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印度改名说起:校尉为什么从来不太在意印度

 安麓散人 2023-09-11

校尉出品,必属精品!

本号为公众号《校尉讲武堂》在头条的主账号,《校尉演武堂》为备用号,此外别无分号。

跟踪校尉发文的老朋友应该知道,校尉几乎从来没有专门写过印度。

唯一以印度为重点的文章,是国运系列《从大国博弈的角度解读朝鲜战争——国运的抉择》外篇上中国不是印度,不能左右逢源》。但那也只是拿印度当中国的参照物,并非专写印度。

相比印度,关于美国,有扒皮、龌龊、掘墓、守陵、阴王、余粮等十来个系列,关于俄罗斯,有悲鸣、陷阱、风云、冬眠等多个系列,关于日本,有堪称经典的狗链系列,关于韩国,有乖张系列,关于乌克兰,有悲歌系列,关于立陶宛,有日天系列,关于沙特,有翻船、野望、天元系列……

说来说去,跟中国周边局势密切相关的国家,与中美博弈大局走向密切相关的国家,除了印度,校尉几乎都写到了,并且都开了系列长文。

可那么大个印度,甚至连个专门的单篇都没有。

为什么不写印度呢?因为不太关注。

为什么不太关注呢?因为看不上。

没错,对于充满迷之自信,还被西方国家追捧了几十年的印度,校尉从来看不上。

那为什么看不上呢?

因为缝合怪一样的印度,不管改名叫做巴拉特还是婆罗多,都从来不具备成长为一流大国的潜质。

从印度改名说起:校尉为什么从来不太在意印度

印度教的神像,确实有几分缝合怪风采

一、大国之比较

何谓大国,离不开两个必要条件。

一是面积大,二是人口多。但到底多少面积算大、多少人口算多,很难统一标准。

咱们取个巧,就将面积和人口均进入全球前十的国家视为大国。

而两项都能进入前十的国家,也就中、美、俄、印、巴五个。

从这个角度看,印度乃是名副其实的大国,但并非名副其实的一流大国。

因为面积大、人口多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真正的一流大国,必须拥有稳定的主流文化和主体民族。

按照这个标准,校尉分别归纳了五大国的特点,也即原装中国、散装俄罗斯、拼装美国、灌装巴西,还有缝合怪印度。

所谓原装中国,是因为中国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绵延数千年不绝,且拥有持续的主体民族、主流文化的文明古国。

因此,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几乎在所有的时间内,中国都是世界一流大国。在几千年的历史背景中,对中国来说,晚清的衰落只是偶然。

更重要的是,即便衰落,原装的中国依然衰而不竭、分而复合,为中华文明保留了重返巅峰的机会。相比之下,罗马、波斯、奥斯曼土耳其等阶段性大帝国,却被历史的巨浪拍成了一地碎片。

从印度改名说起:校尉为什么从来不太在意印度

长城好比原装中国最初的包装

所谓散装俄罗斯,是因为俄罗斯是由小小的莫斯科大公国在数百年内急速扩张形成,好比强盗开车抢劫,抢到东西就往车上一扔,根本来不及认真梳理、打包,更别说慢慢消化。

因此,沙俄、苏联的强大,只是强权人物压制下的短暂辉煌,缺乏文化层面、民族层面的认同。一旦强权人物消失,俄罗斯走向衰败乃至分裂,乃是历史的必然。

从印度改名说起:校尉为什么从来不太在意印度

彼得一世:俄罗斯的规律,就是有强人就强大、扩张,没强人就衰落、瓦解

所谓拼装美国,是因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由各种来源的移民组合而成。美国能够强大,是因为在拼装的过程中,始终有欧洲裔白人作为主体民族、有盎撒文明作为主流文化。

