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城庶民旧事儿之——童年家居(一)

 新用户2420aRkV 2023-09-12

虽说是九都屏山人,但县城对我来说,却是真正的家乡。我生于斯,长于斯,如今又颐养于斯,所以称之家乡应是名正言顺的哟。我比共和国小一岁,近七十年的县城生活,使我几乎熟悉它的每一方寸。对县城的认知,是从刚刚记事开始的。

童年的生活是艰辛困苦,早年我们家在城里居无定所。前些天与九八高龄的老母闲聊,她搬起手指数道:“我们在城里住过十多个地方呢!”

真的有那么多吗?我寻思着拉开记忆抽屉,悄悄去寻觅一些过去的印迹。童年时,我们家确实是几乎住遍了整个县城。当然,那时的县城是不大的,东西南北不足两里地,总共就四五条铺着麻石板的窄窄小街,横七竖八的十几条叫得出名的弯弯小巷,再加上一条横贯县城的水沟。曾有人戏言:一泡尿可以从北街口冲到北门桥,一个轱辘可以从县背岭滚到观音堂,这大概就是县城东西南北之距离了。

(一)

40年代末,我还没有出世,父亲在县城谋事,便全家从屏山村带到县街,在城外麻田街租房子住下。事过近70年,母亲已记不清具体是哪地点、哪幢房子了,只说那几年我们家在麻田街住过两处地方,一是在江家厅厦隔壁,一是与汪澜先生(民国时期,黟县少数西医之一,曾在麻田街开设“汪澜诊所”)同屋邻居。从屏山进县街,又为何住在麻田,其中似乎有投亲靠友的意思。

我有个姑婆,嫁在麻田江家,房子就是她张罗的。现在我还模糊地记得,除了姑婆,还有个伯余叔叔,幼时我们两家还有来往。长大后,社会环境的变故,再又随着姑婆和叔叔的作古,渐渐也就陌生了。

建国初,父亲在北街开了一爿百货小店。县城街道两侧的房屋一般都是二层楼房,且多前店后坊,于是全家也就从麻田迁到了北街。店经营日用百货前面开店,后面住家,楼上放货。随着新中国满周岁,我也就在店的后屋呱呱落地。60年代,我和母亲路过这里,她指着小店对我说:“你是在这店的后面房出生的。”店面不大,最多不过五米开间,店里壁有一小门,一直通向里间。

店的左边是“水龙屋”。这也是一家铺面,是专供消防人员值班、存放消防器材,水枪、水龙等,故民间称之“水龙屋”,民国时曾是由县城商店店员组成的义务“水龙会”,似乎等同现代的消防大队。水龙者,救火用的引水工具,称手摇水龙车;木制红色,方柜式,下有四铁轮,两侧铁把手靠人力上下挤压而汲水灭火。70年代以前,县城中的几次火灾的主要灭火工具。

店的右侧是一截小短巷,只通一户人家。所谓短巷,其实就是这户人家的门前微型庭院:小圆门洞,小圆石墩,细高的青石花台上点缀着数盆小花草等。这里与巷外的闹市形成很大反差,可谓是闹中取静。这里是同族宗亲舒碧霞家,清幽的环境自然孕育了她那淑女气质,后来成全了剧作家治淮兄的幸福。

父亲不善于经营,店只开两年,还没来得及赶上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便关门大吉了。1952年,受邀到私立“环山小学”(1953年,改为“北门小学”)当了名小学老师,随即我们家也就搬到了学校隔壁,住到了西街“名贤里”的一幢三间民居内。偌大的三间屋住了两户人家,一户是我们,另一家是余文旭家。文旭伯伯家有四口人,除了招英妈妈,还有一儿一女,即余槐子、余福华(小名“囡”)。

童年的记忆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我们住的房子虽然是普通三间,但天井宽大,室内便自然显得宽敞明亮。厅堂后面有便厅,穿过便厅左侧是厨房,挺大,有后门通往外面,沿一条石板小路可以直达一座偌大的祠堂——余氏“种德堂”。正厅天井下有门,门外是庭院。院中一棵枇杷,一株石榴。沉甸甸的鲜黄枇杷果,火辣辣的彤红石榴花,成了我最鲜活的记忆,至今难忘。

在这里,有趣的事很多,只是正处幼稚期,所有的记忆都是片段性的画面。

出了门是一条小弄,向右拐,不出二十步便到西街向左拐,走上四十步,可从侧门来到环山小学。这是个大祠堂,是名贤里环山余氏宗祠“种德堂”。模糊的印象中,我曾随父亲住过享堂的侧房里。硕大门楼、粗犷柱、高敞卷棚,是我最深刻的记忆。祠堂右后方还有一系列附属建筑依山坡而建,位置很高,建筑很古,登上二楼几乎能俯瞰大半个县城。这里也许就是元末明初余氏先祖余荫甫所构建的著名“环山楼”、“一经堂”。

后人曾写《余氏环山楼记》,其曰:“黟邑据多山之胜,而斯楼又尽得夫环山之胜者也。宜其子之处于斯,玩心高明,放志幽渺,穷温柔敦厚之旨,验化育流行之机。”可惜这些也是如同县城其他众多恢宏古建筑一般,如今已荡然无存。

(二)

1955年,北门小学并入碧阳小学,父亲也随之进入碧阳任教。父亲住校,我们家也从西街名贤里搬到了小学南大门的东侧。这里面对县学山,小时竟称之为“焰火山”,谐音误也;西邻莲花塘,时为县城最大的人工池塘。在这里,感到最不愉快的是与泰宣公作同屋邻居屋里。

