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最后的摄政王,28岁就“退休”,晚年为何以90万斤小米卖王府

 四季视野 2023-09-12 发布于北京

1908年11月15日,73岁的慈禧太后在仪鸾殿去世。就在前一天,年仅37岁的光绪突然暴毙,坊间传闻是慈禧命人把他毒害了。

慈禧在临终前,将三岁的溥仪立为皇储,并指定由他的父亲载沣临朝摄政。在此后的3年中,载沣在名义上成为了清朝的实际掌控者,可背后却深受隆裕太后的掣肘。

身为满清最后一位摄政王,载沣在刚任职期间,内心中也曾涌起过惊涛骇浪,可最终理想却不得不败给现实。

1911年12月6日,年仅28岁的载沣迫于形势压力,向隆裕太后呈上了一封奏折,希望辞去摄政王爵位。获准之后,载沣仿佛卸下了一身沉重的枷锁,他要活出个真我!

无官一身轻的载沣,兴高采烈地回到了家中,见到妻子说的第一句话就说:“从今儿起,我就天天在家抱孩子玩喽!”

载沣不顾一脸诧异的妻子,从她手中接过孩子一路跑向了后花园。自打载沣当上所谓的摄政王之后,妻子好久没见过载沣的脸上露出过笑容了。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和年幼的溥仪,在满清旧臣袁世凯的逼迫下,不得不签下了退位诏书。至此,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被彻底丢进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纵观清朝296年的王朝史中,一共就出现过两位摄政王。一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睿亲王多尔衮,在他的率领下,清军铁骑踏破大明山河,奠定了清朝近300年的基业。

另一位,就是清朝最后一任摄政王载沣,他是光绪的弟弟、溥仪的亲爹。相比于多尔衮而言,无论是气度还是能力,载沣都远远不及自己的先祖,最终在他辞位几个月后,清朝就覆亡了。

很多历史学家对这个现象都倍感兴趣,甚至有人认为清朝“兴于摄政王,亦亡于摄政王”,这就是清朝不可逃避的历史宿命。

就算清朝已经亡了,不过按照当时民国和清朝签订的协议,财政部每年都要拿出一大笔资金,专供清皇室成员生活用度。

期间,包括隆裕、溥仪、载沣在内的,所有清朝皇室遗老遗少,都能享受到民国为其提供的生活费,并且古人私产也受到了很好的保护。

起初,在民国优待条件的供给之下,八旗子弟的生活水平仍和从前一样,并没有受到较大的冲击。载沣凭借殷实的家底儿,就算不上班也能每天吃香的喝辣的。

闲来无事的时候,载沣会把大把时间都花在看书上,有时候吃过早饭他就进书房了,一直到傍晚时分,才会因为肚饿难忍而走出书房。

在“无案牍之劳形”的日子里,载沣潜心阅读了大量历史类的书籍,每天都会如约写读书笔记和日记,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晚年。

载沣的日记后来留存于世,很多人都是通过阅读他的日记,才对清朝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尤其是对晚清时期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

除此之外,载沣还是一个天文爱好者,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期间,很多清朝皇室成员,都率先接触到了西洋文化,载沣只是其中之一。

载沣的阅读书目中,可谓“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即便他并不是科学家,可是单凭他对科学的热爱来看,就足以证明他是一个有长远目光的人。

他的家里除了摆满了各种书籍之外,乍一看还特别像一个小型天文博物馆,除了大家熟知的天文望远镜、地球仪之外,还有一个微缩的星球仪。

据说,载沣平时特别关注天文变化,一旦遇到日食或月食等天文奇观,他就会兴奋的大喊大叫,并让孩子们过来一同观看。

不过载沣的平静生活,很快就被冯玉祥打破了。1924年,冯玉祥率军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此后,有关清室的优待条件也都一并取消了。

载沣为了生活,不得不变卖祖产,小到文玩字画、大到田地房产,为了养活一家老小,把家里能卖的几乎全都卖了。

1928年,在溥仪的邀请下,载沣携家眷前往天津隐居。为了不引起邻里街坊的注意,他还将自己和孩子们的姓都改了。

后来,溥仪投靠了日本人,载沣专程赶往长春劝告溥仪,一定要离日本人远一点,可是溥仪非但不听还要将他拉下水。幸亏载淳以绝食相要挟,才得以返回天津。

1939年,天津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载沣一家受灾极为严重,无奈之下只能返回北京。他将王府的花园内办起了小学,一大家子上齐上阵,让普通家庭的孩子都能有书可读。

1950年,载沣已经从旧社会的摄政王,变成了一位心系教育的大教育家。当国家在为国立高级工业学校选址而发愁时,载沣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他要把王府变成大学。

按照当时的市价来计算,一座规模如此庞大的王府,最终竟以90万斤小米的价格出售了。可以说,载沣虽然曾经为高高在上的“皇亲国戚”,可他却有着广阔的胸襟。

从摄政王到普通老百姓的转变,不管放在谁的身上都要适量一段时间,可是载沣却堪称一个奇人。他不仅能够积极融入社会,还能积极转变思想,最终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的人生简直太励志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