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在何方 漂泊在外二十多年,结婚后又居住在城市,工作的繁忙,生活的压力,生存的艰难,使我无暇经常回故乡。所以每次回故乡,看到故乡的老房子,看到故乡自己当年栽的树木,看到小时候伴着自己长大的故乡人,我都倍感亲切。每次回到故乡,先到家问候过老父亲后(母亲已去世),我总是不由自主的走出家门,到村里找熟悉的街坊邻居攀谈一会儿,不为别的,只为找一找故乡的感觉,只为听一听熟悉的乡音,只为不想让故乡把我抛弃。 可是,故乡最终还是不留情面的把我这个“不肖子孙”抛弃了,他只认可常回家看看的好孩子,他不管你有何难言的苦衷,他不管你现在是当了大官还是富可敌国,只要你不经常回家看看,他就与你生疏了,他就与你划清了界限,他就与你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每次回到故乡,故乡的少年总会用陌生的眼光看着我,然后好奇的问他的父母:“这个人是这个爷爷家的什么亲戚?”每次我听到这声问候,心中不禁一阵悲凉,顿时有一种苦涩涌上心头。唉!故乡已经不肯接纳我了!我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玩于斯奋斗于斯的故乡,成了走亲戚的人了,真惭愧呀!真难受呀!每当这时,我就不由的想起唐朝诗人贺知章写的那首《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对诗中表达的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感慨有了真真切切的体会。 我的故乡在逐步沦陷,那我的下一代——儿子的故乡呢?他的故乡今又在何方呢?他的故乡为何也消逝了呢? 儿子生在城市长在城市,求学还在城市,但是住在城市的小区里,除了认识小区里住在同一个单元里的不多的几户人家,其他的就是“无缘对面不相识”了,这岂能算是儿子的故乡?为了让儿子拥有自己的故乡,每次回老家,我总不忘带着他同去,他在车上眉飞色舞的对我说:“老爸,咱这是回老家串亲戚,看爷爷去的吧?”我听后,又是一阵悲凉,又是长久的沉默……看来我的逐渐沦陷的故乡对于儿子而言,仅仅是老家而已!带着儿子回到故乡后,故乡的大人小孩大都不认识儿子,偶尔有几个和我年纪差不多的认识儿子的,问儿子:“来看你爷爷来了,给你爷爷买来什么好吃的。”儿子礼貌地回答后,便一溜烟向他爷爷家跑去;因为,儿子不认识这些本家的大爷大娘叔叔婶婶们。我试图让儿子在家和他爷爷小住几天,培养一下他与家乡人之间的感情,让他找找故乡的感觉。可是,一则因为儿子在城市节假日还上着延时课,空闲的时间不多;二则他没有在家住惯,怎么吵他也不愿意在家住,只好作罢。唉!这个我儿子陌生的老家,这个我逐步沦陷的故乡,又岂能算是儿子的故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定居到城市,越来越多的人从贫穷到富有,越来越多的人的故乡消逝了,我不知道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一种悲哀。《边城》的作者沈从文曾说过:“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现在看来,士兵只有战死在沙场了,因为他已经没有故乡可回了。 我的故乡在沦陷,是因为我是故乡的“不肖子孙”;可是,我的下一代,他们的故乡今又在何方呢?他们的故乡为何也消逝了呢?谁能告诉我? ![]() 图片/网络 ![]() 作者简介 汤国平,笔名过客,河南省安阳市柏庄镇第二初级中学教师,在市级报纸发表文章若干篇,最近两年在“学习强国”发表文章8篇,其中散文《寂寞的露天电影》获中宣部三等奖。性喜安静,不慕荣利,爱听音乐。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