泰宣公,一个白胡子老头,细高个儿,长驴脸,鹰爪鼻,一望去,就让人不舒服,再加上他不苟言笑,我就更不愿意接近他了。别的已经模糊,唯一能记得的是他是一个人生独居,很爱干净,白色的绸子衣服衬着他那长长的银须,今天想来,到有些仙风道骨的韵味

房子依旧是三间样式的民居,虽然比西街的房屋老旧,但地坪颇高,需上三级台阶才进得屋里,故而屋内显得难得的干爽虽然没有庭院,但一打开大门,西南便是面临莲花塘。莲花塘,好大一个园林景观,足让你欣赏个够。平展如绸的清粼粼水面,铺就莲荷四周以绿垂柳、青石围之前有高低如案的县学山、粉墙黛瓦的二陆齐名映衬,后有明清时县儒学的明伦堂、大成殿等文物古迹参照。从古邑图看,所谓莲花塘其实就是县儒学明伦堂、大成殿的泮池。

至今来,偌大一处县城美景竟毁于近来四十多年,更不该的是莲花塘竟为了小学体育课而残忍地将她填平,使之成为一块毫无生气的城中荒地。记得当年六年级的语文胡兴田老师,曾带我们在这里吟诵朱熹的“半亩方田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诗句,其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这是一方千年古池塘,伴随着它是县儒学的建设。据考,宋“淳熙十六年己酉,知县叶崧、县尉鲍叔修。庆元初,主簿袁孚重建大成殿。嘉定八年乙亥,县尉张树介修。端平初,知县舒泳之重建三门,置文公祠于门内,并修讲堂、殿宇,建明伦坊,籍绝户田二十亩于学,以养士。”那时起,泮池就已存在。

“正统六年辛酉,知县胡辰拱买民田以广西斋,又于学前山麓穿井,以供祀事。作神主,绘神像,改泮池,作石桥,筑甬道于棂星门之内外,劖石于明伦堂,为科贡题名。”

清嘉庆《黟县志》载:“池在戟门外,跨以石桥,环以石栏。又,有明堂池在棂星门外,池南为案山,山平如案,环绕于池。邑人士以明堂狭隘,案山杂以民居,无以展尊崇而兴多士。嘉庆三年,知县邹杰劝捐民田以广明堂,复劝阖邑捐买民居及地以平案山,而规模视前,较为闳敞矣。”

在莲花塘居住了近一年,不知什么原因,家又搬了。也许是奶奶与泰宣公性格不合而产生矛盾也许是泰宣公爱干净、喜清静而厌烦我兄弟三人的邋遢和顽皮邻居不和是很难相处,何况还在同一个屋檐底下。这一搬走就再也没见过泰宣公。上小学时,我们家已经从县城搬了一个圈,住进了桂墩里。那时上学,天天经过莲花塘的泰宣公门前,看到的都是一把铜锁将大门牢牢锁定。再后来,便很少经过;再后来,随着莲花塘的填没,房子也没了,只剩下孤立的大青石门坊和一堵断墙。

(三)

从城南搬到了城东,我们家住进了东街的“周王阁”。

周王阁,即周宣灵王庙,嘉庆《黟县志》载:“周宣灵王庙  一在城东门,为周王阁。”周宣灵王是神,有古书写道:“神名雄,改名缪宣,临安新城太平里人,宋淳熙十五年戊申三月四日生。幼孤,事继母孝,遇仙授以方术。家贫,卖椒以养,会岁疾,食其椒者,病皆已。后自衢归,舟阻鸬鹚滩,闻母讣哀痛,急欲归,破浪而行,为水所没。其尸逆流至衢,识之者出其尸,香闻数十里,众惊为神。就肉身敛布加漆,庙祀于衢城西。端平改元初,请于朝,封为广平侯,屡著灵爽。嘉熙二年,理宗谢后病,众医莫治。有士人自称周某,药之而起,已而不见。淳祐元年,乃进封“护国广平正烈宣灵王”。

搬进“周王阁”之前,这里已经不是庙宇,而是改造成澡堂了。1956年,澡堂迁到了北门桥北首漳河,这里便空了出来,我家便成了第一位住户。

新家处在上东街、下东街、大东门的“Y”形连接点上,二层楼房显得特别宽敞,偌大的澡池已经没水,将木板搭在上面就成了我们的床和桌子。在这里,我最喜欢的就是“上阁”(方言称“楼”为“阁”,楼上有门连着一座跨街阁楼。阁楼的东西侧各有两扇窗户,趴在两边窗户,西面可以望见东街口(与北街交接处)与之遥遥相对的又一座阁楼(张王阁,祭祀张巡;张巡,唐朝中期名臣。睢阳保卫战被俘遇害宣宗大中二年绘像凌烟阁清代从祀历代帝王庙,民间多以建张王庙祀之)向,可以看见东门头的旧城楼和城外的山野风景

阁楼原来是安放周王神位的,做澡堂时摆满了靠椅供客人休息我们搬进来,这里已是空荡荡无一物,于是阁楼便成了我们兄弟玩耍的天地。哥哥残疾不便,父亲给他订阅了不少报刊,如《小朋友》、《儿童时代》、《新少年报》等,这让我沾光了不少,在玩耍的同时接触了它们,无形中奠定了识字基础,这个时候我还没上一年级。

如今,周王阁和东街口跨街阁楼(张王阁)均不复存在东门头也被拆建的面目全非。虽然经过“三小”工程的改造,街面比以往整洁了许多,但那渐行渐远的历史诗韵却再也难以寻觅到

渐渐地,有几户人家先后搬进了周王阁(现在知道房子“公产”)。原来宽敞的空间显得有些拥挤了,特别是那跨界阁楼也住进了一户人家,阁楼也就上不去了。也许奶奶喜欢清静,也许父亲已经预感到不幸将会袭来,我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是搬到了北街的“大馨布店”后屋。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