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存在六大误区:貌似政治正确,实则主体不清、研究对象不明

 高行之 2023-09-11 发布于山东

龙心理

传普通人听得懂的理论

教人人都学得会的技能

选素质高专业强的执业

做老百姓买得起的服务

助人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这是龙心理研究推送的217原创文章

============================

心理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严重的误区,盛产“专家”、“大咖”、论文、创新名词,貌似“政治正确”,实际上却是学科主体不清,研究对象不明,且研究浮于表面,不但研究成果难登国际顶级学术殿堂的舞台,而且根本没有什么实用价值。

2019年,原中国心理学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心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学院终身教授李其维老师在《心理学的立身之本——“心理本体”及心理学元问题的几点思考》一文中,对中国心理学发展中所存在的误区作过深入的分析,笔者深有感触。经过了几年的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今天写下此文,与心理学领域的权威、名家、大咖及伙伴们作一下交流。

简单来说,当前的心理学的研究存在大误区:

误区之一:不研究深层次相对简单稳定的“心理”,却研究浮于表面看上去简单实则千人千面、变化万千、繁杂无限的心理现象。心理,汉语意思就是“人心活动的原理、机制机理”。

心理学研究领域是如此,社会上更是有许多人打着心理学、心理咨询的旗号,大谈文化讲哲学,诵念佛家偈语,用物理学中的量子纠缠、能量高论人生世道轮回,或者传播一些心灵鸡汤类的诗文、语录。其实,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心理学。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心理学呢?

李其维老师认为,“现在或可鼓起勇气说了:凡不是聚焦于'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机制’的研究都算不上是真正的心理学研究。心理学不回归到'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机制’这一正道,未来没有前途,也绝拿不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其他学科难以取代的成果!”

面对心理学进入歧途的现状,李其维老师大声呼吁:“当下,心理学需要一场清理门户、廓清战场的'正名’之举!只有如此,在面对前述神经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人工智能等多面挤压时,才能胸有底气,心中不慌!”

很幸运的,在李其维老师此文发表前四年,我们意外地发现了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中国心理学,并进行了发掘整理。这套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正是李其维老师所提到的“真正的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的机制机理(注:不包括李其维老师所说的过程,因为过程是有社会和文化烙印的,而机制机理则是超越社会和文化的)。我们将这套心理学命名为“中国心理学”,又称“龙心理”。龙心理的发掘整理,证实了李其维老师所说的“心理活动的机制机理”是客观存在的,心理学“应该聚集于'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机制’的研究”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误区之二:将所有关于心理现象的研究都纳入到了心理学的旗帜之下。由于心理学没有明确立身之本,所以,所有关于心理现象的研究都纳入到心理学的旗帜之下。但实际上,其中有很多并不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李其维老师举了几个例子:

1、使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幸福,达于国泰民安之境,如何才能实现之?心理学自然有用武之地,但起关键作用的角色恐非心理学吧!

2、若赋予心理学对罪犯改造有多么大的作用,因而认为它对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甚或主要贡献,说重了,那就是个笑话!社会治理讲到底,其决定因素是政治、是经济!心理学只是配角而已。

3、“个人有幸福感才能使社会安定”,这是一个典型的越界问题——从心理学越界走向政治学、社会学了。“才能”两字是要害——心理学不能承受之重!把“才能”改成“有助于”或“促进”尚可接受。之所以越界,乃是倒置了因果关系。这个关系实际上是一个非心理学问题,它属于社会学、政治学甚至伦理学、经济学问题之列。心理学应该研究幸福感的过程本身(加工机制);自然,相应地,也要研究“不感到幸福”的过程(加工机制)。在此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向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建言献策。我一直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对心理学有挤压,致使心理学家丢失了本我,模糊了自己本学科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典型的一例;是心理学,具体说是社会心理学向上述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的屈服。

问题还不止于此。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把所有关于心理现象的研究都纳入到了心理学的旗帜之下,固然促进“多元范式的心理学”表面的繁荣,但也造成了现今心理学不同流派、分支体系之间互不服气、互打棍子,自立为王自认为正统,彼此谈不拢的严重弊端!

误区之三:脱离立身之本,在跨学科融合的“政治正确”中迷失了自我,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跨学科研究”是目前心理学界的热门话题,也是心理学家们喜欢戴的时髦帽子之一,已经成为心理学发展方向上的“政治正确”李其维老师认为,之所以如此,与心理学自身不强故而希冀得到其他学科外补的强烈欲望有一定关系。

正如李其维老师所说,目前心理学能够提供的堪称为心理规律的东西,在去掉神经科学和文化等绚丽包装之后,可拿得出手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实在太少了!长此以往,恐怕又会遭到社会大众的误解,甚至白眼。“哎呀,心理学就这些东西啊!”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担忧而无奈的前景。

