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小文丨妆匣遗珍——从明益庄王墓出土金饰看明代首饰的插戴

 恶猪王520 2023-09-10

“首饰”一词很早就出现在古籍中,《后汉书·舆服志》言后世圣人“见鸟兽有冠角髯胡之制,遂做冠冕缨蕤,以为首饰”。从原始时代的贝壳项链到清代的金玉珠翠,中国的首饰经历了漫长而精彩的演变过程。金银首饰虽是小品,但同样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展现了我国古代匠人高超的手工技艺。越来越多的首饰类文物出现在各大博物馆的展览中,还出现了以此为主题的专题性展览,这都大大丰富了展览的形式和内容。

在这个领域中,孙机、扬之水的研究功不可没,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扬之水所著《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以及《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孙机在前书的序中写道:“在欧美的大博物馆里,珠宝首饰经常是展陈的重点之一。我国则有所不同,旧时代的藏家不太理会它们,首饰不曾被视作古董文玩中的一个门类。流风所及,现代学者的注意力也较少向它们聚焦,甚至许多首饰连命名都莫衷一是。然而另一方面,窖藏和墓葬中所出的此类精品的数量已十分可观。形势逼人,整理古代首饰的任务遂不能不提到研究工作的日程上来。”这段话道出了研究整理首饰类文物的意义和紧迫性。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首饰类文物从商周至明清均有收藏,其中更是不乏精品。若论制作水平高超且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江西明代益庄王墓出土的金饰,它们代表了明代金银饰品制作的最高水平。金银手工制造业在明代已发展到近乎顶峰,其中金银首饰的样式丰富与制作精美,更可谓空前绝后。发达的金累丝工艺使得器物精妙绝伦,惟妙惟肖。明代郑和下西洋将许多宝石带回国内,这也大大丰富了首饰制作的题材和装饰方法,因此明代镶嵌类首饰是极为精美的,可谓中国古代首饰制作的巅峰时代。

公元 1368 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为了维护、巩固王朝的统治,他将皇子皇孙分封到地方,称为藩王。明初驻守北方的诸王为了抵御蒙古外敌势力普遍较大,其余大部分藩王及家眷都分封到内陆各省监督地方官吏,享受天朝优厚的待遇,过着安逸享乐的平静生活。这些生活在民间的金枝玉叶为了彰显他们尊贵的身份地位,在不同场合佩戴不同饰物,或正规隆重,或日常装扮,无不精致耀眼。虽历经五百余年,黄土掩埋下的饰物依旧熠熠生辉。从这些珠光宝气之中我们可以窥得一丝古人盛装时的模样。本文根据扬之水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实物,以江西明代益庄王墓出土的金饰为主,辅以明代其他高规格墓葬出土的金银饰品,还原它们彼时在主人发髻之上时的插戴,让古代女子妆匣中的心爱之物继续闪耀光彩。

1958年9月26日至10月12日,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为配合洪门水库工程,发掘了位于江西省南城县长塘街的明代藩王朱厚烨(益庄王)及其正妃王氏、万氏的合葬墓。从墓室内石门上的墨迹文字及墓志可知,朱厚烨(益庄王)于明嘉靖三十六年三月十七日下葬于此,王妃王氏同时迁葬,继妃万氏的棺椁是万历十九年正月初五更殓易棺迁葬而来的。从棺椁保存的完好程度和随葬品的数量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墓室后殿的棺台之上,正中朱厚烨(益庄王)及其正妃王氏的棺木均已腐朽,且随葬品较少,位于西侧的万氏棺木保存较好,随葬品极其精美,有金冠、金凤簪、金手钏、楼阁人物金簪一套九件、玉牌饰、料珠等金玉饰品共计两百五十五件。

这批文物由于出土及入藏年代较早,相关的资料和考古发现不多,因此定名过于简单,只是笼统的称为“冠”“簪”,无法体现出其自身特点以及佩戴时的位置。把出土的饰物经过比对后不难发现,有的从造型到工艺特点与其他诸侯王墓葬甚至是定陵出土的极为相似,好似出自一人之手,而有的则题材新颖,独树一帜。显然明代诸侯王及其家族墓葬出土的金银首饰,既有官方制作完成后赏赐的,也有王府或民间作坊私造的。虽有官、私之分,但两者不分伯仲,都有绝高的制造工艺,模压、锤揲、镂孔、镶嵌、鎏金、雕刻、累丝、焊接等复杂工艺都运用娴熟。不同之处在于因佩戴场合不同,他们所展现出的异样艺术风格。

