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之谦 行书《渔隐丛话》十二屏

 家有学子 2023-09-11
Image

9月8日,东京中央2023年秋拍在日本东京都中央区开拍,备受关注的赵之谦《渔隐丛话》行书十二屏,以9400万日元成交。

趙之謙(1829-1884)浙江紹興人。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撝叔,號悲庵、梅庵、無悶等。在晚清藝術史上,趙之謙無疑是最為重要的藝術家之一。在繪畫上,他是“海上畫派”的先驅人物,其以書、印入畫所開創的“金石畫風”,對近代寫意花卉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書法上,他是清代碑學理論的最有力實踐者,是清一代第一位在正、行、篆、隸諸體上真正全面學碑的典範;在篆刻上,他創造性地繼承了鄧石如以來“印從書出”的創作模式,開辟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Image
趙之謙

趙之謙一生坎坷,他少年喪母,青年時期兄弟遭陷害,中年,妻女在戰亂中病死,僅剩一女。萬念俱灰的他在孤燈下,刻下了“我欲不傷悲不得已”。仕途上,他也鬱鬱不得志,雖懷經世致用、報國之心,惜三十一歲中舉後,四十歲、四十三歲兩次會試均落第。直到四十五歲時,才得潘祖蔭、劉坤一賞識,主修《江西通誌》。通誌修畢,已年近五十,借錢捐了七品官,先後在江西鄱陽、奉新、南城等地為縣令,雖克盡其職,頗有政聲。卻因個性使然,看透了官場的腐敗,不願同流合污,依然擺脫不了借錢謀缺、做官還錢的窘迫,至56歲去世。

然而相比於趙之謙坎坷的一生,他的藝術成就卻是亙古不滅的。趙之謙終年55歲。若天假以年讓他活到80歲,他的成就將不可估量。可在他短暫的人生中,他已然架構起一座後人難以逾越的高山。趙之謙曾說過:“獨立者貴,天地極大,多人說總盡,獨立難索難求”。他一生在詩、書、畫、印上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終於成為一代大師。

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

此次秋拍,我們有幸征得此件趙之謙《漁隱叢話》行書十二屏,洋洋灑灑,煌煌巨制,氣度恢弘。

Lot 190


趙之謙《漁隱叢話》行書十二屏

Image
水墨紙本 立軸
95×28.5cm 約2.4平尺×12


釋文:《復齋漫錄》云:「邵堯夫居洛四十年,安貧樂道,自云未嘗皺眉,故詩云:『平生不作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所居寢息處為安樂窩,自號為安樂先生,其西為甕牗,讀書燕居,旦則焚香獨坐,晡時飲酒三四甌改。微醺便止,不使至醉也。嘗有詩云:『斟有淺深存燮理,飲無多少系經綸,莫道山翁拙於用,也能康濟自家身。』喜吟詩,作大字書,然遇興則為之,不牽強也。大寒暑則不出,每出則乘小車,為詩以自詠曰:『花似錦時高閣望,草如茵處小車行。』溫公贈以詩曰:『林間高閣望已久,花外小車猶未來。』堯夫每出,隨意所之,遇主人喜客則留三五宿,又之一家,亦如之,或經月忘返。雖性高潔,而對賓客接人,無賢不肖貴賤。皆歡然相親。《邵氏聞見錄》云:「溫公判西京留司御史台,遂居洛濱,買園於尊賢坊,以獨樂名之,始與先君康節游。嘗曰:『光,陝人,先生,衛人,今同居洛,即鄉人也,有如道學之尊,當以年德為貴,官職不足道也。』公一日著深衣,自崇德寺書局,散步洛水之上,因過康節天津之居,謁曰:『程秀才。』既見,乃溫公也。

款識:捷峯大人鈞鑒,趙之謙。
鈐印:趙之謙(白)、趙撝叔(白)
來源:關東著名書道家同一收藏。
出版:1.《書の光》,第24卷6號臨時增刊,日本書道學院,1999年6月,頁1-15。
2.《名家墨跡選輯5 漁隱叢話-趙之謙》香港元暢藝苑。2004年。
3.《日本藏趙之謙金石書畫精選》 陳振濂(主編),鄒濤(執行主編)、西泠印社。2008年。P.164-169。
4.《歷代名家書法經典:趙之謙》王冬梅(主編)、中國書店。2013年。P.26。
出展:《第三回書道蛟龍會展》,東京有樂町朝日ギャラリー,1998年10月16日-10月21日。
Image
本拍品Lot190
Image
本拍品Lot190局部

