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上任的班主任

 济宁文学 2023-09-10 发布于山东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新上任的班主任

作者:张培松


“本人姓侯——注意:'侯者,非猴也’——大名培华,现年四十七岁,属相兔,家住华安小区三楼东户。诸位同学,以后若有困难,欢迎光临寒舍,敝人尽力帮助。像缝缝补补之类的针线活,老侯不行,我老婆还能凑合凑合。”

“哗——”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一开口,新班主任就以他那幽默的开场白吸引了学生。这是第一位自我介绍如此风趣的老师,那带着浓重烟台口音的寥寥数语,一下子就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缩短了许多。

“侯老夫子!”笑声中,有学生轻轻地嘀咕了一句。挺象!干瘪的两腮,“弱不禁风”的身子,遮住了半个手掌的长袖管尤其是那副凸出着下巴自得其乐的神情,活脱脱一个老夫子的再现。

望着眼前一张张洋溢着青春活力的笑脸,侯老师仿佛年轻了好几岁,他习惯性地眨了眨眼,缓缓地说道:“话说西汉初立时,正是长期战争之后,社会十分贫困,连皇帝的车子也选不到纯一色的四匹马。在这样的情况下,汉高祖接受了大臣陆贾的建议,实行了有利休养生息的宽恕政策。”

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毕竟是教历史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

“同学们,真人面前不说假话,上半学期我们班内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他扬起脸,继续说道,“过去的基础比较薄弱,我们仿照西汉初年,来一个'宽恕政策’怎么样?”他又显得神采奕奕,不算大的眼睛也是炯炯有神。

鸦雀无声。

慢慢地,教室里出现了窃窃私语,过了一会儿,带着疑惑,学生们议论纷纷:

“能行吗?从没搞过。”

“不知是什么内容?”

“怕是说得好听,形式主义吧?”

是呀,听听这名字——“宽恕政策”,既“宽”又“舒”,顾名思义,“放松”“自由”呗。在这个各方面都较弱的班级里,这未免……

“不行吗?”侯老师环视教室一周,声音似乎提高了一点,“为什么不行?就因为我们比不上别的班级?就因为出现了一些问题就因噎废食?”

沉默,思考。

依然是侯老师开口:“我建议'约法三章’来作为'施政纲领’”:

一、下午第四节课作为课外活动时间,自由安排;

二、第二节夜自修可以适当看一些有利于学习的课外读物;

三、每周五晚上和双休日自由支配;

请班团干部讨论决定。”

这一番话,犹如一阵轰鸣般的响雷,在学生们中间引起了热烈的反响。疑惑,忧虑,而更多的是喜悦。想想看,有哪位老师敢这么大胆地把时间交给学生们自己掌握?又有哪位老师敢这么轻而易举地相信大家的自觉性?尤其在注重分数胜过能力的今天!无疑,在侯老师心目中,学生们都已是有着强烈自尊心的人。他的话语,他的行动,给了大家以鼓舞以信心!

“侯老师这么信任我们,尊重我们,我们可不能辜负了他的期望啊!”

终于,“宽恕政策”在全班通过。为侯老师喝彩的欢呼的,不是一个两个,不是十个八个,而是整整四十七个——初四(七)班全体学生!

新官上任三把火。如果说,这是第一把“文”火的话,那么,第二、第三把火又该燃烧到何方?

“星期四班会开个小小演讲会,题目是:过去、现在、将来。请同学们做好准备。”侯老师宣布。

开班会?还不是老一套:班长来个开场白,指定几个同学读读发言稿子,班主任做个总结,不就得了?跟我没关系。

不,跟每个同学休戚相关。班主任摸透了学生们的心思,他郑重地补充道:“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言,必要的话,利用学号抽签进行。并请把重点放在现在。”乖乖,好厉害哟!真得人人准备的,要不挂在讲台上楞不出话出洋相的滋味可不好受,学生们嘀嘀咕咕着……

会议以热烈的气氛进行着,侯老师亲自主持,显然是为了强调其重要性。

“过去,我班有不少缺点,但是,过去的已经过去,我决心从现在做起,为实现将来的理想而奋斗!”

