德四年,析柳州马平县置。

  绣州下 隋郁林郡之阿林县。武德四年,置林州,领常林、阿林、皇化、归诚、罗绣、卢越等县。六年,改为绣州。贞观六年,省归诚、卢越。七年,以皇化属浔州。天宝元年,改为常林郡。乾元元年,复为绣州,领县三,户九千七百七十三。至京师六千九十里,至东都五千五百里。南至党州五十里,北至贵州一百里也。

  常林 汉阿林县地,属郁林郡。武德四年,析贵州之郁平县,置林州及常林县。贞观六年,剩归诚县入常林县,移治废归诚县故城。又改林州为绣州

  阿林 汉县,属郁林郡

  罗绣 武德四年,析阿林置。

  象州下 隋始安郡之桂林县。武德四年,平萧铣,置象州,领阳寿、西宁、桂林、武仙、武德五县。贞观十二年,省西宁县,割废晏州武化、长风来属。天宝元年,改为象山郡。乾元元年,复为象州。旧领县六,户一万一千八百四十五,口一万二千五百二十一。天宝领县三,户五千五百,口一万八百九十。至京师四千九百八十九里。北至桂州四百里,东至象州一百七十六里,南至费州三百里,西北至柳州二百里,东南至浔州三百六十里,西南至严州二百九十里也。

  武化 州所治。汉潭中县地,属郁林郡。隋建陵县,属桂州。武德四年,析建陵置武化县,属晏州。贞观十二年,废晏州来属,仍自武德县移象州于县置。非秦之象郡,秦象郡今合浦县

  武德 汉中留县地,属郁林郡。吴于县置郁林郡,仍分中留置桂林县。武德四年,改为武德,于县界置象州

  阳寿 隋县。武仙 武德四年,析桂林置。  柳州 隋始安郡之马平县。武德四年,平萧铣,置昆州,领马平、新平、文安、贺水、归德五县。其年,改归德为修德,改文安为乐沙,仍加昆州为南昆州。八年,以贺水属澄州。贞观七年,省乐沙入新平县,以废龙州之龙城来属。八年,改南昆为柳州。九年,置崖山县。十二年,省新平入马平。天宝元年,改为龙城郡。乾元元年,复为柳州,以州界柳岭为名。旧领县四,户六千六百七十四,口七千六百三十七。天宝领县五,户二千二百三十二,口一万一千五百五十。至京师水陆相乘五千四百七十里,至东都水陆相乘五千六百里。东至桂州四百七里,至粤州二百九十里,北至融州二十里,东南至象州二百里,北至柳州三十里。

  马平 州所治。汉潭中县地,属郁林郡。隋置马平县。武德四年,于县置昆州,又改为柳州也

  龙城 隋县。武德四年,置龙州,领龙城、柳岭二县。贞观七年,废龙州,省柳岭县

  象 贞观中置

  洛曹 旧洛封县,元和十三年改

  洛容 皆汉潭中地。贞观后析置。

  融州下 隋始安郡之义熙县。武德四年,平萧铣,置融州,复开皇旧名,领义熙、临牂黄水、安修四县。六年,改义熙为融水。贞观十三年,省安修入临牂。天宝元年,改为融水郡。乾元元年,复为融州。旧领县三,户二千七百九十四,口三千三百三十五。天宝,户一千二百三十二。至京师五千二百七十里,至东都四千四百七十里。东至桂州四百九十一里,南至柳州三十里,至武零山二百里也。

  融水 汉潭中地,与柳州同。隋置义熙县。武德四年,改为融水,州所治也

  武阳 旧黄水、临牂二县。析融水置。后并入,改为武阳。

  邕管十州在桂府西南。

  邕州下都督府 隋郁林郡之宣化县。武德五年,置南晋州,领宣化一县。贞观六年,改为邕州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朗宁郡。乾元元年复为邕州。上元后,置经略使,领邕、贵、党、横等州。后又罢。长庆二年六月,复置经略使,以刺史领之。刺史充经略使,管戍兵一千七百人,衣粮税本管自给。旧领县五,户八千二百二十五。天宝后,户二千八百九十三,口七千三百二。至京师五千六百里,至东都五千三百二十七里。东南至钦州三百五十里,东北至宾州二百五十里,西南至羁縻左州五百里。

  宣化 州所治。汉岭方县地。属郁林郡。秦为桂林郡地。驩水在县北,本牂柯河,俗呼郁林江,即骆越水也,亦名温水。古骆越地也

  武缘 隋废县。武德五年复置也

  晋兴 晋于此置晋兴郡,隋废为县

  朗宁 武德五年分置  思龙 如和 封陵 三县,开磎洞渐置也。

  贵州下 隋郁林郡。武德四年,平萧铣,置南尹州总管府,管南尹、南晋、南简、南方、白、藤、南容、越、绣九州。南尹州领郁林、马岭、安城、郁平、石南、桂平、岭山、兴德、潮水、怀泽十一县。五年,以桂平属燕州,岭山属南横州。贞观五年,以安城属宾州。七年,罢都督府,九年,改南尹为贵州。天宝元年,改为怀泽郡。乾元元年,复为贵州也。旧领县八,户二万八千九百三十,口三万一千九百九十六。天宝后,领县四,户三千二十六,口九千三百。至京师五千三百八十里,至东都五千一百二十里。东至绣州一百里,南至郁林州一百五十里,西至横州二百里,北至象州三百里,西南至宾州九十四里,东北至浔州一百五十里。  郁平 汉广郁县地,属郁林郡。古西瓯、骆越所居。后汉谷永为郁林太守,降乌浒人十万,开七县,即此也,乌浒之俗:男女同川而浴;生首子食之,云宜弟;娶妻美让兄;相习以鼻饮。秦平天下,始招慰之,置桂林郡。汉改为郁林郡。地在广州西南安南府之地,邕州所管郡县是也。隋分郁平县。郁江,在州东也

