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时候为啥好多洪氏家人住深山老林....

 洪氏文化 2023-09-13
这些年跑了不少地理偏远的洪氏老家,例如随州大洪山里的洪家,宿松深山的洪家,皖西南太湖的洪家..........等等

图片 实拍深山老林洪家

     人生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在深山老林读遍天下奇书,还有世界不同语种的佳作,也要上网知晓天下事。但是做到也很难,当你觉得要静下来,你感叹时光匆匆,为何不停留一下,一转眼也就老了,但是庆幸自己提前知晓,于是又有豁然开朗。

 古时候先祖躲避战争种种磨难,迁徙至深山老林,繁衍到我们这一代时,时光也很匆匆,从明朝到现在,才有我们家族这一代人四海四散....

深山无论对于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具有很强的诱惑力。高山流水、树木苍翠、万籁俱静惟泉水淙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饱览群书亦或是身怀绝技的人,感受到瞭扑面而来的惊艳,深山因此成瞭他们眼中的世外桃源。

背靠潜山,一直思考潜山之意,估计是潜在深山之中的人来到这里,是不是这里就是潜山,住在深山里,却不一定与山外边断绝了来往,或者互通信息。

古代的隐士,应该都有足够的学问和经验,要不称不上隐士。隐士的意思就是隐藏起来的高人。

在隐居之前,对天下事就已经很清楚,对其发展趋势也分析得很透彻,一旦有什么变动,多少给点信息,就会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才是隐士的水平,不然的话就称不上隐士。和隐相对的则是显。为什么叫隐士?就是在隐居之前肯定显赫过,要不谁知道他是高人?

如今深山老林也通网络了,信息的传递,信息的渠道在当今社会发展很重要。人数短短几十年,但是信息的存储尤为重要,古时候刻字是刻在石头上,刻在能够保存下来的物质上,而现在信息刻在光盘上,刻在硬盘上。信息的存储还是围绕这个刻字啊。

古人大致分成下面两种情况:

1. 有畅通的信息渠道,很多隐士,虽然居住在深山老林,与世隔绝,但是却有人给他通风报信,能够及时获得重要信息。比如诸葛亮在茅庐时,不但经常有人来拜访,也有自己的信息渠道。

2. 修出了神通的高人,这种人就比较神奇了,比如姜子牙,可以通过夜观天象,寂感神应,或者出元神等方式,尽知天下事。

王阳明当年也修出了预知未来的神通。在领兵征战时战无不胜,不能说没有神通的帮助,只是王阳明不想说出来而已,因为他要传播儒学,所以故意压制佛道神通。

而现在不同,有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畅通的网络,同时具有分辨时间的能力。

自古至今,都有一种人,他们明明很想被人赏识,为人所用,却表现出一副不求名利,退隐隐居的样子,其实这些人只是待价而沽而已。所以,这些人虽然一直自称隐士,其实根本没有真的隐居。有很多真正隐居起来的杰出的大家或者团体,其实有能寻找他们的一点点踪迹。

古代的隐士,既然称作“士”,必然有过一官半职的经历,却又大多学富五车,要隐居深山,也得财富几十担才行。因为车子运送不了山路,只能让人挑担进去,否则无法生活。

根据“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居深山有远亲”,这隐士虽然居住在深山,所来往的人都是他的耳目,自然能知天下事,况且这隐士多有学识,懂得权衡利弊,分清形势,当对自己有利的时运一到,就会再次出山,一展身手,如果时运不利,则继续隐居下来,繁衍子孙,悠哉游哉,美名其曰:仁者乐山。

试想古代,生产力很低,只有学识,如果缺乏财富,也很难隐居山林。只有带着大量的财富,收买一大帮家丁、帮工,才能成为隐士。不然,就有可能成为野人一样,最后销声匿迹。

古代没有报纸,没有收音机,没有电台,没有电视,有很多隐士,与世隔绝,不问世事,当遇见有人求教世事治法时,却能对外界了如指掌,并头头是道,其中原因很简单,宇宙万物无常变化,皆有规律可寻,这些隐士高人,早已对宇宙自然和事物变化规律,彻悟深透,所以盛衰动静,皆在预料之中,就像历史上很预言家一样,他们预言的依据,正是源于他们对宇宙和大自然变化规律深透了解!

看到过祖先的无奈,看到祖先的无妄,也看到过祖先大义.....

我们只能尊重祖先的存在,多多去思考他们的人生,今生我们遇事不会惊慌失措,也许真正的隐居者并不是脱离了人群,脱离了世俗的人,而是看问题更客观,更清晰的人。

比如众所周知的有鬼谷子、颜回、竹林七贤,更有尧舜时代的“三代宗师”许由。传说尧帝要把君位让给他,他推辞不受,逃于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帝又让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些世俗浊言。于是后世就把许由和与他同时代的隐士巢父,并称为巢由或巢许,用以指代隐居不仕者。

他们可以说是真正看破生死红尘,以天地为傢的与世无争之人,所以能在深山隐居不出。

但还有一种能人,他们之所以隐居深山,隻是因为暂时无人赏识,无法入仕,便以避世为名隐遁山林,等待伯乐的发掘。像薑太公、诸葛亮、李白、严子陵等,都是隐于朝野外,却一直在等待独具慧眼的君主们发掘自己的“能人”。

这两类人,是隐居深山的主要群体。但还有一种能人,他们之所以隐居深山,隻是因为暂时无人赏识,无法入仕,便以避世为名隐遁山林,等待伯乐的发掘。像薑太公、诸葛亮、李白、严子陵等,都是隐于朝野外,却一直在等待独具慧眼的君主们发掘自己的“能人”。这两类人,是隐居深山的主要群体。

但 古时候隐居除了能人还有一种人,就是逃难,避免战乱,仅仅是为了后代好好的活着,延续下去.....或许还有其二个人的志向没有达到,三是在仕途上遇到瞭挫折,四是看透瞭红尘,五是为瞭过简单的生活,六是躲避世间的纷争,也许还有其他的。

古代的科舉制度,選拔人才條件非常苛刻,考試環境非常惡劣第二個原因是很多才子懷才不遇,不得不隱居深山。第三,有才之人喜歡躲避清閑。

隐居山林不仅仅是可以躲避 时正格局所带来的灾祸,清幽宁静的山林更能够陶冶情操,为诗词歌赋创作灵感。正所谓久在樊笼裡,负得返自然。

古代的能人,想必也早已看清世道。(文:红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