 一、官方制造

官方制造者均来自“银作局”,系专为宫廷制造金银器皿和工艺品的宫内机构,所制物品工艺精美,含金量普遍较高,专供统治阶级使用和赏赐。它们通常都采用固定的式样,有相对明确的制作标准,并在簪脚处镌刻制作时间及重量等信息,产品多表现礼制的庄严及等级的差异。

益庄王与王妃合葬墓中出土的“银作局”器物有以下几件:

1.银镀金霞帔坠一对(图一):上尖下圆,形如水滴,由两叶金片锤压而成,在四周接合处形成包裹并锤揲出双线三角纹和圆珠纹组成的装饰带。坠子的两侧各立一凤,每只坠子的二凤转头方向一致,一个同左,一个同右,均双翅开展,翅膀下坠数绺长尾羽毛,似随风飘洒散开,空隙处镂空。顶部有吊挂用的扁钩,使用时坠于霞帔之下用于压脚。金钩外表面光素,内里一刻:“银作局嘉靖二十六年八月造,金一两九钱。”另一刻:“银作局正德九年十月内,金一两九钱。”

图片

图一  银镀金霞帔坠

2.立凤金簪一对(图二):簪首累丝法做一金凤,栖于云端。凤双足并立,一凤昂首挺胸,一凤俯首恭敬,双翅开展,凤尾上卷,尾尖立于背上。簪柄扁形,前面光亮,背面镌刻:“银作局永乐二十二年十月内成造。九成色金贰两,外焊贰分。”1962年经人民银行专家测定成色确为90%。这对金簪并不是随意插戴的,而是专门用于固定凤冠的。益端王朱祐槟(益庄王之父)墓中,其妃彭氏出土了錾脚铭文与制作风格如出一辙的一对凤簪。

图片

图二  立凤金簪

通过以上这些文物我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凤冠霞帔”这个词,这套装扮即是明代后妃以及内、外命妇规格最高、最正式的穿戴,朝廷对于其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因此,这类饰品通常都是银作局统一制作的。明代凤冠最高等级者为金镶宝珠点翠凤冠,属于皇后的礼服,北京定陵出土了四顶,分别是三龙两凤冠(孝靖后)、九龙九凤冠(孝端后)(图三)、十二龙九凤冠(孝靖后)以及六龙三凤冠(孝端后),以下尚有各式凤冠和特髻,以地位身份递降而依次递减。霞帔是指一种狭长的绣巾,与宋代绕颈而佩的方式不同,明代霞帔是由身后下摆处经肩绕到身前,下垂至膝盖处,底端并和,缀以坠子。明代后妃、命妇的礼服中施以霞帔,其花纹、材质,所饰禽鸟种类均有明确的等级规定,是佩戴者身份的表征。湖北钟祥明梁庄王墓出土的凤簪与霞帔坠与本文两件几乎一样,更加说明了这些具有礼制性质的首饰是由官方统一制作并赏赐给诸王的。从出土实物来看,凤冠只有定陵出土,固冠的凤钗以及霞帔坠子许多诸侯王以及高规格墓葬中均有出土,且形制基本一致。

图片

图三  定陵出土九龙九凤凤冠

3. 嵌宝石金冠(图四):金冠主体由圈、盖、檐、舌四部分用金丝连接组成,稍粗的金丝焊接成框架,里面填入如青铜器盘虺纹状的细金丝,连接处均有焊接痕迹,形成浓密而镂空的效果。盖为半球形,佩戴时被发髻填满,冠前正中和两侧均有圆孔各一,应是以簪通过以便插入发髻固定。冠前有扇形檐,两侧有半月形旁檐,后附折磬形盖,尾部悬有飘带形舌,均用金丝与主冠体连接,可自由上下活动。佩戴时自然垂下,覆与发髻之上。冠上对称镶嵌了五十五颗各色宝石及黄色料珠(现有缺失)。另附有两只银镀金蘑菇头形的金簪,表面刻有螺旋纹,佩戴时用于固定在头顶的发髻上。簪柄为圆锥形,刻有相同款识:“银作局,嘉靖二十六年十月造,金五钱。”

