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肺癌靶向药新突破!这类患者中位PFS达35.7个月

 与癌共舞论坛 2023-09-13 发布于天津

作者:Keenman

靶向治疗有效率高,副作用小,服用方便,在广大肺癌患者中的认可度非常高。当一个患者确诊肺腺癌之后,第一步就要进行基因检测,看是否有驱动基因突变,能不能服用靶向药。

在论坛里经常会遇到一些患者,即使已经拿到基因检测阴性的报告,仍然不死心的来问,是否需要再进行基因检测,看有没有可能检测出罕见的基因突变。当遇到这些患者,我会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第一, 患者的性别,年龄、是否吸烟,是肺腺癌还是肺鳞癌;

第二, 患者做基因检测用的样本是病理组织还是外周血液;

第三, 基因检测采用的技术是PCR、DNA-NGS还是RNA-NGS;

先说检测样本。基因检测的样本准确性从高到低依次是组织标本>细胞学标本(如胸水)>血液。如果是外周血液,根据NCCN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血液样本的假阴性(即漏检)概率约30%,即10名实际有突变的患者中就约3名患者被漏掉[1],所以如果能取到病理组织再进行NGS检测的话,还是有较大概率检测出驱动基因突变的。

再说检测方法。指南共识更推荐采用基于RNA层面的检测方法,如PCR、RNA-NGS等检测融合基因。NGS方法又称二代测序,是目前基因检测最为常用的高通量测序平台,按照检测组学层面又可以分为DNA-NGS,RNA-NGS,其中目前市面上90%以上均为DNA-NGS。

ROS1融合目前的漏检率不低。相比于PCR检测,NGS尤其是目前主流的DNA-NGS方法可能漏检近一半的ROS1融合阳性结果,这主要是由于DNA-NGS的探针设计还尚不完善,未来仍然有优化提升的空间,而PCR目前覆盖的ROS1融合类型已达98%以上,并且PCR在RNA层面检测融合更高效。

今年的《非小细胞肺癌融合基因检测临床实践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指出,ROS1 融合推荐使用FISH、PCR和二代测序检测,IHC检测仅用于初筛,阳性结果需其他方法验证。

如果患者DNA-NGS是阴性结果,依然有可能通过PCR、RNA-NGS等其他方法进行复检。这可让被漏检的20-30%ROS1阳性患者重获靶向治疗机会。

1

少见的ROS1融合突变爱挑女性

之所以把患者的性别、年龄、是否吸烟、肺腺癌还是肺鳞癌作为第一个因素来考虑,是因为不吸烟的亚裔女性肺腺癌患者,大概有50%的概率是EGFR突变,如果没有EGFR突变的话,那ALK或ROS1融合突变的概率就变得比较高,尤其是年轻的女性患者,这种比例更高。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亚裔肺腺癌患者中,ALK融合突变占3~5%,ROS1融合突变占2~3%,而且ROS1融合突变通常不与EGFR、KRAS、ALK、RET、NTRK突变同时出现。

所以一个不吸烟的年轻女性肺腺癌患者,如果没有检测出EGFR突变和ALK融合突变,那ROS1 融合突变的概率还是蛮大的。我通常会建议她用病理组织采用PCR方法或者DNA和RNA的NGS同时检测,期待检测出有药可用的ROS1融合突变。

2

现有治疗手段存“短板”

由于ROS1融合突变比较少见,再加上以往的基因检测技术所限,临床上确诊的ROS1融合突变的患者不多。在中国,这部分患者约占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2%-3%。

在治疗时,ROS1和ALK融合突变患者通常被划归到一类,主要原因是ROS1和ALK在结构上具有高度同源性,这个特点使得大部分的ALK抑制剂可以抑制ROS1融合突变。

对于晚期或转移性的ROS1融合突变的肺癌患者,美国NCCN指南优先推荐克唑替尼和恩曲替尼作为一线治疗,塞瑞替尼作为其他推荐。

国内的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2023版》中,针对ROS1融合突变的肺癌患者,克唑替尼和恩曲替尼同样是Ⅰ级推荐。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

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2023版

国内外权威指南一线治疗均推荐克唑替尼,这主要是基于PROFILE1001和OO1201两项研究。在这两项研究中,克唑替尼治疗ROS1融合阳性NSCLC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19.3个月和15.9个月,总缓解率(ORR)为72%和71.7%。

由于ROS1患者脑转移的发生非常常见,有36%的ROS1阳性患者在初诊时就已经发生脑转移[2],而且,在使用靶向药3年的时间内,约有半数的患者会发生脑转移,一旦发生脑转移,患者的疾病进展和死亡风险都更高。以OO1201临床为例,基线不伴脑转移的患者中位PFS为18.8个月,基线伴脑转移的患者中位PFS则只有10.2个月。

综上所述,如何延长初治患者的PFS、提升药物对脑转移的疗效,进而延长患者的总体生存,是ROS1靶向药追求的目标。

3

接近3年!瑞普替尼针对ROS1 TKI

初治患者超长PFS创佳绩

在广大肺癌患者心目中,克唑替尼这个药挺神奇,它就像是一个多面手,既能抑制ALK,又能抑制MET,还能抑制ROS1,在多种驱动基因突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然而就像日常一句俗语说的那样,“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能”,靶点太多的另一面,就是每个靶点的抑制效果都不够强。

在ROS1融合突变中,克唑替尼的一线地位会被动摇吗?从目前的临床数据上看,很有可能!

