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间出斜拱是现存北宋最早的实例-南吉祥寺中殿(宋-清.国4)

 古建秦 2023-09-12

图片

南吉祥寺山门

        南吉祥寺位于陵川城西17公里的礼义镇平川村。原名吉祥院,据《吉祥院碑文并序》碑载,唐贞观年间奉敕修建。该寺原在平川的宋家川,宋淳化三年(993)敕赐院额,宋天圣八年(1030)迁至今址。元至元六年(1269)和至治三年(1323)都进行过重修,明、清两代均有增建和补葺。寺院坐北朝南,二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山门、中殿、后殿,东西两侧分布钟楼、鼓楼、东西配殿等。现存建筑中殿为宋代遗构,后殿为元、山门为明,其余为清时所建。寺内还保存有宋、元碑各1通。

图片

第四批国家级文保单位

        南吉祥寺的中殿非常有特点。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座落在80厘米高的石基之上,屋顶琉璃脊饰齐全。檐下斗栱:一周共20朵,柱头斗拱单抄单下昂五铺作,昂形耍头,都是批竹真昂,偷心造;补间斗栱各一朵,均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并出45度斜栱;转角斗拱也是单抄单昂五铺作,单由昂偷心造。泥道拱一拱托三枋,梁架压在铺作层最上端,结构为六椽栿通搭前后檐用二柱。柱头卷杀圆缓,普拍枋四角出头,侧脚生起明显。明间前后设隔扇门,次间置窗,屋顶高大厚重,出檐深远。

图片

南吉祥寺中殿

图片中殿转角舖作

图片

中殿次间柱头及补间舖作

图片
六椽栿梁头
     下面重点讨论南吉祥寺中殿,其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单檐九脊顶两山出际外沿已经超出山墙

        按现在的话就是,没有做“收山”处理。“收山”是清式的叫法,是专门针对歇山屋顶的处理手法,宋式怎么叫并没有查到,只记得法式中讲到“出际”,也提到几椽屋相应出际的尺寸,但出际后外沿保持到什么位置未知。以山西最常见的三间小殿为例,按一般规律宋式建筑,在次间中部左右开始“出际”。出际后的外檐一般不会超出山墙外墙面。而清代为了不使屋顶过于庞大,硬性规定收山尺度为一个柱径(约为30厘米左右)。仔细观察中殿的内外结构,发现整座大殿山花部分外沿与下面的山墙在一条垂直线上。按现代的说法是,就是没有做“收山”处理。此种情况在早期建筑中较为少见,容易造成屋顶过于庞大,头重脚轻的感觉。从早期到清代,历代的歇山收山的尺度大体上有这样一个规律,由大变小的,相应正脊的尺度由短变长,上悬山顶部分由小变大。如五台唐代的南禅寺大殿歇山山面收进131厘米,正定宋代龙兴寺转轮藏殿收进89厘米,元代芮城永乐宫纯阳殿收进39.5厘米,北京明代智化寺收进42厘米,清代规定收山距离为一檩径。这是一般的规律,但是中殿像是一个特例,不但没作收山处理反而比山墙还凸出了似的。

图片
图片
从这张俯拍图也能看出屋顶过于庞大,而一圈披厦的出檐反而窄小了(此图来自网络)

图片南吉祥中殿的屋顶

        根据对大殿的仔细观察,究其原因,上面山面的位置是由系头栿的位置决定了,而系头栿位置又与其和下平槫形成的交圈有关。交圈又与梁架结构有关,环环相扣。下面看一下中殿的结构,大殿面阔三间,若按前后撩风槫间距算进深为六椽,要按前后檐柱间距算,实为进深四椽前后又多出半椽。就是这个多出的半椽,决定了系头栿的位置。多出半椽位置的下平槫与系头栿构成交圈,来安装歇山顶最下边的一圈披檐。这样一来,系头栿的位置也就在离两山半个椽子的距离之上建立歇山山架,最后再加上山花出际等,正好就没有收山的余地了。相关例子是,郭家庄崇明寺也是进深只多出这一点儿椽子,造成屋顶庞大,无法收山的案例。

