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陈赓接到刘伯承命令,要在神头岭给日军一个“惊喜”,谁知实地考察后,却发现神头岭不太适合打伏击。 1938年3月初,八路军129师的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委邓小平来到了386旅。 刘伯承给陈赓下了一个命令,要他在邯长公路上的黎城、涉县、潞城之间设伏,给日军一个教训。根据情报,邯长公路是日军重要的运输线,黎城是日军在这条线上兵站集结要地,有200多名日军;黎城以东的涉县有400多名日军;黎城西南的潞城有2000多名日军骑兵。 接到命令后,386旅马上开了一次会议,与会的众人很快确定好了伏击地点:神头岭。 从地图上看,神头岭位于潞城东北12公里处,那里有一条山壑,公路正从壑底通过,公路两边山势陡险,非常适合打伏击。 大家议论了一阵,最后都看向了陈赓,却见陈赓抬头问道:“神头岭的地形谁看过?” 会场一阵沉默。因为时间紧迫,大家都没有看过神头岭的地形。陈赓笑道:“这不是纸上谈兵吗?师长经常说,'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靠国民党的老地图吃饭,是要饿肚子的啊。我看,会先开到这里,我们先去看看地形好不好?”大家都没有意见。 于是,在派出侦察警戒小组后,386旅旅部十几人立即跨上马,随陈赓前往神头岭。 到了神头岭,看了地形,众人大吃一惊,因为实际地形跟地图上标记的完全不一样,公路根本不在山沟里,而是铺在一条几公里长的光秃秃的山梁上。公路两边的地形只比公路稍微高一点,但没有隐蔽物,只有紧贴着公路的路边有过去国民党军修筑的一些工事。山梁北部是一条大山沟,山沟对面是申家山。 显然,这样的地形是不适合打伏击的,因为部队不好藏,也不好展开,搞不好还会让自己陷入困境。十几个人一时之间都愣住了。 陈赓笑着对大家说:“怎么样,这一趟没有白跑吧?粗枝大叶是要害死人的。” 回到旅部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忍不住骂起了国民党的地图来,随后又开始分析在哪里打伏击比较好。有的主张在这里打,有的主张在那里打,种种分析,各有利弊。 讨论了许久也没有答案,旅长陈赓一直在仔细听着大家的发言,一直等讨论声结束,陈赓才开口:“我看,还是在神头岭打吧。” “神头岭?”众人不解。 “是的,神头岭。”见众人有点惊异,陈赓开口解释道:“看问题要从全面看,不能只看一面,对不对?”陈赓走到地图前:“不要一说伏击就想着深沟陡崖,天下哪里有那么多的深沟陡崖?没有它,仗就不打了?” 陈赓分析说,正常来说,神头岭的地形确实不适合打伏击,但在此设伏,却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正因为地形不险要,日军必然会麻痹,而且国民党修筑的那些工事距离公路不过百来米,最近的只有20来米,日军早已经司空见惯了。因此,如果我们把部队隐藏在这里工事里面,伪装好,敌人是很难发现的。 “山梁狭窄,兵力确实不容易展开,但日军更难展开。”说到这,陈赓把手在两张桌子上一架,问道:“独木桥上打架,对谁有利呢?” 771团团长徐琛吉笑道:“我看谁先下手谁占便宜。”“对。只要我们做到突然,这不利的条件就只对敌人不利而对我们有利了。”经过陈赓的解释,大家都赞成在神头岭设伏。 1938年3月16日凌晨,八路军769团1营突然袭入黎城,摆出要攻城的架势,与日军激战,并一举攻入城中,消灭了近百名日军。 涉县日军闻讯连忙出动数百人驰援黎城,但在途中遭到769团主力伏击,回窜涉县。 潞城日军连忙派第16师团和第108师团各一部共1500人向黎城增援。16日上午9时左右,驰援的日军完全进入八路军伏击圈,埋伏于神头岭北侧的771团从正面出击,埋伏于公路西侧的772团和东侧的补充团实施夹击。 日军被突如其来的袭击打得措手不及,顿时陷入混乱,而且由于神头岭地形狭窄,日军的兵力和火力很难展开,绝大部分日军都成了八路军的刀下鬼。谁知这时却出现了一个意外,由于日军是被八路军拦腰切断的,残余的敌人大部分都集中在公路东西两头。 东头的日军肯定是插翅难逃的,因为771团早有防备。但西头有三百多名日军却乘隙占领了神头村,企图依靠房屋、窑洞固守待援。陈赓见状,立即加大兵力围歼这股日军。 下午14时左右,日军100余人乘坐7辆汽车前来援救,被772团7连、8连的英雄们打退。 激战至下午16时,神头岭伏击战胜利结束。 此战,八路军129师386旅以伤亡240余人的代价取得神头岭伏击战的胜利,毙伤日军多达1500余人,俘虏日军8人,缴获马匹600余匹,各种枪支550余支以及其他军用物资一大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