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节丨师父教诲,一生受用:忆施今墨、汪逢春、程门雪等 6 位大医明师

 铁毛l 2023-09-10

图片


中医书友会
第3631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人生之路上,有一位德行高尚的老师在前方引领,是无比幸运幸福的,值此教师节之际,书友会特刊一系列回忆明师的文章,有施今墨老严格全面的教诲,有汪逢春老务实求真的榜样,有吴棹仙老勤朴无私的大爱,有吴少怀老和蔼可亲的教导,有陈鼎三老关于医术与医德的精辟阐述,有程门雪老自承“失手”,不文过饰非,让人敬佩。让我们共同学习和感受大医明师的精神风骨,点燃心灯。(导读/念念)


—本文约6000字,预计阅读16分钟—

图片

图片

施今墨(1881~1969),浙江萧山人,原名毓黔,字奖生。十三岁从其舅父李可亭先生学医。成年追随黄兴先生,参与辛亥革命。民国初专业医,素主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毕生致力于中医之革新。解放后曾受毛主席接见,参加过最高国务会议并任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儿童医院、首都医院、北顾问。

图片
施老师还经常告诫门人:“戒主观,戒机械,戒玄幻,戒泛滥,戒故步自封,戒空论侈说。”所以,施老师既反对厚古薄今亦排斥非理性的标新立异。

他又经常郑重地指出:

病是活的,多数是复杂而多变的,而且机枢相通,顺逆相从,关系相应,矛盾相对,其间错综曲折,潜晦隐微,古今中外之上工高手,亦时苦未能尽窥其奥。

所以在诊治上,千万要全面精察,苦心探索;灵活运用,谨密掌握;选药准方,选方准病;不可执一药以论方,不可执一方以论病;不可询一家之好而有失,不可肆一派之专而致误。其有厌学图便者,只是习用极少数成方、单方以统治万病,非吾之徒也。

记得有一次,施老师的一位好友之子,要从施老师学习中医。施老师命师墨随便在书架上抽取一本书,那是《内经知要》。施老师叫他把书首薛生白的序言,念读一下。因为那本书是木版的,没有句读符号,他念不下来。

施老师宛转地对他说:“你把中文再学上一个时期,再来跟我学中医,那就好了!”从这里也可看到施老师对门生的要求是既严格而又全面的。这也说明:中医有必要学好中文,才有深入钻研祖国医学的工具;这同西医有必要学好外语,才能广泛吸收国际的先进医学是一样的。


图片

汪逢春(1884-1949),江苏苏州人“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毕生热心于中医教育事业,努力提携后学。一九三八年曾任国医职业公会会长,并筹办《北京医药月刊》;一九四二年在北京创办国药会馆讲习班,为培养中医人材做出了贡献。学术上擅长时令病及胃肠病,对于湿温病亦多有阐发。著作主要有《中医病理学》《泊庐医案》等。

图片
  • 注重医德,从不宣传自己

汪逢春先生注重医德,对于同道不贬低、不攻击。尝遇病人经前医治疗不效者,也积极想方设法扭转病势;一旦无望,也不发怨言,不找借口推卸责任。他常说,如怨天尤人,自我吹嘘,等于自我报复,结果必将一败涂地。

他从来不宣传自己,即使《泊庐医案》之刊行,也是“务求其实用,毋事虚饰'。将“普通门诊所录方案之有效者,略分为内、妇,儿三科,简单分类,以便仿阅。”

“意在存真,非为立言著说。”他从不登广告。记得曾有一学生登汪先生去某地出诊的广告,他知道后非常恼火,对该生严加申斥,并告之以后绝不可如此。他说,我个人是不主张自我宣传的,至于技术高低,群众会给以正确评价的。

汪先生严格要求学生,虽已考取执照,有的仍不许其挂牌开业,需要再观察一段时间,并嘱其小心从事,遇有疑难多向别人请教,千万不可粗心大意。

定期指导学生,讨论病例,不分中西。在西河沿行医时,每逢月之初一、十五则停诊,讨论病例。凡遇疑难大症,有时也邀著名西医刘士豪、方石珊、汪国桢一起讨论研究,学生们恭听记录。汪先生很能接受新事物,平时妇科会诊常请林巧稚、田凤鸾,皮科请赵炳南,他常说不能抱残守缺,孤陋寡闻。

