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2023年了,为什么更加鼓励大家出国读博呢

 阿里山图书馆 2023-09-13

为什么要出国念PhD?

服务了这么多的博士学生,总会像朋友一样和他们聊下为什么要出国读博。

他们总会告诉我,首先自己不想就这么在国内一辈子。本科或者硕士期间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学到了技术,也看到未来的工作状态,那种安稳静止的生活有时会让他们觉得恐惧。

其次硕士期间接触到大量实验,从最开始的茫然,到后来辛苦抓狂,到后来逐渐的成就感,最后居然逐渐觉得看文献做实验是蛮有趣的事情。那种遇到问题,再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解决问题的感觉,让他们越发有兴趣。

第三,在读研期间,能看到国内的博士学习和硕士阶段并没什么明显的区别,大家都在实验室混着日子,但是学院经常邀请国外的教授来讲座交流,逐渐觉得国外的研究生教育是不一样的体系,可以真正的培养和训练人才,而不是像国内一样干苦力混文凭等毕业。

 第四,他们一直都有很强烈的走出去看看的想法。总会认为,一个美国的PhD,无论是学习过程中,还是在学习完以后,都能给带来更开阔的视野。虽然很多前辈会觉得PhD毕业找工作也没那么容易,在实验室当万年博后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但是学生仍然执着的相信Dr. 的头衔会给未来带来更多可能。

考试——也许关键但不是绝对

所有准备出国的人都避不开托福/雅思和GRE的考试,大概很多人(特别是很多还没有正式准备出国的人)说到准备出国,脑海里唯一浮现的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复习英语准备考试。

悲剧的是,很多学生整整半年的时间反复折腾着两个考试,最后还是没有折腾出一个可以被称为“impressive”的成绩。虽然到后来申请结束后发现这两个考试成绩,可能远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

GT成绩到底有多重要?

关于GT考试成绩在申请过程中的重要性,一直是大家争论不休的问题。学生会认为用好的GT成绩来为自己并不优秀的背景加分。当他反复考,却总也考不到一个好成绩的时候,会感觉非常绝望,怀疑自己,想要彻底放弃。但是就我知道的,GT对于研究型的PhD来说,可能真的没有大家想的那么重要。

不是告诉大家GT考试可以轻视,只是真心希望普通但是充满渴望的同学,即便在GT成绩不如意的情况下,也可以保持希望和积极的心态。

个人材料准备篇
——也许它们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CV,PS,推荐信,到底有多重要?GT成绩,GPA,发表的文章水平差强人意,CV和PS很可能就是让你申请成功的重要利器。

到底怎么才是好的个人材料呢?也是个让人在申请过程中相当不知所以和纠结的问题。

撰写材料是一个从绝望到希望再绝望再走向希望的过程,不管大家在网上看多少经验分享,多少讲解,多少模板或者例子,最后对你的PS真正有用的,还是自己的思考,对过去经历的思考,对未来的学习目标的思考,对自己为什么选择这条路的思考。

网上各种各样的PS或许可以让你看到一个漂亮的故事,但是对于你们,还需要讲出自己的精彩故事。帮你修改的人或许能告诉你能加上哪些部分,怎样调整结构,怎样对语句润色,但是这个故事只能属于你自己。你为什么是一个适合的申请人,你到底有怎样的热情和动力投入研究和学习,只能由你来告诉招生的人。

择校套磁——容易被忽略的重要一步

个人感觉选校很重要,说到选校,好像大家都习惯一笔带过。也许是专业不同,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选校的方法和标准差异很大,所以难以给出好的建议。这一步并不简单,我愿意把自己选校的经验跟大家分享,希望那些还没开始选校,或者还没完全投入申请的同学可以有一些感性上的认识。

我建议的选校分为以下几步:



1、拿到本专业的学校排名

这个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查USnews的专业排名,如果专业有些小众,找不到USnews排名,在看下类似NIH这样的专业网站上,这个排名不仅清楚的看到哪些学校的实验室finding充足,也大大缩小了选校的范围。

2、根据这个排名,登陆学校官网,找到相关项目链接

这一步听起来简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遇到很多麻烦,因为并不是每个学院都有phd的program,有些直接没有,有些是项目合并起来的,有的学院有一大堆graduate program,但全都不是phd,而是其余的项目,所以这项工作花费的时间会大大超过你的预计。

而且选校原本不是简单的事情,申请这条路上,可能每件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对错,但是一点点的漫不经心,就可能让我们错过不少机会。

