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德新编》中有云: “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人只有处于一种心静的心境下,才能将自己看得清楚,也才能将这个世界看得透彻。 也只有足够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我们才能具备更多的智慧,去为自己的生命开疆拓土。 再不济,也能让自己拥有一种从容而安静的心境,舒服而惬意地体验当下的美好。 很喜欢蒋勋说过的一句话: “万物静观皆自得,所有世间的万事万物, 安静下来去看它,你都会得到一种很大喜悦。” 困住我们的,从来不是外在的压力和浮华,而是内心的桎梏与枷锁。 及时地静下来,摆脱躁动,驱散焦虑,回归心灵上的自在、自得、自洽,一切都会好起来。 心静下来,及时改变自己 一个人的心,只有及时地静下来,才能更清晰地看清眼前的路,知道该如何走好余生的岁月。 程浩说: “一流的人,分秒必争;平庸的人,度日如年。” 越是心静的人,越是能体会到时间的宝贵,越是心躁的人,越无法体会到时间的价值。 相信人人都曾幻想过这个世界会有超级英雄来帮助自己,可偏偏不曾试想一下让自己成为超级英雄来帮助别人。 所以,一个人的人心越是浮躁,就越容易将日子过得鸡飞狗跳,一地鸡毛。 因为这类人很容易因为管不住自己的情绪,从而心态滑向痛苦的深渊,最终习惯了自怨自艾,心里充满了痛苦。 任何时候,当你觉得焦虑,觉得痛苦的时候,及时地静下来,克制自己,寻找问题的根源,然后立马付出行动作出改变。 只有这样,心静心明,如同水静水清,清醒地觉察世界,清晰地看透生活。 儒学著作《围炉夜话》中有言: “心静则明,水止乃能照物。” 越是迷茫时,越要保持内心平静,如此方能看明方向,走出心灵迷雾。 以清净心看世界,用温柔心除挂碍,慢慢地思考,默默地改变,生活自然会变得豁然开朗。 很喜欢钱钟书说的一段话: “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倘若你觉得快乐, 并非全在于澡洗得洁净,花开得好,或许菜合你的口味,只要由于你心上没有挂碍。” 心静,心无挂碍,自然就会过得舒心,过得欢喜,漫渡人生。 心静,滋生人生智慧 心静之人,不单单能客观而清晰地了解自己,同时也能从静处寻觅到智慧的缺口。 心静之人,远离喧嚣,从容自得地去发现、去遇见、去邂逅更好的自己。 人,怕的就是有太多的浮躁,有着沉重的心灵负担,有挥之不去的欲望。 李一冰先生著书《苏东坡新传》,从1971年开始写,直到1979年完稿,历时八年之久。 试想一下,如果李一冰先生倘若心不静,也沉不住气的话,就不可能愿意花巨大心血写成此书。 1967年,李一冰时值五十六岁,沉冤入狱的他托付幼子李雍购买《古香斋施注苏诗》,在狱中四年,李一冰心静修养,将苏东坡两千多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下足死工夫。 最终,借东坡的行止来浇自己的块垒,完成夙愿,让《苏东坡新传》名扬于世。 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曾有云: “心静则清,心清则明,心明则灵。” 心静,即为心境。心静地阅读,心静地思考,心静地积累,慢慢地就收获了人生智慧。 修好自己的心,克制自己的心,不依赖谁,不抱怨谁,不评价谁,不纠缠谁。 如此,安安静静地做自己,平平静静地做好自己。 老子说:“静胜燥,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为人处世,清静,总好过躁动,从容,总胜于慌张。 生活最好的状态,便是静得下来,人生最大的智慧,便是拥有一颗清静之心。 曾国藩说过: “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静在心,不在境。”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经历,让自己静下来,让生活慢下来,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然后,体会生活里的各种滋味,才会在无常变化中,活出最好的状态,最终让自己成为自己。 心静,遇见自己的福气 白落梅说: “在这喧闹的凡尘,我们都需要有适合自己的地方,用来安放灵魂。 也许是一座安静宅院,也许是一本无字经书,也许是一条迷津小路。 只要是自己心之所往,都是驿站,为了将来起程不再那么迷惘。” 人的一生,可以热闹,但热闹过后,更多的人喜欢安静下来,好好地品尝生活的真实滋味。 静下来,给自己的心灵的找一个安静的驿站,平和而笃定地做好自己,不再迷茫,也不再愁绪地活下去。 很喜欢亦舒说的一段话: “做人凡事要静,静静地来,静静地去,静静地努力,静静地收获,切忌喧哗。” 收敛身心,找到自己,做真实的自己,做一个安静的自己,然后默默无闻地积累、蓄能,最终你会感谢这样的自己。 正如周国平说: “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有赖于一颗澄明的心,唯有内心富有充盈,方能从容抵抗世间所有的不安与躁动。” 心静下来,理清头绪,找到生活的出路,打造一颗澄明的心,让内心世界变得充盈,也让自己的人生更有福气。 然后,云淡风轻,随遇而安,清欢潇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