  怀泽 宋废县。武德四年又置

  潮水 武德四年分郁林置

  义山 新置。

  党州下 古西瓯所居。秦置桂林郡,汉为郁林郡。唐置党州,失起置年月。与平琴州同土俗。西至平琴治所二十二里。天宝元年,以党州为宁仁郡。乾元元年,复为党州。建中二年二月,废平琴州并入。领县四,户一千三百,口七千四百。至京师地理,与平琴州同。南至牢州一百里,北至绣州五十里,东南至容州一百五十里,北接绣州界百余里也。

  横州下 隋郁林郡之宁浦县。武德四年,置简州,领宁浦、乐山、蒙泽、淳风、岭山五县。六年,改为南简州。贞观八年,改横州。天宝元年,改为宁浦郡。乾元元年,复为横州也。旧领县四,户一千一百二十八,口一万七百三十四。天宝领县三,户一千九百七十八,口八千三百四十二。至京师五千五百三十九里,至东都四千七百五里。南至钦州三百五十里,西至峦州一百五十里,北至贵州一百六十里也。

  宁浦 州所治。汉广郁县地,属郁林郡。吴分置宁浦郡,晋、宋、齐不改。梁分置简阳郡。隋平陈,郡并废,置简州,又改为缘州。炀帝废州,置宁浦县,郁林郡。武德复置,改为横州。

  从化 汉高凉县地,属合浦郡。武德四年,分宁浦置淳风县。贞观元年,改为从化也

  乐山 汉高凉县地,隋置乐山县。  田州 土地与邕州同,失废置年月,疑是开元中置。天宝元年,改为横山郡。乾元元年复为田州。旧领县五,户四千一百六十八。旧图无四至州郡及两京道里数。

  都救 惠佳 武笼 横山 如赖 并与州同置也。  严州 秦桂林郡地,后为獠所据。乾封元年,招致生獠,置严州及三县。天宝元年,改为修德郡。乾元元年,复为严州。领县三,户一千八百五十九,口七千五十一。至京师五千三百二十七里,至东都四千八百九十三里。东北至柳州二百四十里,东南接象州界,西北接澄州界也。

  来宾 州所治也。

  循德 归化,与州同置。

  山州 失起置年月。天宝元年,改为龙池郡。乾元元年,复为山州。领县二,户一千三百二十。无四至及京洛里数。

  龙池 州所治也  盆山  峦州 秦桂林郡。唐置淳化,失起置年月。天宝元年,改为永定县。乾元元年,复为淳州。永贞元年,改为峦州也。领县三,户七百七十,口三千八百三。至京师五千三百里,至东都四千九百里。南至横州一百四十里,西至邕州三百里,北至宾州二百五十五里。  永定 州所治也  武罗 灵竹 二县与州同置。  罗州 隋高凉郡之石龙县地。武德五年,于县置罗州,领石龙、吴川、陵罗、龙化、罗辩、南河、石城、招义、零绿、慈廉、罗肥十一县。六年,移罗州于石城县,于旧所置南石州,割石龙、陵罗、龙化、罗辩、慈廉、罗肥属南石州。天宝元年,改罗州为招义郡。乾元元年,复为罗州。旧领县五,户五千四百六十,口八千四十一。至京师六千五百二十二里,至东都五千七百五里。东至大海一百三十九里,南至雷州二百五十里,西至廉州二百五十里,北至辩州一百五十里,西南至零绿县大海一百二十里,西北至白州二百三十里,东北至新州五十里。

  石城 州所治。汉合浦郡地。宋将檀道济于陵罗江口筑石城,因置罗州,属高凉郡。唐复置罗州于县

  吴川 隋县

  招义 武德五年析石龙县置也

  南河 武德五年析石龙县置也。

  潘州下 隋合浦郡之定川县。武德四年,置南宕州,领南昌、定川、陆川、思城、温水、宕川六县,治南昌县。贞观六年,移治定川。八年,改为潘州,仍废思城县。天宝元年,改为南潘郡。乾元元年,复为潘州也。旧领县五,户一万七百四十八。天宝后,领县三,户四千三百,口八千九百六十七。至西京七千一百六十一里,至东都六千三百八十九里。至高州九十里,南至大海五十六里,至辩州一百二十里,北至窦州一百五十一里。

  茂名 州所治。古西瓯、骆越地,秦属桂林郡,汉为合浦郡之地。隋置定川县。武德四年,平岭表,于县置南宕州,改为潘州,仍改县茂名也

  南巴 隋废县。武德五年置  潘水 以县水为名。武德五年分置也。  容管十州在桂管西南

  容州下都督府 隋合浦郡之北流县。武德四年,平萧铣,置铜州,领北流、豪石、宕昌、渭龙、南流、陵城、普宁、新安八县。贞观元年,改为容州,以容山为名。十一年,省新安县。开元中,升为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普宁郡。乾元元年,复为容州都督府。仍旧置防御、经略、招讨等使,以刺史领之。刺史充经略军使,管镇兵一千一百人,衣粮税本管自给。旧领县七,户八千八百九十。天宝后,领县五,户四千九百七十,口一万七千八十七。至京师五千九百一十里,至东都五千四百八十五里。东至藤州二百五十九里,南至窦州二百里,西至禺州十五里,北至龚州二百里,西至隋建县一百九十里,西北至党州一百五十里,东北接义州界。

  北流 州所治。汉合浦县地,隋置北流县。县南三十里,有两石相对,其间阔三十步,俗号鬼门关。汉伏波将军马援讨林邑蛮,路由于此,立碑石龟尚在。昔时趋交趾,皆由此关。其南尤多瘴疠,去者罕得生还,谚曰:“鬼门关,十人九不还。”其土少铁,以睟石烧为器,以烹鱼鲑,北人名“五侯燋石。”一经火,久之不冷,即今之滑石也,亦名冷石

  普宁 隋置

  陵城 武德四年,析北流置

  渭龙 武德四年,析普宁置  欣道 新置。

  辩州下 隋高凉郡之石龙县。武德五年,置罗州,移治石城。于旧所置南石州,领石龙、陵罗、龙化、罗辩、慈廉、罗肥六县。贞观九年,改南石州为辩州,省慈廉、罗肥二县。天宝元年,改陵水郡。乾元元年复为辩州也。旧领县四,户一万三百五十。天宝后,领县三,户四千八百五十八,口一万六千二百九。至京师五千七百一十八里,至东都五千三百七十里。东至广州一千一百四十四里,南至罗州吴川县界五十里,南至白州博白县二百三十里,北至禺州三百八十二里,南至潘州四十里,西南至罗州一百五十里,西北至白州三百里。

