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庆炳:李敖的余姚籍老师,台湾《中国文学史》主编

 苍苍文艺 2023-09-11 发布于浙江

叶庆炳:李敖的余姚籍老师,

台湾《中国文学史》主编

师承:台静农

学生:李敖、柯庆明、陈若曦、简媜

同事:余光中、叶嘉莹、林文月

叶庆炳生平

叶庆炳,祖籍浙江余姚,台湾著名作家、学者,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暨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著有《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讲话》《诸宫调订律》《唐诗散论》《谈小说鬼》《谈小说妖》《汉魏六朝小说选》等论著多种,出版散文集《秋夕阳》《长发为谁留》《暝色入高楼》等,获“第一届中山文艺奖章散文奖”等。其文内涵深厚,文情并茂,言之有物,读之有味。

叶庆炳,笔名青木,号其斋曰晚鸣轩,1927年1月14日出生于余姚。幼年成长于外祖家,资质颖悟,任事勤勉,诸方亲长皆极器爱,每加意栽培。叶庆炳少年时孺慕中华传统文化,并有志于教育事业。

1945年考入江苏学院就读中国文学系。后因胞兄在台,1947年6月抵达基隆,转学考入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二年级,师事台静农、郑骞诸先生。1950年毕业留系担任助教,之后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两任系主任兼所长,任教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凡四十年。1973年“中华民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叶庆炳为主要发起人之一。1991年应聘任辅仁大学中文研究所专任教授,1992年荣膺台湾大学名誉教授,1993年逝世。

叶庆炳

主编《中国文学史》,台湾高校中文系使用最广的通用教材

叶庆炳对中国文学的研究,早年由元明戏曲入手,其后扩及汉魏诗赋、魏晋唐宋小说,以及批评理论、比较文学之研究,涵盖领域极广,著作甚伙。其开阔之视野与关怀,正与其学术核心“中国文学史”相呼应。他一生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程,《中国文学史》一书自初稿刊印至增订完成,前后历时二十二年,用功勤勉,最称专擅。

著名作家、学者、书法家台静农,现代中国文学史的传奇人物、新文学的“燃灯人”,鲁迅的嫡传弟子,备受鲁迅推崇和赞誉。台静农在文学、艺术、经史、书法等多种领域均涉之甚深,并以人格耿介、文章书画高绝驰名。张大千称誉台静农书法为三百年来第一人。叶庆炳即师事这位文学宗师。

台静农

叶庆炳曾奉台静农之命,在淡江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配合课程所需,博采综收相关资料,以浅近文言编写教材,于1966年自印出版《中国文学史》。“本书着重于探讨源流,介绍作家,考证掌故。务使一编在手,对我国文学之流变及重要作家之作品特色与生平轶事有相当深度之认识。若采用为大学中国文学史课程之教材,尤可收事半功倍之教学效果。”这是叶庆炳《中国文学史》的题识,展现了他开明通达的治学风格,精审切要的论述脉络。

《中国文学史》很快成为台湾许多大学中文系实行的教本。其后多年,叶庆炳持续修订增补,后由台湾学生书局出版增订本上下册,至今仍是台湾高校中文系使用最广的通用教材。

台静农(右四)、叶庆炳(右一)等人合影

主讲《中国文学讲话》,编撰《中国文学批评资料汇编》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文学典籍浩瀚,文学批评亦多体大思精之作,若非治学问者,很难将这些原典一一研读并体会其中精妙。1967年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成立,蒋介石亲任首任会长。

1949年后,一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学者相继来到台湾,他们所承继的学术传统,主要是清代乾嘉学派乃至“民国”后以进化论为主导的考据之风,以及秉承孟子的“知人论世”观。这些学者以苏雪林、台静农、屈万里、王叔岷、王梦鸥、叶庆炳等人为代表,他们亲手培养的学者已蔚然成林。

有鉴于此,“文复会”决定靠他们对古典文学进行一次全面梳理与盛大回眸,拟将古典文学精神与现代文学相续接。其中《古籍今注今译》和《中国文学讲话》为重点项目,意在使古典文学精神在白话文的时代传递不废。“文复会”着意遴选台湾文史界,如黄永武、叶庆炳、黄锦鋐等台湾一流学人,定时在台湾各地做讲座,整理国故,以待新人。这些学者自由出入文史,既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又有举重芳轻的语文水准,兼备入乎古典、出乎现代的眼光和见识。