图片

图四  嵌宝石金冠

《天水冰山录》中收录有“金宝髻一顶”,指的应该就是此类。此外,书中还录有金丝髻,由金丝编就而成;金髻,由金片锤揲而成。金宝髻无疑是这类首饰中最为精美的,佩戴时再辅以各种小插,即是一副明代贵妇的妆容。

金或鎏金与珠宝和玉的结合,其流行始于明代,并且在明代走向成熟。明代中后期,皇家和诸侯王使用的首饰中,镶嵌珠宝类明显增多,且相当精美,这与郑和七下西洋,将东南亚地区盛产的宝石带回国内是分不开的,北京定陵、湖北梁庄王墓都出土了大量的镶嵌宝石的饰品。

二、王府或手工作坊制造

王府或手工作坊制造的器物材质更加灵活多元化,金、银、玉、水晶、竹、木、陶、料珠等均可取材。题材丰富多样,可以按照世俗日常的好尚定制,紧随潮流的更替,传说故事、戏曲杂剧、宗教佛像、花鸟鱼虫等都有出现,且造型灵动写实、神态栩然,反映了艺术家们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崇尚大自然的意识。

益庄王墓出土的整套楼阁人物金簪保存完好,内容丰富,制作工艺精湛。明代女子的盛装,是用各种首饰把满头装饰得几乎不露发。非常难得的是,这是明代贵族女子一幅完整的头面插戴。所谓“一副头面”,便是指插戴在䯼髻周围且装饰题材一致的各类簪钗,其制造方式、艺术风格统一,佩戴时有固定的位置和组合关系。

楼阁人物金簪一套共计九件,在方寸之内用金片、金丝制成楼阁数栋,外绕金花,内设神殿,神鹿、仙鹤、男女人像,大不及稻米而神态栩栩如生,巧夺天工。正如《核舟记》中所述:“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作者为魏学洢(约1596—1625)。金簪主人益庄王继妃万氏于万历十九年(1582)迁葬,成书时间与金簪制作时间几乎重合,可见这种在径寸之内雕刻百态的艺术手段在当时已经相当流行。《天水冰山录》中列出的“金厢楼阁群仙首饰一副”应该指的就是这样一套首饰。这样精彩绝伦的一套完整妆面仅以金簪概括实在不能展现它们的风采,现按照插戴时自上而下的顺序逐一详细介绍。

1. 顶簪一支(图五):顾名思义,这只金簪是佩戴在头顶正上方的,簪首由一大一小两个建筑及若干人物组成,大的建筑为两层多角方阁,形似北京故宫的角楼,两层内部上下相通,下层四面打开,门板上部有镂空团花窗棂。上层四方亭式,无门窗,单檐四角顶,横脊上有一顶珠。阁中间立一人,头部绕有长巾,应为一妇人,两侧各有一人持扇侍立。小建筑是六角重檐亭,每间均有门,亦装有镂空团花窗棂,亭顶中央有一“火球”形顶珠,亭内中间一人卧于短榻之上。两栋建筑周围遍植缠枝莲和盆花,再以栏杆环绕外围。其中间有五名侍者和一鹿两鹤,一鹤收翅挺立,一鹤张翅欲飞。簪柄扁形,上宽下窄,柄上端作凤首形,口衔簪首,身体如弯曲蛇状,尾部缀一朵流云,巧妙地将簪首稳稳固定,并形成托举之感。

图片

图五 楼阁人物金簪之顶簪

2. 挑心(图六):自下而上用挑着的方式插于䯼髻正面中心的位置。簪首由两层楼阁组成,形状如葫芦,上层是一座重檐方形阁,镂空团花窗棂,正中二人同坐一处,两旁各有一人侍立,方阁下三面均有栏杆围绕。下层是似牌坊五座,正面三座重檐,两侧的为单檐,每座之间都相互连通,只见立柱,无门窗户壁,牌坊下三面均有栏杆,中间为坡形台阶可以上下。每间牌坊内均有一人,手中似持各类乐器,人物虽仅有一厘米,但神态各异,极为传神,每人背后均有镂空团花窗棂。围绕两层楼阁的一圈均有累丝做缠枝花卉,象征云游。簪柄扁形,上宽下窄,与簪背呈垂直方向焊接。

