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04陈何芳,潘慧:实习硕士生如何判断岗位匹配度

 高教课堂研讨 2023-09-11 发布于江苏

      硕士研究生在实习过程中,需要判断实习岗位相对于自身的匹配度。在实习之前,硕士生期待能够找到跟自己相匹配的岗位;在实习过程中,也希望更加真切而深入地评估这种人岗匹配度;在实习结束后进行有形或无形的实习总结时,更需要思考和评价实习的匹配度,以判断实习的成效和价值。下文结合30人次的实习硕士生的访谈,从工作方向、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工作强度五个方面,具体分析硕士生实习岗位匹配度的评价依据,为实习经验的总结提供参考。

工作方向:能否符合职业愿景

      访谈中发现,实习存在“确认”和“试误”两种取向。前者是硕士生已经确定了今后的职业规划,想通过实习来进行巩固和加深;后者是把实习当成“试误”,想通过尝试不同的实习,逐渐探索和明晰未来的职业规划。这两种取向都强调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前者以规划为基础,后者以规划为目标。可以说,职业方向是个体实习的最终落脚点,在评判岗位匹配度的过程中,职业方向是值得考虑的首要因素。

      职业方向简单来讲就是“你最想做的工作是什么”,是一种关于职业的方向定位。对于硕士生而言,职业方向存在多种选择,比如信息技术的职业方向,一般涵盖软件工程师、网络工程师、数据科学家、人工智能工程师、信息安全专家等;金融专业的职业方向,包括投资银行家、财务分析师、会计师、金融顾问、经济学家等;医疗与健康的职业方向,包括医生、护士、药剂师、医疗管理员、健康顾问等;教育与培训的职业方向,包括教师、教育顾问、培训师、教育行政人员等;营销与销售的职业方向,包括市场营销专员、销售经理、数字营销专家、市场调研员等;社会与人文科学的职业方向,包括社会工作者、心理医生、律师、人力资源专员等。

  从上述常见的职业方向可以看出,职场本身不设限,各种新颖的职业方向不断涌现,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选择何种职业方向,则取决于个人的兴趣、能力和职业规划。在人才市场的就业竞争中,求职者必须善于从相互比较中,认清自己的学识和能力,明确竞争中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然后在此基础上按照“择己所长、扬长避短”的原则来选择职业方向,进行职业定位。

  当然,职业方向的选择并不能闭门造车,它不是个体层面完全能够掌控的事,还需要考虑职业市场的状况,做到“择市所需”。这要求硕士生不仅要了解当前的社会职业需求状况,还要善于预测职业随社会需要而变化的未来走向,从而使职业定位具有一定的远见。所以,硕士生在评判实习岗位与自身的匹配度时,必须以职业方向为参照系,明确自身的定位,努力做到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市所需。

工作性质:能否匹配个人特质

     工作性质是指根据不同的单位、职位和职业特点,员工需要具备的工作特点和要求。比如工作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存在差异,有些职位需要员工在工作中面对多样化和灵活的任务,做好管理、协调和组织等职能;再比如工作对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要求并不相同,有些职位需要员工具备高超的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尤其是销售、客户服务等职业。工作性质是岗位或职位的一种判断标准,合适的工作性质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客观效率和主观体验;不同的职位和职业会有不同的工作性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

  一份工作能否做到得心应手甚至有所建树,与个体的特点非常相关。在职业选择或实习岗位选择中,硕士生首先要判断自身是否适合某实习,也就是要结合自身的性格、能力和资源等综合状况,思考是否与工作相匹配。只有确定自己适合某实习,才能在实习岗位上体验到一种自在自洽感,也才会有坚持下去的心情与动力。

      S21说:“这次实习我大概做了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就结束了,因为实习岗位偏向行政性质,是一个统筹的岗位,接触不到特别专业的内容,岗位局限性比较大。虽然综合能力有一些提升,但是整体来看收获不是很大,这样的工作从长远角度来看并不适合男生,所以我就结束了这次实习。”S21的取舍,反映出基于工作性质的判断,因为与自身需求不符,就采取了及时止损策略,主动结束了这份实习。

      工作性质的评判,建立在明晰岗位内容的基础之上,它追求的是岗位职责与员工个体特征的相互匹配。用人力资源术语来讲,既追求岗位的“事得其才”,也追求员工的“人得其用”,自身的学识能力因“高适用”而实现“高发挥”。而要实现“人岗匹配”的目标,促进单位和个人的双赢,需要以“知人”为前提,比如人力资源部门开展履历分析、纸笔考试、心理测验、笔迹分析、面试交谈、情节模拟、技能评价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长,都应当去做适合的工作,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工作潜能,实现最大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工作内容:能否贴近个人兴趣