《中国文学讲话》十册,系“文复会”长期举办的中国文学讲座实录,以复兴中华文化为己任。系列讲座深入浅出,涵括内容,经史子集兼具,堪称一部完备的古代文学史。付梓以来,在台湾地区深得读者喜爱,屡屡重刊,印行不衰。《诗经》当中的《王风》《齐风》与《魏风》分别由王熙元、叶庆炳等主讲。讲到明代文学,叶庆炳先对明代文学进行概说,勾勒其轮廓,略将其分为古文诗歌与小说戏剧两大类。

有关中国文学批评的资料,除若干专书外,全属零星篇章,散见于总集、别集、史传、类书、随笔,读者、学者每有观览难以周全之叹。叶庆炳遂有了策划编撰《中国文学批评资料汇编》的宏愿。

1974年春,叶庆炳与台湾国立编译馆签约,担任编辑委员会召集人,开始编撰。1979年全书出齐,共三百余万字。翌年,为提供研究者更精要简炼的参考依据,遂再拣选全书精华,出版《中国文学批评资料汇编选集》,约二十万字。此套中国文学批评资料汇编及选集,已成为中文学界极重要的工具书。

重视学术交流,推动中国古今文学研究、中西比较文学研究


叶庆炳勇于任事,目光深睿,襟怀洒落,曾三度担任台大中文系所主任,其所规划的活动,对台大中文系与中文学界每具深远影响。如台大中文系每月举行一次学术讨论会,自1972年叶庆炳提案成立,并受推选为第一届主持人,长年讲论不息,成为台大中文系极具特色的传统。1973年暑期,屈万里以台大中文系名义举办校际中国文学研讨会,即由叶庆炳和时任助教柯庆明负责执行相关事务,叶庆炳皆躬亲参与,各校学者以文会友,发表演讲,参与讨论,为台湾地区中文学界学术会议之滥觞。

叶庆炳极其重视不同学术领域间之交流与合作,每谆谆教诲青年学子:“研究中国文学至少要交三位朋友:一位是学哲学的,因为文学离不开思想;一位是学史学的,因为文学离不开时代;一位是学外文的,因为你需要西洋文学的方法和知识。”

1972年6月台湾《中外文学》创刊,台大中文系与外文系的学术合作遂由点扩及于面,叶庆炳居中扮演沟通桥梁,担任编辑顾问,负责邀约、审查,乃至校对,以恒定毅力为中外文学的交融互补奠立基础。此外,叶庆炳亦与学者合办《文学杂志》《文学评论》,推动中国古今文学研究、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现代文学创作,以及文学研究的方法省思,影响实难估量。

性情蕴藉,奖励后进,兼为经师与人师,栽成桃李无数

叶庆炳性情蕴藉,处事亦极圆融,乐于成人之美,故能结合相殊学术领域与团体,促进学术交流与整合。他乐于与人为善,奖励后进,不遗余力,兼为经师与人师,栽成桃李无数。

李敖

李敖于1955年考入台大历史系,时任国文老师是叶庆炳。李敖生性狂狷,恃才傲物,“看不起别人、不喜欢上课,连考试都懒得应付。大一时八门课,有三门不及格,甚至连国文都差点不及格。原来国文是叶庆炳教的,第一次交作文,叶庆炳虽在班上公开夸奖李敖的作文全班第一。可是我一直讨厌他,认为他没有学问却装腔作势,后来因为拒绝背书,叶庆炳声言给我不及格。他的老师——中文系的郑骞在旁讲了一句话:'李敖的国文不及格,谁的国文及格呀?’叶庆炳有所顾忌,给了我六十八分”,“我始终自喜我有学问,只是不屑上课和应付考试而已。”这些都写在《李敖自传》中。

柯庆明(左一)和艾朗诺(右一)2008年于美国加州。艾朗诺,美国东方学会会长,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及文化研究系任教,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客座教授。

在很多台湾著名作家、学者眼中,叶庆炳实乃良师益友。

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柯庆明读台大中文系时,叶庆炳教他大一国文,兼任班导师。叶庆炳用《史记》和《左传》做教材,讲到《左传》重耳离齐,要学生把它改成小说,以揣摩人物的心理,并出如“晨光中的校园”之类的题目命学生作文,以培养他们观察力。柯庆明一向成绩优越,作文没得到最高分数有点不服气,见叶庆炳批“文章所以动人,并不在于词藻意象的堆砌……”,才如当头棒喝。