因此,当美国因过度移民导致白人主体民族逐渐萎缩,因热衷发明新潮理念导致主流文化不断式微的时候,加速走向衰落,也是大概率事件。

从印度改名说起:校尉为什么从来不太在意印度

纽约LGBT游行:美国最终的命运,就是埋葬在LGBT等反人类、反人性、反人道的文化垃圾之中

所谓灌装巴西,是因为巴西虽然也是移民国家,但在巴西形成的过程中,以南欧白人为主的殖民者,与非洲黑人奴隶以及当地印第安人,实现了深层次的种族融合。这就好比把海水、河水、井水、自来水、纯净水,直接灌进了一个大桶之中,彼此交融、再无区别。

因此,巴西看似人种复杂、民族众多,但内部并没有严重的种族矛盾,还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桑巴文化。

从这个角度讲,巴西是有成长为一流大国的机会的。不过阴差阳错之下,却沦为了美国的韭菜地。

从印度改名说起:校尉为什么从来不太在意印度

从巴西国足的面孔就可以看出,这是一只多种族融合的队伍

所谓缝合怪印度,是因为印度乃是英国强行缝合南亚诸多土邦、种族、民族、部落形成的殖民地,忽然独立后,只能沿用英国那套殖民统治方式,缝合绝对数量一点也不少的少数民族。

直到今天,印度依然没有真正的主体民族,最大的印度斯坦族,人口占比也不到50%。

没有稳定的主流民族,自然也就难以诞生真正的主流文化。独立后的印度,只能通过推行印度教加快文化层面的统一。

但印度本身就是一个宗教大杂烩,强推印度教,确实强化了部分民族的国家认同,但也激化了非印度教信众的逆反情绪。

从印度改名说起:校尉为什么从来不太在意印度

莫迪与印度总统德劳帕迪·穆尔穆:从肤色就能看出,他们的种族差异极大,莫迪是印度斯坦族,总统是奥里萨族

简而言之,五大国成长为一流大国的潜质,原装中国最强,其次灌装巴西(巴西没有发展起来,是因为其他原因,关于巴西的故事,有空咱们单聊),其次拼装美国,其次散装俄罗斯,最后才是缝合怪印度。

因此,尽管印度喜欢拿中国当对手,但在包括校尉在内的绝大多数中国人眼中,还真没看到喜马拉雅山脚下动不动就张牙舞爪的缝合怪。

当然,多数人忽视印度,是因为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印度实在是不堪一击。校尉看不上印度,是因为看透了他骨子里的虚弱本质。

二、印度姓名考

人类有个毛病,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或者说,缺什么就吆喝什么。

印度最喜欢吆喝的,就是“有声有色的大国”。从尼赫鲁开始,一直嚷嚷到今天。

从印度改名说起:校尉为什么从来不太在意印度

尼赫鲁这张照片,一是令校尉想起叼着玉米芯烟斗的麦克阿瑟,二是想起华为新手机的梗:有声有色有声有色……

这说明印度人也知道,自己从来不是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大国。

就跟美国政客所有的大动作都可以归结到选举上一样,印度政客所有的大动作,也都可以归结到大国情节上。

包括这次印度改名。

按照中国人最直观的理解,就是要把印度改名为巴拉特(英文转过来的音译)或婆罗多(中国古代直接音译)。

但从印度人的角度看,是要从英文的India恢复为梵文的Bharat。

敲黑板,这里用的是恢复而不是改名。

因为在印度人看来,Bharat才是祖宗留下的名字,India不过是殖民者对自己的称呼。

从印度改名说起:校尉为什么从来不太在意印度

这就好比唐伯虎进了华府得名9527,摆脱奴籍后,肯定要改回原名啊

我们印度,哦,不,婆罗多人,是在替自己正名!