“我认为我们要正视现实,不能嘴上一套,心里一套,行动上又是一套,这种老三篇似的决心书已属于历史,我们要把握的是现在……”

……

一句接一句,一个接一个,学习委员讲了学习,体育课代表谈了锻炼,每个学生都说了自己,好热烈的班会呀!

“刚才,同学们谈得都挺好,也很实际,只是不够彻底。”侯老师顿了顿,接着说,“我认为我们班级存在这三大问题:同学的关系问题,考试的纪律问题,学习成绩问题。”

干脆,利落!学生在心底为他大声叫好!侯老师独具慧眼,一下子就看见了庐山真面目,又撕碎了学生们心目中那层薄薄的窗户纸。

关系问题:一方面,同学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班级不能成为团结的集体;另一方面,男女同学之间又出现了所谓敏感问题:

考试纪律问题,说得明确一点,就是作弊问题。这类恶劣现象,在本班有一定的市场,并且有不断向四周蔓延的倾向;

至于学习成绩,只要解决了作弊问题,学习态度一端正,这也就不成问题了——虚假的成绩有什么意思呢?

侯老师静静地望着台下的学生,平稳地说道:“是是非非,风风雨雨,既往不咎,关键在于现在!”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的心头翻滚着,思索着,回忆着过去,憧憬着未来,最重要的还是扎根现在。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同样,坏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掉。但是,我们只要有决心,有恒心,还怕甩不掉这件坏包袱?无限风光在险峰!同学们,奋斗吧,用青春的滚滚热血;拼搏吧,用生命的全部力量!”侯老师甩甩衣袖,语气激昂,显然很激动。

班会的成功简直出乎学生们的意料,学生们在对过去、现在、将来的沉思之中,细细地咀嚼着侯老师意味心长的话语。

记住吧:过去属于死神,现在和将来属于你自己。

夜,已经很深了。一轮明月孤零零地悬挂在夜空,没有星星的点缀,没有云朵的簇拥,显得那么孤单,那么寥落。

最近,侯老师发现一个女孩显得特别孤单,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时常笼罩在她的眼睛里……

没过几天,侯老师就把她召到办公室。

“请坐,请坐。最近学习还可以吧!”侯老师笑吟吟地说。

“嗯。”

“不想家吧?”

“嗯。”

“班级情况怎么样?还可以吧?”

“嗯。”

一连三个怯生生冷冰冰的“嗯”。侯老师细细地打量着这个文文静静的女孩子,只见她低着头,局促不安地摆弄着衣角,揉皱了,舒展开,再抚平,又揉皱。看上去她似乎有话要说,又似乎不愿讲,也许说不敢讲更确切些。

“有什么想不通的吗?”侯老师小心翼翼地问。

她不自在地挪了挪身子,抿了抿嘴,却什么也没说。说了又有什么用?以往数不清的解释,换来的还不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一句千古真理吗?

“我说过,是是非非,风风雨雨,既往不咎。你有什么委屈,尽管说。”侯老师似乎觉察了她的心思,又加了一句,“我可以保证,我们之间的谈话属于保密内容。”

委屈?保密?她的眼里顿时蒙上了一层泪花。透过朦朦胧胧的泪眼,她看到的是一张充满关心和爱护的微笑的脸。

说不说?她迟疑着。“不,我要封闭自我。”她自欺欺人地想,“我需要沉默。”

侯老师不令人察觉地叹了口气,重新打量这个有些“固执”的女孩子,发现她满贮着泪水的双眸很是悲观失望,一丝凄楚似乎慢慢地爬上她的心头。

“舆论伤害她了。”他把头转向窗外,阳光下,青翠欲滴的冬青闪着点点的光,几个孩子正在拍小皮球。他试图从别处打开话题:

“男同学的足球赛看过吗?很激烈吧?”

