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之行】——游杭州飞来峰

 是无等等1 2023-09-13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以西,地势不高,海拔仅168米,山虽平淡无奇,可却是禅宗五山之首,这里有我国东南最大、最著名的窟龛造像群,雕刻年代大约为五代至元代,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有335尊。其中大肚弥勒造像是国内最早的,其他寺庙中的弥勒佛像大都以此像而来。著名的86版《西游记》电视连续剧其中的《计收猪八戒》就是在这里取的景。在龙泓洞口还有一组宋代雕刻的,由唐代、三国和东汉时期,内容各异的三组“高僧取经”故事造像群。还有一尊不能拜的佛,有“济公床”以及“中国十大名亭”之一的“翠微亭”,此景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飞来峰之名称来由,有两个传说,一说是东晋咸和初年,印度僧人慧理由中原云游入浙至杭州,见有一峰而叹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处飞来?”因此称为飞来峰。还有一说是济公在灵隐寺出家之时,算出将有一座小山峰飞到附近村里,于是他急忙劝说村民们赶快迁走,村民不为所动。济公顺便背起村里正在拜堂的新娘急往村外跑,全村男女老少于是都来追赶济公,这时山峰从远处飞来压在了村子上,村民们由此幸免于难,飞来峰由此得名。“飞来峰石窟造像开凿于唐末,历经五代、宋、元三个造像高潮时期,飞来峰造像有三个全国之最:一是元代造像最多,最集中的一处。二是雕造的对象从过去以佛为主体过渡到以罗汉为主体,是全国石窟中雕造罗汉最多的地方。三是就汉族地区来说,是供奉与西藏喇嘛教有关的佛像最多的地方。”

       这里要专说说元代僧人杨琏真迦。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兵临南宋都城临安城,宋纳降。元朝一直积极推行扶持藏传佛教的政策,出于统治的需要,元代把藏传佛教提升到了极高的地位。在中央设置掌管西藏行政和全国佛教事务的机构总制院(1288年改为宣政院),封八思巴为帝师,由帝师领衔管理。在宗教管理上设置僧佛管理机构并派驻藏传佛教僧人;改宫为寺;刻印经书、开窟造像,为皇室信众祈福。当时八思巴就派其弟子杨琏真迦任元朝江南释教都总统,总管江南佛教事务。杨琏真迦入驻杭州以后,主持了飞来峰的凿龛造佛像工作,所需费用都是以国家财力来进行的,自此以后,全国再无官办的大型开窟造像活动。由于是元人统治,所以飞来峰在造像上采取继承唐宋传统艺术手法的基础上,融入了藏、蒙等少数民族的艺术特色,他还让人按照自己的模样造像一尊,以便让后人世代供奉。但此人在任上对江南地区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欺压百姓侵占田产和美女,鱼肉百姓,据说还“喜与僵尸淫媾”。这样还不够,竟然丧尽病狂的挖掘“宋六陵”,不仅把陵内的奇珍异宝盗窃一空,甚至将宋理宗的头颅割下来,镶银涂漆,做成酒器,进献给国师八思巴,后来宋理宗的头颅被朱元璋找回并重新安葬。他还下令把诸帝骨骸拾来,在临安故宫中筑一高十三丈的白塔压之,名曰“镇本”,以示永远斩断南宋复国的希望和打压江南人民之意。江南人民对之恨之入骨,称之为妖僧。所谓因果轮回,杨琏真迦最终也遭到了报应,后来因为贪腐被元朝处以极刑。还有一种说法是由于他经常掘墓感染了尸毒,最后全身溃烂而亡。杨琏真迦的己身佛像也被人捣毁,并将其头扔进了厕所。现在的佛像是后来重修的,就是想让人们记住这段历史。

       飞来峰景区除了众多的佛像之外,还有一塔名曰“理公塔”,是纪念灵隐寺的开山祖师——印度僧人慧理的,塔为六面七层楼阁式石塔,是杭州现仅存的明塔。还有两个亭。一个名曰“翠微亭”,是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为悼念岳飞而建的。一个名曰“冷泉亭”。关于此亭还有一段佳话。清代著名学者俞樾曾与妻共游灵隐,歇于亭下,看到明代大臣董其昌所撰的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俞妻问俞樾如何作答?俞樾回答:“泉自有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俞妻说,不如直接说“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还有一个幼女的作答更绝:“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问其原因,答曰:“盖泉因禹冷,项王力能拔山兮遂掷其峰”。康熙帝亲题“飞来峰”,乾隆皇帝也多次驾临于此。此峰洞内还有一句话:“人到无求即是佛”令人回味无穷。

       飞来峰景区景色优美,古树参天,历史文物众多,人文底蕴浓厚。不过我对佛像不懂,也仅仅就是走马观花,大多数人去飞来峰其实是奔着灵隐寺去的,而要去灵隐寺必须要买飞来峰的门票,飞来峰45元,灵隐寺30元,捆绑销售,这一点就显得杭州人不厚道了。是以为记。

  

  

  

  

  走进飞来峰。

  

  

  原国家领导人题写的牌匾。

  进入寺区,绿树成荫,遮天蔽日。

  

  

  

  

  来到了玉乳洞。洞内宽阔且较深,四周雕刻了不少佛像,形态各式各样,像高1米有余。不过这些佛像雕刻比较粗糙。能看到不少佛像中间有“重装”的字样。比如“江阴州判官王林贴木儿重装”,这名字估计是元人的。

玉乳洞内的墙壁上刻有一句话:“人到无求即是佛”。

  

  