说Bharat之前,我们先扒一扒中文印度和与英文India共同的起源——信德(Sindhu)。

人们常说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代印度,实际位于现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中下游,据考证,最初为达罗毗荼人建立的文明。

由于开伯尔山口的存在,在公元前2000年至前1500年左右,中亚的雅利安人不断跑过来打野,逐渐征服印度河流域的达罗毗荼人,并向恒河流域扩散,建立了诸多国家,同时也建立了以种姓制度闻名于世的吠陀文化。

从印度改名说起:校尉为什么从来不太在意印度

闯入开伯尔山口,就是印度河干流:开伯尔山口流淌的喀布尔河,本身就是印度河的支流

从印度改名说起:校尉为什么从来不太在意印度

四大文明古国地域分布:古代印度主要位于现巴基斯坦境内

公元前500年,同样还是沿着开伯尔山口,波斯人又杀过来,覆灭了靠近山口的犍陀罗王国(雅利安人建立的国家之一,位于现巴基斯坦东北部和阿富汗东部),因为当地人自称信德(Sindhu,河流之意),波斯人把这个名字带回西方,并逐渐演绎为英国人口中的India。

从印度改名说起:校尉为什么从来不太在意印度

高鼻深目、面相雍容的犍陀罗佛像,当时的南亚,乃是妥妥的佛教圣地

中国汉朝所称的身毒、天竺、贤豆等名称,同样源于Sindhu,后来被玄奘确定为印度,并一直沿用至今。

因此,从中国的视野看,不同于美利坚、法兰西、德意志等清朝时期的中文译名,印度的中文译名,与日鲜朝本、、琉球类似,并非大航海之后的舶来品,而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

说到这里,可以澄清两点:一是中文的印度,并非对英文India的音译,而是对古梵文Sindhu的音译;二是中文的印度也罢,英文的India也罢,本来是指巴基斯坦所在的印度河流域,而非现在的印度。

巴基斯坦的信德省,就是Sindhu的另一种音译,如果不给印度人留面子,大可以翻译为巴基斯坦印度省。

从印度改名说起:校尉为什么从来不太在意印度

巴基斯坦的信德省,正好位于印度河下游入海口

校尉旁白:这种情况,与我国的柯尔克孜族比较类似。因为毗邻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吉尔吉斯国,就是柯尔克孜的另一种音译,双方本是同一个民族,自称为汉朝将领李陵后人,也即飞将军李广的家族分支。当然,这主要属于文化认同,因为就算真的是李陵后人,那点汉人基因,也早就被稀释得看不见了。

从印度改名说起:校尉为什么从来不太在意印度

位于克州的天山、昆仑山交汇处,校尉曾经去过多次

从印度改名说起:校尉为什么从来不太在意印度

柯尔克孜族人

再说婆罗多(Bharat)。

细说婆罗多之前,还要接着说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杀入南亚次大陆之后,主要做了四件事。

一是不断征服当地土著,从印度河流域逐渐扩张到恒河流域。

二是与部分土著民族结合,形成了泛雅利安种族,包括印度斯坦族(老仙的母族)、克什米尔人、旁遮普人、孟加拉人、拉贾斯坦人,以及巴基斯坦的信德人、俾路支人、普什图人,还有斯里兰卡的僧伽罗人。

三是带来了吠陀文化,成为印度教以及印度文学、哲学和艺术的主要源头。

四是建立了诸多王国。

其中之一,就是印度神话史诗《摩柯婆罗多》中记载的婆罗多王国。

婆罗多王国诞生于恒河流域,因此,不管是按西方翻译为巴拉特,还是按中国古代翻译为婆罗多,指的都是恒河流域文明。与此前被翻译为印度的信德比,除了都是雅利安人后裔建立的国家,再无一毛钱关系。

从印度改名说起:校尉为什么从来不太在意印度

印度河主要在巴基斯坦境内,恒河下游在孟加拉境内,印度的泛雅利安族群,主要生活在印度北部的恒河平原上

雅利安人之后,沿着开伯尔山口,马其顿人、希腊人、罗马人、突厥人、阿富汗人、蒙古人纷纷组队进来刷怪,有的弄点战利品就走了,有的则定居下来,开始建立王朝、推行宗教、播种基因、同化文明。

啰嗦一句,盛唐时期,王玄策带领从吐蕃、尼婆罗(也即尼泊尔)借来的几千兵马,就征服了当时印度次大陆最强大的中天竺王国,震慑了整个南亚次大陆。

此等事迹,与当年班超靠借兵平定西域50余国有异曲同工之妙。

校尉旁白:当时南亚次大陆诸国中,中天竺最为强大,占据了大部分恒河平原。汉唐雄风,果然不是白叫的!

