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停停!你这是在汇报些什么东西?”1965年,毛主席在听取卫生部部长钱信忠汇报工作时突然怒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毛主席会如此震怒? 1965年6月26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毛主席面色凝重地听着卫生部部长钱信忠汇报工作,时不时点点头。 汇报进行到医疗资源分配情况时,钱信忠言辞激动:“感谢党中央的关怀,如今城市医院机构完善、设备先进、专家云集,我们已经初步建立起覆盖主要疾病的医疗体系......” “停停停!”毛主席突然站起身,一拍桌子,“你这是在汇报些什么东西?” 钱信忠吓了一跳,汇报資料“啪”地掉在了地上。在场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不敢出声。 “主席,您说的是......”钱信忠知趣地住口。他意识到自己似乎忽视了什么至关重要的问题。 毛主席这时已经在房内踱来踱去。过了好一会,他重重坐回椅子,严肃道:“我问你,如今中国有多少医生?” “据统计,全国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共140万名。”钱信忠老实回答。 “那么,全国有多少农民?” “这个......约5亿农业人口。” “区区10%的医生,要服务90%的人口,你当我痴呆吗?”毛主席抬高了声音,“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是'老爷’的卫生部!去你的医疗体系,农民连医生的影子都见不着!” 钱信忠这才恍然大悟,自己这番城市优势的汇报,在主席眼中无异于浮夸误导。他忙不迭致歉:“主席,我错了!我们一定立即着手解决农村医疗问题。” “农村医疗要覆盖全国5亿农民,你打算怎么做?培养医学专家去乡下?”毛主席反问。 钱信忠沉吟片刻,坦言:“以目前医学教育体系,要培养出大量医学专家服役农村,确实需要很长时间。” “太慢了!”毛主席一拍大腿,“重要的是实际工作经验,不一定非要正规医学教育。你可曾听说,华佗并没有什么学历,他的医术全靠实践!” 钱信忠恍然大悟,兴奋道:“主席英明!我明白了,我们可以选拔优秀农民青年进行简单培训,让他们回乡当'赤脚医生’,解决农村医疗困境!” “对,就是这样!”毛主席眼前一亮,“不要被规矩框死了,我们要活学活用,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自此,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卫生部开始了“赤脚医生”的大规模培养计划。 首批“赤脚医生”学员来自各地贫困农村。他们入选条件很简单——文化程度相当于初中毕业,身体健康,有服务农村群众的愿望。 张猛就是第一批赤脚医生学员之一。原本,他只是一个穷山沟里的孩子,家境贫寒,小学没读完就辍学勤劳。 有一天,村里来了个宣讲员,说国家要选拔年轻人去城里读免费的“赤脚医生培训班”,以后可以回来给乡亲们治病。 张猛听了大为兴奋,决定一试身手。没想到,他通过了层层考核,真的被选拔成为赤脚医生学员,坐上了去北京的火车。 北京,张猛见识到了从未有过的新世界。简单的入学仪式后,培训班正式开始。认真的老师从解剖学讲起,再教授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张 猛发现书本知识并不难学,更重要的是老师传授的实际操作技能。比如处理外伤止血、做简单缝合、拔牙、接生等等。 老师还教他们看病与交流的技巧,要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解释病因,不要故弄玄虚。 培训时光飞逝,转眼就到了毕业的时候。张猛提着简单的药箱,踏上了返回家乡的列车。 回到村子,张猛按照教学老师的指导,先到村委注册报到,然后挨家挨户去看望村民。 一开始,村里人对这个“赤脚医生”颇有疑虑,但张猛耐心解释,逐渐赢得信任。 有了第一位病人后,张猛的名声就传开了。村民有大多数病痛都会首先找他看看,处方药吃不好,也求他开点简单的成药或草药。 张猛任劳任怨,昼夜如一。他确诊疟疾后及时落实防治,村里的疟疾病例明显减少;他看到儿童营养不良,就开展维生素补给,改善食物结构;他发现许多村民患有胃病、关节痛,可能与饮用水不干净有关,于是组织清理村里水源,确保供水卫生。 不到半年时间,张猛就成了乡邻口中的“好大夫”。村民有什么小病小灾,首先想到找他帮忙。张猛很开心,这就是他当初立志要做的事。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都在推行赤脚医生培训计划。短短几年时间,大批赤脚医生涌现,吸收了简单的医学知识,以务实的态度回到农村,真正解决了老百姓的看病难问题。 他们医术水平不算高超,但对缓解农村医药短缺起到了重大作用。更难能可贵的是,赤脚医生契合农民需求,将健康关怀送到千家万户,他们的奉献精神永远值得敬佩。 毛主席的一怒,改变了中国农村医疗命运。我们更要牢记赤脚医生的初心,继续为人民健康而努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