“嗯。男孩子最可爱的时候在球场上。”他终于吐出了第一句完整的话。

抓住话题,侯老师马上接上口:“很多时候人都是可爱的,这要看你用什么眼光去打量别人。”

她警觉地瞥了他一眼,低下头,半晌的沉默。终于她又抬起头。轻轻地说:“不,不是的,人言可畏。”显然,她一言未尽。

“怎么个'可畏’法?”侯老师懂得女孩子敏感、多疑而又脆弱的心理,他故意问了一句。

“人言可畏——你难道不理解?”她的反问颇有几分挑衅的意味。

“我理解。对于你们,我都能理解!”好棒!他的话含蓄、有份量而又带着不容忍怀疑的真诚和信任。

终于,她被触动了心思,抑制不住内心的波澜,在脑海里盘旋多时的话冲出了口:“我不是别人眼中的我,我跟他们的接触是正常的。真的!不骗你!”说完,一扭身奔出了办公室。

侯老师很有些激动,他走出办公室,缓缓地燃起一支烟,烟雾袅袅,牵扯着他的万千思绪。自从男女同学的关系问题明朗化以来,这一类的作品日渐增多,再加上关于少男少女的小说的侵扰,他实在担心少男少女们过早闯入这片禁地。现在,他放心了。他相信她说的话:“是正常的”心中一阵宽慰。

几天后,侯老师合上她的周记本,回味她说的几句话:“老师,我相信您能够相信我,我没有做错。男孩子是人,女孩子也是人,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不能有正常的交往?就连喜欢说'男孩子’而不说'男同学’也会背上罪名,被人耻笑,遭人嘲讽,被当作……的典型。我实在想不通。不过,我会记住'人言可畏’这四个字,直至永远永远……”

孩子们的心呐,竟也如此复杂。侯老师重又打开周记本,一笔一划地写道:“老师相信你,同学相信你,你也应该相信自己!”他锁着眉头,思索着……

明天,侯老师要告诉她:人们不一定都是恶意。有些事容易让人造成误解,谣言一旦产生,一传十,十传百,会成为“杀手”的软刀子。所以,待人接物必须有一定的分寸。尤其跟男同学交往,要有一定的适度、明度和广度。

他还要告诉她:但丁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只要自己没有出格,身正不怕影歪。这种小挫折,只是点缀生活的小小插曲而已,不必看得那么重。自我束缚是一种无能的表现是一种软弱。

有机会,他还要在班级里讲个“曾参杀人”的故事,谈谈友谊的重要,谈谈异性同学的交往……

“理解”,这两个平凡的字眼,在生活中,起着何等不平凡的作用!它可以消除人们的隔阂,促进集体的团结,成为向困难作斗争的动力。侯老师是学生们的良师,又是学生们的诤友,在他的努力下,同学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初四(七)班以其团结、融合的崭新面貌出现在众人面前。

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对于大家来说,最关键而又最棘手的是学习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消灭“作弊现象”。

现在摸底考试又临近了。

富有几十年教育经验的侯老师明白,这种恶劣风气不是轻而易举能消灭得了的。任其自生自灭吗?不行,一味地放纵,也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杀鸡给猴看吗?也不行,十六七岁的少年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万一弄巧成拙,效果适得其反;等出了问题再处理吗?更不行,这种“守株待兔”的做法岂不是误人子弟?……烦躁困扰着病中的侯老师。他点燃了一支烟,告知家长配合教育?上报校领导让他们出面?……不行,都不行,他一一否定了自己的注意。侯老师不愿伤学生们的自尊心。

烟燃至尽头,烫着了他的手指,他慌忙把手指一缩,揉了揉隐隐发痛的指头。他又点燃了一支烟,沉浸在烟雾的冥思之中。终于,他站起身来,拢了拢乱糟糟的头发,好似理清了思绪一般。他套上外衣,急匆匆地向教室走去。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侯老师懂得这八个字的份量。不管他们是否听过一千遍,一万遍,我必须重申考场纪律,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同学们,考试准备得怎么样了?”

“差不多了。”七嘴八舌地回答。

在一张张真实可爱的脸庞中,侯老师也发现了几双有意无意躲避着他的眼睛,或者低下头,或是扭过头去盯着窗外。

明白了。

他意味深长地添了一句:“'此’准备非'彼’准备也。”又有意识地顿了顿,“听明白了吗?”

“明白了。”十六七岁已属于思考的年龄。

“临近考试,我再一次提醒大家不要作弊,这种学习上的小偷是可耻的。”他的声音不高,但透着强烈的震慑力,“送给你们一句话:'宁要真实的九十分,不要虚假的一百分’望深思。”

考试终于结束。好疲倦啊!可以松松劲了。“不能松劲!否则会一溃千里,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你们知道吗?……而且,我们要就作弊问题作个讨论。注意:请有这种动机的同学主动承认错误。老侯的眼睛虽不如猫敏利,可也不会像猫那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一阵笑声。笑声中,有学生也夹带着一丝不安,一缕苦涩,一份惶恐。

在侯老师的办公桌上,摊放着一本周记本:“我很惭愧。考生物时,我有了一丝邪念,想通过不光彩的手段窃取不属于我的成绩,不劳而获是可耻的。老师,如果您相信我,请看今后的行动吧!”