可惜的是,咱们汉人没有到处移民的习惯,否则还能给当代第一缝合怪增加一份优秀的汉人基因。

正是在吠陀文明和其他外来文明的冲击下,起源于尼泊尔、一度盛行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逐渐让位于印度教(起初就叫吠陀教)、伊斯兰教,被迫容身于印度次大陆的边缘地带。

从印度改名说起:校尉为什么从来不太在意印度

真正南亚次大陆的原生宗教佛教,已经被挤到了边边角角

在外来势力疯狂打印的过程中,达罗毗荼人也退到了印度半岛南方,不能再代表印度文明。雅利安人则与诸多外来民族和当地民族混合,形成了数量庞大的泛雅利安族群。

再加上藏南、尼泊尔、拉达克等地的本地民族,整个南亚次大陆,变成了一个人种、民族、文化、宗教的大杂烩,但却始终未能融合为统一的民族和国家。

这就是印度与中国最大的区别。

中国的大一统基因,源自宗教世俗化,提前消除了宗教冲突这一最大的分裂隐患,源自大秦的书同文、车同轨,统一了语言文字。

因此,虽然曾经多次分裂,虽然曾经多次遭受外族入侵,虽然曾经融合了周边诸多少数民族,但中国的主体民族一直是汉族、主流文化始终是中华文明。

但印度不管叫什么名字,在她的历史上,却从来没有能够实现宗教世俗化,更未能统一语言文字。

因此,就算泛雅利安人族群占据了人口大多数,但宗教、语言、文字带来的隔阂,却在印度形成了无数亚民族、无数部族。

印度历史上,从来没有形成真正的主体民族,也从来没有形成占据绝对优势的主流文化,因此也不可能实现国家的统一。

如果没有英国的殖民,南亚次大陆上,依然只是一盘散沙。

从印度改名说起:校尉为什么从来不太在意印度

英国征服印度半岛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控制土邦的过程

现在印度要恢复的“本名”婆罗多,虽然被印度人神化为曾经占据整个南亚次大陆包括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乃至部分西藏的超级大国,但大概率只是恒河平原一个短暂出现的王国。

神话就是神话,不管哪个文明的神话,都是基于现实生活但又完全脱离实际的想象,所谓的摩柯婆罗多,也许就名字是真的。

即便官方国史,都有诸多虚构、修饰、删节,更何况比野史还不如的神话?

因此,缺乏准确纪年的婆罗多,与后来英国人、印度人从《亚历山大远征记》《大唐西域记》这样的外国典籍中找到只言片语,就引申发挥出来的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一样,它们确实在历史上出现过,但绝不是什么统一了南亚次大陆的超级大国。

从印度改名说起:校尉为什么从来不太在意印度

印度人在英国人基础上“考证”出来的孔雀王朝与笈多王朝,帮祖宗搞地图开疆,并非韩国人的专利

因为这根本不符合常理。

一是在公元前后,如果能够形成那么强大的国家,必将留下大量的史料,以及无数的遗址。这些证据,现在都找不到。

二是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位于恒河平原的农耕民族,要想征服整个印度,可能性并不大。

三是即便征服整个印度,由于缺乏统一的语言、文字,也不可能形成有效而持续的统治。

还是以中国为例。

从大秦以来,对于南方少数民族,从来都是羁縻为主。直到明、清时期,生产力上来了,语言文字也逐渐统一,才通过改土归流,实现对南方地区的有效统治。

综上可见,不管是人种、民族,还是宗教、文化,达罗毗荼人建立的古印度文明,雅利安人后裔建立的信德、婆罗多,与英国人强行缝合而成的印度殖民帝国,都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只是英国殖民者的嘴巴大,他们把原本对印度河流域的称呼,套到了整个南亚次大陆身上。