  石龙 州所治。汉高凉县地,属合浦郡。秦象郡地。武德五年属罗州,六年改属辩州。  陵罗 武德五年,置罗州。六年,改为南石州也

  龙化 武德五年,分置也。

  白州下 隋合浦郡之合浦县地。武德四年,置南州,领博白、朗平、周罗、龙豪、淳良、建宁六县。六年,改为白州。贞观十二年,省朗平、淳良二县。天宝元年,改为南昌郡。乾元元年,复为白州。旧领县四,户八千二百六。天宝领县五,户二千五百七十四,口九千四百九十八。至京师六千一百七十五里,至东都五千九百一十九里。东至辩州二百里,南至罗州二百二十里,西至州界朗平山八十里,北至牢州一百里,西南至广州二百里,东北至禺州二百里。

  博白 州所治。汉合浦县地,属合浦郡。武德五年,析合浦县置博白县也  建宁 武德四年,析合浦县置。贞观十二年,省淳良并入  周罗 武德四年,析合浦置

  龙豪 武德四年,析合浦置

  南昌 隋县。旧属潘州,又来属也。  牢州下 本巴、蜀徼外蛮夷地,汉牂柯郡地。武德二年,置义州。五年,改为智州。贞观十二年,改为牢州,以牢石为名。天宝元年,改为定川郡。乾元元年复为牢州也。旧领县三,户一千六百四十一,口一万一千七百五十六。去京师与容州道里同。东至容州一百二十五里,南至白州一百里,西至隋林州一百一十里,北至党州一百里。

  南流 武德四年,析容州北流县置,属容州。贞观十一年,改智州为牢州,以牢石为名。牢石高四十丈,周二十里,在州界也。定川

  宕川 贞观十一年,分南流置也。  钦州下 隋宁越郡。武德四年,平萧铣,改为钦州总管府,管一州,领钦江、安京、南宾、遵化、内亭五县。五年,置如和县。其年,置玉州、南亭州,并隶钦府,以内亭、遵化二县属亭州。贞观元年,罢都督府。二年,废亭州,复以内亭、遵化并来属。十年,省海平县。天宝元年,改为宁越郡。乾元元年,复为钦州也。旧领县七,户一万四千七十二,口一万八千一百二十七。天宝领县五,户二千七百,口一万一百四十六。至京师五千二百五十一里。东至严州四百里,南至大海二百五十里,西至瀼州六百三十里,至横州三百五十里,东南至广州七百里,西南至陆州六百里,西至容州三百五十里,东北至贵州四百里。

  钦江 州所治。汉合浦县地,宋分置宁寿郡及宁寿县。梁置安州,隋改为钦州,仍改宋寿县为钦江。炀帝改为宁越郡。皆治钦江也

  保京 隋安京县。至德二年,改为保京。县北十里安京山,下有如和山,似循州罗浮山形势

  遵化 隋旧置

  内亭 隋县。武德五年,于县置南亭州。贞观元年,州废,复属钦州也

  灵山 已上县,并汉合浦县也。

  禺州 隋合浦郡之定川县。武德四年,置南宕州,领南昌、定川、陆川、思城、温水、宕川六县,治南昌县。贞观六年,移治定川。八年,改为潘州,仍废思城。总章元年改为东峨州,移治峨石县。二年,改为禺州。天宝元年改为温水郡。乾元元年复为禺州。旧领县五,户一万七百四十八。天宝领县四,户三千一百八十。至京师五千三百五里,至东都五千里。至义州一百九十里,南至辩州三百里,西至白州二百里,北至容州一百一十里。

  峨石 秦象郡地、晋南昌郡之边邑,为禺州所治也

  温水 武德四年,析南昌置

  陆川 隋废县。武德四年置

  扶桑 武德四年置。

  汤州下 秦象郡地。唐置汤州,失起置年月。天宝元年改为温泉郡。乾元元年复为汤州也。领县三,无户口及无两京道里、四至州府。

  汤泉 州所治也  渌水 罗韶 与州同置。

  瀼州下 贞观十二年,清平公李弘节遣钦州首领宁师京,寻刘方故道,行达交趾,开拓夷獠,置瀼州。天宝元年,改为临潭郡。乾元元年,复为瀼州。领县四,户一千六百六十六,无两京地里。东至钦州六百三十里,北至容州二百八十二里。在安南府之东北、郁林之西南。  临江 州所治也

  波零 鹄山 弘远 与州同置。

  岩州下 土地与合浦郡同。唐置岩州,失起置年月。天宝元年,改为安乐郡。至德二年,改为常乐郡。乾元元年,复为岩州。领县四,户一千一百一十,无两京道里、四至州府也。

  常乐 本安乐县。至德二年改,州所治  思封 高城 石岩 与州同置  古州 土地与瀼州同年置。天宝元年,改为乐古郡。乾元元年,复为古州。

  安南府在邕管之西

  安南都督府 隋交趾郡。武德五年,改为交州总管府,管交、峰、爱、仙、鸢、宋、慈、险、道、龙十州。其交州领交趾、怀德、南定、宋平四县。六年,澄、慈、道、宋并加“南”字。七年,又置玉州,隶交府。贞观元年,省南宋州以宋平县,省隆州以陆平县,省鸢州以硃鸢县,省龙州以龙编县,并隶交府。仍省怀德县及南慈州。二年,废玉州入钦州。六年,改南道州为仙州。十一年,废仙州,以平道县来属。今督交、峰、爱、驩四州。调露元年八月,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大足元年四月,置武安州、南登州,并隶安南府。至德二年九月,改为镇南都护府,后为安南府。刺史充都护,管兵四千二百。旧领县八,户一万七千五百二十三,口八万八千七百八十八。天宝领县七,户二万四千二百三十,口九万九千六百五十二。至京师七千二百五十三里,至东都七千二百二十五里。西至爱州界小黄江口,水路四百一十六里,西南至长州界文阳县靖江镇一百五十里,西北至峰州嘉宁县论江口水路一百五十里,东至硃鸢县界小黄江口水路五百里,北至硃鸢州阿劳江口水路五百四十九里,北至武平县界武定江二百五十二里,东北至交趾县界福生去十里也。