侯老师的面前浮现出了一对亮闪闪的眼珠,那是个机灵敏捷的男孩子啊。投机取巧,谁知聪明反被聪明误,就在他伸手准备作弊的一刹那,一双锐利的眼睛盯住了他。班主任!他一惊,慌忙缩回手。当时,侯老师生气了,三令五申,仍然如此!他几乎要“吼”他几声,然而,在考场内,他终于克制了内心的怒火。“发火是丧失自信的表现。”

现在,对这个男同学怎么处理?虽然作弊没成功,可是这种思想还没有根除。找他谈话一次。问道:

“你知道我为什么找你?”侯老师不看他,目光指向窗外。

“知道。”沮丧的脸。

“明知故犯,该当何'罪’?”侯老师转过头,盯着他。

“我……”他手足无措,“我保证……”眼睛中有一丝请求,也有决心的影子。

“一百次保证不如一次行动。”侯老师站起身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记住自己的话,去吧。”

他惊奇地看着侯老师,“我可以走了?”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准备来挨批评接受教育的呢!

“去吧。”侯老师笑着对他说。

去年期中考试,他几乎门门功课作弊,这次显然有了很大进步。“饭要一口一口吃,育人也要一步一步走。”侯老师相信,对于这种学生,“性急吃不得热粥,”仅靠强制措施是行不通的,只有以理服人,帮助他,感化他,才是最重要的。何况,从周记上看来,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改过之心。

这,只是改变班级学风的一段小插曲。在侯老师着手管理班级的那些日日夜夜,又涌现了多少小故事呢!

侯老师总说:同学们就像高悬夜空的小星星,晶莹,闪亮而又可爱。也许,小星星也会偏离运转的轨道。最终,小星星依然会回到他的位置上去。

在“历史”的拷贝上,有多少个镜头定格在学生的脑中:

医院里,他把医生开的因心脏病休息一周的病假条折成一细条,满不在乎地往裤袋里一塞,若无其事地回到学校;

教室里,他拖着病体,靠在学生搬来的凳子上,仰着嘶哑的喉咙讲课;

足球场边,他席地而坐的身影,给学生们平添了多少劲,多少情,谁能估量得出?

周记本上,他答复学生们的每一个要求,分析解决学生们提出来的每一个问题。

考试结束了,他微笑着安慰因成绩不理想而自卑的学生:“胜败乃兵家常事,败不馁,胜不骄。等待你的奋发、进取、进步、成功。恭候你的佳音!”

一桩桩一件件,虽是小事,却使侯老师的形象在学生们面前鲜明起来,高大起来。

侯老师的心血没有白费,要问初四(七)班的现状如何吗?请听师生座谈会上几位课任老师的声音吧:

语文老师:“现在你们班级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预复习工作做得好,不错不错。”

地理老师:“对于你班上的上课纪律和效率我很满意。”

数学老师:“初四(七)班进步快,大有希望。”

班级的进步,是师生所公认的。如果说,这只是一段激昂的前奏,那么更华丽的主旋律还在后头;如果说,这才刚刚拉开了序幕,那么精彩的场面就在前方!


作者简介:

张培松,男,1963年2月生人,中学英语教师,烟台市作协会员,《英语辅导报》特约通讯员。作品散见于《语文报》《语言文字报》《当代小说》《英语月刊》《英语辅导报》《青年诗人》《齐鲁诗歌》《中国妇女报》《诗林》《绿风》《诗潮》《扬子江》《滇池》《小小说月刊》《攀枝花文学》《民间故事选刊》等报刊及网络媒体。有诗入选《中国诗歌大观》《中华诗词精选读本(新诗2015-2016卷)》。2005年有作品获山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宋庆龄奖学金办公室、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社联合举办的“新童谣、儿童诗歌、儿童歌曲”大赛一等奖,2008年获首届星光杯全国诗歌散文大奖赛二等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