从印度改名说起:校尉为什么从来不太在意印度

逆袭前宗主国的苏纳克,也有一张大嘴巴

甚至远在美洲的无数土著民族,因为殖民者的误会,也被统称为印度人(印第安人是中文翻译时的人为区分,两者的英文都是Indian)。

如今的印巴死敌,从人种角度看,都属于泛雅利安人,比起最初的南亚土著达罗毗荼人,以及藏南地区的藏族分支,他们的血缘更加接近。

从印度改名说起:校尉为什么从来不太在意印度

达罗毗荼人

从印度改名说起:校尉为什么从来不太在意印度

藏南的藏族

但在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宗教冲突下,不单印巴变成了死敌,印度内部不同民族或相同民族的民众,往往也因宗教信仰不同闹得水火不容。比如著名的锡克教金庙惨案,以及由此引发的英迪拉·甘地遇刺事件。

这就是宗教世俗化与否带来的巨大差异。

因为只有彻底的宗教世俗化,才能绕开宗教矛盾这个人类文明发展的超级天坑!

而在上面列举的五大国中,只有中国超前完成了这个任务,为中国的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

因此,早在千年之前,中国人就不会因为你信道教、我信佛教、他不信教而大打出手,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几次灭佛,更多的是政治考虑,而非纯粹的宗教冲突。

但在印度,即便同属印度斯坦族,也可能因为宗教信仰变成死敌。(印度斯坦族绝大多数信印度教,但也有少数人信仰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耆那教)

从印度改名说起:校尉为什么从来不太在意印度

抛开服饰,很难从相貌区分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实际上,他们可以视为分别信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泛雅利安人

三、印度改名的小心机

前面说了,印度改名的初衷,就是为了圆大国梦。

名字这东西,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

老祖宗说得很清楚,“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字是重要,但有个前提,那就是正。

不是你的名字,非要硬往自己头上套,那就很尴尬了。

比如吕布本来姓吕,却先后认了丁原、董卓做干爹,因此留下三姓家奴的骂名。刘备想顶汉家名号,结果份量不够,愣生生被后人改成了三国魏蜀吴。

从印度改名说起:校尉为什么从来不太在意印度

就连央视版的《三国演义》,也把刘备的汉朝弄成了蜀国

因此,印度改名是大事还是小事、是溯本清源还是胡乱认爹,得看婆罗多的名字正不正。

婆罗多能够代表印度吗?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印度斯坦等信奉印度教的泛雅利安民族来说,逻辑是通的。

但对于印度境内伊斯兰教、佛教、锡克教以及其他宗教的信奉者来说,尤其是不属于泛雅利安后裔的民族,婆罗多跟自己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凭什么让它代表自己?

在国际上,婆罗多的名字,同样影响力不足。也许,这才是印度要借G20宣传婆罗多的本意吧。

问题在于,婆罗多这个印度教色彩浓厚的名字,确实不适合缝合怪,因为这会激起非印度教信众、非泛雅利安族群的强力反弹。

实际上,对于自身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印度官方不是不明白。

建国以来,印度就开始推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政策,从宪法层面拒绝进行民族认定。按照印度官方的口径,叫做“一个统一的民族”——印度民族。

因此,本文提到的民族、泛民族,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认识,谈不上绝对权威、印度官方也不认可。

但民族属性乃是客观存在,不是说你不认,它就会自动消失。

由于拒绝实施清晰的民族认定,印度的民族矛盾,就只能以宗教冲突、种姓矛盾、文化分歧、语言隔阂的形式出现。

道理很简单,没有实现人种、血缘、宗教、语言、文字、文化、习俗方面的高度融合,就算你说它是一个民族,它也会裂变为无数个民族。

更何况在很多少数民族心中,自己就是单独的民族,从来不是印度人,更不是婆罗多人!

