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放学回家,我的“三问”和“三不问”

 量子螞蟻 2023-09-11
开学了,很多家长就特别想知道孩子在学校过得到底好不好,所以,孩子一放学,就赶紧进行三追问:

吃得好不好/有没有上厕所?乖不乖?上课有没有认真听讲?

结果孩子什么都说:不知道,这时候该怎么办?

孩子和孩子其实也是不同的,有一些孩子,是能量内收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向型的孩子,这一类娃放学后,是需要我们给他们一些爱的充电的,我女儿就是那样。

所以放学接她,我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先抱抱她,去跟她说:哎呀~妈妈好想你啊!这种爱的充电对于内向、慢热型的孩子是特别重要的。

她就会很确定地知道,她在跟你分离的那段时间,自己还是被爱着、被挂念着、被想的;

外向型孩子,就需要先闹一闹。比如,撒开了玩、跑,让他能够无拘无束地去玩一玩、动一动,闹一闹的。

允许他们像出笼的小鸟一样,去蹦去跳去胡闹,帮助他解压,当这些做完了以后,孩子跟我们的连接又恢复了。这时候你就可以跟他分享今天的学校生活了。

什么叫分享?记住,分享一定是双向的,不仅要聊孩子,也可以聊自己。孩子跟我们分开的那段时间,我们家长自己在做什么,完全可以先跟孩子聊,比如说:妈妈送完你,然后我去上班了,上班有什么烦心事等等。
咱们先主动有了这种分享意识,有来有往,孩子也会慢慢地学会跟你分享。

图片

问什么呢?我大概会问的是这三个:

1、今天学到了什么?可以教妈妈吗?

这是我最经常问小D的,从托儿所开始就会这么问,一直保留到她上小学。

这也是我希望小D拥有的对于学校的印象:帮助我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让我成为更加有用的人,可以帮助他人的人。

而当我们表示要从孩子那里学习的时候,又能进一步激发孩子学习和分享的欲望,这样就能正向促进了孩子上学的动力。

小D从三岁不到就“教”了我很多,从做鬼脸,各种瑜伽动作,到现在的如何现场表达、怎么进行自然拼读……

2、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

我们肯定希望了解孩子在学校发生了什么,我是习惯性地用“好玩、有趣”这样的词语来提问。

积极情绪会感染,正面提问也会感染。

但也并不是所有情况,孩子都愿意分享的。有时你问了就会“一问三不知”。

那么推荐这个“我猜你答小魔法”的游戏。

比如,玩一玩“我有千里眼”的游戏,放学后跟娃说:妈妈今天看到你了,在学校玩橡皮泥了,你说对不对?

有时候我们就能猜对,孩子就一下子起劲了,你怎么知道的?我说当然了,妈妈还有千里眼呢!这个过程可以引导孩子说得更多。

另外,就是角色扮演。

我每天接女儿从校车下来,到家前还会有一段路程,我们就会开始上演身份互换:她做老师、我做小D。然后,有时候小D就会边走边训我:

都跟你说不要说话了,你非要说话!
你今天作业带了吗?

她学着老师的样子,我大概就清楚了,她今天在学校里可能对她情绪冲击最大的那些事是什么了。
3、有什么需要妈妈帮忙的吗?
 
当然啦,并不是说一味地只问“正能量”问题,孩子第一次独立面对社会肯定也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与其预设“孩子被欺负”,我更愿意选择问开放式的问题。这个问题没有我的主观臆断。
 
更加关键的是,它强化了父母的作用,“你自己搞得定的,妈妈不插手;但任何情况,只要你需要,妈妈永远在这里会提供帮助”。
 
这个提问,我也是从小D托儿所就开始问的。
 
说实话,当时2岁半的孩子,经常“文不对题”,比如你能帮我把鳄鱼毛绒带到学校吗?明天可以不去学校吗?

图片
 
那时的她,大部分的关注点还是自己,不存在和同龄人互动产生的烦恼。
 
但我还是坚持这么做,而且每次也都是非常认真地听她说,分享她的烦恼,帮她想办法。

我们一直提,要做一个有智慧的父母,那有智慧的一个前提,我认为,就是先做人。

孩子本身也是个人,咱们拿出平时跟同事、跟朋友沟通交流的态度跟娃聊天就好,并不是非要喋喋不休地询问,用一些小方法其实也能够让孩子敞开心扉,跟我们聊得更多。
之前录了简短版的视频,欢迎收看:

(温馨提示:如果暂时不方便播放,记得戴上耳机或调低音量再看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