  宋平 汉西扌卷音拳县地,属日南郡。自汉至晋犹为西扌卷县。宋置宋平郡及宋平县。隋平陈,置交州。炀帝改为交趾,刺史治龙编,交州都护制诸蛮。其海南诸国,大抵在交州南及西南,居大海中州上,相去或三五百里,三五千里,远者二三万里。乘舶举帆,道里不可详知。自汉武已来朝贡,必由交趾之道。武德四年于宋平置宋州,领宋平、弘教、南定三县。五年,又分宋平置交趾、怀德二县。自贞观元年废南宋州,以弘教、怀德、交趾三县省入宋平县,移交趾县名于汉故交趾城置。以宋平、南定二县属交州。交趾 汉交趾郡之羸娄二字并音来口反地。隋为交趾县,取汉郡名。武德四年,置慈廉、乌延、武立三县。六年,改为南慈州。贞观初,州废,并废三县,并入交趾  硃鸢 汉县名,交趾郡。今县,吴军平县地。旧置武平郡。龙编 汉交趾郡守治羸娄。后汉周敞为交趾太守。乃移治龙编。言立城之始,有蛟龙盘编津之间,因为城名。武德四年于县置龙州,领龙编、武宁、平乐三县。贞观初废龙州,以武宁、平乐入龙编,割属仙州。十年,废仙州,以龙编属交州也

  平道 汉封溪县地,南齐置昌国县。《南越志》:交趾之地,最为膏腴。旧有君长曰雄王,其佐曰雄侯。后蜀王将兵三万讨雄王,灭之。蜀以其子为安阳王,治交趾。其国地,在今平道县东。其城九重,周九里,士庶蕃阜。尉佗在番禺,遣兵攻之。王有神弩,一发杀越军万人,赵佗乃与之和,仍以其子始为质。安阳王以媚珠妻之,子始得弩毁之。越兵至,乃杀安阳王,兼其地。武德四年于县置道州,领平道、昌国、武平三县。六年,改为南道州,又改为仙州。贞观十年废仙州,以昌国入平道,属交州

  武平 吴置武平郡。隋为县。本汉封溪县。后汉初,赩泠县女子征侧叛,攻陷交趾,马援率师讨之,三年方平。光武乃增置望海、封溪二县,即此也。隋曰隆平。武德四年,改为武平  太平

  武峨州下 土地与交州同。置武峨州,失起置年月。天宝元年,改为武峨郡。乾元元年,复为武峨州。领县五,户一千八百五十,无口。无两京道里及四至州府也。

  武峨 州所治也  武缘 武劳 梁山 皆与州同置也

  如马

  粤州下 土地与交州同。唐置粤州,失起置年月。天宝元年,改为龙水郡。乾元元年,复为粤州。领县四,无户口数,亦无两京道里及四至州府也。

  龙水 州所治也。崖山、东玺、天河 皆与州同置。

  芝州下 土地与交州同。唐置芝州,失起置年月。天宝元年,改为忻城郡。乾元元年,复为芝州。领县一。

  忻城 州所治。无户口及两京道里、四至州府。最远恶处。

  爱州 隋九真郡。武德五年,置爱州,领九真、松源、杨山、安顺四县。又于州界分置积、顺、安、永、胥、前真、山七州。改永州为都州。九年,改积州为南陵州。贞观初,废都州入前真州。其年,废前真、胥二州入南陵州。又废安州以隆安县,废山州以建初县,并属州。又废杨山、安顺二县入九真县。改南陵州复为真州。八年,废建初入隆安。九年,废松源入九真。十年,废真州,以胥浦、军安、日南、移风四县属爱州。天宝元年,改为九真郡。乾元元年,复为爱州。九真南与日南接界,西接牂柯界,北与巴蜀接,东北与郁林州接,山险溪洞所居。旧领县七,户九千八十,口三万六千五百一十九。天宝领县六,户一万四千七百。至京师八千八百里,至东都八千一百里。在交州西,不详道里远近。其南即驩州界。

  九真 汉武帝开置九真郡,治于胥浦县。领居风、都庞、余发、咸驩、无切、无编等七县。今九真县,即汉居风县地。吴改为移风。隋改为九真,州所治。自汉至南齐为九真郡。梁置爱州,隋为九真郡

  安顺 隋旧 武德三年,置顺州,又分置东河、建昌、边河,并属顺州。州废,及三县皆并入安顺,属爱州也

  崇平 隋隆安县。武德五年,于县置安州及山州,又分隆安立教山、建道、都握三县,并属安州,领四县。又置冈山、真润、古安、西安、建初五县,属山州。贞观元年,废安州及三县,又废山州及五县,以隆安隶爱州。先天元年,改为崇安。至德二年,改为崇平

  军宁 隋军安县。武德五年,于县界置永州。七年,改为都州。贞观元年,改为前真州。十年,改属爱州。至德二年,改为军宁

  日南 汉居风地。县界有居风山,上有风门,常有风。其山出金牛,往往夜见,照耀十里。时斗,则海水沸溢,有霹雳,人家牛皆怖,号曰“神牛”。隋为日南县

  无编 汉旧县,属九真郡。又有汉西于县,故城在今县东所置也。

  福禄州下 土俗同九真郡之地,后为生獠所据。龙朔三年,智州刺史谢法成招慰生獠昆明、北楼等七千余落。总章二年,置福禄州以处之。天宝元年,改为福禄郡。至德二年,改为唐林郡。乾元元年,复为福禄州。领县二,无户口及两京道里、四至州郡。

