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隆平:如果有时间,我很想到余姚的田间地头走走看看……

 苍苍文艺 2023-09-11 发布于浙江

袁隆平:如果有时间,我很想到余姚的田间地头走走看看……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资料显示,袁隆平院士分别于2009年5月26日和2011年5月26日来过浙江余姚。两个5月26日。

余姚,七千年河姆渡稻作文明的起源地。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当这块厚重的稻作文化高地与杂交水稻之父相遇,会碰撞出什么样的文明火花呢?

时值五月,小满刚过,小春作物即将收获,中稻全面栽插,农事繁忙,“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让我们洄溯岁月之河,回望十年前和十二年前的暮春初夏五月,“当代神农氏”来到七千年河姆渡稻作文明发源地的一幕幕往事,并以本人多年前发表于《光明日报》的一首长诗,缅怀当代神农袁隆平。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在对袁隆平院士的大量缅怀寄语中,很多网友引用了宋代范仲淹纪念严子陵先生的《严先生祠堂记》中的名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众所周知,严子陵为余姚人,是历代高风亮节的高标,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人文品格。

2009年5月26日

袁隆平余姚论“稻” 

河姆渡应是稻谷源头

2009年5月26日。

中国余姚首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

河姆渡遗址曾发掘出了原始的稻谷,袁老欣然而来,他说:“我很高兴能探讨一下老祖宗的种稻经验。”

袁老一直关注着三农问题:“中国人要吃饱肚子,首先是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破,其次是要改变惠农方式,不是以亩为单位发补贴,而是以产量为单位发给粮农补贴,以提高农民积极性,最后是要加强农业科技的投入,这是我每次开记者会都要说的问题,所以这次我依旧要说。”

“现在13亿中国人的肚子基本能填饱,随着人们对食品的品质要求不断升高,我们在注重产量的同时也在关注品质。我想干到2020年,只要我活着,我就想继续完善提高我的超级稻。”袁老说。

稻谷的源头在哪里?各地都有说辞,而袁老则大胆推测:“7000年河姆渡是最早的稻谷应该是最有说服力的。”“湖南有些地方说1万年前就有稻谷存在,江西等地也说当地的稻谷有8000多年的历史。我不能全盘否定他们,但是从历史发掘考证的角度来看,7000年河姆渡应该是最先有稻谷的,应该是稻谷的源头,我很敬重这些聪明的祖先。”

——浙江在线新闻网《袁隆平余姚论“稻” 河姆渡应是稻谷源头》2009年5月27日

“从神农氏、炎帝、黄帝连在一起的一次宏大的奠基活动当中,都有河姆渡的名字。河姆渡在中华文明成熟之前,起到了稻作文明的奠基作用。”袁隆平表示,从新器时代到农耕时代,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突破。

——中国新闻网《袁隆平与余秋雨纵论河姆渡文化》2009年5月27日

袁隆平多年前来过一次宁波,但是来余姚还是第一次。他说,7000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在河姆渡开始水稻的栽培和种植,这里是水稻之乡、鱼米之乡,从机场一路过来,他就开始关注宁波田间地头的水稻情况。遗憾的是,没看到大面积的水稻。“如果有时间,我很想到余姚的田间地头去看看,去河姆渡看看。”

——《宁波日报》2009年5月27日

2011年5月26日

获“中国河姆渡稻作奖”杰出贡献奖

2011年5月26日,第二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暨首届“中国河姆渡稻作科技贡献奖”评选,在浙江余姚市揭晓,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袁隆平获杰出贡献奖。

此次评选活动由中国水稻研究所、余姚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已有7000年历史的余姚河姆渡文明的成就之一,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文明。在余姚举办这样的评选颁奖活动,就是为了体现纪念和感恩。“河姆渡”为本奖项永久性冠名。

本届评选活动共评出杰出贡献奖1名、突出贡献奖3名,除“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众望所归获得杰出贡献奖之外,还有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钱前、黑龙江省农科院研究员张凤鸣、湖南省水稻研究所研究员赵正洪等3人获得突出贡献奖。

谨以此诗献给袁隆平院士

对于一个生长在乡村,从小看着稻秧长大,插过秧、割过稻、打过谷、挑过谷担和稻草,曾在盛夏的稻田上被烈日晒过、被蚂蟥叮过、被镰刀割出血的乡村人来说,对一位“神农”式人物的缅怀,是自然而然并且理所当然的。

记忆中的杂交稻米饭,是细长的,晶莹的,略有点硬实的。我清楚地记得儿提时刚吃上杂交稻米饭时那种欢天喜地,记得它细长纤瘦的模样。

但那时候,从来不知道它的来源是何处。当我知道时,杂交稻因种种原因而不再生长于我们这片土地。它以另一种方式生长在更需要以温饱填腹为第一需求的土地上。

今天在网上看到对袁老伟大贡献的另一角度的阐述。袁隆平开发出的水稻杂交系统,经过千千万万育种工作者的努力,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亩产——也就减少了我们对农田面积的需求。换言之,他直接击中了环境破坏的根源。

