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宛城区代区长郭炜:五大证据链彰显“范蠡故里在宛城”

 灵山白水 2023-09-12

在9月10举行的中国·南阳宛城范蠡文化学术座谈会上,宛城区人民政府代区长郭炜向与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宋镇豪,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官长为等20多位与会专家汇报了,'范蠡故里'在宛城的“五大证据”。

宛城区代区长郭炜:五大证据链彰显“范蠡故里在宛城”

郭炜说,宛城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辈出,商圣范蠡就出生在这里。范蠡一生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很多,但是,范蠡故里只有南阳宛城这一个地方。两千五百多年来,范蠡文化在故里源远流长,经久不息,“五大证据”形成链条并环环相扣,充分说明了“范蠡故里在宛城”的这一历史事实。

一、史书记载一脉相承。《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有六种典籍在多处说:'范蠡,楚宛三户人'。最早的《越绝书》载'范蠡始居楚,生于宛'。《吴越春秋》云:'大夫种姓文名种,字子禽,荆平王时为宛令,之三户里,三谒范蠡。'《会稽典录》生动地记述了文种的两次走访。'文种驾车而往,蠡避之。后知种之必来谒,谓兄嫂曰:'今日有客,愿假衣冠。'有顷种至,抵掌而谈,旁人观者耸听之矣'。从以上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文种'三谒范蠡'是先于三国时刘备三顾诸葛亮的'草庐对','有顷种至'说明当时的文种从宛邑到范蠡居住的三户里距离很近,既显示出文种与范蠡一见如故、志同道合,也说明范蠡的故里三户里就在宛城。

二、地方志书记载五百年不断。明清一直到现代,明嘉靖《河南通志》、清顺治、康熙、雍正年间的《河南通志》、明嘉靖年间的《南阳府志》、明万历年间的《兖州府志》,清康熙、光绪年间的《南阳县志》,新中国成立后的《南阳地区志》《南阳县志》均载:春秋宛县南三户里,又名'囊''五户',是范蠡故里。'春秋宛县南三户里'这句话说明范蠡故里就在宛城区境内。

三、地理书、文学书、工具书的相互印证。《水经注》卷三十一《清水》载:'宛城南三十里,有一城,甚卑小,相承名三公城……城侧有范蠡祠。蠡,宛人,祠即故宅也。'郦道元在北魏孝明帝五年(公元524年)曾任河南尹,他言之凿凿地认为:范蠡宛县人,宛城南30里就是他的故里。

大诗人李白在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春,经南阳所作《南都行》赞道:'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闤。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生性高傲的诗仙把南都刘秀、范蠡、百里奚称为高不可攀的英雄豪杰。

明代大文学家'公安派'领袖袁氏兄弟于1610年经过南阳时,袁宏道著的《宏道日记》、袁中道著的《游居柿录》中都分别写道:'从临水驿(今宛城区瓦店)发,过光武故里(白水村,今瓦店八里铺),经范蠡乡(今瓦店界中),宛三户也。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时任南阳知府的清代大儒叶佩莎写过一首七律诗《界冢范蠡庙》,诗曰:'涅阳古道没沙墟,界冢何年少伯庐。故国久辞三户远,扁舟长向五湖疏。风流今古吴宫怨,霸气春秋越绝书。总为楚材能雪耻,寒潮不必怨灵胥。'李白、袁宏道、袁中道、叶佩莎的作品都说明范蠡故里三户在南阳的宛城区。

1980年8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第574页范蠡词条里注释: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县)人。1984年7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历史分册》(中国古代史)第227页注:范蠡,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

1994年11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235页注:范蠡,中国春秋末年军事谋略家、政治家,生卒年月不详。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以上地理书、文学作品、工具书上下1500年,范蠡故里文化在宛城相互印证、脉络清晰、经久不衰。

四、祠庙两千年屡毁屡建。按照记载,宛城南纪念范蠡的祠、庙最晚建于汉代。王国维的《水经注校》卷31《清水》篇说得清楚:'后汉末范曾,字子闵,为大将军司马,讨黄巾贼至此祠(宛城南三十里处),为蠡立碑,文勒可寻。夏侯湛之为南阳,又为立庙焉……'这不仅说清了范蠡祠的具体方位,还说清了范蠡祠存在的时间以及后人多次修葺的经过。

在东汉初,这里就有座纪念范蠡的'三公城',只有范蠡曾位列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东汉的二十八宿之首邓禹(公元元年﹣公元58年),家在新野,曾在这里宴请过宾客。敬仰范蠡的后汉将军范曾,于公元184年与黄巾军交战时,到范蠡墓前祭拜,又为其立碑。

晋代夏侯湛约在公元305年做南阳相时,又为其盖了庙。但直到公元6世纪,郦道元考证《水经》勘淯水时,还能看到碑刻。明成化年间《河南县志》记载:'范大夫庙,在南阳县南30里,祀越大夫范蠡'。

公元1693年《清康熙三十二年南阳县城图》在县城南约40里处,显示范蠡庙一座。2019年宛城区以修复古村落为由,再建范蠡祠。2000多年来,故里人为纪念先贤范蠡,祠、庙代代相传,绵延不断,充分说明,范蠡故里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坚韧的凝聚力,它不只是一个文化符号,也是一种历久弥新的文化魅力与传承力量。

五、实物与传说相得益彰。1971年原南阳县瓦店镇界中村孙氏家族墓园,出土一尊《孙喜公墓志铭》,铭文在对其生平事迹介绍中,4次提到范蠡的名字,称:'世居于郡之南界冢镇,古称范蠡之乡焉'。铭文是明万历二十六年(1599年)曾任清吏司主事的进士朱浩撰文。

1995年5月,又在该村孙道奎家发现一方高43厘米,宽80厘米,厚15厘米的石额,刻有'古范蠡鄉'四个隶书大字,落款为'大清乾隆二十七季桂月立',即1763年8月。据乡人口传:这是界中镇6个寨门上9块匾额之一,镶嵌于南门外侧上方。也有当地民谣曰:'川林巍巍,清水泱泱,唯我家园,范蠡故乡'。

更为奇妙的是,据说在该村东南约一公里处有一座范蠡、西施坟,每年清明有不少范氏后人去扫墓,邓州老越调剧团每年开春演第一场戏常先到西施坟墓祭拜,他们认为越调是越国戏,是由西施随范蠡带到南阳的,因此西施是越调戏的祖先。可见范蠡故里文化已成为宛城人骨子里的传承基因,是铭刻于心的历史印记。

宛城区代区长郭炜:五大证据链彰显“范蠡故里在宛城”

郭炜的汇报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宋镇豪等与会专家的普遍认可。宋镇豪说,范蠡故里在历史上没有争论,早有定论,就在南阳宛城。同时他还现场题字,进一步强调“范蠡故里为南阳宛城”。

(大河新媒 郭启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