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阴病解

 青柠檬20230520 2023-09-10 发布于浙江

🎋 【1000天阅读挑战赛】
时间:2023年9月10日
进度:504/1000
分享者:青柠檬
分享书籍:《医理真传》
作者:郑钦安
分享章节:第2章
————————————

【重点摘抄】
🌱太阴经证解
    按太阴一经,以湿为本(太阴之上,湿气主之,故也),阳明为中气(胃与脾为表里),太阴为标(主外,是本经之标、本、中三气也)。有经症,有五饮症,有着痹、行痹症,有阳黄、阴黄症(本经恒有之病),不可不知也。(以下承接少阳经)如少阳之邪未罢,势必传入太阴,则治太阴,必兼治少阳。若全不见少阳之经腑证,则专治太阴,方为合法。

经症者何?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自利益甚、手足自温是也。夫太阴主湿而恶湿(太阴为阴经,与阳经有别。寒邪由太阳、阳明、少阳,此际寒邪全化为热,并无寒邪之形,即有寒者,皆由太阳误下,而寒陷于内者有之。务要知得少阳火邪,传至太阴,即从太阴湿而化为湿邪,为传经病机主脑),少阳之热邪入而附之,即从湿化,湿气太甚,阻滞中脘。邪乘于上,则腹满而吐;邪乘于下,则腹痛自利。四肢察气于胃,邪犯脾未犯胃,故虽有吐利,而手足尚温也。主以理中汤,直守其中,上下自定,乃握要之道也。若桂枝倍芍药汤,是太阳经症误下,而寒邪陷入太阴之内也(三阴症,原不在发汗之例,不应用桂枝。若此方而用桂枝者,仍是复还太阳之表也,须知)。

至于五饮症者何?夫饮者,水之别名也,即以一水字括之,不必另分名目。名目愈多,旨归即晦,学者更无从下手,故仲景列于太阴。太阴主湿,湿即水也(本经是水,复得外来之客水),水盛则土衰,土衰即不能制水,以致寒水泛溢,或流于左,或流于右,或犯心下,或直下趋,或化为痰,种种不一,故有五饮之说焉。经云脾无湿不生痰,即此一语,便得治五饮之提纲也。治法总不外健脾、温中、除湿、行水、燥脾为主,因其势,随其机而导之利之,即得步步立法之道也。

所谓着痹行痹者何?夫痹者,不通之谓也。经云: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着痹(行痹流走作痛,着痹痛在一处),风为阳而主动,风行而寒湿随之,故流走作痛;寒为阴而主静,寒停不行,风湿附之,故痛处有定。风寒湿三气,闭寒经络,往往从本经中气化为热邪,热盛则阴亏而火旺,湿热薰蒸,结于经隧,往往赤热肿痛,手不可近,法宜清热润燥。若忽突起,不赤不痛,则为溢饮所致,又当温中除湿,不可不知也。

所谓阳黄阴黄者何?夫黄者,土之色也,今为湿热蒸动,土象外呈,故周身皮肤尽黄。阳者,邪从中化(中者,胃也。少阳之热,不从太阴之湿化,而从中化,胃火与湿合,薰蒸而色黄);阴者,邪从湿化。阳主有余,阴主不足,阳者主以茵陈五苓散,阴者主以附子理中汤加茵陈。立法总在湿热、阴阳二字分途,外验看病人之有神无神、脉之有力无力、声之微厉,则二症之盛衰立决矣。

【我的思考】
🌱今天分享的是“太阴病解”,还是主要从翻译入手,必要时意译。

太阴病,以湿为本,阳明与太阴互为表里,太阴为标(这里主要是表达阳明与太阴的关系)。太阴病有经症,有五饮症,有着痹、行痹症,有阳黄、阴黄症,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接着昨天分享的少阳病,要是少阳的病邪没有解除,那就肯定会顺势传入太阴,治疗的过程,不仅要治太阴,也要兼治少阳。如果没有看到少阳病的经腑症,那就专治太阴,才是合法。

太阴病经症的患者有什么症状呢?腹部胀满而吐,吃不下、有时腹部自己痛、自利的情况也比较严重、手脚尚且温暖。太阴病主湿而且恶湿,少阳的邪热入而附之,也就是湿化,湿气太严重,那就阻滞中脘。邪乘于上,那么,腹部胀满就会呕吐;邪乘于下,就会腹痛自利。脾胃的中气体现在四肢,所以,虽然有吐利,但是手脚尚且温暖。主要以理中汤,直守其中,上下自定,这才是掌握要领的关键。如果是太阳病经症误用下法,导致了寒邪陷入太阴,就要用桂枝倍芍药汤。(《伤寒论》:“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

太阴病五饮症者有那些症状呢?饮者,水的别明,用水字概括即可,不用另分名目。名目越多,越是繁杂,归类越是不明显,学者更无从下手,所以仲景老师列于太阴。太阴主湿,湿即水也,水盛则土衰(太阴湿土),土衰也就不能制水,以至于寒水泛滥,或流于左,或流于右,或犯心下,或趋直下,或化为痰,种种情况不一,所以有五饮的说法。脾没有湿是不会生痰的,这一句话,也就得出治疗五饮的提纲了。治法总不外乎健脾、温中、除湿、行水、燥脾为主,因其势,随其机而导之利之,这就得出步步立法之道了。

所谓太阴病着痹行痹者有什么症状呢?痹者,不通的说法。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风多的为行痹,寒多的为着痹,风为阳而主动,风行而寒湿也会跟着行,所以流走作痛;寒为阴而主静,寒停留着不行,风湿附之,所以痛处有定。风寒湿三气,闭寒经络,往往从本经中气化为热邪,热多了就会阴虚而火旺,湿热熏蒸,结于经隧,这种情况下往往会赤热肿痛,手不能靠近,适宜用清热润燥之法。如果忽然突起,不红不痛,则为溢饮导致,这种情况下又应当温中除湿,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所谓太阴病的阳黄阴黄者是什么?黄者,土的颜色,今为湿热蒸动,土象(向)外呈现,所以周身皮肤尽黄。阳者,邪从中化;阴者,邪从湿化。阳主有余,阴主不足,阳者主要是以茵陈五苓散,阴者,主要是以附子理中汤加茵陈。立法,总在湿热、阴阳这儿字区分,从外面来看,病人有神无神、脉有力还是无力、声音微弱还是高声,那么,这二症的盛衰也就可以看出来了。

本文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还是放上相关链接进行回顾。

《都是腹痛,虚实不同,用方不同》

《六经当中容易陷于死证的一个病》

《方子不是最重要的》

《身体发黄怎么办?》

《可以治疗黄疸病的一个小方子》

《黄疸病的治疗思路》

《千古理中名汤——理中汤》

宣传中医至高无上的科学地位,才能振兴中医,才能保障人民健康。欢迎好友转发。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的公众号

或是微信扫码二维码,加我为好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