也就是说,袁隆平杂交水稻的亩产高产,直接减少了大量的土地种植面积,而这部分多出来的土地应用于生物多样性,这才有了花草树木、山川田园的多样性植物生态。无论是单纯“吃饱饭”的意义,还是更广度深度的环保生态意义,袁隆平院士为人类和地球作出的贡献,必将更为深远昭彰。

在此,谨以本人于2018年9月21日发表于《光明日报》的长诗,缅怀袁隆平院士。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秋穑,季节的飨宴 

原发于《光明日报》2018-09-21

符利群

冬季的雪地踩出坚硬的脚印,

朝天的背脊躬耕于春天的田亩,

夏日的面孔黧黑,泛出油金光泽。

秋分,一半分给了夏日最后一块麦田,

一半分给了初秋第一株稻穗。

麦黍稷稻粱菽一夜黄熟,日色淌金,

春稼的日子,流转成秋穑的辰光。

这个季节擅长采撷,擅长收获,

擅长将饱满的收成分享给很多人。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有一场季节飨宴,我们筹划了很多年。

此时赴宴的人们从远方出发,跋山涉水,

越过山麻雀和斑鸠此起彼伏的山林,

家燕和牛背鹭低空掠过的田野,

奔赴这场约定很多年的飨宴。

前天,慈和的祖父带我们去村外菜地,

大白菜肥白甜美,秋茄紫气凝重,

秋扁豆还在开花,藤蔓柔嫩,

茭白丰腴嫩白,豆秸晒在干燥温暖的秋阳下,

芝麻开花节节高,开得再高也会被收获,

炒熟碾碎,那是不可一世的香。

向日葵烘焙成另一种香熟。

清早的芋叶微微一倾,泥土便吞咽了露珠的甘美。

甘蔗林里捉迷藏,藏起又捡起童年,时光甜美多汁。

荸荠草色青葱,如肥厚的绿丝绒,

天空澄蓝,白云朵朵,岁月迢迢。

昨天,我们随沉默的父亲去割稻。

镰刀舔舐稻秆,

身后的稻堆铺阵如队伍。

稻米结实我们的骨骼和肌肉,我们以汗水反哺。

烈日泼火,想把我们当新收的稻米煮一煮。

太累了,索性跪在稻田以膝触地,

蓦然醒悟,此时不是在向土地三拜九叩吗?

我们迎迓成礼,泪汗唼喋,血脉嬗递。

我们匍匐膜拜大地。

它是神,是喂饱并强壮我们身体的神,

是主宰我们的爱情和生老病死的神,

是我们为之歌、为之舞、为之洒汗落泪的神。

今天,我们在木槿花盛开的村庄飨宴四海八荒。

河流清澈,沟渠蜿蜒,田舍井然,

鱼满舱,谷满囤,种瓜必得瓜,种豆必收豆,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乡愁乡音触手可及,

笑声像稻谷一样丰稔,像梨枣一样甜润。

这一场季节飨宴,到底筹划了多少年?

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农耕五祖那时开始的吗?

伏羲教民养六畜,结绳为网,打猎捕鸟,

神农氏种五谷,木耒木耜翻开油黑肥厚的泥,

河姆渡的先民,种下了长江边第一株稻谷,

从此安营扎寨,不再漂泊游牧。

黄帝的子民在月光下狂欢,繁衍生息,

嫘养蚕制衣,遮盖我们日益丰沛羞涩的身体,

大禹把肆虐的洪水教化为温和的河流。

当然也不能忘记燧人取火,有巢筑屋,河图洛书,后稷稼播……

渐渐懂得,北麦南稻,东渔西猎,黍粱酿酒,焙茶为饮。

渐渐懂得,仓廪与礼节、衣食与荣辱的道理密不可分。

这场飨宴筹划了多少年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千年前淌过的汗,依然肥沃今天的泥,

农耕五祖教会的规矩,今天依然铿锵有力,

春稼的手捧起秋穑的收成,

能温暖慰藉无数漫长凛冽的冬季,

来年之稼,依然会在春天如约而至,万物生长。

【千江有水文化传媒】【苍苍文艺】

以文艺的方式

与文化、教育、经济

社会、思想等领域融合

用文艺情怀  阐述生活质感

用文化意识     诠释社会形态

构造您的生活和事业  美学空间

文学创作  视频制作

广告  设计  制作  发布

动漫设计  企业的形象设计

电影摄制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组织和策划

办公用品  工艺品的销售  展览服务

编辑   作者

符利群,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历年出版长篇小说、散文、纪实文学十余部。致力于文学、新媒体、影视创作等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