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握有实权的皇帝,咸丰皇帝经过短暂的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后。眼见“内忧外患、天下岌岌”的现状未改,便索性直接放弃,开启了荒唐、荒淫、荒诞的帝王生活。以致达到了“耽于声色,体多疾,面常黄,需日命取鹿血以进”的疯狂地步。 ![]() 可在紫禁城中,毕竟有着祖制成例的约束,有着敬事房的严密管控,甚至还会时常被皇后“顶祖训至宫,正跪,命人请皇帝起,听训”的尴尬时刻。为了彻底释放天性,无拘无束的实现自己“醇酒妇人以自戕”的荒唐念头,咸丰皇帝便长期居于圆明园,“每岁以夏幸园中,冬初始还宫”。 “四春娘娘”,就是长期于圆明园中服侍咸丰皇帝的4位宠妃。 ![]() 《圆明园总管世家》对咸丰皇帝的“四春娘娘”有着较为明确的记载:
根据这份材料的记载,“四春娘娘”乃系内监自烟柳之地购得,皆为外貌出众、善于媚术、工于歌舞的汉家女子。 但这毕竟是野史记载,而且“四春娘娘”的具体身份也并没明确给出。我们再来看下清末学者徐柯所著《清稗类钞》对这件事的记载。 《清稗类钞·宫闱类》明确记载了咸丰皇帝的“五春之宠”,除了“四春娘娘”外,徐柯还将居于圆明园“天地一家春”的慈禧列入其中:
![]() “孝钦后”,即为当时的懿贵妃,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再结合《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和《清实录·文宗实录》对“懿贵妃居于天地一家春”这一时间段内的记载,我们就能明确“四春娘娘”的身份: 杏花春:时为庆贵人,汉军旗出身,张氏; 武陵春:时为璷贵人,满洲正白旗出身,那拉氏; 牡丹春:时为禧贵人,满洲正黄旗包衣出身,察哈喇氏; 海棠春:时为吉贵人,满洲正黄旗包衣出身,王氏; 根据《会典则例》的记载,“四春娘娘”正式形成于咸丰九年,而此时的懿贵妃虽然生育了皇长子载淳,而且能够“代天子批阅奏章、就政事给予意见”,但历来喜新厌旧、见异思迁的咸丰皇帝已然拥有了“四春之宠”,便也逐渐忽略了懿贵妃。就此来看,“四春娘娘”最起码和懿贵妃有着“夺宠之恨”。 那么等到咸丰皇帝驾崩,懿贵妃成功升级为慈禧太后,并通过发动“辛酉政变”而一跃成为大清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以后,她又会如何对待“四春娘娘”呢? ![]() 结果可能令人想不到,向来睚眦必报的慈禧太后,非但没有报复曾经的“四春娘娘”,反而将4位妃嫔全部尊封为“妃”,让她们都平平安安地活到了光绪朝。其中海棠春——吉贵人,甚至活到了光绪三十一年,60岁才安详离世。 只是,慈禧太后为何善待昔日的夺宠对手呢? 1、“四春娘娘”在咸丰朝的后宫位份只是“贵人”,甚至连高等妃嫔都算不上,如果不是咸丰皇帝驾崩后,慈禧太后将她们统一尊封为“嫔”,她们甚至连在宫中养老的资格都没有。 2、“四春娘娘”,全部为宫女出身,而且外戚家族没有任何势力可言,对于前朝政事也根本起不到任何影响。 3、“四春娘娘”虽然倍得咸丰皇帝恩宠,但均未曾有过生育,身后毫无依仗可言。 也就是说,“四春娘娘”对于慈禧太后而言,形不成任何实际威胁。既然没有威胁,慈禧太后还不如落个善待前朝妃嫔的美名,以维护自身正面形象。 ![]() 更何况,咸丰朝以后的清朝宫廷,真正“优于德,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的是母后皇太后——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在其面前也只能“慑于嫡庶之分,恂恂不敢失礼”。所以,有慈安太后镇着,慈禧太后自然也不敢肆意处置“四春娘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