定期举行同砚小集,地址在椿树三条荀慧生宅。每周三、五讲课,听讲者达二十余人。讲《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及《医案分析》等。他最佩服清·徐灵胎,认为其文笔犀利,脉案清爽,可师可法。

指导学生到西鹤年堂看标本、实习制药过程;到窑台去看锯鹿茸,到天坛复泰参茸庄去看制茸。他常说,自古医药不分,医生必明药物制法,这样才能心中有数。什么叫酒炒当归、吴萸制黄连,前胡为何用麻黄水炙等,明乎此,临证时才能得心应手。

图片

吴棹仙(1892~1976),名显宗,四川巴县人。幼攻四书五经兼习医学。青少年时代曾先后就读于重庆巴县医学堂等学校,深得内江名医王恭甫器重。后从针灸大师许直扔游,得“子午”、“灵龟”针法秘传。先后创办重庆“国医药馆”等,深受医界赞许。建国后,任教于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成都中医学院,出任过重庆市第一、第二中医院院长。为当代知名的经方学家。著有《子午流注说难》《医经生理学》《医经病理学》《灵枢经浅注》等书。

图片
  • 救死扶伤 医德高炤

先师六十余年的医事活动中,最感人的是他高尚的医德。他常以'危而不救,何以医为'自问,倾全力救死扶伤,决不挟医技以谋私利,至今为人所传诵。

一九一八年,先师与医学堂师范班的几位优秀学生集资,在轩岐公所附近开设了'双桂堂'药店。时值暑天,温病肆虐,死亡者甚众。先师便与名医王恭甫轮流在该店坐堂施医。该店宗旨在济世活人,诊者分文不取,贫病不支者,施之以药,故一时门庭若市,前来应诊者甚众,活人无算。

先师虽收入减半,但淡泊生活,恬然自乐。先师在重庆国医药馆、光华国药公司、永生堂等处行医。先师诊病,无问贫富贵贱,一律以来诊室先后为序。

有时一二富商要求提前,则应买'特号'或“拔号铜牌”一枚,其诊金相当于一般诊金的五到二十倍。先师常云此是'千人吃药,一人给钱'。随将所得施济于人,常在贫病者处方上角书“记棹仙账”字样。当病人得药时,热泪纵横,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在我跟随先师期间,见先师对病人总是和蔼可亲,从无疾言厉色,故无论贫富贵贱,尊卑长幼,都乐与谈,这对他搜集病史资料,作出正确诊断,不无帮助。他常说:“出诊乃中医之传统美德。”

故从不以名医自居,无问院内院外,街头乡间,凡有延请必至。一九六五年在温江县农村巡回医疗时,他已七十三岁高龄,因忙于诊治,饭常常热了又凉,凉了又热,直到诊完病人方才就餐。

先师谢世后,好友谢慕沙先生曾撰'吴棹仙墓志铭'谓:“先生医术,世或可企及,而医德之高,则人所尤难能者。”此确非溢美之辞。先师平生勤朴,除基本生活用度外,余皆用以办医院、兴学校,济困扶贫。虽为一代名医,去世之后,家中竟毫无积蓄。

图片

吴少怀(1895~1970),名元鼎,祖籍浙江钱塘(今杭州市)。幼入私塾,攻读经史。二十一岁就学于济南私立大同医院,得名医管竹书指教,学医六年,二十六岁开始行医。解放前,曾任山东省立救济院施诊所义务医生;解放后,历任济南市医务进修学校中医学部副主任,济南市立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济南市立中医院院长。对脾胃学说有较深的造诣,在此基础上提出“胆胃证治”的理论,补前人之未备。著有《吴少怀验方集》、《胆胃证治》、《吴少怀医案》等。

图片
  • 良好的医德风范

吴师在济南市司里街开业后,只受富家馈赠,而对贫苦人从来不收诊费,且有时还助以药资。他常说:“穷人都是指望着身子挣饭吃,哪有钱吃药,我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让富人拿钱,给穷人治病。”

