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得先把你的手机变砖头

 馮小鳳 2023-09-11 发布于浙江

又到了果粉们换新 iPhone 的季节。我想起了一点关于数据安全和隐私的话题:

要养成整机备份的好习惯

有比较 old school 的好朋友说起她有天晚上不小心把 iPhone 摔坏了,坏到感觉屏幕就要报废的程度。

这种危机感促使她连滚带爬地在屏幕死去前夕的回光返照里,备份了28位重要联系人的微信聊天记录,然后还没等看到提示备份完成,屏幕就 over 了,但是还好,屏幕虽然殆 die 了,朋友说:「 iPhone 的其他灵魂还在工作(并不需要知道屏幕会不会死地按部就班地备份着)…

我问她为什么没有备份到 iCloud,她说她有用 iCloud,但备份数据的方式,还是整机备份到本地电脑,只筛选了一部份内容备份到 iCloud。所以我说她的方式很古早,很 iTunes+USB 时代,很 old school。

而我大概从 2015 年开始,就养成了整机备份到 iCloud 的习惯。因为我多年酗酒,经常丢 iPhone,所以很快就把所有的自动备份搞清楚了。

而且不止是 iPhone,iPad 和 Mac 等所有苹果设备,我都统一用一个 Apple ID 备份到 iCloud,并在所有设备上开启「查找」功能。

那么一旦丢失设备,就立刻远程抹去数据,然后再买新机,再登录 Apple ID,再回传所有数据。

在这种情况下丢设备,也就是丢点钱而已,数据都不用管的。你会在新设备上看到你丢之前那一分钟的所有 UI 界面,和所有的微信聊天记录。

和他人共享 Apple ID 的后果

记得更古早的时候,大概是 iPhone 3 的时代吧,那时候经常有抠门儿的同好用我的 Apple ID 在自己的 IOS 设备上下一些我自己花钱购买过的玄学类的排盘软件。

那时候苹果家好像还没有提供完整的 iCloud 服务,但已经在短信里集合了 iMessage,so… 

有一天我突然在我的 iPhone 上看见「我」在跟我当时的女朋友聊天,而且「我」一直在说我的坏话,嘴还特别碎,一直不停地满屏说…屏幕像被猫挠嗨了的厕纸一样在失控的惯性中肆意滚动…滚得我都懵逼了。我当时以为手机中邪了你懂吗?

经过了两三分钟的冷静和脑回路,电脑小神童迅速 get 到了真实的情况,那个「我」应该是我的一个长辈。

我就截屏,然后打电话质问他:你丫是不是有病?!

他当然立刻不承认啊,那我就发截屏给他,也懵逼的他以为我会黑客技术,黑了他手机…🤷‍♂️

我就一步步教他,如何打开设置,退出馮小鳳的账号…我说你当然以后可以继续背后说我坏话,反正你也改不了,但是别让我看见就行了,别再给我添恶心。

记得退出你登录的 Apple ID

前文里遇到设备故障就连滚带爬地进行抢救性备份的好朋友之所以选择那种 old school 的备份方式,还有一个原因是,她担心 iCloud 处在云端自动更新所有数据的状态下,万一设备在家庭成员间流通又忘记退出账号登录的话,容易造成敏感数据的外泄。

所以我们首先要养成不跟任何人共享自己 Apple ID 以及任何账号密码的好习惯。

其次在更换新机,把旧设备送家里老人小孩或二手卖掉之前,一定要记得彻底退出你登录的 Apple ID。

所谓彻底退出,就是在系统设置里先退出你登录的 Apple ID,然后再选择「抹掉所有内容和设置」,就是先让你的手机变成只带手电功能的砖头,变成用各国语言对你哈喽,但没有一个账号+密码就是进不了系统的状态。

然后让接手旧设备的用户用自己的账号密码登录一个干净、默认设置的系统,自己下载,或你再来帮 ta 下载 ta 需要的 App。前提是先让设备 clean、缺省。

如果家里的老人或小孩没有账号无法登录系统,那就为 ta 注册一个,不要怕麻烦,这也是一种尊重,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也理应拥有只属于自己的设备和账号。

