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乾州蕞娃:也无风雨也无晴——董信义《袁家村》读后感

 W行走在人世间 2023-09-13 发布于陕西

【前言】作者一方面把董信义老师的小说《袁家村》和《天堂》《农民帝国》《秦腔》《带灯》《老堡子》《西堡子》等反映农村、农业、农民的小说进行对比,一方面结合文段对小说自身进行分析,有理有据、客观真实。

也无风雨也无晴

——董信义《袁家村》读后感

乾州蕞娃

(二)董信义《袁家村》

近几年,关于农村题材的小说,我也看过一些,也写过一些读后感。如:

读过王海的《天堂》(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小说描写了70年代末发生在渭北农村的土地改革中的男男女女,爱恨情仇。我写了一篇文章《可歌可泣,可悲可悯,可敬可叹——王海小说〈天堂〉读后感》

看过贾平凹的《秦腔》(作家出版社2008年出版)、《带灯》(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10月)。关于《秦腔》,我读过两边,并将自己当时的读书笔记整理为《〈秦腔〉读书笔记》,这些文字是零散的,只是自己当时读书笔记的抄录。关于《带灯》,我没有专门的文字,只是在随笔《〈我不是潘金莲〉影评》文中,作为引子提到了,大概三五百字,但是表明了我的观点“带灯负责综合治理办公室维稳工作,所以作者围绕她的工作生活,从一个基层女性干部的角度折射出当下中国乡镇正在发生的社会剧变。对于贾平凹的小说,一直是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哗众取宠,浅尝辄止,有人认为他直面现实,深入基层,关注民生,反映民声。

除此之外,我还读过蒋子龙所写的《农民帝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读完之后,写了一篇4000多字的读后感《山的那边是什么?——蒋子龙〈农民帝国〉读后感》从关于蒋子龙的认识、关于《农民帝国》、郭存先及其他三个方面谈自己的感受。

读过鲍永杰的《老堡子》(黄河出版传媒集团 宁夏人民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故事围绕黄土山塬一个叫范堡子的古老村庄展开,讲述了范堡子的历史和现在,及出生、成长于这个地方的范家老少几代的人生故事、悲欢离合及恩怨情仇。看完之后,我写了一篇文章《说不尽的乡情与离愁——关于〈老堡子〉的记忆及其他》。

读过范亚利《西堡子》(太白文艺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作者以朴实的文字、清新的文风,带领读者走进一座城堡,让大家看到了近半个多世纪两个家族、三代人之间的恩怨情仇。看完之后,我写了一篇文章《机关算尽太聪明,是非恩怨从头说——关于〈西堡子〉的故事》

这次读完董信义先生所著的《袁家村》(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太白文艺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我同样也要写文章,表达我个人的观点和认识。

小说以袁家村的发展历程为大背景,虚实结合,描写和反映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农民改变命运,不断奋斗的过程,是一部关乎中国农村农民的命运,关乎中国农村农民城市化进程的历史画卷。

主要人物郭天福与郭裕禄意义相同,他坚信党、坚信社会主义,想让美丽的妻子过上好日子,领导袁家村人开创了幸福生活。袁家村新书记以德才兼备的魄力,打破村队徘徊不前的困境,历经考察、取经、失败、摸索出经验,走出乡村成功发展的新路子。

对于这部小说,我个人认为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中国传统道家化贯穿其中。作者把自己对于袁家村精神的理解,袁家村两代领导人对道教文化的认知融入到作品中。

第一章《心有高山》

(1)村委会主任田德地,对郭怀山说:如果心中有山,人静气闲,遇事三思,大事可成,你付钱给你起名“怀山”是用心良苦。并点拨郭怀山读一读老子的《道德经》(P4 - 5)。此时,袁家村正处于事业发展的低谷,该何去何从,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郭怀山面临着该如何引导村集体完成转型升级的抉择。村主任田德地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2)郭怀山跑到龙脊梁上读《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P18)

这段话翻译为白话文就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看明白了这段话,郭怀山召开了包括村干部和群众代表的村委会,统一了思想认识,明确了目标。