他还说:“来诊治的病人当中,穷人占绝大多数,遣方用药,最忌炫奇立异,浪费金钱,浪费药品,而应该药少效高,少花钱也能治好病。我之用方,药少量轻,用意即在于此。'

吴师事医五十年,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对病人总是有求必应,一心赴救。早在三十年代,一位中风病人,行动不便,家住惠民,无力医治,吴师不避路途遥远,多次去诊,使患者得以康复,因此,吴师在惠民地区享有盛名。

吴师对病人态度和蔼,语言亲切,不讲条件,不摆架子。解放前,在山东省救济院和惠民诊所施诊时,病人特多,往往无暇进餐,但他毫无烦怨,不辞劳苦,对工作认真负责。

大家劝他珍惜身体,不要过度劳累,他说:“当医生的想到病人的痛苦,一切劳累就都忘了。”

有的病人说:“找吴老诊病,一进他家大门,就觉得温暖如春。”吴师的一个座右铭是:“我有恩于人,不可不忘也;人有恩于我,不可或忘也。”吴师从来不谈病人对自己的感戴和称颂。

解放后,在党的关怀下,年近花甲的吴师更是精神焕发,干劲倍增。晚年卧病不起,躺在床上还要为病人诊脉辨证。他说:“只要我头脑清楚,不糊涂,我就给人看病。”

吴师对诸多经典医籍和论著,经常列出必读书目或课题,要求徒弟系统学习。择其要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授,引人入胜。他要求学生,一证、一方、一药,都必须说到是处。绝不允许不求甚解。他最反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吴师经常告诫徒弟说:“要团结同志,以诚相待。抬高自己,打击别人,不足为大医。”例如医生陈某,最好显示自己的本领,几次与老师问难,吴师引经据典以解答之,而且以诚相待,结果陈某自惭说:“吴老师的学识博大精深,今后我再也不敢班门弄斧了。”

一九五九年吴师做过胃瘤手术后,饮食日减,体力日衰,自知不能久留于人世,于是经常彻夜不眠,回顾学术经验,抓紧授徒,胆胃证治的论点,就是他晚年的心血结晶。他一贯训诫徒弟:“医德重于技术。治病救人,不能自卖聪明,宁作鲁肃,不学周瑜。”老师亲切的教导,令人终生难忘。

图片

陈鼎三(1874~1960),字宗锜,四川乐山人。十五岁从文学医,后拜师于邑之宿医陈颖川。陈老潜心岐黄,嗜书如命,不仅能背诵四大经典著作原文(其中《内经》是重要篇章),且能背诵一些名家的注释;博览群书,兼收并蓄,虽特别推崇仲景学说,亦喜用汉以后医家的独特经验。

临证识精胆大,刻意求工,以救治伤寒坏证、逆证名噪遐迩。壮年以后,热心于医学教育,诲人不倦,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地方名医。著有《医学探源》六卷(郭老沫若亲笔署面),《中国医学常识》,《心腹诸痛论》、《柴胡集解》等。

图片
  • 以德统才,方为良医

先师(陈鼎三)高尚的医德更为人所称道,他一生尘视名利,疏于家务,唯孜孜不倦地治病、读书、育人。虽至八十高龄,犹出诊奔忙,有求必应,从不计较报酬之多寡。每至贫家,往往不收诊费,且常备方药相赠。

先师之子,已退休的老中医陈鸣锵先生,讲到其父有两认真和两不认真:

读书看病最认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要有空就看书,真可谓嗜书如命,直至年逾八旬,虽视力极差,犹手不释卷。只是临终前两年,因双目失明,始无可奈何放下书本。对于诊费的多少有无,对于饮食的好坏和家务事情,最不认真,从不过问。

先师一生,最痛恨那些只顾渔利的药商和江湖骗子,讨厌那些术士们唯以脉诊是重,并以此呓人。他精于脉诊,颇有造诣,但仍然坚持望、闻、问、切的程序,并特别注意问诊,把切诊放在最后。