图片

图六 楼阁人物金簪之挑心

3. 分心(图七):插在挑心正下方。簪由中间高、两侧低的三组楼阁组成,排列成半弧形,形似山字形笔架。正中有一重檐阁顶,下面连接三个重檐牌坊,只见立柱,不见门窗户壁,前有矮栏杆,中间是坡形台阶可以上下,后有镂空团花窗棂以为隔断。中间正中端坐一人,双手持圭,两旁各立一手持长扇的侍者。左右两侧楼阁除上面阁顶是单檐外,其他建筑形式与中间一致,阁内三人均持物而立。楼阁四周,累丝做成缠枝花以为花边,两边如上翘的艾叶尖,以象征流云。簪柄扁形,上宽下窄,与簪背呈垂直方向,上端左右分开,横焊于簪背。因簪体较重,此举大大增加了稳定性。

图片

图七 楼阁人物金簪之分心

4. 额间鬓角处三对:《木兰诗》中有云:“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插于额角和鬓边处的金钗常常做成流云状,或称为艾叶形,左右两边形状一致,方向相对。根据位置和形状不同,又被分为掩鬓、鬓钗、鬓簪等。

掩鬓一对(图八):簪整体似横艾叶,叶尖相对上挑。正面为重檐楼阁一座,但二层檐下并无墙壁窗棂,而是与下面五个牌坊式建筑相连接,似为一体,唯中间有花瓣形镂空窗棂相隔开。正面这五个牌坊,中间三个为重檐,两侧的是单檐,坊前均有低矮栏杆,中间有台阶可以上下。每坊间均有一人似做舞蹈状,形态各异,虽仅有一厘米,但神情如生。

图片

图八  楼阁人物金簪之掩鬓一对

鬓钗一对(图九):簪首似鹅蛋形,整体为一座双层楼阁,上层为单檐式,下层为重檐式。上层屋檐下两侧有镂空花朵纹窗户,阁内正中一人双手持圭端坐,阁前有矮栏杆;下层有三座连通的牌坊式重檐小阁,背后有花朵式窗棂,中阁内也是一双手持圭而坐的人物,左右阁内各有一人持物而立。前方左右有矮栏杆,中间为坡形台阶通到里面。背面中部下凹而两头渐翘起,略起弧形,以便牢固地插入发髻。

图片

图九  楼阁人物金簪之鬓钗一对

鬓簪一对(图十):簪整体似艾叶,叶尖方向左右相对,其他形制基本一致。簪首为两层阁楼,上、下层均为重檐。上层正中端坐一人,手中持圭,左右各侍立一人,手中持扇。下层为五间相连通的楼阁,每间内有一形态各异的人物。右簪中间的女子在弯腰净手,前方的侍女捧巾,后方侍女抱琴,左右两边的侍女捧盒;左簪中间女子持镜高举过头顶,前方侍女捧瓶,后方侍女持花枝,左右两边侍女捧盒。

图片

图十  楼阁人物金簪一对

1962年经中国人民银行任之林对整套金簪进行测定,金含量为50%,簪脚为银镀金。每件楼阁的四周由累丝做成的小花朵围绕一圈,呈流云状,背后也用累丝法,以六个花瓣组成相互连环交错的球状镂空花纹。簪柄扁形,连接于簪首。试想一下,若将这整套仙人楼阁金钗插于发髻之上,俨然是飞檐升空,小桥画栏,仙人悠游其中,奇花异草环绕的仙境。

本文对江西南城明益庄王墓出土的金饰做了简单的介绍和分析,还原了三套明代女子盛装时的首饰插戴,即最为正式隆重的凤冠霞帔、金宝髻配以各式小插和楼阁人物金簪一套。这三套妆容仅仅是明代首饰的冰山一角,之后会继续挖掘更多的古时女子妆容,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原文发表于:《艺术品》2021年第6期,第52-57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