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只是想打球

 新用户79913564 2023-09-11 发布于江苏

整洁干净的校园,训练有素的保安,L校的一草一木似乎都在彰显着它的气度不凡。

诱人的扇贝,金黄的鸡腿,有肉有料的牛血粉丝,食堂的一菜一汤都在诉说为了师生的健康和美味,大厨们煞费苦心。

每到饭点,学生们就会像奥运冠军一样拼命冲向目的地——食堂最前排位置。他们像离弦的箭极速狂奔,抵达时兴奋地大笑或喘气。看到这一刻,小美老师才感觉到校园有了活力。其它时候,它在她眼里更多地像是一个精美的画布,开头和结局已被完美设计,等着收工那一笔来赢得众人的称赞。置身其中的人都是既定流程的完成者,标准化、规模化是设计者的追求。

叮叮当当……一阵高跟鞋踏地的声音打断了小美老师的思考。循声望去,两位高挑美女教师踩着高跟拾阶而上。小美和她们打过招呼后先行进入食堂用餐,耳边不时传来两人此起彼伏的吐槽声。

“麻烦虫去你们班上啦?”

“是哒,烦死啦!天天为他的事情头疼。”

“哎呀,上个学期我被他给气死了。”

小美在喝完了蛋汤、吃完了最后一粒米饭后也把她们的吐槽捋顺了。

是一个新入学的孩子,特别喜欢打篮球。学校作息繁忙,除了体育课,其它没有完整的时间可以用来打球。孩子便在午休时趁老师不在,偷偷溜到操场打。老师回来一看人少了吓得要死,批评教育后不管用,还是偷溜,更气人的是有一次被教导主任抓个现形,让班主任去办公室把孩子领回去。这美女班主任像个做错事的孩子,战战兢兢把娃领回。娃却像刚从战场下来的钢炮,可硬气着呢,一点都不觉得自己有任何问题。现在分班换到另一位美女老师手里,故病再犯,气得老师一整个午餐都在抱怨不停。

小美似乎想起来,去年午间,她经常在午休时分去操场漫步,那时整个场地空无寂静,一片安宁。只是走到篮球架那里,一声声的“嘭嘭嘭”宣示还有一位运动健将在此。那是一个瘦瘦高高的男孩,拍打着一个半新不新的篮球。他一个人孤孤单单,却自得其乐地练着投篮动作,瞄准,起身,投递,凝视,再闷不作声地捡回篮球。小美也想上前询问:你怎么不在教室午休呀?可是小美停下了脚步,她静静地欣赏这个孩子的全神贯注,沉浸在篮球的世界里。他看起来孤独,然而无比坚定,看起来沉默,却在和篮球进行无声的交流。小美忽然想,有一个这样的爱好,也是令人羡慕的一件事,所有都可以放下,只为这一刻与它的独处。

小美知道,在学习节奏异常紧张的L校,只有午休这点时间是集中的,是难得的大块,她用来散步,他用来打球。他们没有干扰到谁,只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是,小美是有自由支配时间的权利的,可是他没有。他必须服从班集体的规定,学校的规章,在整齐划一的节奏里踩好那一步。他脱轨了,目标如何完成,其他人如何管理?

他或许想不到这么多,他或许知道一点点,但是和他对球的痴迷比,这些不会占据他的脑容量。美女老师吐槽,问过他在意什么,他说最在意别人说他球技不好。老师问:那你不在意学习不好吗?或许感受到老师质问中的敌意,他就不说话了。一而再再而三老师曾气愤地问:你这样不遵守纪律,还有没有羞耻心?

这个词用到孩子身上或许太重。

把打篮球和羞耻心放到一起,真是一桩极好的道德绑架呀。你要午休打球吗?那你就是没有羞耻心的人,你破坏了纪律,令老师难堪,令校纪形同虚设,你满足了自己打球的快乐,考虑过别人因此而来的痛苦吗?给别人惹麻烦,让他人善后,你想过自己这么做的责任吗?

我们还可以拿更多的道德说教来训导他,但最终结局可能如两位老师一样,孩子最后只有说“我什么都不在乎,我不管什么责任。”

可我们都知道,他分明是一个在意球技,为了更好的技术勤学苦练,除此之外并无大碍的学生啊。一个愿意为了篮球付出、对技术钻研练习的人,怎么可以说是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呢,更说不上没有羞耻心。如果没有走进过他的心,至少可以感受下他对篮球的爱,他在球场上专注坚定的眼神吧。那是一种虔诚的爱,不输于任何猛打鸡血后爆发出来的热忱,且持续,且真挚。

其实,这学期小美不怎么看到这个男生了,或许他也在学着适应,试着接纳吧。球场是他的心之所往,考场才是最终的决胜地。短短三年,他要放弃的东西太多了,他要学会忍痛割爱学会有舍有得,学会配合老师配合整个设计好的流程走,最终这一切对他是好是坏,终究也只有他自己感知或后知。只是希望,在这个角力的过程中,能看到多一点的理解和温柔,少一点的口号和命令。毕竟,高楼再多,饭菜再美,也不及孩子内心丁点的快乐和真实。

小美想到,曾经她有一个学生,总是爱看课外书籍,连上课也会偷偷看,认真交流后发现,孩子喜欢书里新奇的世界。和千篇一律的教科书相比,那些书就是打开奇妙世界的大门,让他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小美借机了解孩子以后想考取的学校,并鼓励他参加相应的比赛。孩子得到老师的信任和理解,也慢慢收敛了课上的言行。在一次全国性比赛中,师生共同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助力他实现走入适合自己的理想的学校。

这样的例子未必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但是追求进步、渴望理解是每个学生一开始都想做到的,只是缺乏一个引路人,慢慢地就走偏了。如果我们给孩子一种可能,看到他做的这件事情的正面意义所在,让他从中找到成就感、自信心和内驱力,把爱好和学习结合起来,而非全然分裂,或许,我们得到的是一个更健全的孩子,看到的是一个更自如的老师,拥有的是一个德智体美劳真正全面发展的教育成果,而学校也如其所是地承担教学和育人双面开花的使命。

幸好,小美临走时听到两位女教师互相安慰:或许,他只是没长大吧。还是个孩子。

她们的语气已经少了很多苛责,多了一份理解和无奈。其实,没长大的又何止是孩子呢?教育之路,一直也是在摸索和改变中前进的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