他常叹息不少人把切诊仅理解为切脉。先师每用食指摸舌苔之燥润涩滑,以补其望诊之不足;并爱用手摸皮肤之厚薄粗细,尺肤冷热,虚里盛衰;按胸腹也是他常用的切诊方式。

他尝打趣说:“心肝脾肺肾,到处无人问;心肝脾肺贤,到处卖银元。”意在批评江湖术士欺诈病家,以及一些医生医疗道德之不高。因此,每到一处诊病,总念念不忘宣传卫生知识,普及医学道理。

他在《中国医学常识·自序》上写道:“须使人人皆有医学之常识,庶几积极可以保持人生健康,消极可以恢复病后安全。”他一生为普及医学知识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接受新鲜事物很快,如一九五二年乐山地区开始打预防针,很多群众不接受,他带头注射,用行动进行宣传,在群众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先师一生非常注重医德,认为医德与医术都关系到治疗的质量和效果,就二者的关系而言,应当是以德统才方为良医。

他非常赞同清代名医吴鞠通的一句话:“天下万事,莫不成于才,莫不统于德。无才固不足以成德,无德以统才。则才为跋扈之才,实足以败,断无可成。”他认为这句话十分精辟地阐明了医术与医德之间的关系。

每遇重危疾病,先师常引孙思邈的话:“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身惜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知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他以此告诫学生和勉励自己。先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生之中很少坐堂,总以出诊为主,在峨眉山、西康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图片

程门雪(1902~1972),字九如,江西省婺源县人。幼年至上海,学医于安徽省歙县名医汪莲石先生。数年后,汪已年老,遂介绍转拜丁先生为师。时丁初创上海专门学校,程氏以优异成绩为该校第一届毕业生,并为丁先生学说的传人。

丁先生殁后,改名为私立上海中医学院,程留任为教务长,兼任教职及广益中医院医务主任,约四、五年后离去,自设诊所于上海西门路。解放后,历任上海市卫生局顾问、上海中医学院院长、上海中医学会主任委员等。善治温热时病,用药轻灵。著有《金匮篇解》、《程门雪医案》等。

图片
  • 自写《失手录》,不文过饰非

程氏尝说:“自非十全,岂能无过”(“十全”指治病十不失一,其语见于《素问·示从容论》)。

他每遇未能治好之病,或自认“失手”;或找出某一处的用药失时;或承认是识见不到、胆力不够;或则曾见某书,自己没有经验,未敢遵用,以致延误,甚至还说是读书太少,日后读到,方始知之;有些病是经过苦思冥索,已得头绪,定了治疗方案,却被他医接手,未能施用,终致不治,虽是他人之过,却自认是当面不识,只能成为“事后诸葛亮”。

如是者,每遇一失,总要悒悒不快,咨嗟累日。晚年尝说:“回忆生平'失手'之症,约近百数,从今日水平看来,尚多可治之处。

或则可以找出其不治之原因,以为他处的借鉴;或则找出当时'失手’之处,以资警惕。当陆续写成一书,以示后人。”

他对《寓意草》的长篇大论讥评他人,或表扬自己成为“十全”之医,尝有异议。自己将反其道而行之,名其书曰《失手录》(此书或已写成,或事忙未写?因遭浩劫,至今尚未发现,十分可惜)。

程氏如在他处遇见自己失治过的病人,回来总说自觉脸红,深为内怍;若有以后继续请他治疗者,则又得到宽慰,说是病家原谅他了,为之色然以喜。

笔者当时年轻,对此尚无感触;如今年近七旬,经历渐多,方觉其品质的可贵。像这样一位名医,能够不文过饰非,而自承“失手”,时时追悔,我想这是医生最好的道德。

另外,他改弦换向(他自称是“掉转枪头”,即改变方向)很快,如切诊时两脉已经诊过,有时须再诊一次,或两手同时按脉,以为比较;有时处方已毕,发现扞格,撕去重写;治法温或清,补或泻,复诊时也有时忽然改向。他说仲景书中常有之,我们不必顾忌,须以治好疾病为重。其临证谨慎又如此。

我们知道,一位身经百战的沙场老将,即使他是常胜将军,能身上没有一处创痍吗?成为一个名老中医,生平治病,那有不遭蹉跌之事!如果说没有,那是自欺欺人。程氏的可敬,尤在于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