心理学之所以陷入如此窘境,根源就在于一直没有找到真正的立身之本——研究对象一直浮于表面,聚集于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而没有回归到“心理”这一本体,于是,就在跨学科融合的“政治正确”中迷失了自我,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毫无疑问,跨学科研究自然值得提倡。但问题在于,你心理学拿什么去跟人家“跨”?蒙学水平能与学者水平“跨”吗?那只能跨着、跨着,把自己跨丢了!跨学科研究犹如合资办公司,你出资太少(没有心理学的干货),就不会有多少发言权。于是,挂名是“某某心理学”,却还是在人家“某某学”的屋檐下。主旋律还是人家“某某学”奏响的,心理学只是添加了几个装饰音而已。

很显然,只有把“心理”之研究强根固本了,才能更好地进行跨学科的合作。这不仅是心理学自身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为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使有效合作可持续。

李其维老师说:万事皆有度。不能为标新立异而跨,或为跨而跨。在新学科未全面融合之前,采取问题导向的研究体制是最合适的:既联合作战,又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从不同的侧面去合力攻坚。

那么,心理学如何才能做到既联合作战,又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从不同的侧面去合力攻坚”呢?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因此,心理学必须立足于自己的立身之本——心理,才能真正拥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在这方面,龙心理已经走出一条特色之路。不过,与李其维老师所说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机制”略有不同,龙心理认为,心理学的立身之本是“人心活动的原理,机制机理”

误区之四:大家都忙于追求时髦,赶潮流,却忽视了作为立身之本的基础理论研究。心理学圈是最时髦的学科,没有之一。国际上有个什么新概念、新提法或新技术,国内立马就流行起来,甚至连在国外拿不上台面的小众技术,在国内都被包装成了国际一流。强调心理学的应用,现在也是一个热门话题。

请问,拿什么去应用,咱的心理学!?靠那些离心灵鸡汤或“人生练达”的生活心理学常识不远的东西吗?它们堪负此重任吗?李其维老师发出了灵魂拷问,进而指出了心理学走向光明强盛的大道:心理学家们必须花大力气、老老实实对心理本体做深入的、其他学科不能取代之研究,心理学这棵树才能结出自己的硕果!

“一个羸弱的心理学如何去'应用’呢!”李其维老师提醒到。

误区之五:救世主心态,盲目自信,学科混淆,因果倒置,自以为是地认为只要自己出面就可以解决任何问题,什么事情都想插手。低估心理学的价值固然要不得,但夸大心理学的功能同样要不得。心理学人有一种天然的学科自信:因为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只有有人,就有心理现象,这一学科就消亡不了,就可以有饭吃。因此,这种自信似乎是天然的。

李其维老师认为,在心理学的应用潮流中,有一种相反的“自大”倾向也值得注意,即随着心理学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青睐,有些心理学的从业人士自我感觉良好,甚至飘飘然视心理学为万能,把自己当成救世主,自以为是地认为只要自己出面就可以解决任何问题,什么事情都想插手,把那些尽管与心理学有些许相关但根本无力解决且也不属于心理学研究范围的任务扛在自己肩上自以为通过心理问题的解决即可使本属于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民族的、法律的、伦理的等领域的诸多问题迎刃而解了,这就有点因果倒置,陷入另一认识误区了

本质上,这也是一种学科混淆。”李其维老师说。

误区之六:打着“科学”的旗号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生搬硬套在心理学的研究上,束缚心理学的手脚;或者打着“人文”或“文化”的旗号试图完全摆脱科学自断臂膀;数十年前斯诺(C.P.Snow)提出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说认为两种文化的对立全方位地渗透于人类社会与精神生活,对人性和人心领域表现出某种隔阂、误解、相斥和敌对。因为心理学学科的特殊性,心理学成为两种文化缠斗的主战场那就不足为奇了。于是,本来的“自然科学文化与人文科学文化”的文化分歧,变成了“科学取向与人文取向”两种取向。它们在学术价值观、知识的基本来源、具体研究方法和分析水平等方面存在严重的对立。

“斯诺时代的自然科学受限自身的发展水平,尚不能真正染指人文科学,故把它们在两种不同“文化”的旗帜下集结是说得过去的。今天时代不同了,再把“科学”与“人文”对立,我觉得似未见妥切。”李其维老师如是说。

李其维老师认为,“科学”非自然科学所独享。难道“人文”的研究不讲科学性吗?“科学”二字不也常缀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之后嘛!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只要是科学,就有科学的属性。科学是人文科学的上位概念。心理学的人文取向更得讲科学,不应该自我放逐于科学之外——此恐也非人文心理学家之本愿吧!“科学”并不与“人文”对立,它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只与“非科学”——或说得更具体点——只与迷信、巫术、臆测、妄想对立!