第三章《山水相鸣》

郭怀山来到龙脊梁,他在思考的是《道德经》第十六章中的几句“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P45)这段话的意思是: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外出考察归来,召开村委会,集思广益,确定以关中民俗为突破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表面上看起来,一切事情都非常顺利,但郭怀山却一直在不断的反思自己。

第五章《花开无状》

郭怀山想到了《道德经》第二十章中的话“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P93)这段话的意思是: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纵观《袁家村》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村主任高树这个人对于袁家村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郭怀山的一个优点就是知人善用,充分尊重高树,发挥高树的积极主动性。

《道德经》第十九章中的话“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P104)。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在这一章,田德地提出了儿子田忠伟的事情,老书记郭天福出题烟霞镇文书记来过,这一切看起来好像是无意的,但却都是事物发展中的必然,而如何看待恰如其分地处理这些事情就变得比较微妙。

第七章《自然而然》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圣人抱一”是说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这一原则即前文所说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用这六句古代成语,讲述事物由正面向反面变化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即委曲和保全、弓屈和伸直、不满和盈溢、陈旧和新生、缺少和获得、贪多和迷惑。他用辩证法思想作用观察和处理社会生活的原则,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不争”。“不自检,故明;不自是,故彰 意思是说:不被自己的知见束缚,才能明觉精察,让智慧从心底流淌而出。不自以为是,才能从善如流,彰显盛德。(P162)

郭怀山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是他们获得“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召开集团会议全力以赴筹备2011年工作的时候,是集团的年轻人爱情事业双丰收的时候(郭怀石和莲莲),也是老书记郭天福喝郭怀山喝酒聊天之后。

第八章《翻天覆地》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意思是说不言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天地。“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意思是说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P167)

这是文章中最后一次引用《道德经》,郭天福通过长时间的观察,觉得自己可以放手了。最为奇妙的是,在第九章《梦在飞扬》中,郭怀山对高树说“闲的时候我一直喜欢看《道德经》,看来这《论语》咱也得看看。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暗示,不得而知。

第二,本文的一个特点就是两条线索——老书记郭天福的故事和新书记郭怀山的故事一直在交叉推进。这对比中彰显两代人的不同与相同,变与不变。不变的是带头人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是班子成员(副职,尤其是村主任)的全力以赴、团结协作,变得是社会环境,是物质基础。

第三,文本非常干净,没有任何的暴力色情等不符合社会伦理的社会现象。即使有个别章节确系需要,也是通过极其隐晦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为了表现人物,作者也会为主人公设置一些矛盾冲突,不过大多数切口比较小、冲突比较小,所以表面上看起来是波澜不惊,但实际上认真阅读小说,你会感觉到,这部小说中,无论是郭天福还是郭怀山都是立体化的,而不是扁平的。他们用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以及伦理道德认知压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冲动,维护了自身形象以及家庭生活的完整美好。

第四,小说创作准确的把握了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袁家村的发展变化。社会发展到今天,很多文学家都感觉到虚构文学(小说、戏剧等)创作过程中,正面人物极难塑造,什么好事都很难往他身上写,没有人相信;而反面人物塑造起来却非常容易,什么坏事都往他身边编,没有人不相信。

第五,与小说《天堂》《农民帝国》《秦腔》《老堡子》等作品相比较,作品《袁家村》并未像传统作家那样,侧重表现农业、农村、农民的厚重、苦涩、痛苦,而是重点表现袁家村领导核心的聪明智慧以及集体的团结协作。这样的处理,有利也有弊,利就是有助于删繁就简,表现主题;弊就是作品缺乏沧桑感,显得不厚重。当然,这也就是看你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举两个例子,一是现在很少有人拍出来的照片不修图,不使用美颜。二是,你现在走在街道上,很难看到不好看的女孩子,因为那些不漂亮的女孩子要么通过美容手术改变自己,要么通过服饰、化妆来装扮自己,不管通过怎样的手段,最后的结果就是现在的街道已经是美女如云了。

一个人的成长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一个袁家村的发展进步也是这样,只有胸怀广阔,才能举重若轻,才能闲庭信步,才能“也无风雨也无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