如果 ta 一直在用你的账号,那某种程度上来说,ta 是你的附属品。如果你们双方或多方都深思过这种情况的性质,并觉得没有什么不妥,那就继续保持,并忽略我这段。

魔鬼通常藏在被你遗忘的 iPad 里

在借助特殊手段之前的一般情况下,两台 iPhone 上不能同时登录同一个微信账号,一台上登录,另一台就会被迫下线。

而 iPhone、iPad、Mac 这三台设备上却可以同时登录一个微信账号…so,魔鬼往往都隐藏在这些细节里。

所以旧 iPhone 送人,通常不会发生微信被看的情况。

旧 Mac 送人的时候,可能大家传统上对「电脑」更注重数据安全,即便不抹掉所有数据,也可能会删除自己的系统账户,或是进行尽量该删全删,该退全退的操作。

但 iPad…基于它特殊的定位,由于既不像 Mac 一样会作为大量数据存取的生产力工具,也不会像 iPhone 一样几乎就是自己的电子义肢或义脑,因为和自身产生的这种重要或紧密的连接而受到重视。

iPad 一般来说都会为它的用户专门诠释一遍什么叫「买前生产力,买后爱奇艺」。尽管大多买家在买它之前都深信自己会尽量地物尽其用,做做音乐,画画图什么的,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用户每天都是捧着这玩意儿上厕所看视频来着。

而在 iPad 上登录微信这种需求,很多时候不是为了在这个设备上跟人通讯,而是作为一个万一 iPhone 丢了也可以随时跟人紧急联络的备用方案,以及 iPad 上有些 App 需要关联微信登录,免去了再掏出 iPhone 扫码的繁琐步骤。

在这种前提下,用户可能不希望这台设备上的微信会即时通知,因为那会和 iPhone 上的通知造成重复,于是就会在设置中关闭其所有通知,包括图标上的未读信息标记。

久而久之,你就会忘了你在 iPad 上登录着微信,那么当你忘了这件事,也不是一个很仔细的人,也没有抹掉所有数据的习惯,就把这台旧 iPad 送给了家人…

那么在每个深夜里,每当你以为只有你一个人在用自己的微信的时候,请记得,你爸你妈,你岳父岳母,你公公婆婆,都可能在像老大哥一样默默地关注着你,细品着你,侧写着你,第二天对你的微笑里充满着不易觉察的深意,以及可能对你的某些言行的预测方面似乎获得了未卜先知的超能力。

我有关备份和不备份的选择史

我十八岁的时候有段时间无事可做,在社科院的一个编辑部瞎晃悠。那个办公室里有一台外壳发黄,硬盘会嘎吱嘎吱响的,开机过程足够冲杯咖啡的,操作系统为 Windows 95 并且也无法联网的老破 PC 机。

我在这台机器上第一次学习了打字,并磕磕绊绊地敲打着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后来我发现我的草稿总是在我不在的时候被一个女孩偷看,这给我带来了一点烦扰。于是我把硬盘里的草稿转移到了一张即插即用的 3.5 软盘 💾 上,只在这张软盘上打字,打完就拔走。

就这么着,每天都打一点,凭着兴趣打,我的打字速度提升得很快,从打每个字都要想几秒钟到一直打到每分钟大约 160 个汉字,再快的时候可以到 200 字?我不记得了。

总之那时候手速很快,以及我在机械键盘上打字的节奏感很好,以至于在我经常出没的网吧里,偶尔有打游戏打累了的吧友,会枕着胳膊专门观摩我打字的,有点那种看 DJ 表演打碟的感觉。

大概花了一个夏天的时间,我也终于敲打完了我的首部有十几万字的长篇小说的首稿。然后拔掉 3.5 软盘 💾 ,塞到屁股口袋里,兴冲冲去网吧,准备发给相熟的编辑看。

有时候就是他妈的鬼使神差,我也不知道那天为什么要穿我从来就不爱穿的牛仔裤,又为什么非要把软盘塞屁股口袋里这一点也不酷一点也不帅好吗,总之就是一屁股坐到网吧电竞椅的那一瞬间我听见了尽管低调但颇有质感的咔嚓一声…

什么瞬间石化啊,呆若木鸡啊,被雷劈到了啊,被宇宙射线给射了啊,万念俱灰啊,血都凉透了啊,我想艹我自己一万遍我就是个大傻逼啊!我们回不去了对不对,不能去怪谁只能独自掉眼泪…等等这些体感和意识流都在我的身心系统里乱涂乱画般地发生了一大遍。时间虽只有两三分钟那么短,情感的煎炸却似历经了百年。

