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2023-09-11 | 阅:  转:  |  分享 
  
选择性必修1 第2单元第7课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目录CONTENTS01.02.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03.晚清官员制度的变革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学习目标: 掌握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主要有: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的建立以及科举制度的废除。能够通
过史料分析,评价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掌握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三个政权的选官制度的内容、对其能够进行评价
。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理解干部制度在新中国初期、改革开放以后不同阶段的内容和完善发展。掌握改革开放后公务员制
度的形成过程及其相关内容、意义。壹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初步尝试(1840-1898)
逐渐形成(1898.6-1905)背景新的时代条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自然经济迅速瓦解皇
权政治制度的腐朽西方宪政文化的输入传统科举选官的滞后1840年鸦片战争科举制度从一种比较有活力的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走向
衰落。四书五经的考试科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阶段第一阶段(1840-1898):晚清选官制度的初步尝试第二阶段(1898-1905
):晚清选官制度的逐步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第三阶段(1906-1911):晚清选官制度的变化革新190
3年京师大学堂师范师生合影壹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第一阶段 初步尝试(1840-1898)
逐渐形成(1898.6-1905)背景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变化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1
9世纪80年代后,科举制度发生一系列变化。光绪二十三年(1897)12月,贵州学政严修奏请设经济特科。他建议,为了区别科举考试的传
统内容,把各项西学统称为“经济”。光绪二十四年(1898)1月,《总理衙门、礼部遵议开设经济特科折》中,规定了经济特科开办的时间及
其考试内容。同年同日,光绪帝发上谕准奏。经济特科考什么?一曰内政,凡考求方舆险要、郡国利病、民情风俗诸学者隶之。二曰外交,凡考求各
国政治、条约公法、律例章程诸学者隶之。三曰理财,凡考求税则矿产农工商务诸学者隶之。四曰经武,凡考求行军布阵、驾驶测量诸学者隶之。五
曰格物,凡考求中西算学,声光化电学者隶之。六曰考工,凡考求名物象数、制造工程学者隶之。补充1887年,总理衙门同意将算学纳入科举考
试中。20名中取1名。算学科的开设使西学名正言顺地进入了科考之中,同时也为人们开辟了入仕的新途径。1888年,晚清政府举行了乡试,
首开算学。 报考者达32人,取1名。这是我国第一次将“西学”与“中学”同考,打破了科举考试只考中国传统内容的局面,西学开始成为科举
考试的内容。壹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第二阶段 初步尝试(1840-1898) 逐渐形成(
1898.6-1905)背景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在戊戌变法中,康有为提出:
① 废八股 ② 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内容①戊戌变法的开展清末新政的开展策论在古时指以论点为中心,议论当前政治问
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时务策:针对当朝有关治国的重要政务提出问题,令人对答,提出对策。颇似现代时事政治中的问答题。《令集解》卷二一
《考贡?进士条》:“凡进士,试时务策。谓时务者,治国之要务也。假如,既庶又富,其术如何之类是也。释云:‘时务,谓治国之要道耳。’”
结果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析悉照旧制。戊戌,第二场策题五道,凡西学中天文、地理、学校、财赋、兵制、商务、公法、刑律,
以及格致、制造、声光、化电灯类,听考官酌举命题,不必拘定经济科专门之例。 ——《上谕》光绪帝壹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第二阶段 初步尝试(1840-1898) 逐渐形成(1898.6-1905)1901
年,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内容②:清末新政时期新的选官制度的建立1901官制改革
:裁减冗官冗署,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1901),陆续设农工商部(1903)、巡警部(1905)、学部等部门(1905),瓦解六部建
制。选官制度部分更新: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酌加擢用,优予官阶。清末学堂英
语教学清末新式女子学堂值得一提的是,未知数是用天和地去代表的,很有中国的特色。壹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第二阶段 初步尝试(18
40-1898) 逐渐形成(1898.6-1905)1904年1月《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正式公布,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内容②:清末新政时期新的选官制度的建立1904①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
下、最下五等。②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得相应的奖励出身,并授以官职或升学。③奖励出身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五级,依据各级不
同情形,分别由官府予以选录。具体奖励规则:大学分科毕业,最优等作为进士出身,分别用翰林院庶吉士、各部主事;大学选科,比照分科大学降
等给奖。大学预备科及省高等学堂毕业,最优等作为举人,以内阁中书、知州用,优等、中等均作为举人、中书科中书、部司务、知县用……189
6年南洋公学建立现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壹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第二阶段 初步尝试(1840-1898)
逐渐形成(1898.6-1905)1904年,晚清政府责令学务大臣制定《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制定了留学生毕业选官制
度。内容②:清末新政时期新的选官制度的建立1904内容:①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②考试结果最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
人出身,再分配相应的官职。1905年,晚清政府举行了第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由于信息不畅,知之者有限,只有部分留日生参加了考试。金邦
平等十四人考中,分别按考试成绩授予进士、举人等出身,分配了翰林院检讨、内阁中书、知县等官职。詹天佑,清朝第一批公费留美幼童。师从容
闳学习英文,后赴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容闳耶鲁大学历史上第一个中国毕业生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有“中国铁路
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壹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第二阶段 初步尝试(1840-1898)
逐渐形成(1898.6-1905)1905年9月(日俄战争,日本胜),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科举
制彻底被废除。内容②:清末新政时期新的选官制度的建立1905①规定从1906年,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②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
科书③责成各督抚严饬府厅州县,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余人、取材合于学校一途。1905年12月,建立了学部。设立学部管理学堂,统一管
理全国教育。学部成立之后:各省改“学政”为提学使司。府州县建立劝学所,管理地方教育。学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的阶
段。学政:为清代提督学政的简称,掌管教育行政及各省学校生员的考课升降等事务。袁世凯张之洞清末学部旧址壹思考探究 阅读材料,说
说清末选官制度改革带来的影响?史料1:《东方杂志》在论及晚清政府新式选官制度下的教育时说:“卢梭与马克思之学说,法国与美国革命之理
想。1848年德国青年暴动之动机,爱尔兰自由运动之斗争,偶走文艺复兴,基督教中之新教运动,凡此诸端俱为学生探讨辩论之资料。”——《
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研究》,张靖著史料2:到1905年废科举之后,各类学堂如雨后春笋般的兴建起来。据统计,1902年,全国学堂在校学生
不到7000人,1903年是一个突破,发展为31428人,而在废科举之后,1906年在校学生数便达到545338人,1909年发展