     工作内容是指员工在工作中需要完成的特定任务和职责。它因职位和职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通常包括任务和职责,比如撰写报告、管理项目、为客户提供服务等;以及工作流程,比如按照流程图进行操作、提交日报或周报等。工作内容描述了员工在工作中需要具备的要求和特点,了解工作内容有助于员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职责和任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一般来讲,“喜欢“是我们从事某项活动的原始动力,它决定着是否开展某种活动,也决定着能否长坚持该项活动。因此,岗位匹配也需要考虑“兴趣”或“喜欢”。

      S11的第一份实习工作是做数据分析,她说:“做了这份实习工作,我就明确了以后不太想做纯数据方面的工作。我还是比较喜欢从事和人打交道的一些工作,纯粹数据性的工作不是我喜欢的类型,相关岗位不太适合我。”可见,S11认为岗位匹配度不高,原因是她对于数据分析并不是很“感兴趣”。

      而S15说:“虽然这个部门的人力资源架构不是特别系统,但是你也可以给这个部门做一些人才发展的建议,能够参与到他们的整个业务中去。这让我觉得比较有新鲜感,而且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可见,“感兴趣”“喜欢”是工作中难得可贵的一种状态。从天性来讲,大部分人不喜欢工作,实习也是如此。如果能做到对实习工作不厌恶、不反感,就需要努力寻找工作中那些能够吸引你的特质,努力把它放大,转化成喜欢。

      工作内容对自身匹配度的判断,需要建立在“知岗”的基础之上。也就是针对某项工作,收集有关工作内容与责任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能够清晰地界定岗位内涵,按照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进行工作描述,并具体揣摩其实践样态,甚至了解各种细节性要求。实习硕士生只有对岗位有了充分了解,才能判断是否对该岗位有兴趣,是否喜欢相应的工作内容。

工作要求:能否胜任岗位职责

      工作要求是指为了成功完成特定职位或职业所需具备的条件和标准。这些要求通常包括教育背景和学历要求,比如医学、法律等职业需要获得相应的学位;专业技能和证书要求,比如会计、金融等职业需要获得相关的资格证书;语言和沟通能力要求,比如翻译、客服等职业;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要求,比如项目经理、团队领导者等;工作经验和实习要求,比如市场营销、投资银行等职业。工作要求是评估一个员工是否适合某个职位或职业的标准,了解工作要求有助于员工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方向,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对实习生而言,工作要求一般比正式员工要低,主要是基础性技能,比如熟悉某种软件、掌握某种语言等。好的实习单位会为实习生提供培训和发展,通过内部培训帮助其获得职业胜任力。

      访谈中S06的故事令人深思,她说:“我们实习的学校里都是比较优秀的高中生,这里的学习方式主要靠他们自主自觉地学习。这些学生都很聪明,聪明到让我们觉得自己都不如他们,每天看着他们在那里认真地学习,都不用我们去鼓励。但是另一方面因为他们太聪明了,所以好像也不太把我们当回事儿,有时候也觉得内心受打击,可能聪明的孩子都会有点傲气和个性。面对这些当地最优秀的学生,我们自己觉得没有能力教好他们,估计他们也是这么想,甚至任课老师也有这样的想法。”S06参与的是学校统一安排的高中教师的实习,尽管同学们都觉得自身难以胜任,但没办法选择,导致实习体验并不好。可见,实习选择中一定要考虑个人能力,要选择自己能够胜任的实习岗位。

      关于能力或者说胜任力,评价的是员工能否胜任某一岗位,并能够产生较高绩效。胜任力的评价有多种方法,实践中人们往往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文件筐测验、结构化面试以及心理测评等工具来测量竞聘者与岗位能力的匹配度。比如,测评竞聘者的“沟通协调”能力特征,可以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法模拟团队工作环境,让五六位竞岗者在规定时间就既定问题展开讨论,并得出小组统一意见。测评小组观察每位竞聘者的行为表现,对竞聘者的知识水平、能力结构、工作技能、职业倾向、发展潜能等进行逐项测量和评价,综合测定应聘者能力特征与岗位胜任能力标准的匹配度。