  柔远 州所治。与州同置。本名安远,至德二年,改为柔远也  唐林

  长州 土俗与九真同。唐置长州,失起置年月。天宝元年,改为文阳郡。乾元元年,复为长州。领县四,户六百四十八,无口及两京道里、四至州府也。

  文阳 铜蔡 长山 其常 皆与州同置。

  驩州 陈日南郡。武德五年,置南德州总管府,领德、明、智、驩、林、源、景、海八州。南德州领六县。八年,改为德州。贞观初,改为驩州,以旧驩州为演州。二年,置驩州都督府,领驩、演、明、智、林、源、景、海八州。十二年,废明、源、海三州。天宝元年,改为日南郡。乾元元年,复为驩州也。旧领县六,户六千五百七十九,口一万六千六百八十九。天宝领县四,户九千六百一十九,口五万八百一十八。至京师陆路一万二千四百五十二里,水路一万七千里,至东都一万一千五百九十五里,水路一万六千二百二十里。东至大海一百五十里,南至林州一百五十里,西至环王国界八百里,北至爱州界六百三里,南至尽当郡界四百里,西北到灵跋江四百七十里,东北至辩州五百二里。

  九德 州所治。古越裳氏国,秦开百越,此为象郡。汉武元鼎六年开交趾已南,置南郡,治于硃吾,领比景、卢容、西扌卷、象林五县。吴分日南置九德郡,晋、宋、齐因之。隋改为驩州,废九德郡为县,今治也。后汉遣马援讨林邑蛮,援自交趾循海隅,开侧道以避海,从荡昌县南至九真郡,自九真至其国,开陆路,至日南郡,又行四百余里,至林邑国。又南行二千余里,有西屠夷国,铸二铜柱于象林南界,与西屠夷分境,以纪汉德之盛。其时,以不能还者数十人,留于其铜柱之下。至隋乃有三百余家,南蛮呼为“马留人”。其水路,自安南府南海行三千余里至林邑,计交趾至铜柱五千里。  浦阳 晋置

  怀驩 隋为咸驩县,属九真郡。武德五年,于县置驩州,领安人、扶演、相景、西源四县,治安人。贞观九年,改为演州。十三年,省相景县入扶演。十六年,废演州。其所管四县,废入咸驩。后改为怀驩

  越裳 吴置。武德五年,于县置明州,析置万安、明弘、明定三县隶之。又分日南郡文谷、金宁二县置智州,领文谷、新镇、阇员、金宁四县。贞观十三年,废明州,越裳属智州。后又废智州,以越裳属驩州。  林州 隋林邑郡。贞观九年,绥怀林邑置林州,寄治于驩州南界,今废无名,领县三,无户口。去京师一万二千里。

  林邑 州所治。汉武帝开百越,于交趾郡南三千里置日南郡,领县四,治于硃吾。其林邑,即日南郡之象林县。县在南,故曰日南,郡南界四百里。后汉时,中原丧乱,象林县人区连杀县令,自称林邑王。后有范熊者,代区连,相传累世,遂为林邑国。其地皆开北户以向日。晋武时,范氏入贡。东晋末,范攻陷日南郡,告交州刺史硃蕃,求以日南郡北界横山为界。其后,又陷九真郡。自是,屡寇交趾南界。至贞观中,其主修职贡,乃于驩州南侨置林邑郡以羁縻之,非正林邑国

  金龙 隋文帝时,遣大将刘方率兵万人,自交趾南伐林邑国,败之。其王梵志遁走,方收其庙主一十八人,皆铸金为之。方尽虏其人,空其地,乃班师。因方得其龙,乃为县名

  海界 三县并贞观九年置。  景州 隋北景郡。贞观二年,置南景州,寄治驩州南界。八年,改为景州。后亦废,无其名。领县三,无户口。至京师一万一千五百里。

  北景 汉县名,属日南郡,在安南府南三千里。北景在南。晋将灌邃攻林邑王范佛,破其国,遂于其国五月五日立表,北景在表南九寸一分,故自北景已南,皆北户以向日也。“北”字或单为“匕”  由文 贞观二年置也

  硃吾 汉日南郡所治之县也。前志曰:“硃吾人不粒食,依鱼资鱼为生。”记云:“硃吾,在日南郡,此侨立名也。”

  峰州下 隋交趾郡之嘉宁县。武德四年,置峰州,领嘉宁、新昌、安仁、竹辂、石堤、封溪六县。贞观元年,废石堤、封溪入嘉宁,竹辂入新昌。天宝元年,改为承化郡。乾元元年,复为峰州也。旧领县三,户五千四百四十四,口六千四百三十五。天宝领县五,户一千九百二十。州在安南府西北,至京师七千七百一十里。

  嘉宁 州所治。汉赩泠县地,属交趾郡。古文朗夷之地。秦属象郡。吴分交趾置新兴郡。晋改为新昌。宋、齐因之,改为兴州。隋初改为峰州。炀帝废,并入交趾。武德复置峰州也

  承化 新昌 嵩山 珠绿 嵩山 珠绿 新置。

  陆州 隋宁越郡之玉山县。武德五年,置玉山州,领安海、海平二县。贞观二年,废玉山州。上元二年,复置,改为陆州,以州界山为名。天宝元年,改为玉山郡。乾元元年,复为陆州。领县三,户四百九十四,口二千六百七十四。至京师七千二十六里,至东都七千里。东至廉州界三百里,南至大海,北至思州七百六十二里,东南际大海,西南至当州宁海二百四十里也。

  乌雷 州所治也

  华清 旧玉山县,天宝年改  宁海 旧安海县。至德二年改为宁海县也。  廉州下 隋合浦郡。武德五年,置越州,领合浦、安昌、高城、大廉、大都五县。贞观六年,置珠池。其年,改大都属白州。八年,改越州为廉州。十年,废姜州,以封山、东罗、蔡龙三县来属。十二年,废安昌、珠池二县入合浦,废高城入蔡龙。天宝元年,改为合浦郡。乾元元年,复为廉州。旧领县五,户一千五百二十二。天宝,户三千三十二,口一万三千二十九。至京师六千五百四十七里,至东都五千八百三十六里。东至白州二百里,南至罗州三百五十里,西北至安南府一千里,北至钦州七百里。