为1629641,到辛亥革命前夕,学生总数竟高达近300万人。
——《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研究》,张靖著史料3:1904年6年,湖北革命
志士刘敬安、张难先等在武昌成立科学补习所,暗中从事革命活动。他们认为,“革命非运动军队不可,运动军队非亲身加入队伍不可。”在他们的
宣传鼓动下,有不少青年知识分子投笔从戎,在新军中进行革命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中国近代史》,李侃等人
著本质始终围绕着如何维护封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展开。评价(1)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晚清政府通过采取停科举、兴学堂
、奖游学等措施变革选官制度,使大批知识分子和读书人或出国留学或转向新式教育,培养大批新式人才,推动社会思想的变革。(2)其浓厚的实
践性破坏了晚清政治制度,成为瓦解其统治的工具,清王朝难免灭亡。贰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背景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内容官员选拔制度的建设:依据孙
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出台一系列官员选拔方面的一系列法规草案。①官员选拔以考试制度为主②在五权宪法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
的选拔和任用③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意义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
的基础。虽然南京临时政府的文官选拔制度基本停留在纸面上,但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要设独立机关
,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制人,方得有效。这法可以除却盲从滥举及任用
私人流弊。中国向来铨选,最终资格,这本是美意,但是在君主专制国中,黜陟人才悉凭君主一人的喜怒,所以虽讲资格,也是虚文。至于社会共和
的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因为那官吏不是君主的私人,是国民的公仆,必须十分称职,方可任用。但是这考选权如果属于行政部,那权限未
免太广,流弊反多,所以必须成了独立机关才得妥当。——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贰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2.北洋政府背景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中华民国
北洋政府成立。制度官员选拔制度:考试和甄别考试制度法律:1913年,公布《文官考试法草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内容:
①民国男子年满21岁,得应文官考试,女子不得参加。 ②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文官考试事务处负责。但文官考试处于
考前3个月成立,考试结束后撤销,所以它不是常设机构。实施:文官高等考试举行2届、 文官普通考试举行2届、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
毕业生甄拔考试等也举行过数届。意义:在通过公开考试选拔任用人才方面,北洋政府迈出了具有近代化意义的一步,民国时期最早的经考试任用的
文官群体初步形成。孙传芳1904年出国赴日本留学。1908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09年回国后历任北洋陆军营长、团长、旅长等
职。贰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2.北洋政府背景1912
年3月,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成立。制度官员选拔制度:考试和甄别甄别制度对象: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审查内容:毕业
文凭;经历;工作成绩;学识;工作经验。意义: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于在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1918
年11月11日,协约国以战胜同盟国而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成为战胜国。时任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在太和殿前发表讲话。民国十一年毕业
证书民国十年浙江法政公立学校毕业证书贰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政府 南京
国民政府3.南京国民政府背景1928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
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制度官员选拔制度:考试和甄别文官考试制度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它是中央政府的“五院”
之一。考试院负责考选、铨叙事宜,是公务员制度的主要执行者和监督者。法律:1929《公务员任用条例》、《考试法》
1933《公务员任用法》 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的思想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
了确立。内容: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局限:尽管制度规定,但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
禁绝。甄别对一般在职人员,国民政府也效仿北洋政府,采用甄别审查制度,使其取得任用资格。贰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文物赏析民国三十四年(1945)公务员高等考试资格证明书民国二十年(19
31年)南京国民政府举行了轰动一时的第一届高等考试。时任考试院院长为戴季陶。图为高等考试封门典礼。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
员制度1.干部制度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
交流、培训等内容。 干部制度 公务员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新中国初期中共中央
及各级党委组织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又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在计划经济时代,大
学毕业生成为准干部,干部的选拔、录用不需要考试。改革开放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完善阶段。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
、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①坚持贯彻党管干部原则,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加强干部管理
制度的法制化建设,初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②中共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
在干部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2.公务员制度背景改革开放后,随着社
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全面改革现行的干部管理制度,以考试手段录用公务员开始党和政府所重视。 干部制度
公务员制度过程1987年中共十三大决定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20
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200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以
来,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1995年3月21日,《北京日报》3版叁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2.公务员制度内容①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干部制度 公务员制度学思之窗思考题主要变化:在于改非领导职务为职级,实行职务、职级并行制度,重新设置了职级序列。职级与待遇挂钩,目的是调动广大公务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原因: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社会发生历史性巨变,对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一些规定不适应、不符合新形势的要求,需要与时俱进地加以修订完善。加强对公务员队伍的统一领导、党管干部等要求进一步体现到具体规定中。?一级巡视员?二级巡视员?一级调研员?二级调研员?三级调研员?四级调研员?一级主任科员?二级主任科员?三级主任科员?四级主任科员?一级科员?二级科员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和推定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变革。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