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苍苍文艺】在民间│文房行

 苍苍文艺 2023-09-11 发布于浙江


在民间│文房行


姚先生说他开的是“文房四宝行”,人们念得绕嘴绕舌,说是“文具店”。姚先生纠正了无数次无数年,人们固执如旧。姚先生只好作罢,拿油漆把门口招牌“姚记文房行”五字刷得簇簇新。

姚先生早年从村街出去,据说读了省城大学,后来在县城当了几十年教书先生,退休后回到村街。他背着手从街东走到街西,又从街西走到街东,把沿阶草踩得萎头萎脑。一礼拜后他一拍脑袋,说开个文房行。

姚先生其实只是拍了下脑袋,动了动嘴皮子,他的文房行就在半个月后像豆芽菜一样长了出来。因为姚先生桃李遍天下,有泥水匠木匠电工管道工,有文具批发商经销商,众志成城,姚先生就稳稳地做起了文房行掌柜的。

姚先生最看不得街上的店铺弄得像乱七八糟的猪圈,也看不得锱铢必较的店主,他总是背着手不屑地哼哼,商贾,商贾——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做生意的。

姚先生的文房行布置得像书房。

两架漆成木纹漆的货架,整整齐齐摆放各类文具,余下的便是姚先生的天地。他的天地即书法字画。姚先生有一手令人叫绝的手艺,即左手专书法,右手擅绘画。据传,他书法崇王羲之,绘画拜八大山人。不过他左手写字的时候,右手就空着。右手画画的时候,左手就闲着。人们几乎没有看到过他左右开弓的样子。当然这是大招绝招,大招怎么能轻易放出来呢?

文房行的四壁悬挂各式“万壑松风”“溪山行旅”“枫溪垂钓”画,“春风桃李”“淡泊明志”“见贤思齐”等题词,让人恍然觉得走进了书画堂。

有人来买姚先生的字画,姚先生摇摇头说不卖。人家不死心,一块块往上加码。姚先生等他加得差不多,摇摇头,慢慢吐出几个字,“污人眼目,不卖”。

有人把小孩送到文房行,肯请姚先生收为弟子,把自家孩儿夸得天资聪疑花好草好。姚先生上下打量一番,摇摇头,再吐出几个字,“误人子弟,不收。”

人们气得跳脚,背后骂姚先生假清高假充斯文客。姚先生不以为然,我行我素自娱自乐,半开店铺门,沉迷于那方小小的翰墨丹青天地。他说他又不是做生意,人们爱买不买,不搭界。真是傲气得很啊。

不过人们也不敢太得罪姚先生,因为有则流传了很多年的传闻,说姚先生当年拜过山东孔庙,沾了文曲星的灵气,所以家中有读书的子弟,笔墨纸张一定要用姚先生的文具店——文房行的。所以文房行的生意还真没差过。倘若考大学,只要向姚先生求来亲手写的“文曲星君经文”,准能保金榜题名。

姚先生自己从来没有这样说,可坊间流传得多了,人们深信不疑。于是,但凡有考生的人家,都会拎着一篮鸡蛋或蚕豆去姚先生家。姚先生倒是不推辞,铺开宣纸,左手书法,右手绘画。人们惊呼“放大招了”。还没看清到底是如何放大招的,墨水淋漓的字画就出来。人们一点也看不懂那龙飞凤舞的书画,那看上去更像是道士先生的鬼画符,但他们深信那是百试百灵的“文曲星君经文”。姚先生当然不会收鸡蛋或蚕豆,他会取几个鸡蛋,抓一把蚕豆,说够了。

说也奇怪,但凡拿到那鬼画符的人家,家中子弟还真能考上好大学,日后小有成就。当中最出息的有一个都出国留学了。许多年后留学生携妻儿回国,特来看望姚先生,取出那纸发黄的经文,说当年母亲将这黄纸压在他枕下,他突然踏实了许多,一心一念扑在功课上,果然金榜题名。后来他出国念心理学,方明白,那黄纸的真正价值在于“巨大的心理安慰作用”。

姚先生含笑点头说,“孺子可教,聪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