  合浦 汉县,属合浦郡。秦之象郡地。吴改为珠官。宋分置临漳郡及越州,领郡三,治于此。时西江都护陈伯绍为刺史,始立州镇,凿山为城,以威俚、獠。隋改为禄州。及为合州,又改为合浦。唐置廉州。大海,在西南一百六十里,有珠母海,郡人采珠之所,云合浦也。州界有瘴江,名合浦江也  封山 隋县。武德五年,置姜州,领封山、东罗、蔡龙三县。贞观十年,废州,以三县入廉州

  蔡龙 武德五年,分置也

  大廉 武德五年置。四县皆汉合浦县地。

  雷州下 隋合浦郡之海康县。武德四年,平萧铣,置南合州,领海康、隋康、铁杷、椹川四县。贞观元年,改为东合州。二年,改隋康为徐闻县。八年,改东合州为雷州。天宝元年,改为海康郡。乾元元年,复为雷州也。旧领县四,户二千四百五十八。天宝领县三,户四千三百二十,口二万五百七十二。至京师六千五百一十二里,至东都五千九百三十一里。东至大海二十里,西至大海一百里,东南至大海十五里,西南至大海一百里,隔海至崖州四百三十里,东北及西北与罗州接界。

  海康 汉徐闻县地,属合浦郡。秦象郡地。梁分置南合州,隋去“南”字,炀帝废合州,置海康县

  遂溪 旧齐铁杷、椹川二县,后废,改为遂溪也

  徐闻 汉县名。隋置隋康县。贞观二年,改为徐闻。《汉志》曰合浦郡徐闻南入海,达珠崖郡,即此县。

  笼州 贞观十二年,清平公李弘节遣龚州大同县人龚固兴招慰生蛮。置笼州。天宝元年,改为扶南郡。乾元元年,复为笼州。领县七,户三千六百六十七。无四至州县、两京道里。扶南国,在日南郡之南海西大岛中,去日南郡约七千里,在林邑国西三千里,其王,贞观中遣使朝贡,故立笼州招置之。遥取其名,非正扶南国也。

  武勒 州所治

  武礼 罗龙 扶南 龙赖 武观 武江 皆与州同置。

  环州下 贞观十二年,清平公李弘节开拓生蛮,置环州,以环国为名。天宝元年,改为正平郡。乾元元年,复为环州。领县八,无户口及两京道里、并四至州府。  正平 州所治

  福零 龙源 饶勉 思恩 武石 歌良 蒙都 与州同置。

  德化州 永泰二年四月,于安南府西界、牂柯南界置。领县二。  德化、归义 与州同置。

  郎茫州 永泰二年四月,于安南府西界置,领县二。

  龙然 福守 与州同置。

  崖州下 隋珠崖郡。武德四年平萧铣,置崖州,领舍城、平昌、澄迈、颜罗、临机五县。贞观元年置都督府,督崖、儋、振三州。其年,改颜罗为颜城,平昌为文昌。三年,割儋州属广府。五年,又置琼州。十三年,废琼州,以临机、容琼、万安三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珠崖郡。乾元元年复为崖州,在广府东南。旧领县七,户六千六百四十六。天宝,户十一乡。至京师七千四百六十里,至东都六千三百里,广府东南二千余里。雷州徐闻县南舟行,渡大海,四百三十里达崖州。汉武帝元封元年,遣使自徐闻南入海,得大洲,东西南北方一千里,略以为珠崖、儋耳二郡。民以布如单被,穿中从头穿之。民种禾稻、纟宁麻,女子蚕织。无马与虎,有牛、羊、豕、鸡、犬。兵则矛、盾、木弓、竹矢、骨镞。郡县吏卒,多侵凌之,故率数岁一反。昭帝省儋耳,并珠崖。元帝用贾捐之之言,乃弃之。唐武德初,复析珠崖郡置崖、儋、琼、振、万安五州,于崖州同置都督府领之。后废都督,隶广州经略使。后又改隶安南都护府也。

  舍城 州所治。隋旧县。其崖、儋、振、琼、万安五州,都在海中洲之上,方千里,四面抵海。北渡海,扬帆一日一夜,至雷州也

  澄迈 隋县

  文昌 武德五年置平昌县。贞观元年改为文昌。

  儋州下 隋儋耳郡。武德五年置儋州,领义伦、昌化、感恩、富罗四县。贞观元年,分昌化置普安。天宝元年,改为昌化郡。乾元元年复为儋州也。旧领县五,户三千九百五十六。天宝,户三千三百九。至京师七千四百四十二里。与崖州同在海中洲上,东至振州四百里。

  义伦 本汉儋耳郡城,即此县。隋为义伦县,州所治也

  昌化 隋县

  感恩

  洛场 新置  富罗 隋之毗善县。武德五年,改置。  琼州 本隋珠崖郡之琼山县。贞观五年,置琼州,领琼山、万安二县。其年,又割崖州临机来属。十三年,废琼州,以属崖州。寻复置琼州,领琼山、容琼、曾口、乐会、颜罗五县。天宝元年,改为琼山郡。乾元元年,复为琼州。贞观五年十月,岭南节度使李复奏曰:“琼州本隶广府管内,乾封年,山洞草贼反叛,遂兹沦陷,至今一百余年。臣令判官姜孟京、崖州刺史张少逸,并力讨除,今已收复旧城,且令降人权立城相保,以琼州控压贼洞,请升为下都督府,加琼、崖、振、儋、万安等五州招讨游弈使。其崖州都督请停。”从之。领县五,户六百四十九。两京与崖州道里相类。西南至振州四百五十里,与崖州同在大海中也。  琼山 州所治。贞元七年十一月省容琼县并入。临高 本属崖州,贞元七年割属琼州。曾口 乐会 颜罗 后渐析置。

  振州 隋临振郡。武德五年置振州。天宝元年改为临振郡。乾元元年,复为振州也。领县四,户八百一十九,口二千八百二十一。至京师八千六百六里,至东都七千七百九十七里。东至万安州陵水县一百六十里,南至大海,西北至儋州四百二十里,北至琼州四百五十里,东南至大海二十七里,西南至大海千里,西北至延德县九十里,与崖州同在大海洲中。