落款處見:捷峯大人鈞鑒,趙之謙。可知此件作品是趙之謙贈予捷峯大人,捷峯即李文敏,字少俯,又字捷峰,陜西西鄉人,光緒四年擢升為江西巡撫兼提督。除此件十二屏以外,趙之謙還曾寫過《聞木摒香橫匾》、《群書治要·三略》八屏(見參考圖)贈予李文敏捷峰大人。值得一提的是,《群書治要·三略》八屏落有年款:捷峯大人鈞政,光緒四年歲在戊寅,趙之謙謹篆。通過史料比對可知,光緒四年李文敏擢升為江西巡撫,而也是同一年,50歲的趙之謙任江西鄱陽縣令。二人為上下級關係,趙之謙為上司李文敏篆書便不難理解了,此八屏意在恭賀其升遷的同時也冀望其為官一任,造福於一方。而此件《漁隱叢話》行書十二屏雖未落年款,但上款人相同,以此可推斷出與《群書治要·三略》八屏的贈予時間相近,為趙之謙晚年50歲后之力作

Image
Image
參閱:《群書治要·三略》八屏(選四)

此十二屏,開闊雄強,氣象崢嶸,可謂其晚年時期的代表作。趙之謙其他行書條屏書寫方筆較多,字多以行楷為主,字字獨立,而此十二屏則是其行書中連貫性較強的典範,在書寫中夾雜了些許草書以增強縱向的行氣貫通。且方圓筆法並用,以帖的圓融筆法為主,兼入碑的方切用筆,形成了圓中帶方的用筆特點。

Image
Image
本拍品Lot190局部

此十二屏通篇用筆飽醮濃墨,寫來沈重酣暢。行筆過程一改帖學瘦勁、清秀、流美的手法,少提筆,多以鋪毫書寫,行筆速度舒緩沈重,通篇尖筆很少,基本以駐筆藏鋒為主,線條猶如擰緊的麻繩,渾厚而又富有韌性。書寫中為體現墨色的豐富多元以及書寫節奏的跌宕起伏,趙之謙運用了不少枯筆,在緩慢筆鋒的行走調轉下,線條苦澀蒼勁。通篇並無整字飛白,而是在行筆過程中偶見枯筆,如“安、樂、有、詩”等字。趙之謙的行書可謂其諸體中最具特色且最有建樹的,他的可貴之處在於踐行並開碑帖融合之風,以一種特殊的書法風貌屹立於書法發展史中,引領後世。
Image
Image
Image
本拍品Lot190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本拍品Lot190出版資料


趙之謙的書畫印作品被日本書壇人士極為推崇,他的作品遠播東瀛。如富岡鐵齋、河井荃廬、西川寧、青山杉雨、小林斗盦等,尤其是河井荃廬,前後收藏趙之謙的作品達一百二十多件,嘆為觀止。西川寧編《二金蝶堂遺墨》依循《悲盦剩墨》體例,前後四集,而其中記錄趙之謙作品的收藏家達十九人,可見趙氏作品在日本的受歡迎程度。此件十二條屏也是輾轉于日本藏家之手,通過《書の光》(第24卷6號臨時增刊,日本書道學院),日本著名書道家石川芳雲先生為此十二條屏所作序文,可知此件作品從中國渡來之後在日本藏家手中流轉,并被口口相傳成為日本書道界鼎鼎大名之作。今天,這件傳說中的趙之謙神品,竟然現身東京中央,可謂書壇幸事,我們期待它喜結翰墨良緣,重新構築一段藝壇佳話。

(一)Image

(二)Image

(三)Image

(四)Image

(五)Image

(六)Image

(七)Image

(八)Image

(九)Image

(十)Image

(十 一)Image

(十二)Image

Image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