为改进柯庆明欧化的语法与堆砌的习惯,叶庆炳规定他稿纸每一行都须有句点。有一次全班到阳明山郊游,柯庆明见落红被践踏得狼藉不堪,脱口说:“看到花朵被踩成那样,实在很难过。”叶庆炳则说:“柯庆明啊,你会为花难过,可见你是真的适合学文学的人。”柯庆明本来要研究中国思想,受了这句话的鼓励便转向文学,除作业外交了数十篇作文给老师。叶庆炳很重视,都耐心地替他修改。

之后柯庆明没再上过叶庆炳的课。教大二诗词的叶嘉莹,与教大三元明戏剧的郑骞,都和叶庆炳同一个办公室,所以两人一直有见面的机会。叶庆炳当时正在写《中国文学史》,便请柯庆明帮助校对,知道他上的文学史只讲到唐代的古文运动,特意让他从宋代校起。

简媜

被誉为台湾最无争议的实力派作家简媜,1979年考入台大哲学系,随即发现自己的兴趣不在哲学思辨方面,而在文学创作。第一学期,简媜即在学校和校外发表作品,以散文《灶》获得台大第一届散文奖第二名(第一名从缺)。她的朋友建议她自荐转系到中文系,帮她打听门路,打电话给压根不熟的柯庆明,力推简媜的才华,还建议简媜将文章收集影印,找中文系主任叶庆炳谈自己的想法。简媜照做了,但不抱希望。

叶庆炳得悉后很快写了一封亲笔推荐信。简媜由此转入中文系,此后在台湾文坛创造了一系列不容置疑的卓越的文学成就。

陈若曦

台湾作家陈若曦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60年与白先勇、王文兴等创办《现代文学》杂志,以写实小说闻名文坛。1989年创建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她的文学引路人正是叶庆炳。陈若曦在台大读一年级时,叶庆炳开国文课,有一节课的作业是交一篇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由。她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小说交上去。

期末同学们的作业都发下来了,唯独不见她的。陈若曦去问老师,叶庆炳笑着说,“我交给夏济安教授了”。其后她的小说在夏济安主编的《文学杂志》发表了。陈若曦记得那篇小说的稿费相当于她做家教半年的薪水。

叶庆炳与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著名作家林文月亦为台大同事。余光中《漫谈文艺之美》一文,写到兄弟同为文学家的台湾著名作家、学者夏济安和夏志清,说夏济安主编的《文学杂志》,刊物评论多来自“诸如劳干、郑骞、叶庆炳、林文月等台大同仁”之手。

散文作品融古典芬芳、现代趣味和处世箴言于一炉

教学研究之余,叶庆炳从事散文创作,1976年起陆续发表《晚鸣轩散文集》七种,由寻常情事触发,思索人生问题,词句茂显,内涵深厚,展现隽永的生活智慧。《晚鸣轩爱读诗》《晚鸣轩爱读词》则出以杂文笔调,融合古典诗词之芬芳、现代杂文之趣味、做人处世之箴言于一炉,极富感染力,引起广大回响。

叶庆炳的《品诗词悟人生:李敖的老师教你品诗词》,以杂文笔调谈论古典诗词。在书中他谈到一则古诗趣事:说古代一位被休的女子上山采蘼芜——这是中草药川芎的苗,叶有香,蘼芜鲜叶于阴凉处风干后,可作香囊填充物,古诗词中“蘼芜”多与夫妻分离或闺怨有关——下山时不小心遇到前夫。她就跪下来,问前夫新娶的妻子怎么样了。“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叶庆炳初读到这诗深为不平,一个已被丈夫休掉的妻子,干嘛还要向前夫下跪。等语文老师讲完诗,叶庆炳立即举手把不平之感说出来:“老师,这个女人为什么要向她的故夫下跪?”“唔,唔,这个这个……”

他这一问,把那位只有高中学历的语文老师问住了。那个年代的中国,没有多少通熟中国古典文学的知识分子。高中生教初中也就成了常有的事。所以语文老师和他一般见识,把“长跪”当作“跪下来”,因而对这个女子为何向故夫长跪一事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叶庆炳读书渐多,才知道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据地,臀部放在脚跟。如果把腰股直起来,上身耸起仿佛加长了,就叫“长跪”。1947年他来到台湾,体验了席地而坐和长跪的滋味,“长跪”不是指向对方叩头拜拜。诗中女子对她的丈夫“长跪”,只是为了便于多聊几句而已。

1993年9月14日叶庆炳病逝,享年67岁。遗孀赖月华女士乃东海大学中文系高材生,风度清雅有如先生。其女思嘉留学德国慕尼黑国立音乐学院,子思义留学美国南加大,皆业有所成。

(本文参考整理相关资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