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则有关“怀山药”的医话

 孙郎中 2023-09-11 发布于山西
【一】近段时间又有很多人被疫毒所感染,甚至二阳、三阳、四阳后,不少人会感觉“自己的身体大不如前”,出现心慌、气短、浑身乏力、嗜睡、四肢酸痛无力等不适症状。从中医来分析,这与正气不足相关!邪与正不两立,邪盛则正衰。疫毒即属于邪气,若感染疫毒,必然会消耗正气。越是治疗不及时,消耗正气越多。由此说,阳后建议尽早扶正祛邪。​​​我特别推荐多服用可以补肺补气补肾的河南怀山药!有人担心,怀山药属于滋补类药物,对于脾胃虚弱和有湿盛的人会加重损伤和负担。我的观点是,怀山药味甘性平,既能补脾阴,又能补脾气,能促进运化,最适合于感染后出现倦怠无力、食少、便溏诸不适。所以有脾虚虚弱以及湿滞者完全可以食用山药。况且,怀山药是药食两用之品,药力极平和,可以长期食用!清代医药学家邹润安说:“薯蓣(山药)肉最厚,体滑多涎,黏稠色白,不寒不热,不润不燥,为脾胃之所均喜。”《别录》言:治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药性论》认为:补五劳七伤,去冷风,止腰痛,镇心神,补心气不足,患人体虚羸,加而用之”。《食疗本草》认为:治头疼,助阴力。”《日华子本草》记载: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主泄精健忘”。《伤寒蕴要》有言:“补不足,清虚热”。《本草纲目》认为: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综合以上诸家论述,可知山药是一味有补益功能的药物,能健脾,补肺,固肾,益精,我们为何不多吃一些呢?

【二】怀山药是一种在我们买菜的时候经常见到的食物,也是平时煲汤、煮粥常用的食材,那么这么平常的食物怎么会入药呢?当然了,也有很多医家认为山药就是食物不能治病!而且我们平时也应该都吃过很多山药,但很多人却没感觉到吃山药对身体有明显的益处。实则不然,山药属于温柔性格的,效果不是疾风暴雨型,而属于“润物无声”型!试想,那么如果山药真的没有药效,怎么会成为千古名方“六味地黄丸”的主药呢?我们知道“六味地黄丸”是大名鼎鼎人人皆知的补肾药,其中的地黄、山茱萸都很能补,而怀山药也很能补,只是很少有医家把怀山药当成主药去治大病重病罢了!这样我们也就没有机会见识到怀山药的补力,直到近代名医张锡纯的出现,才让我们见识到怀山药的威力,才对山药刮目相看。我发现,历代名老中医对某一味药材都有特别的偏爱,比如张仲景偏爱桂枝,李可老中医偏爱附子,经方大家胡希恕偏爱柴胡。那么,谁最偏爱怀山药呢?最偏爱山药的就是民国大医张锡纯!他对怀山药的运用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在他的《医学衷中参西录》里,用到怀山药的方子就有49个,治好了很多很多大病危病急病,比如阴虚阳虚,比如百日咳,比如吐血呕逆,比如霍乱、腹泻、久痢、消渴、淋浊等等。而且他主张生用山药,不经过火炒,重在体现山药滋阴的功能,甚至认为山药既可滋阴又可利湿,既可滑润又可收涩。

【三】山药性味甘平,有良好的益气养阴、补脾肺肾的功效,且补而不滞,不热不燥,不论男女老幼、有病无病、体健体弱,都适合食用,是秋季最佳滋补润燥食品。南宋诗人陆游曾作诗:“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在他看来,秋夜漫漫、饥肠辘辘时,喝杯山药粥远胜过天上的琼浆玉液。作为药食同源的佳品,山药在民间它又被称为“神仙素食”,又有“食物药”的功效。民间素有“白色山药胜人参”的说法,在秋季进补饮食中适当食用山药,可以帮助我们调养脾胃、补肺润燥、固肾强身,所以山药也被称为“秋季第一补”。明代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山药的功效概括为:“益肾气,健脾胃,化痰涎,润皮毛。”另外,山药吃法众多,蒸、煮、炒、炸、粥、汤皆宜,作为秋补,以煮粥为佳,既能补养,又可润燥,以改善秋季口唇干燥、皮肤干裂等症状,单用或加入其他一些食材皆可,如百合,莲子,桂圆,银耳,红枣等。补充一下:很多人在清理山药的时候会发现,削山药皮后手会痒的难受。山药黏液中含有的皂甙,人的皮肤接触过后就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最常见的症状就是感觉手很痒,严重的可能出会出现红、肿、刺痛等症状。如果瘙痒的难受,可以在手上涂一些醋,很快就可以缓解了。当然更直接的办法是带上塑料手套,再处理山药更好一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