3、仔细阅读项目的官方介绍。我觉得在阅读项目介绍时,至少可以做以下几件事情

3.1 根据项目介绍,排除不适合自己的学校
      

比如要求做WES认证;比如GPA要求3.5以上(这个要求越发普遍)……特别要说明的一点是,大家也不要对官网上的要求过于恐惧,比如很多学校会提到GRE通常多少多少分才是有竞争力的申请人,或者AW需要XX分。我不能肯定的说忽略这样的要求,我见过AW没到4,学校要求额外面试的,申请可能就是一件实力加上运气的事情。如果大家多给自己一些机会,也就多给了自己一些运气的可能。

3.2  搜集信息,进行总结
      

选校时候做个excel表格,我觉得是个很棒的工作。学校多的时候各种信息可能会让我们头昏脑胀,顾此忘彼。做一个表格,记录一些选校信息,比如GT,GPA的要求,比如申请费用,截止日期,和一些个别的申请要求(比如有些学校要求财产证明,有些学校的ps有字数要求)可以让我们对自己要申请的工作更加有条不紊。

3.3 了解项目,了解自己将来的工作

让我真正惊叹的是美国的PhD教育是相当严谨的模式,从课程设计,实验室的轮转,到journal club,到中期的资格考试,我看到这五年的项目念下来,是实实在在可以可以让你在这个领域得到学习,因为phd项目是一个真正的人才培养项目。比如,开题报告是需要用NIH的基金申请格式写的,而针对这个,有的学校竟然甚至有专门的academic paper的写作课程,如果在国内读硕士时候,导师突然说,你最近有空不?给我写个自然学科的申请材料,过两周后交给我。体会过这种一头雾水的同学们,你懂的。

另外,仔细阅读官网上的项目介绍,可以为我们写ps和面试都带来很多帮助,当想要描绘自己的成长目标,当想要解释为什么自己选择这个项目的时候,又说不出地道英语的时候,不同学校的官网,都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精彩的表达。

4、仔细阅读项目的导师介绍,寻找和自己的背景和兴趣合拍的导师

这一步的工作其实可以归为套磁,但是这一步又是在选校的重要依据。因为我们可以对那些教授和我们的研究背景特别match的学校重点考虑。

以上是我能想到的选校工作,只是经验之谈,希望对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个工作的同学有所帮助。但我最想说的是,大家一定要尽量多了解一些学校情况,结合自己的背景,和所有能得到的信息,做出谨慎判断。不要因为觉得选择多而轻易排除或者丢掉任何一个学校(当然也不能一味的扩大申请范围)。

我相信所有选择了出国留学这条路的同学们,都是放弃了很多,拿出了决心的勇敢孩纸,当我们坚强的啃下GT的时候,也应该多拿出一点心思好好选择要申请学校,因为当我们选择到一个好的学校,可能就为我们的未来打开了一条路。这些都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在申请的跑道上赢过竞争者,但是选校,却是直接决定我们是否走上一条对的跑道。 



最后说一下套磁。

在选校的时候就兼顾着了解该项目有哪些教授和自己的研究背景match。有的学校网站上有很详细的教授研究介绍,有的学校就做得差一些。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尽量用一切手段去挖掘信息。比如会把教授的姓名复制到pubmed上搜索这个教授的文章,也可以复制到NIH的网站上去看这个教授近年申请到的基金。最后在每个学校锁定一个研究match,资金充裕的老板,开始读他的文章,然后开始写信。

一开始如果找不到和自己背景match的教授,就觉得好失望,但是如果发现有特别match的老板,而且资金还充裕,就会觉得特别开心,然后赶紧下一堆该教授的文献下来。读文献当然是个纠结的过程,至少对于很多科研菜鸟来说,要在短时间内读懂这个教授做什么,然后还要找到和自己科研背景的切入点,然后写出一封内容充实语言地道的信,还不能是每个教授都一样的模板。这样的工作量和难度,实在是让人想撞墙。

不过,紧接着就是一个有可能让人极度崩溃的阶段。在花了大量精力选老板,精读文章,写信,然后信心百倍的发出email之后,一封两封,没有回音,三封四封,石沉大海,五封六封七封八封,都只有偶尔的“谢谢你的关注,但是我实验室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博士生”的委婉拒绝的时候,难以形容自己绝望的心情。即便如此,在每一次失望之后,都硬打起精神,开始读下一个教授的文章,写下一封套磁信。

是的,在整个准备申请的过程中,有可能遇到挣扎,不管是准备考试,写个人材料,还是选校和套磁,因为不了解而轻敌,到逐渐认识事情的难度,硬着头皮艰难前行,到逐渐提高能力,看到曙光,然后又被新的现实打击而跌入谷底。但是如果我们即使面对绝望也不曾放弃,那么我们就会从绝望一直走到希望。

谢谢大家听我说了这么多,最后致敬那些努力奋斗,在申博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的同学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