图片梁架结构,面阔三间,进深实际只有四椽+两边多出的椽头

图片这样使得下平槫和系头栿都很靠边,有平棋枋遮挡,图中标出关键点的位置。这个下平槫离檐柱线只有很近的距离,也造成系头栿的位置随着也很靠外

图片崇明寺下平槫与檐柱很近也造成系头栿安装靠近山面这才是使屋顶过于庞大的真正原因(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

崇明寺山花突出山墙有些头重脚轻(图片来自网络)

(二)补间铺作出斜拱是现存北宋最早的实例

        宋代建筑用斜拱我国现存仅有三例,山西两例河北一例,南吉祥寺中殿(1030)、小会岭二仙庙正殿(1068)和正定隆兴寺摩尼殿(1052)。以前一直认为斜拱源自辽构,南吉祥寺中殿的发现改变了这一认知。

图片
中殿明间出斜拱

        中殿补间铺作均用双抄五铺作斜拱,但是略有区别。前后左右四面明间正中出一朵45度偷心斜拱,两跳之上为鸳鸯交首连拱做令拱,令拱抹斜,耍头正中蚂蚱头两侧批竹昂平出。前后次间斜拱较特殊,是在第一跳华拱头上出斜拱,此种情况在以后的建筑中往往是为了节省空间而为之,在此处我想可能是为了突出当心间的主要位置而这么做的。

图片

次间在第一跳华拱头上出斜拱

        这一中殿斜拱真没少使用。再看室内的里转情况,除了保留有与外转位置对应一样的斜拱外,两山柱头也在一跳华拱之上出了斜拱,这样做可能是为了在转角里转处能够左右对称。还有与外转不同的是,令拱统一由罗汉枋隐刻将每朵连在一起,所有耍头均做成出跳华拱,共同承载平棋枋,为上面的天花板安装做准备。

图片

侧山斗拱柱头未出斜拱

图片
侧山里转斗拱柱头舖作变成了斜拱

图片

是为了角部左右对称设计真周到

图片

明间正中里转斜拱基本不变只是耍头改成了跳头承载平棋枋

(三)室内准备安装平棋天花

        梁架结构,六椽栿通搭,实际室内只有四椽加前后半椽的跨度。紧贴梁栿下面各增加了一条两材左右的附加梁以弥补跨度大的缺陷。此梁跨接于里转铺作的跳头之上,相当于为主梁增加了个明栿,两端正好与平棋枋相交,对平棋安装起到了重要作用。

图片

附加梁近景

图片
附加梁只搭在舖作跳头上
图片

下平槫已经离檐柱很近了

图片

顶部梁架安装装饰简单像是后期修葺做了简化

       再看顶部梁栿情况,梁栿上立两个四方蜀柱承平梁,蜀柱下不设稳柱合踏,两端无斜撑,两蜀柱上直接立平梁,平梁上合踏稳侏儒柱大斗、丁华抹阂拱、叉手稳脊槫。仔细看梁架,像是没有多少装饰性的细加工。如,无斜撑,无稳柱合踏,蜀柱之上无大斗和令拱,襻间做法简单到只用串和替木。这是否就是所谓的草架做法呀!

图片

顶部平棋天花像是半途而废

        再看平棋,材料很新,框架搭好没有安装天花板,又像是半途而废没有完工,有些不可思议。

图片框架已搭好材料油漆很新

        总之,南吉祥寺中殿细品起来确实很特别。内外斗拱加工精细,内外有别,摆放考究,梁栿加工平直,像是室内特意为安装平棋准备的。前后丁栿外边缘承接系头栿上呈歇山山架。但是还有很多疑点,比如,梁架像是在后代改造过,像举折高度,蜀柱形制,还有那个没有完工的半新不旧的平棋,都像是某个时期后的作品。谁能给个解释呢!

图片这是南吉祥山门外左前方的清代济渎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