然后用冰凉的手抽出外壳已破裂变形 🫠 的软盘在网吧的 PC 机上无望地插拔了数次,确定不必抱有侥幸心理之后呢…

我竟然又花了数月的时间凭着记忆把这部十几万字的小说又重写了一遍…🤷‍♂️。

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发现在某些事情上,我似乎有着超乎常人的耐心,也可能是一种强迫症,也可能那时候就是特别爱打字,whatever。

并且的并且,这件事并未令我养成备份的好习惯。在后面的几年里,由于我特别喜欢重装系统,所以还是因为在做危险操作之前不备份而丢失过不少重要或不重要的数据的。这种经历给我带来三个想法:

一、人非常善于遗忘,也不一定是有一次惨痛教训就会长记性的。

二、在同一件事情上,我们不会犯两次错误,因为只有第一次犯的是错误。你已经知道是错误,第二次还去做,那就叫选择。

因为后来还去做的内在推动力,是基于一种侥幸心理,而侥幸心理是一种赌性,而赌性带来的走钢丝般的危机感+危机释放的循环过程会刺激肾上腺素、内啡肽和多巴胺的分泌,继而令人期待,令人沉迷。

三、以及选择备份不备份,也包含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对不同的自己所产生的不同数据的看法。

有人认为自己在电脑和手机上制造出的都是垃圾,和自己生命的存在一样毫无意义。而有人则很珍视自己做过的每一个研究,产生过的每一个想法,敲打出的每一行字。比如现阶段的我。

此文涉及到到的特别词汇


可连用但不可替换的 殆 和 die

在本文的第一个章节里我用到了「殆 die」。这是因为我曾经想过在类似 “I never die” 和「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类语句中 die、殆可以互换着用,以增加一点语言的趣味性。

直到写到这篇文章突然想用的时候,深究了一下,发现我之前的想法是不对的。

因为殆在文言里是危险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作副词用的时候,表示几乎,差不多。

而 英文 “die” 是死亡,枯萎的意思,所以殆 die 可以连用,就是几乎差不多死了的意思,但不可用殆替代 die。

默认是一种特殊的缺失・一种可以不履行的权利

在本文的第三个章节里我提到了「缺省」这个词。源自我认为熟悉了好多好多年的一个单词 default,在仔细看词典的时候,才赫然发现这个单词的解释其实很分裂:

在计算机语言和 IT 领域里,这是一个非常基础的单词,我们大概都知道它代表系统设定值、预设、默认选项。

但在经济、金融领域,它竟然有违约、不履行的含义,于是我小研究了一下,才终于理清了它的逻辑:

这个单词可以分解为前缀 de- 和单词 fault 两部分。

fault 来自拉丁语,字面意思就是犯错,失败,引申为过错,失误,故障,缺陷,和 fault 相比, default 多了一个前缀 de-,它的本意是向下,引申为彻底。

因此 default 就是 fault 的加强版,表示一种特殊的 fault,核心含义为未能做到某事、无法提供某物的状态,常被翻译为缺乏、缺席、缺省。

在一些特定领域,default 还有一些特殊用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经济和法律领域的违约,拖欠,也就是未能成功履行合同,未能按时偿还债务。

体育比赛中的缺席或弃权,也就是未能成功完成比赛。

在 IT 领域中倘若用户没有任何输入,这种情况常常称为缺省或默认。此时系统会采用一个预设值来代替用户的输入,称为缺失值或默认值。

至此,我才终于在意识中把这两种看似精分的含义合理统一到了一起。

而且在做这个单词的小研究的过程中,还不小心搜到了一篇和法律相关的学术论文,叫作《缺省规则与法律背后的合约》,我觉得很值得一读,但我现在没时间,不准备再往这方面延伸,但我把它放在了参考文献里,空了可以读一读。


Anyway,随缘再研究再写吧,这只是暂时的一点想法,到此为止。


-终了-




☯︎
甘地经常说他的价值观很简单,
那就是真理及非暴力。

爱因斯坦这样评论甘地:
后世的子孙也许很难相信,
历史上竟走过这样一副血肉之躯。

他认为我们应该朝着甘地的精神方向努力:
不是通过暴力达到我们的目的,
而是不同你认为邪恶的势力结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