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里有云: “人皆欲会说话,苏秦乃因会说话而杀身;人皆欲多积财,石崇乃因多积财而丧命。” 人人都想自己能说会道,可战国纵横家苏秦却因自己会说话而遭受杀身之祸。 人人都想自己腰缠万贯,可晋朝荆州刺史石崇却因自己多聚财而丢了宝贵性命。 欲望是一个人的本性,更是一个人的本能。 可世间至苦,莫过于多欲多求,正如世间至乐,在于寡欲知足。 人,只有真正做到少欲少求,甚至是无欲无求,才能享受到最初的美好。 《增广贤文》中说: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自己可以操控欲望,享受欲望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可慢慢发现,欲望是无止尽的,唯有学会知足,才能常足,学会知止,才能常止。 最终,少欲少求,无欲无求。 何欲何求? 哲学家叔本华曾说:人,就是一团欲望。 所以,很多人在这团欲望的包裹之下,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也不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于是,在欲望的驱使下,心中的这团欲望之火越烧越旺,甚至当火势达到了一种不可控制的地步时,发现回头已经为时已晚。 人,在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拥有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付出什么的时候,以为自己在追求,其实自己只是被欲望裹挟,被欲望压榨。 白居易说: “回看世间苦,苦在求不得。” 一个人的欲望在哪一个层次,人生就在哪个层次。 就好像一个人越是不加选择地放纵欲望,就越容易被欲望利用、消耗,最终不知道追求什么,也不清楚想要什么地随波逐流,盲目从众,迷失自我。 听过一句话:“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纵容本性,就会在不断满足自我享受的过程中,慢慢毁掉自己的前途。” 有时候,真正毁掉我们自己的,并非是外在的那些我们所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内在的所热爱的事物。 人最忌讳的,就是不知所谓地追求,毫无目的地坚持,最终后知后觉地自我滑向深渊。 少欲少求 作家廖一梅在《悲观主义的花朵》中写道:“如果你不相信克制是通向幸福境界的门钥匙,放纵肯定更不是。” 人,在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追求,或是需要什么、适合什么的时候,就需要及时地冷静下来,找到自己可以放弃哪些。 比如说,是不是每天可以少打几局游戏,是不是每天可以少刷几次短视频,是不是每天少登陆几次购物软件。 总之,那些长期不必要做的,做了也没什么价值和意义,甚至只会浪费时间,浪费金钱的所谓爱好和兴趣,自己好好想一想,是不是自己都应该舍弃一些? 《庄子·逍遥游》言: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人,其实也应该向鹪鹩、鼹鼠学,少欲少求,找到适合自己的追求,有责任,懂担当,不抱怨。 如此,挖掘出生活当中处处暗藏的人生智慧,哪怕现实当中真的只有少数人可以扫清俗世的尘埃,才能真正看到生活的真谛,寻找到生命的美好。 《红楼梦》里有一副对联: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控制自己的欲望,减少自己的追求,你才能愈发地清醒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反之,越是管不住自己的欲望,甚至欲望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话,自己就会被榨干,别到时想回头,都没路了。 无欲无求 一个人,越自律,往往会得到更多的自由,也能得到更纯粹的满足。 人最怕的,就是欲求太多,却偏偏没有一点毅力去践行目标,去改变自己。 最终,时间过去了,一切如故,也一切让自己感到憎恨而焦虑的时候,发现自己早已错失了大好时光和大好机会。 《小窗自纪》: “士君子能旋乾转坤,则否泰为我转轴。 何必青牛道士,延将尽之命; 白鹿真人,生已枯之骨耶?” 其实,人越是在迷茫和处于低谷期的时候,越是要让自己做到断舍离。 如此,做好自己,靠自己,才能扭转乾坤,靠自己,才能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 当你真正具备了独立下去的能力,又何必去拜求青牛道士来延续性命,或是造访白鹿真人起死回生? 一个人,若是活出了价值,活出了清醒,一年时间也足够你脱胎换骨。 一个人,若是从不改变自己,从头到尾被欲求不满的欲望和诱惑给困住的话,一辈子也不得安宁。 明代学者杨慎在《临江仙》中写道: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就像周国平说的那样: “伟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么,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过好,人生才是圆满。” 人这一辈子,心安,生活才能安,心静,人生才能静,唯有内心真正做到了无欲无求,生活当中的一切,才能被你享用,被你坦然接纳的时候,一切的一切,才会是它本来最好的样子。 如此,人生便可走得自得、自洽,人心也就得以舒缓而松弛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