在印度共和国1950年宪法中,开门见山地定义道,“India, that is Bharat”——印度,就是婆罗多。

从印度改名说起:校尉为什么从来不太在意印度

老仙说了,印度,就是婆罗多

这句话用“that”强调语气,听起来很硬气,实际却是一种妥协,类似于印度当年高喊非暴力不合作口号,语言很坚决、行动很拉稀。

校尉一直说,革命不彻底,等于彻底不革命!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看似通过和平手段赢得独立,避免了暴力革命带来的损失,但也使得新独立的印度政府失去了改造社会、统一文化的能力。

秦始皇为什么能够书同文、车同轨、化六国的封建制为郡县制,那是打出来的威信啊!

如果说中国的立国精神,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通过打破旧世界赢得建设新世界的机会,那么印度的立国精神,就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试图在妥协中寻找出路。

在校尉看来,当年印度宪法宣称“India, that is Bharat”,就是典型的机会主义。

对外,保留带着浓郁殖民色彩的India,换取英国人的退让和西方国家的承认,同时用India的名义,争夺大英帝国在南亚次大陆所有的殖民遗产,尤其是对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的领土主权,因为India就等于英国所有的南亚殖民地;

从印度改名说起:校尉为什么从来不太在意印度

被吞并的锡金,就是印度这种媚上欺下国民性格的真实反映

对内,则宣称自己是Bharat,以讨好泛雅利安族群,同时又可以用India这个继承而来的名字,安抚不信奉印度教的国民:这是英国爸爸赐予的名字,也包含你们。

今天,印度试图恢复Bharat旧名,甚至利用G20,把请柬上的落款改为国际社会并不熟悉的婆罗多,同样是机会主义。

对外,印度GDP已经超过昔日宗主国英国,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在大力拉拢印度,这个时候废弃India这个充满耻辱的名字,不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

对内,老仙上台后,将印度教当成了捏合印度的万能胶水,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恢复印度教信众高度认可的Bharat,能够进一步提高印度教信众的凝聚力,进一步挤压其他宗教信众尤其是伊斯兰教信众的话语空间:爸爸都同意改名了,你们还反对个啥劲?

从印度改名说起:校尉为什么从来不太在意印度

这张照片,老仙肯定最喜欢的了,蓝色基调的灯光、上衣、花朵,应该源自印度的婆罗门蓝

注:关于婆罗门蓝,多说几句。按照印度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是最高等级,负责侍奉神明,他们的房屋可以刷成特殊的蓝色,被称为婆罗门蓝,这就好比中国皇家御用的明黄色。受此影响,在印度,蓝色也有神圣、守护的寓意。

从印度改名说起:校尉为什么从来不太在意印度

印度著名的蓝色之城焦特布尔:最初是婆罗门将住所刷成蓝色,后来种姓制度放开,很多普通人家也刷成了蓝色

相比外部缝合,捏合属于内部发力,确实可以促进民族融合,问题是不能捏爆了。

印度目前人口已经突破14亿,其中包括至少100多个民族(也有说两百多的,由于印度没有进行民族识别,校尉也找不到权威的数据);使用1600多种语言、55种文字,其中超过百万人口的语言就有33种,官方语言也有22种;信仰7种主要宗教和其他许多小宗教。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很多小部族、小语种都在萎缩甚至消失,以泛雅利安人为主体民族、以印地语为主要语言、以印度教为主体文化的结构正在形成,截至目前,印度教的信众已经超过80%,印地语的日常使用比例也接近60%。

从这一点来看,印度走向融合,似乎并非没有可能。

但别忘了印度庞大的人口总数,而离开统一的语言文字,那些传播于社会最底层、未曾经受世俗化洗礼的宗教信仰又会有多么坚定。

印度境内,依然有超过40%的人没有接受印地语,总数接近6亿。也就是说,印度精英可以通过印地语或英语交流,但有40%的人根本听不懂他们在讲什么。

从印度改名说起:校尉为什么从来不太在意印度

老仙再能白话,奈何至少有6亿子民根本听不懂他说了什么,这在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无法想象的

话都听不懂,你还怎么治理他们?