2023年9月9日-12日,世界肺癌大会(WCLC)在新加坡举行。作为全球肺癌领域的重量级国际学术会议,WCLC历来都是重要临床研究数据公布的大舞台。在口头报告专场中,新一代ROS1小分子抑制剂瑞普替尼(repotrectinib,TPX-0005)用于TKI初治的ROS1融合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TRIDENT-1研究重磅公布。

在疗效数据中,最为亮眼的莫过于ROS1-TKI初治患者长达35.7个月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患者的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也达到了34.1个月。在基线时可测量脑转移的患者(n=9)中,基于盲法独立评估(BIRC)的颅内ORR为89%,且缓解时间长。

前面已经提到,现有的一线标准治疗克唑替尼和恩曲替尼,患者的中位PFS为16-18个月。瑞普替尼近3年的中位PFS意味着,一半的患者使用这个药物后,在将近3年内可能都不会发生疾病进展! 这无疑将会为更多ROS1融合突变肺癌患者带来长期生存的新希望。

虽然跨临床试验比较PFS数据不是特别科学,但为了有个相对直观的印象,我们简单做个分析。

ROS1融合突变患者一线用瑞普替尼的中位PFS为35.7个月;如果一线用克唑替尼中位PFS为19.3个月,二线再用瑞普替尼的中位PFS为9个月,一线克唑替尼+二线瑞普替尼加一起的中位PFS是28.3个月,比一线直接使用瑞普替尼的中位PFS还是少7.4个月。

不难看出,相比二线使用,在一线时就选择瑞普替尼治疗,可能能获得更长的PFS。瑞普替尼的临床试验结果很有可能重塑ROS1融合突变晚期NSCLC的治疗格局,患者的一线治疗或将迎来新选择。

4

“小个子”,入脑能力强

对于肺癌患者来说,一旦出现脑转移,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往往会受到严重影响。很可惜的是,因为“血脑屏障”的存在,很多药物不能入脑,脑部病灶治疗疗效差。一线治疗方案对于控制脑转移灶、降低未转移患者的脑转移进展风险尤为关键,但现有治疗药物对于颅内转移的疗效尚不能令人满意。

在这次WCLC大会上,TRIDENT-1研究最新结果也再次显示,瑞普替尼具有较强的血脑屏障穿透能力和针对颅内病灶的良好疗效

简单总结就是,瑞普替尼可带来持久的颅内缓解,并且可能延迟或阻止基线无脑转移患者的脑部病灶的发展。

为什么瑞普替尼有这般强大的入脑能力?看看下面这张图就知道了。这是目前NCCN指南中的三个ROS1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克唑替尼、塞瑞替尼、恩曲替尼的结构和分子量:

瑞普替尼的分子量只有355.37。从CNS MPO评分(中枢神经系统多参数优化期望值)比较,瑞普替尼为4.65,高于洛拉替尼的4.60。

这些内容对于非化学专业的人来说有点过于专业,简单总结就是,小分子TKI加上CNS MPO评分良好,能提高药物的入脑浓度,对脑转移病灶的控制力就会更好。

而且瑞普替尼的耐受性良好。在WCLC大会上,TRIDENT-1研究公布了所有接受2期推荐剂量治疗的ROS1+晚期NSCLC患者的安全性。最常见的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是头晕,大部分是1-2级,这意味着临床上可以很好控制。没有患者因为治疗期间出现的头晕而停止瑞普替尼的治疗。

5

多项“突破性治疗”认证加持,

有望惠及ROS1融合突变肺癌患者

除了ROS1-TKI初治患者,那些经治患者也存在未被满足的需求。目前,后线无靶向治疗药物获批于ROS1-TKI经治患者,瑞普替尼也显示出令人欣喜的抗肿瘤活性。在既往接受过一种 TKI 且未接受过化疗的患者中,确认的客观缓解率(cORR)为38%,中位无进展生存期 (mPFS)为9.0个月。瑞普替尼未来一旦获批,将填补ROS1-TKI经治患者靶向治疗的空白。

基于TRIDENT-1研究中瑞普替尼在ROS1融合突变NSCLC ROS1-TKI初治和经治患者中的优异表现,瑞普替尼在美国先后获得多项“突破性疗法”认证和“快速通道”认证。2023年5月30日,美国FDA再次授予瑞普替尼优先审批,并将在2023年11月27日前作出是否批准该药物的决定。

2023年6月底,中国国家药监局也受理了瑞普替尼的新药上市申请,用于治疗ROS1融合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成人患者。此前的5月18日,国家药审中心已经将瑞普替尼纳入了优先审评。今年8月,瑞普替尼还获得了NTRK融合阳性的晚期实体瘤的突破性治疗认定。

有多项“突破性治疗”认证加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瑞普替尼也会很快在国内获批,国内ROS1融合突变肺癌患者就能用到这款好药。

参考文献

[1]. NCCN指南 NSCLC 2022 V6 NSCLC -H  7/7

[2] J Thorac Oncol. 2018 November ; 13(11): 1717–1726

[3]Shaw AT et al., N Engl J Med 2014 Nov 20;371(21):1963-71.

[4]Shaw AT et al., Ann. Oncol. 2019, 30, 1121–1126.

[5]Wu YL et al., J Clin Oncol 2018;36:1405-1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