有些人拿着“科学”的尺子去套心理学,生硬地用研究自然科学的“实验”法作为衡量心理学是否“科学”的唯一标准,却忽略了人是具有强大的主观能动性的,实验中很难完全全面准确地反映人在自然状态下的言行与反应。而这,势必使实验法的可靠性大打折扣。这就不得不讲一下心理学史上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这个实验就是把一群“心理健康、没有疾病的正常人”以抽签的形式分成两组,一组扮演犯人,一组扮演狱警;囚犯们不知道时间,狱警可随自己喜好对犯人进行惩罚。实验仅仅进行了不到两天的时间,“正常的、心理健康”的一个好人,就已经被一群“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折磨得濒临崩溃。原本实验计划是十四天,但到了第七天就被迫宣告终止,原因是该实验对扮演囚犯的实验者造成了伤害。

“斯坦福监狱实验”已经充分证实了自然科学离不开的“实验法”对于心理学研究却具有极度不可靠性。可还是有相当一批人,不是以“科学的态度”,而是拘泥于“实验法”作为衡量心理学研究是不是科学的唯一标准,这本身已经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时度势、灵活而不失原则”的科学精神。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假设,的确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容易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或推翻。这里的关键是“实验”,而不是“证实”或“证伪”的目标。打个比方,你的“身体”(科学性)必须要经过体检,这是必须的,至于是通过什么手段:X光机透视还是CT扫描,抑或中医的望、闻、问、切手段,那有什么不可以呢?凭什么非得指定某种手段方法呢?

因此,打着“科学”的旗号脱离实际情况,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生搬硬套在心理学的研究上,为了“科学”而“科学”,这是心理学在自缚手脚!

另一方面,人文学者可以拒绝自然科学(是否拒绝得了那是另一回事),但何必非要把自己置于“科学”的对立面呢?更何况,现今的两种进路已踏上融合之途。

同理,“人文”似也不宜为“人文取向的心理学”所独占。至于有些学者甚至悄悄地把“人文”二字有意无意地换成了“文化”,继而实际上把“科学取向”逐出“文化”范畴,认为凡做自然科学心理学研究的,都是不够“文化”资格的,这就更不足取了。因此打着“人文”或“文化”的旗号,试图完全摆脱科学,与科学对立,这是在自断臂膀!

正如李其维老师所说:“当下,心理学需要一场清理门户、廓清战场的“正名”之举!只有如此,在面对前述神经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人工智能等多面挤压时,才能胸有底气,心中不慌!”心理学如果不能走出以上六大误区,就不会有前途,就难以有大的发展,必将被其他学科所吞噬!

中国心理学,将扛起为心理学清理门户、廓清战场,为心理学正名的历史重任!

更多精彩,请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参与“中国心理学”论坛
地址:腾讯会议,
会议号固定请收藏:670 6436 7972
密码固定请收藏:202268
每周三晚21点开讲

9月13日主题:
心理是什么?
心理的本体是什么?

自由发言

有意专题分享者请与组委会联系
欢迎投稿“中国心理学”主题文章
龙心理中国式督导常年招生
可以扫下面的二维码
申请加入龙心理(中国心理学)群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所以,龙就代表中国、中国人、中国的、中国人的。所以,龙心理顾名思义就是:中国心理学,或者“中国人的心理学”;龙心理的实践运用,叫作“中国式督导”;将来构建起来的新兴学科,拟用名为“中庸学”。

龙心理,是以《心理督导师》为起点,诗、书、礼乐、易、《道德经》、《黄帝内经》以及出土的古籍文献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为主体,打破诸子百家门派偏见,以马一浮、钱穆、徐中舒、梁漱溟、庞朴、张耀翔、杨国枢、胡佩诚、李其维、丁再献、杨中芳、曹峰等数十位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名家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构建新兴学科为标准,以独特的中国式思维、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媒介构建起来的,与西方心理学理论完全不同,自成体系,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心理学

龙心理分为中庸理论、龙心理、新时代修身、中国式督导四大模块,由九个基本理论(子理论)组成,这九个子理论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可以完美解释各种心理现象和问题,并同时指出解决方案,彻底改变了西方心理学没有统一的心理学理论的尴尬境地。

龙心理中国式督导遵循“修身自助——齐家——立业”的成长路径,是一门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其基础课程是人生必修课,中高级课程是心理从业者的必修课,也是通向心理服务顶峰必备的认识论和方法。

龙心理专门传授日常生活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实操技能与理论,招生对象为:遇到心理困扰或问题的人,问题孩子家长,有自我成长需要的人,以及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社工师、健康管理师、教师等心理或心理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岗位人员等。培训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人生日常必备六艺:听、说、想、做、感、省。

2、成为最优秀的自己必须具备的人生智慧和综合能力;

3、和谐家庭日常生活必须具备的人生智慧和综合能力;

4、助人必须具备的专业理论和执业能力;

5、督导必须具备的专业理论和胜任力(中级及以上)。

    龙心理充分发挥了中国式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优势,用西方人不可想像的思路和方法,用简单易学便于运用的形式和比较少的内容,集西方的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成功学、教育学、身心医学、健康学、生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音乐、艺术、宗教、道德等于一体,汇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伦理教育、成功学教育等预防性教育于一学,融中国式督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矫正性服务于一科,遵循“教育为先,预防为主,矫正为辅”的理念,强调自我素养的提升,在助人方法上,提倡“以授人以渔为主,授人以鱼为辅”,代表了未来人文科学的发展方向,必将成为人文社会学科发出中国最强声音的主阵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