印度境内,依然有接近20%的人信奉非印度教,总数接近3亿,其中伊斯兰教信众1.5亿、基督教超过3000万、锡克教接近3000万、佛教1100万。

如果说美国有两个,一个是资本、权贵组成的深层美国,一个是普通美国人组成的表层美国。那印度就有无数个,一个由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会讲英语或者至少会讲印地语的精英组成,另外无数个,则是由只会本地方言的底层印度人组成。

这无数个底层印度,又分别拥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生活习惯,以及自己的宗教。

当老仙把捏合印度的力量渗透到印度最基层的时候,这无数个底层印度,就是无数个随时可能爆炸的地雷。

从印度改名说起:校尉为什么从来不太在意印度

印度最不缺的,就是这种因宗教、种族问题引发的底层冲突

结语:

关于什么是大国,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段子:面积比中国小的不是大国,人口比中国少的也不是大国,因此除了中国,世上没有大国。

段子只是段子,笑一笑也就罢了。

但细究起来,领土面积和人口数量,其实也不是衡量大国的客观标准。

真正衡量大国的标准,是有效领土和有效人口。

什么是有效领土?

宜居领土、战略要地、地下有矿、交通便利……

什么是有效人口?

没有不可调和的内部矛盾、平均受教育程度高、国家认同感强、人口结构合理……

从有效领土的角度看,印度是当之无愧的大国:

耕地面积全球第一。

地处印度洋要冲,扼守东西方海上交通要道,良港无数、通达四海。

地理单元相对独立,构成了完整的安全态势,在五大国中仅次于美国。

从印度改名说起:校尉为什么从来不太在意印度

印度的地理条件,可谓是进可攻、退可守,但前提是拿下整个南亚次大陆

唯一的缺陷,就是矿产资源品类不够齐全,尤其是需要大量进口石油。考虑到印度与中东不过一墙之隔,跟中国比起来,这似乎也不算什么短处。

但从有效人口的角度看,印度绝对谈不上大国:

宗教矛盾不可调和,部族矛盾不断激化。除了众所皆知的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矛盾,印度教与锡克教、佛教都势同水火,各大民族之间、各小部族之间,同样有无穷无尽的冲突。印度的人口再多,在这样严重的内耗中,也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

教育就更别提了,印度官方统计,成人文盲率为20%,文盲人口近3亿。而印度的标准,是只要能用22种官方语言之一写下自己的名字就不算文盲,可知这个数据有多水,以至于有人说印度80%的人口都是文盲。

至于国家认同感,那些既不会印地语也不信印度教的人,能衷心认同印度这个国家?还是那句话,没有文化认同,就不会有国家认同,没有语言文字的统一、宗教的世俗化,就不会有文化认同。印度离全民国家认同,至少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从印度改名说起:校尉为什么从来不太在意印度

从戴口罩的方式和种类等细节就能看出,底层印度人的生活有多困窘、知识程度有多高

有效人口方面,印度唯一的优点,就是人口结构了,这也是印度博得全球关注的主要卖点:人口红利。

校尉想说的是,如果人口素质高,大量的年轻劳动力确实是优势。可像印度这样的文盲大军,绝对文盲3亿、相对文盲甚至可能超过10亿,如果没有印度教特有的麻醉作用,别说创造红利,那些既找不到工作又吃不饱饭、娶不到老婆的年轻人,不揭竿而起就不错了。

最后说一句,要说印度最像大国的地方,就是大国心态。

关于这一点,五大国之中,大概只有俄罗斯的大俄罗斯主义、美国的霸权主义,才能与印度的大印度斯坦主义相提并论。

俄罗斯是历史上太过生猛,美国是二战后太霸道,所以大俄罗斯主义和美帝霸权主义举世闻名。

印度是被锁死在南亚次大陆,所以大印度斯坦主义的欲望再强烈,也只能拿几个南亚小国泻火。实在憋得不行,就只能找山羊、母牛甚至是蜥蜴了。

从印度改名说起:校尉为什么从来不太在意印度

连蜥蜴在印度都保不住贞洁

这样奇葩的印度,你说值得校尉单独开系列长文吗?

今天这么一个近九千字的长篇,尽可以对得起世界第一缝合怪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