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中的“丁丁猫”

 生命的探讨 2023-09-10 发布于贵州

“小蜻蜓,是益虫。飞到西来飞到东,不吃粮食不吃菜,是个捕虫的小英雄。”今天幼儿园的孩子们肯定不陌生。当然,“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句更是脍炙人口,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背。而在我儿时农村没有幼儿园,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幼儿园,学龄前的孩子一般都是跟在父母身后参与农活,或砍柴或割草,对这些儿歌和诗句当然陌生。

那时候没几个人知道蜻蜓是什么东西,连大人们也没几个人知道,因为老家把蜻蜓叫“丁丁猫”或“咪咪洋”。也没有人告诉我们“丁丁猫”是益虫,反而把它们当成了玩物,甚至是食物。孩子们还会抓“丁丁猫”比赛,看谁抓到的“丁丁猫”更大,或者谁能够更快抓到钉钉猫。别看那家伙有一个长长的腹部,看上去呆头呆脑的样子,实际上灵着呢。当停靠下来时,两个滴溜溜的大眼睛连同头一起转起来,总觉得怎么都躲不过它的视线。

事实上,蜻蜓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虫,除了三只单眼以外,它的复眼又大又鼓,占据着头的绝大部分。其每只眼睛又由数不清的小眼构成,这些小眼都与感光细胞和神经联系着,可以辨别物体的形状、大小甚至颜色,它们的视力极好,而且还能向上下左右观察而不用转动脑袋,更何况它的脑袋也灵活,可以180度的转动。但也有失手的情况,自己转得太狠,居然把脑袋转了下来。它们的复眼不仅可以看东西,而且还可以测速。当物体在复眼前移动时,每一个小眼依次产生的反应,通过加工就能够确定目标物运动的速度。总是准确无误的判断小飞虫离它的距离和方位,捕捉起来很少失手。

尽管“丁丁猫”很警觉,还是时常被小孩子们逮到。一阵哄笑一阵玩弄后,就到了它英勇就义的时候了。将其头扯下来,再将其长长的腹部也扯掉,然后抓着两边的翅膀发力,膨大的胸部就裂成了两半。那成束的肌肉晶莹剔透,像一排排小肉柱子,连在上面的小脚还不停地抓挠着。孩子们才不会去理会它那脚,直接将扯开的小肉坨放进嘴里,吸食它的肌肉,再把翅膀丢掉。吃这东西居然不需要加热,而且也不需要加油盐辣椒,它的肉似乎本身就含有盐,吃在嘴里有一种淡淡的咸味儿,没有人去考虑是否有寄生虫。

想从后面去抓住“丁丁猫”还是经常落空,于是想出了更好的办法。孩子们会将竹篾或者藤条圈成一个圆圈,再套上一根长长的竹竿或者木棍,形成了一个捕虫网。蜻蜓的翅膀比较粗糙,没有鳞粉鳞毛之类的东西作为装饰,它的身上像粗布一样。这样的身体结构对蜘蛛网是很敏感的,于是孩子们就用做好的工具去到处收集蜘蛛网,特别是那些园蛛的网,又大又圆又规则,蛛丝还有较好的粘性和韧性。用这个东西去捕捉“丁丁猫”,只要它碰到挥舞的捕虫网,总是一抓一个准儿。

当孩子们做好了捕“丁丁猫”的工具,便又会约上一帮小伙伴跑到稻田埂上、操场旁、或者集体的晒坝,用他们自制的工具去捕捉他们的玩具,也有可能是捕捉他们的美味。有一些孩子比较讲究的,会找大个儿的“丁丁猫”放在火灰里匏上一匏,翅膀烧掉了,肉却不会烧烂。那种过了火的“丁丁猫”肉似乎更加美味!

那时候只知道追逐“丁丁猫”,也曾追着它们到水边,看着它们在那里用长长的腹部“点水”,但并不知道它“点水”的意义。后来才慢慢知道,我们所谓的“丁丁猫”是有大名的,就是叫“蜻蜓”,人家玩的是“蜻蜓点水”。

这蜻蜓可不只一种,而是一大类,是整个蜻蜓目差翅亚目昆虫的通称。一般体型较差异较大,翅长而窄,膜质,网状翅脉极为清晰。有触角1对,细而较短。咀嚼式口器。飞行技术高超,在飞行中捕食飞虫。

蜻蜓为什么要“点水”呢?实际上它可是带有任务的,那是在传宗接代。成虫交配的姿势独特,雄体用腹部末端的抱握器握住雌体的头或前胸,通过它的动作诱引雌体将其腹部前弯,接触到雄体腹部基部的交尾器。交配时多降落地面,但亦可在空中边飞边进行。交配后雌体立即产卵,或经数小时、数天后产卵。产卵器发达的种类把卵产在水中或水上的植物组织内或其上,有的爬到水面下去产卵,可浸在水中达1小时以上。无产卵器的种类把卵从腹部末端泻落在水面上。孵化出来的幼虫只在水中生活,是不折不扣的“水生动物”,有人把它叫“水爬虫”,是水中专门的捕食者。有意思的是,幼体的呼吸可不是靠口鼻,而是利用直肠内的腮,从水中吸取氧气。

小时候没有人吃“水爬虫”,似乎对它的味道不感兴趣。但前些年在威宁草海边,居然可以看到成包成包的“水爬虫”(蜻蜓幼虫)在哪里售卖。也有串成串烤着卖的,记得有一次我为了尝鲜也去买了几串烤蜻蜓幼虫吃,说实话真没太多的味道,似乎感觉到的就是一个空壳,还不如成虫那点肉肉好吃。那一次居然还被人商家宰,标价5毛钱,以为是5毛钱一串,等吃了几串结账时,小贩告诉我不是5毛一串,而是5毛一个

在那个自己每月的工资只有100来块钱的年代,吃上几串蜻蜓幼虫,每一串要折合好几块钱,真的心痛极了。

现在想想,那蜻蜓多可爱呀,又是捕虫能手,何必去吃它呢?看着眼前飞舞的蜻蜓,早已经不再有食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