  宁远 州所治。隋旧

  延德 隋县

  吉阳 贞观二年,分延德置

  临川 隋县

  落屯 新置。

  万安州 与崖、儋同在大海洲中。唐置万安州,失起置年月。天宝元年,改为万安郡。至德二年改为万全郡。乾元元年复为万安州。领县四,无户口。西接振州界。两京道里,与振州相类也。  万安 州所治。至德二年,改为万全,后复置  陵水 富云 博辽 与州同置。  赤土国 州南渡海,便风十四日,至鸡笼岛,即至其国。亦海中之一洲。  丹丹国 振州东南海中之一洲,舟行十日至。

《新唐书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


永州零陵郡,中。土贡:葛、笴、零陵香、石蜜、石燕。户二万七千四百九十四,口十七万六千一百六十八。县四:有麻田镇兵,有雷石、卢洪二戍。零陵,上祁阳,上。武德四年析零陵置,贞观元年省,四年复置。有铁。湘源,上。有金,有铁。灌阳。中。萧铣析湘源置,武德七年省,上元二年复置。

  道州江华郡,中。本营州,武德四年以零陵郡之营道、永阳二县置,五年曰南营州,贞观八年更名,十七年,州废入永州,上元二年复置。土贡:白纻、零陵香、犀角。户二万二千五百五十一,口十三万九千六十三。县五弘道,上。本营道,天宝元年更名。延唐,上。本梁兴,萧铣析营道置,铣平,更名唐兴,长寿二年曰武盛,神龙元年复曰唐兴,天宝元年又更名。有铁。江华,中。武德四年析贺州之冯乘县置,文明元年曰云溪,神龙元年更名。有锡。永明,中。本永阳,贞观八年省入营道,天授二年复置,天宝元年更名。有银,有铁。大历。中。大历二年析延唐置。

《新唐书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


桂州始安郡,中都督府。至德二载更郡曰建陵,后复故名。土贡:银、铜器、麖皮鞾、簟。户万七千五百,口七万一千一十八。县十一:有经略军。临桂,上。本始安,武德四年置福禄县,贞观八年省入焉,更名。有相思埭,长寿元年筑,分相思水使东西流。又东南有回涛堤,以捍桂水,贞元十四年筑。有侯山。理定,中。本兴安,武德四年置宣风县,贞观十二年省入焉。至德二载更名。西十里有灵渠,引漓水,故秦史禄所凿,后废。宝历初,观察使李渤立斗门十八以通漕,俄又废。咸通九年,刺史鱼孟威以石为铧堤,亘四十里,植大木为斗门,至十八重,乃通巨舟。灵川,中。龙朔二年析始安置。阳朔,中下。武德四年置归义县,贞观元年省入焉。荔浦,中下。武德四年,以始安郡之荔浦、建陵、隋化三县置荔州,又析置崇仁、纯义、东区三县。五年以隋化、东区隶南恭州,贞观元年以建陵隶晏州。十二年州废,以荔浦、崇仁来属。崇仁后省,纯义隶蒙州。丰水,中下。本永丰,隶昭州,武德四年析阳朔置,后来属。长庆三年更名。修仁,中下。本建陵,贞观元年置晏州,并置武龙、武化、长风三县。十二年州废,省武龙,以武化、长风隶象州,建陵来属。长庆三年更名。恭化,中下。本纯化,武德四年析始安置,永贞元年更名。永福,中下。武德四年析始安置。全义,中下。本临源,武德四年析始安置,大历三年更名。古。乾宁二年析慕化置。

梧州苍梧郡,下。武德四年以静州之苍梧、豪静、开江置。土贡:银、白石英。户千二百九。县三:苍梧,下。贞观八年以贺州之绥越来属。十二年省豪静,其后又省绥越,而开江复隶富州。戎城,下。本隶藤州,永徽中来属。光化四年,马殷表以县隶桂州。孟陵。下。本猛陵,隶藤州,萧铣置。贞观八年来属,更名。光化中,马殷表以县隶桂州。

  贺州临贺郡,下。本绥越郡,武德四年,以始安郡之富川、熙平郡之桂岭、零陵郡之冯乘、苍梧郡之封阳置。土贡:银。户四千五百五十二,口二万五百七十。县六:临贺,下。武德四年置。东有铜冶,在橘山。桂岭,下。朝冈、程冈皆有铁。冯乘,下有荔平关,有锡冶三。封阳,下。贞观元年省,九年复置。富川,下。有富水。天宝中更名富水,后复故名。有锡,有钟乳穴三。荡山。下。天宝后置。

  连州连山郡,下。本熙平郡,天宝元年更名。土贡:赤钱、竹纻练、白纻细布、钟乳、水银、丹沙、白镴。户三万二千二百一十,口十四万三千五百三十三。县三:桂阳,上。有桂阳山,本灵山,天宝八载更名。有银,有铁。阳山,中下。有铁,有故秦湟溪关。连山。中。有金,有铜,有铁。

  柳州龙城郡,下。本昆州,武德四年以始安郡之马平置,是年,更名南昆州,贞观八年又以地当柳星更名。土贡:银、蚺蛇胆。户二千二百三十二,口万一千五百五十。县五:马平,下。武德四年析置新平、文安、贺水、归德四县,寻更名归德曰脩德,文安曰乐沙。八年以贺水隶澄州。贞观七年省乐沙,九年置崖山县,十二年省新平。其后又省崖山,以脩德隶严州。龙城,下。武德四年置龙州,并置柳岭县。贞观七年州废,省柳岭,以龙城来属。象,下。本隶桂州,后来属。洛曹,下。本洛封,元和十三年更名。洛容。下。贞观中置。

  富州开江郡,下。本静州龙平郡,武德四年,以始安郡之龙平、豪静,苍梧郡之苍梧置,贞观八年更名。土贡:银、班布。户千四百六十,口八千五百八十六。县三:龙平,下。武德四年析置博劳、归化、安乐、开江四县,寻以苍梧、豪静、开江隶梧州,九年省安乐、归化、博劳。思勤,下。天宝后置。马江。下。本开江,后隶梧州,又复隶柳州。长庆三年更名。

