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从一名流寇成长为一代战神,忠义无双,最终却悲愤退场

 炫叶楓雪 2023-09-13

明朝末年,内有流贼四面作乱,外有满清入关劫掠,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个人命不如狗的乱世,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忠臣孝子奸臣败类雄豪杰,枭雄屠夫,卢象升,洪承畴,李自成,皇太极......这是一个小人得志,君子受辱的时代,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位传奇——晋王李定国。

李定国

李定国,生于明末,陕西延安人,幼年丧父失母,十岁即加入流寇,被张献忠收入“孩儿军”,因为作战勇敢,能力卓著,被张献忠收为义子,在张献忠四大义子中排名第二,极受重用,不出意外的话,李定国会在流寇这个很有“前途”的职业下做到老。结果阴差阳错,就是这个明朝的叛逆者,最后却成为了南明的擎天之柱,为南明鞠躬尽瘁。

意外来得很快,张献忠入四川之后,建立大西政权,新生的大西军很快就与满清接触,并爆发了战争,结果在一次战事中,张献忠被流矢射中,不治而亡,年轻的大西政权失去了他们的领导者,此时大西军以四大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为首,决定离开四川,进入云南发展。

在大西军进入云南之后,迅速平定了当地的土司叛乱,恢复民生,努力发展,而此时的位于广西的南明永历政权却面临着危机,清军已经进入广东,随时威胁到脆弱的广西。南明力不能支,决定连西抗清,而大西军也苦于流寇的头衔而不能名正言顺的发展,双方一拍即合。

此时的大西军领导层已经变了,艾能奇在平定土司之乱时中毒箭而死,四大义子变成了三大。刘文秀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孙可望想凭借南明的大旗发展自己的势力,而李定国则觉得既然已经向朝廷效忠,就从此脱了前尘,专心为朝廷抗清,恢复山河,“吾辈胆义素不后人,何惜此筋力,不以恢廓疆宇,归附明朝?”

孙李二人因借明还是扶明的事情而矛盾加深,但孙可望手握重兵,有没有公开反意,李定国便相忍为国,加紧练兵,准备收复失地。

公元1652年,即永历六年,清廷命三顺王之一的定南王孔有德进攻贵州,三月李定国帅大西军出征,先后与孔有德作战三个多月,于七月击杀孔有德,取得了桂林大捷,随后进军湖南,江西,广东,收复大片失地。清政府大为震惊,于十一月派敬谨亲王尼堪率八旗精兵南下作战。双方于衡州大战,尼堪被李定国阵斩,清军大败。在当时还有“八旗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说法,但李定国出征不到一年,接连取得桂林、衡州大捷,击败几十万清军,斩杀两位王爷,天下震动,清廷甚至打算与李定国言和,划江而治。

孙可望见李定国名声传天下,而双方的政治目的又不相同,便打算除掉他,李定国不愿大西军内乱,消弱抗清力量,便带军离开湖南,转入广西作战,远离了孙可望的部队。

但孙可望的野心欲望越来越大,终于不可抑制,于1657年宣布“清君侧”,率十万大军进军云南,李定国联合刘文秀共三万人守云南。双方于交水河畔大战,最终李定国胜利,而孙可望惨败。

败后的孙可望投降清廷,献出了云贵的地图,同时指出大西军的优劣之处,为清军进攻云贵提供了很大的助力。而李定国也在处理孙可望余党时不够智慧,造成了内部力量的分散。敌强而我弱,最终清军攻入云南,大西军损失惨重,此时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祥挟持永历帝逃亡缅甸,李定国仍率残军转战抗清,并多次拒绝招降,“事已至此,夫复何言,惟本此孤忠,死而后已。”

公元1662年,缅甸见清军势大,便绑了永历帝献给清廷,1663年,永历帝被清廷平西王吴三桂绞杀,这也是南明最后一位皇帝。

身在病中的李定国听到永历帝去世的消息,披发跣足,号诵抢地,双目血泪,大哭:“我对不起大明,对不起皇帝,怎么面对天下?(恢复事尚可为乎,负君负国,何以对天下万世)”十几日后,李定国就去世了,年仅42岁,临终前他对儿子和部下说:“宁可死在荒郊野外,也不要投降。(宁死荒外,勿降也!)”

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纵览李定国的一生,一员流寇,一代战神,半生叛逆,半生忠臣,四十二岁的李定国带着遗憾走了,带着无法面对后世的惭愧走了,但他的忠义,无愧日月。翻看史书,每观到此,只有悲叹。

我是小马走燕山,关注我,为您分享更多的历史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