  来到了青林洞。这就是《西游记》电视剧中计取“猪八戒”的拍摄之地。青林洞口外壁上有“华严三圣”坐像,是青林洞规模最大的造像。

  济公床。在青林洞口。石床应似雕凿而成,嵌入山体,很平坦光滑。长约2.4米,宽约1米有余,上下高约0.5米。石墙壁上有18尊石佛,不过都已缺失头部。传说济公夜间经常出去游荡,因寺门关闭而在此休息。

  古木参天,高大挺拔。

  

  

  

  

  

  

 

  林中有不少佛像,矗立于露天之中。个个高约3米有余,雕刻细腻,形态逼真。

  

  

  来到了一处展厅。

康熙帝题的“飞来峰”、乾隆帝题的“秀拔”、叶之孙题的“来救众生”。

  照片中的佛像。


石佛像。

  

  

  

  理公塔。是存放慧理法师遗骨的灵塔。是一座六面七层楼阁式石塔,高约8米,塔身上雕刻了不少佛像,塔顶为葫芦形。为杭州城现存唯一的明塔。

  理公塔南侧的佛像。被游人摸得浑身锃亮。

  这佛应该是个力士。

  

  

  一线天。山石上刻满了不少佛龛佛像。

  

  

各路神仙形态各具。

  

  

  

 龙泓洞口还有一组宋代的高僧取经故事的造像,由三个不同时代,内容各异的“高僧取经”故事组成。最西边的僧人,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唐玄奘。他双手合十,表情平和又慈悲,造像左上角还有“唐三藏玄奘法师”一行题字。在唐玄奘后方,有三人牵二马作阔步行进状的佛像,这实际上是我国第一位西行求法的僧人朱士行。最东边有两位僧人,是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

来自网络:

朱士行,法号“八戒”,有一种说法是《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原型之一就是朱士行。实际上这个朱士行的真实身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去西域求法的汉族僧人,并取得梵本《大品般若经》,但他直到去世都没有再回到中原。浮雕中的可惜的是,头部皆已残损,没能保留下来。在这组浮雕的朱士行,三国魏高僧(203-282)。法号八戒,祖居颍川(今河南禹州)。魏嘉平二年(250),印度律学沙门昙柯迦罗到洛阳译经,在白马寺设戒坛,朱士行首先登坛受戒,成为我国历史上汉家沙门第一人。魏景元元年(260),从雍州(今长安县西北)出发,越过流沙到于阗国(今新疆和田一带),得到《大品经》梵本。就在那里抄写,共抄写九十章,六十多万字。晋太康三年(282),派弟子弗如檀等,把抄写的经本送回洛阳,自己仍留在于阗,后来在那里去世。

  

  壁上刻字:同治甲子间先君子窣宰是帮森甞侍游来此越二十月三年 光绪戊子孟东奉慈重游灵隐寺老瞿云往往话遗政为之泣然江甯翁长森记。翁长森,江宁人,字铁梅,清末藏书家、农学家。

  

  “洞天胜迹”“知足常乐”  

    

  

  

  一线天。

  

  

  布袋弥勒佛。这是飞来峰造像中最大的佛像龛。其笑容已成为飞来峰之标志。

  

 飞来峰的山石上到处都雕满了佛像。

  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杨琏真迦像。飞来峰里唯一不能拜的像。

    

  

  多宝天王。两柱联:以盲普施众地不二法门;秉教统领诸天大千世界。

  

  

  

  

  

  飞来峰的山石上到处都雕满了佛像。

  开始爬山。

  

  

  

  

  继续各路神仙雕塑。

  

山势不高,坡势较缓,石阶步梯,拾阶而上,不一会就来到了飞来峰顶。

山上大石头,石头山上大。其实就是几块大石头,一个稍高大的石头上竖刻着:“飞来峰顶”四个大字。山顶上的游客倒是不少,留影后下山。

  

 翠微亭。是一座重檐八柱攒尖钢筋混凝土结构亭。这座亭子原是韩世忠为怀念岳飞所建,现亭为民国时期重建。上悬匾额二块:“翠微亭”、“岿存岳峙”。亭的名字取自岳飞的一首诗:“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乘月明归。”

柱联:

飞鹫何来佛国有缘留净土;骑驴且去湖山无恙付斜阳。

孤亭似旧时登临壮士兴怀地;鹫岩标远胜翻动平生万里心。

回钟宕漾融闻性;幽翠玄微印觉心。

路转峰回藏古迹;亭空人往仰前贤。

万壑松风和涧水;千年豪杰壮山丘。

 

  

   岿存:岿然独存。是指经过变故后唯一存在的人或物。岳峙:如高山耸立。赞扬岳飞的气节和功绩。“岿存岳峙”旁有题跋:“翠微亭乃宋韩蕲王所建也,于今七百有余年矣。亭馆坍毁,就其故址重建,庶岿然尚存,与岳庙对峙。西子湖头,双忠宛在,长留古迹于不朽云。丁卯吴兴王震”。

  亭旁边原有石刻:“绍兴十二年,清凉居士韩世忠,因过灵隐登览胜景得旧基,建新亭,榜名翠微,以为游息之所,待好事者。三月五日男彦直书。”

这是韩世忠之子韩彦直十二岁时所题。现已不存。  

  

  

冷泉亭。四面二十柱重檐亭。里里外外挂满了柱联。最里面的一幅联是明代董其昌所撰的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关于此联还有一段佳话。清代著名学者俞樾曾与妻共游灵隐,歇于亭下,看到此联,俞妻问俞樾如何作答?俞樾回答:“泉自有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俞妻说,不如直接说“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还有另外一个人的幼女也有作答:“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盖泉因禹冷,项王力能拔山兮遂掷其峰”。俞樾曾在《春在堂心牍》中记录此事。

最外面的一幅联是:“泉声咽龟石,日色冷青松”。这是唐王维的《过香积寺》诗句: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