  昭州平乐郡,下。本乐州,武德四年以始安郡之平乐置,贞观八年更名。土贡:银。户四千九百一十八,口万二千六百九十一。县三:平乐,下。以平乐水名之。有钟乳穴三。武德四年析置沙亭县,贞观七年省沙亭。恭城,下。萧铣置。有钟乳穴十二,在银帐山。永平。下。本隶藤州,后来属。  蒙州蒙山郡,下。本南恭州,武德五年析荔州之隋化置,贞观八年更名。土贡:麸金、银。户千五十九,口五千九百三十三。县三:立山,下。本隋化,武德五年更名;又析置钦政县,贞观十二年省。东区,下。武德五年析立山置。贞观六年隶燕州,十年来属。正义。下。本纯义,隶燕州,十年来属。永贞元年更名。

《宋史志第四十一 地理四》
道州,中,江华郡,军事。乾德三年,废大历县。熙宁六年,废杨梅、胜冈、绵田三砦。绍兴元年,隶荆湖东路;二年,复旧。崇宁户四万一千五百三十五,口八万六千五百五十三。贡白丝宁、零陵香。县四:营道,紧。熙宁五年,省永明县为镇入焉,元佑元年复。

  江华,紧。有黄富铁场。宁远,紧。唐延唐县。乾德三年改。

  永明。上。

  永州,中,零陵郡,军事。熙宁六年,废福田、乐山二砦。八年,废零陵砦。崇宁户八万九千三百八十七,口二十四万三千三百二十二。贡葛、石燕。县三:零陵,望。

  祁阳,中。

  东安。中。雍熙元年,升东安场为县。有东安砦。

  郴州,中,桂阳郡,军事。绍兴初,改隶荆湖东路,二年,仍来属。崇宁户三万九千三百九十二,口一十三万八千五百九十九。贡丝宁。县四郴,紧,有新塘、浦溪二银坑。

  桂阳,中。唐义昌县,后唐改郴义。太平兴国初,又改。有延寿银坑。  宜章,中。唐义章县。太平兴国初改。

  永兴。中。旧高亭县。熙宁六年改。

  南渡后,增县二:兴宁,嘉定二年,析郴县资兴、程水二乡置资兴县,后改今名。

  桂东。本郴县地。嘉定四年,析桂阳之零陵、宜城二乡置今县于上犹砦。

  宝庆府,本邵州,邵阳郡,军事。大观九年,升为望郡。宝庆元年,以理宗潜藩,升府。淳佑六年,升宝庆军节度。崇宁户九万八千八百六十一,口二十一万八千一百六十。贡犀角、银。县二:邵阳,望。

  新化。望。熙宁五年收复梅山,以其地置县。有惜溪、柘溪、藤溪、深溪、云溪五砦。  全州,下,军事。绍兴元年,听广西路经略安抚司节制。崇宁户三万四千六百六十三,口一十万六千四百三十二。贡葛、零陵香。县二:清湘,望。有香烟、禄塘、长乌、羊状、硖石、磨石、获源七砦。

  灌阳。中。有洮水、灌水、吉宁砦。

  《宋史志第四十三 地理六》
广南东路 

   贺州,下,临贺郡,军事。开宝四年,废荡山、封阳、冯乘三县。本属东路,大观二年五月,割属西路。户四万二百五。贡银。县三临贺,紧。有太平银场

  富川,上。  
   
  桂岭。中。 南渡后,属广西路。

  封州,望,临封郡,军事。本下郡,大观元年,升为望郡。绍兴七年,省州,以二县隶德庆府。十年,复旧。元丰户二千七百七十九。贡银。县二:封川,下。

  开建。下。开宝五年,废入封川。六年,复置。

广南西路
广南西路。大观元年,割融、柳、宜及平、允、从、庭、孚、观九州为黔南路,融州为帅府,宜州为望郡。三年,以黔南路并入广西,以广西黔南路为名。四年,依旧称广南西路。州二十五:桂,容,邕,融,像,昭,梧,藤,龚,浔,柳,贵,宜,宾,横,化,高,雷,钦,白,郁林,廉,琼,平,观。军三:昌化,万安,朱崖。县六十五。南渡后,府二:静江,庆远。州二十:容,邕,像,融、昭,梧,藤,浔,贵,柳,宾,横,化,高,雷,钦,廉,贺,琼,郁林。军三:南宁,万安,吉阳。绍兴二十二年,户四十八万八千六百五十五,口一百三十四万一千五百七十二。

  静江府。本桂州,始安郡,静江军节度。大观元年,为大都督府,又升为帅府。旧领广南西路兵马钤辖,兼本路经略、安抚使。绍兴三年,以高宗潜邸,升府。宝佑六年,改广西制置大使,后四年废,复为广西路经略、安抚使。元丰户四万六千三百四十三。贡银、桂心。
   县十一:临桂,紧。嘉佑六年,废慕化县入焉。

  兴安,望唐全义县。晋置溥州。乾德元年,州废。太平兴国初,改今名。

  灵川,望。

  荔浦,望。

  永福。下。

  修仁,中。熙宁四年,废修仁县为镇入荔浦。元丰元年复。

  义宁,中下。本义宁镇,马氏奏置。开宝五年,废入广州新会。六年复置。理定,下。

  古,下。  永宁。中。唐丰水县。熙宁四年,废为镇入荔浦。元佑元年复。

  南渡后,无永宁县。

岭外代答 地理门·011 广西水经



凡广西诸水,无不自蛮夷中来。静江水曰漓水,其源虽自湘水来,然湘本北行,秦史禄决为支渠南注之融江,而融江实自猺峒来。汉武帝平南越,发零陵,下漓水,盖沂湘而上,沿支渠而下,入融江而南也。漓水自桂历昭而至苍梧。融州之水,牂牁江是也。其源自西南夷中来。武帝发夜郎,下牂牁,即出此也。宜州之水,自南丹州合集诸蛮溪谷而来,东合于牂牁,历柳历象而至浔。邕州之水,其源有二:一为左江,自交址来;一为右江,自大理国威楚府大槃水来。江合于邕,历横历贵,与牂牁合于浔而东行,历藤而与漓水合于苍梧。苍梧者,诸水之所会,名曰三江口,实南越之上流也。水自是安行,入于南海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