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癥瘕积聚——增生、结节、息肉、囊肿、肌瘤

 caimin133 2023-09-11

      现在一提到“增生”、“结节”、“息肉”、“囊肿”、“肌”这些词汇,很多人都不禁一身冷汗,因为这些东西皆易生癌变。

       现代医学对此的认识极为有限,既没有解释其成因,也没有什么好的治疗办法,唯一能做的就是手术摘除。但手术摘除并不能一劳永逸,肿瘤结节还会再长,甚至可能导致人体加速死亡。换句话说,如果肿瘤结节还会再长,也就意味着,手术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那么,人体为什么会长这些东西?中医又是如何认识的呢?

        在传统医学界,这一类病证被统称为“癥瘕积聚”,指代的其实非常宽泛所谓“癥”zhēng,即有实体可征,坚不可移者;而“瘕”jiǎ则犹可移动,按之或有或无,亦聚亦能散,如有所假托。

       其中,“癥”与“积”时常连用,称作“癥积”;而“瘕”则与“聚”并列,谓之“瘕聚”。比如《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症瘕积聚痞瘀血蛊总括》里就有:“癥积不动有定处,瘕聚推移无定形。”

       也就是说,凡是现代医学检查到的“增生、结节、息肉、囊肿,肌瘤”等,皆属于传统医学“癥积”的范畴;而聚散无常的“瘕聚”,很多时候只能依靠病患自述,现代科技手段根本无从探知。

        传统文化中,静为阴,动为阳。也就是说,癥与瘕,积与聚,皆可以看作是一对阴阳。癥积不可移,属于阴;而瘕聚可移动,属于阳。

        阴成形,阳化气。换言之,“癥积”往往是有形的物质,比如食积,比如瘀血,比如痰饮;而“瘕聚”则偏于无形的能量,或者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比如气郁,比如虫子。由于气与虫皆善行而游走不定,聚则见其形,散而无踪迹,故“瘕聚”往往按之若有似无,聚散无常。当然,倘若“瘕聚”假血依痰、发展壮大,那么无形的“瘕聚”又会弄假成真,变成固定有形的“癥积”,阴阳也可以相互转化。

         在古代,“癥瘕积聚”一词,泛指体内的一切实证,所谓实证,即多了不该有的东西,诸如气郁、食积、血瘀、增生、结核、息肉、囊肿、肌瘤、痰痞、疝气、瘰疬、肠覃、痃癖等,名目繁杂。

         这些实证既可以是有形的物质,也可以是无形的能量,其所在部位也各有不同,比如在颈项、在胸胁、在少腹、在冲任、在胞宫等等,不一而足。

         由于导致实证的病因不同,因此,治疗癥瘕积聚的方法自然也不相同,但总体的治疗原则,要根据其证象而定,比如有形无形、痛或不痛、动与不动,辨别其症结所在,是在气在血,在痰在饮,在食在虫,各依类治之。同时,还要根据病患自身的虚实、强弱,以及癥瘕的新久、良恶,决定用药的主次以及轻重缓急

         举例来说,医圣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就载有“下瘀血汤”,专治妇女产后恶露未净,体内宿血日凝于冲任而渐积为癥瘕,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谓卵巢囊肿、子宫肌瘤一类的病症。

         其方以大黄、桃仁、䗪虫三味药捣末和为丸,以酒送服。按照医圣的说法:“瘀血当下入豚肝”。也就是说,服药后,病患往往会随经期排出黑紫色的血块。

        此方为仲师示例之极简方,治疗上又须视具体情况,临证调方。简言之,要考虑凉热补破,兼与病体适宜。先师所创之方,仅适用于淤热。如果癥瘕系冷积所凝,则此方药不对症,须多服温暖宣通之药下积。

         此外,“下瘀血汤”方中多为入血分之品,而无调气之药。根据中医理论,血为阴,气为阳,一阴一阳、不可分割。也就是说,血液的运行,必然有赖于气的推动。反过来说,气行则血行。故血瘀之证不可但治血病,当视病人具体情况,调其气、破其血,化其食、豁其痰,方可奏效。

        中医认为,有形有质的癥块,皆属于实邪,即有了多余的物质,按理自当“攻克乃还”。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攻伐也会产生消耗。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因此,敌我交战,得厉兵秣马,视双方强弱,决定攻守策略。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若病患健壮无他病,但可峻攻无妨;倘若病人身体羸弱、脉象无力,或病逾数年不愈,浸成劳瘵,再投以“下瘀血汤”,必致其不堪任受。即使勉为任受,也可能无力将瘀血通下。病势至此,用以攻克的破药宜斟酌少用,再佐以参、芪诸药以养气血,攻守兼备,补破并用,自身转弱为强,则瘀血自去。倘若病患虚损已极,敌强我弱,实在无力攻伐,则须权衡利害,退守苟安,以求共存。这正是很多恶性肿瘤患者,经中医调治得以延寿数十年的原因。

        传统医学中,有“用药如用兵”一说,治病就如同打仗。对付癥瘕积聚,就像是攻城。克敌制胜的关键,在于分工与照应。一支训练有素的正规军,应当既有先锋,又有后勤,攻守兼备,各司其职,有条不紊,互为救应。因此,在用药配伍上,确审症结所在后,个人理解,宜择拣一、二味精兵良将,专攻其处,再酌加补药反佐,以资后勤补给。此时即使先锋偶有伤损,后勤部队犹可救应支持。倘若混开混破,集香附、陈皮、砂仁、厚朴、枳壳、三棱、莪术等数十味药于一方,蜂拥而上,好似土匪下山打劫、地痞群殴干架,不但于事无补,还会令臟腑气机逆乱,原本可治之病,反为不治,结果适得其反。

        而在《金匮要略》“疟病”一篇中,还有另一种癥瘕:“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瘥,当月尽解。如其不瘥,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现代医学发现,导致疟疾的原因在于疟原虫。也就是说,初起疟原虫会在人体内四处爬行,若30日未予清除,那么疟原虫就会以肝、脾二臟为据点进行繁殖,形成虫积,结为“癥瘕”,传统医学称作“疟母”,现代医学谓之“肝脾肿大”。此时病人多患胁腹作痛,概肝藏血、脾统血,两胁以及腹部正是肝、脾二经循行之处。也就是说,虫积瘕聚一旦转化为“癥积”,必定假血依痰,故治疗上除了消虫散积,还需破瘀除痰。

       医圣传法,急治“鳖甲煎丸”鳖甲主散,行厥阴而消癥瘕,故以为君;柴胡、桂枝、黄芩解表;大黄、厚朴、葶苈等下里;四虫、桃仁、半夏破瘀而化痰。此方峻利,横扫千军,故曰“急治”。其言外之意,倘若病患体虚,不可急治,则须另谋他路,缓缓图之。

        日常饮食上,癥瘕患者须做减法,控制总摄入量,加大水果、蔬菜的占比,同时减少肉食及黏糯之物。概此类食物助湿热、酿痰饮、招细菌病毒,于肿瘤结节胥无益处。《内经》有“五畜为益”之说,癥瘕积聚既为实证,自然宜损不宜益。

        平素还可食用一些“生鸡内金粉”,鸡内金乃鸡之脾胃,食之化瘀积、健脾胃。无论臟腑何处有积,久服皆能治愈。其健脾养胃之功,尤可助消化以生新血。消磨癥瘕,补破兼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