工作强度:能否适应实习节奏

  工作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需要完成的工作量或消耗的精力。它是一个评估工作压力和工作负荷的重要指标。不同的职位和职业有不同的工作强度要求,具体取决于工作内容、职责和工作要求等因素。一些高强度职业比较明显,比如医生、护士、警察、消防员等,这些职业需要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做出决策,并且需要长时间连续工作。同时还有一些不那么显眼的高强度职业,包括程序员、设计师、编辑等,也需要在短时间内集中精力完成大量工作。高强度工作的优点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出,同时也可以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经验。但负面影响也很明显,过大的工作压力会导致身体疲劳和心理问题等。

  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对实习工作的适应程度不一样,有的工作劳动强度大,体质不好的学生便容易吃不消;有的工作压力大,心理素质弱的学生便难以接受。除此之外,每个人想要的生活节奏也不一样,有的人选择去大城市发展,而有的人则选择去小县城工作;有的人选择进入传统行业实习以求稳妥,而有的人则选择进入比较热门的互联网企业实习来接受挑战。

      S07说:“时代发展瞬息万变,但是我们就业不一定要被时代潮流裹挟着前进。个人的选择不必对市场亦步亦趋,而要体现自己的偏好,符合自身实际。比如相对于互联网公司,一些央企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没有996的上班模式,也能够有一定的生活空间,存在享受生活的可能性。现在的年轻人被房子和金钱严重禁锢,已经很难感受到生活的气息。经过若干次实习,我反倒觉得不那么功利和急躁了。我觉得自己还年轻,可以多锻炼一下。”

      S11说:“我之前认为地产行业加班很严重,但是了解之后才知道并没有互联网公司严重,再后来发现其实地产和互联网的加班强度差不多,而且也都存在极少数例外状况,不能一概而论。”

      S17说:“我的男朋友就在互联网企业工作,虽然避免不了有时需要996加班,但是各方面待遇都挺好。比如有宵夜、水果、零食等供应,可谓衣食无忧。他们公司还有休闲娱乐室,健身房等,都是为了让他们有更好的工作状态。”

      S20说:“一直没有成果的时候,就会比较着急。即使自己不着急,上司也会给你压力,同时,当竞争对手出成果时,自己也会感受到压力。这种类型的私企,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充满竞争,那种工作压力比较大,完全靠个人的业绩说话,有业绩才会有地位。这跟我之前在学校和在事业单位的感觉都不一样,我做了一段时间,就感到很疲倦。"

      S21说:“由于SN这个公司的性质,加班非常严重,很多领导都在加班加点地工作。所以即使是实习生,我也不能轻易地早下班。”“这份实习工作的压力和强度比较大。因为JRTT本身就是一个节奏很快的公司,所以不管是内在还是外在,都能感受到很大的压力,这会驱动着我更加努力工作。”

      S22说:“这里的加班比较多,研究和开发的岗位大概要到晚上九点下班,有的可能还要晚一点;运营类岗位实际上是24小时待命,很多人周末也得去单位处理下事情,其他时间在家也有可能接到工作任务。” S22还说:“虽然也有很多人说,地产行业工作不自由,加班很严重。但是我觉得个人的看法会存在差异,有的人就会觉得加班等于不自由,那确实就感觉到不自由。但是在我看来,去地产公司工作,我能够对未来有一定的把控。也就是我能够对未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规划,相当于是能够掌控自己的未来。而如果在体制内,我就要遵从既有规范,不敢跟体制抗衡,因而也就无法把控未来。”

      S25说:“有一点很奇怪就是,明明规定下午五点半下班,但是所有职工基本都要在公司呆到六点半才走。但是他们其实并没有工作,可能就是看一会儿电脑,然后去吃个饭,最后再回来岗位开始下班。我真的很不理解这种公司文化,为什么要这个样子呢,为什么不能想走就走、想留就留呢?这样的做法或者说加班文化,实在是没有任何好处。“

      S26说:“这次实习给了我一些正面的影响,比如说加班问题,如果避免不了加班,那就尽量从正面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

      S29说:“实习让我感受到当前互联网企业是怎样的工作强度,总体而言工作强度有点大,休息时间不多。一般早上八点半钟到公司,晚上七八点钟下班,印象中最晚的是八点半到九点才下班,回到学校就比较晚了。”

      上述各种说法,表明了不同工作的劳动强度不同,个体对于劳动强度的忍耐力也非常不同,也彰显出价值观的差异。所以在评判岗位匹配度时,一定要综合考虑主观和客观因素,做出负责任的决策。

      总之,硕士生在实习中会通过多种方式判断岗位的匹配度。通过考虑上述五个维度,可以权衡自身与某实习岗位的匹配程度,从而酌情做出调整,增强实习的实际效果。

高教课堂研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