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印象大陈岛| 海不辞水,故成其深 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 ![]() ![]() 也许见识得少, 我很少见过澄澈透明的海水, 船浮在海面如浮在天空的那种梦幻海, 很多时候是画面观感而已。 我会陶醉于“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境, 会长久观赏湛蓝的海面、浩淼的海岸线, 看日出日落里璀璨绚丽的海景, 可看久了,我会怕, 无傍无依的害怕, 海太过浩瀚苍茫。 俗话有“靠山”的说法, 但没有“靠海”之称。 海,无边无际,远至天涯海角, 无法依靠,无法从背后支撑你。 也许,山是一个人最终的归来, 海,很可能是一个人最初的出发, 那一大片浩渺无垠, 为你敞开了命运指向的所有可能。 ![]() ![]() 看海看久了想见人, 见人见多了想看海。 ![]() ![]() 印象深刻的,是从陆地去岛屿的渡船, 当时海上有风,其实并不大, 可于我这种生于陆地长于陆地的旱鸭子而言, 波澜壮阔、惊涛骇浪、乘风破浪…… 只能存在于想象的意境, 而不可存在于身临其境的现实。 很快,我就晕眩于大海的迷人怀抱—— 晕海了, 我抱紧船舷的柱子, 在铺天盖地的头昏脑涨恶心晕眩中, 紧闭双目,深呼吸…… 在漫长的四个多小时后, 终于抵达大陈岛, 我有飘洋过海回故里的感觉。 那种风里来浪里去的酸爽体验, 真实不想再领略…… ![]() ![]() ![]() ![]() 你心似海,一半是光一半是影 ![]() ![]() ![]() ![]() 大陈岛,位于椒江区东南52公里的东海, 由“上大陈岛”和“下大陈岛”,同属台州列岛。 “几家渔户傍山涯,网罟高悬石径斜, 落日苍波金万点,归帆阵阵绕飞鸦。” 这首诗说的是当年大陈千帆归晚的情景。 新中国成立五年多, 大陈岛仍被国民党当局所控, 亦建有一定的教育医疗卫生设施。 那些声名赫赫的要员,频频登临大陈。 距大陈南部11公里处的一江山岛, 许多年前有过一场著名战役, 一场彻底改写历史的战役。 “大陈撤退”时迁走岛民17000多人, 村庄、码头、渔船等悉数被毁, 据说全岛只留下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 床前搁一具棺木。 其他人连根拔起,离乡背井去了海那边。 从此,海浪载满人间悲欢离合, 从此,“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 ![]() ![]() ![]() ![]() ![]() 记忆带着海水的味道 ![]() 彼时的大陈岛,残垣断壁,沟壕纵横, 还留有数以千计的地雷, 疮痍满目,满体鳞伤。 著名的“大陈垦荒”,即诞生于那个年代。 在“组成志愿垦荒队,开发建设大陈岛”号召下, 1956年1月31日, 首批227名青年登上大陈岛垦荒, 至1960年共有467名垦荒队员上岛, 从第一口水、第一粒米、第一批鸡羊开始, 力耕朽壤,勤凿枯泉, 筚路蓝缕,胼手胝足…… 一代代老垦荒者老去, 一代代新垦荒者接力, 硬是将这一座几成废弃的荒岛, 开垦为景观奇绝、海产丰盈的美丽岛屿。 甲午岩、五虎山、屏风山以及旧时的碉堡、坑道和隐蔽工事, 历经六十余年风浪侵袭, 仍裸裎岁月的深深蚀刻, 见证真实的笔墨刀史。 ![]() ![]() 走在甲午岩光秃秃的礁石古道, 惊诧于一些岩石的坚硬生冷, 它们固守石质本性, 面目瘦削,瘦骨嶙峋, 拒绝海鸟衔来的任何一粒种子, 在它们身体的缝隙里落地生根。 旧时修筑碉堡坑道的遗迹上, 寸草不生,荒凉寂寞, 仿佛很早之前就遗忘了生长的密码。 更多的是绿意盎然, 与澄澈的海浪交换各自的生命渊源。 六十多年前, 近十二平方公里只有数千棵树木, 如今,岛屿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六十。 沧海桑田,物换星移,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前人垦荒,后人在这块丰饶肥美的岛屿, 漫步、观海、听涛,看日升日落, 回望远去很久的白云苍狗历史烟云…… 大海是亘古远久的, 与地球诞生于同一世纪, 潮涌涛落,与亿万斯年前同一姿势。 亦是时时更新的, 每一片浪花不复旧时的气息声浪, 分分秒秒都有后浪逐波前浪。 它磅礴浩瀚,澎湃汹涌, 以绝对优势占据蓝色星球的大部, 无数生命从海浪中诞生起落。 有时亦如静谧的丝绸, 月夜下绵软起伏,微波荡漾, 隐藏底下奔腾的潜流, 海不辞水,故成其深。 海是出发,是启程,是远行, 是奔赴一场千波万澜的远航, 是驶向生命无数可能的漫长跨越。 再漫长的出发, 也终有一天会归来靠港, 彼时,海晏河清,风平浪静, 偶尔记起若干年前的风浪往事, 虽然,海从未记起看过它的人, 你只如掠过海面的一阵风,一朵云。 ![]() ![]() ![]() ![]() ![]() 【千江有水文化传媒】【苍苍文艺】 以文艺的方式 与文化、教育、经济 社会、思想等领域融合 用文艺情怀 阐述生活质感 用文化意识 诠释社会形态 构造您的生活和事业 美学空间 文学创作 视频制作 广告 设计 制作 发布 动漫设计 企业的形象设计 电影摄制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组织和策划 办公用品 工艺品的销售 展览服务 编辑 作者 符利群,中国作协会员。历年出版长篇小说、散文、纪实文学十余部。致力于文学、新媒体、影视创作等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