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雨辰:强势的妈妈,求你放过我吧……

 新用户0258buBC 2023-09-13

今天在看一档节目叫“我家那小子”,里面请到了几位内陆单身的男艺人,他们被节目组24小时跟拍,而他们的母亲则坐进演播室,和观众一起通过镜头,深入了解儿子的独居生活。

这表面是在寻找他们单身的原因,但仔细一看,更是一档揭示他们原生家庭与自我发展的节目,因为若要了解一个人,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从他的家庭开始,更准确一点,是从他的母亲入手。

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度母子档,就是朱雨辰和他的母亲。

朱雨辰曾在“奋斗”里面扮演洒脱幽默的华子,但阔别多年,他的脸上只是增加了一些暮气和无奈,却看不出半点轻松的痕迹,原因,可能就是背后有个太过关怀备至他的,伟大的母亲。

1 . 自称伟大的母亲,通常都是强势的

在节目的四位妈妈里,朱雨辰的妈妈是年龄最大的一个,且从容貌来看,也是最朴素憔悴的一个,但是这并不代表她会弱小。

朱雨辰爱干净,独自在家也会不停的擦洗,而聊起这个习惯,是从小受了母亲的影响,他说母亲在家里是整天是根本闲不住的,不是在烹饪,就是在四处擦洗,忙得就像个陀螺。

有心理学调查表明,有洁癖的人,都有掌控欲,而他们最怕的,就是生活失去掌控,事情不按他们的要求发展。

因此,朱雨辰和姐姐从小的从饮食起居到作息时间,再到长大后的择偶都由妈妈安排和把关,几十年下来,听话成了姐弟俩对母亲最好的回报。

然而,正是母亲这种密不透风的关注和安排,使得姐弟俩都难以活出自我:孤独,不得志,敏感和脆弱,无不是因为长期受到母亲的管控和压制所导致的结果。

2 .全盘付出,也是全盘在吞噬孩子的能力

近几年美国心理学家发明了一个词,叫“直升机式父母”,指的就是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过高,又担心他们做不到,所以时刻盯着孩子不放。

他们的叮嘱和说教犹如直升机似的,盘旋在孩子周围,让孩子一刻都不得安宁。

曾经看过一本书,关于父母不同方式的爱对孩子人格造成的影响。

其中就提到替代和焦虑型养育,会阻断孩子和生活的连接,也会扼杀了他们的探索欲和创造欲 ,还剥夺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而这一点在朱雨辰家里彰显无疑,妈妈十年如一日的凌晨爬起了给姐弟俩煮梨汤,就是担心没有这一碗汤,孩子们就会上火,一旦上火,健康问题就会接踵而来。

这正是建立在焦虑之上的爱,而这份焦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超过了那碗汤的营养。

电视剧“虎妈猫爸”里,由赵薇饰演的妈妈也是为了孩子可以豁出一切,卖掉郊区宽敞的房子搬进拥挤的学区房,为了给升学加分,逼着孩子去学钢琴,为进名校到处去走关系,每天出门,但满脑子装的都是女儿。

丈夫批评她是魔怔了,她执迷的认为这是负责的表现。当女儿最后不堪重负,出了心理问题,她才恍然大悟,爱,不是做得越多越好,而要恰如其分,而恰如其分,反映在双方都轻松和舒服的感受上

有人说,爱的分寸是最难拿捏的,做到了,是成全,做不到,是压迫或忽视。

朱雨辰的母亲说:儿女都是非常孝顺的。而从儿女集体独身状态来看,他们都在婚姻这件事情上,和母亲做这权力之争。

不婚和厌学是一样的,既是对父母的软抵抗,也是对人生的消极放弃。

因为当内在力量都被家庭的某种势力所消耗了,他们用来发展自我的能量就削弱了,为了避免失败,他们索性选择停留在原地。

所以,当朱雨辰的母亲说:我在家里是没有自我的。这句凄凉而沉重的话背后,也在吞噬着一双儿女的自我。

3 . 自爱,是好父母的前提

我们知道,若要爱人,先要爱己,父母对孩子亦然。

自爱这一定义时常被热议,但又总是被曲解,有人把他当成是及时行乐,或物质上不断挥霍,其实不然。

自爱,是建立在自信之上的,这份自信来自于饱满健康的自我价值体验,是一种不需要通过贬抑别人,或者浮夸表演而得来的笃信。

这份笃信让我们既安全又舒服,因此会生出一种“我足够好”的确认感,这份确认就是自爱的来源。

没有自爱的人,通常会从周围去抓取什么,来弥补内心的洪荒。

比如一个母亲,因为内在爱匮乏无力,就会特别想给到孩子满分的爱,于是拼了命的去付出,其实这是将自己对爱的渴望投射到孩子身上的呈现,遗憾的是,因为没有对爱正确的体验,所以她给予孩子的,又往往不是孩子所需要的。

另外,当自爱不足,父母更希望通过在养育上的付出,来换取价值感。

因此孩子的每一份成功和失败,都会影响父母的情绪,养育就成了父母成就自我的一场走钢丝行为,如能险胜,父母就会拿来做自己的勋章,如果心愿未遂,就满盘皆输。

而无论结果如何,孩子都是痛苦的受害者。

4. 父母不那么“靠谱”,孩子反而能更优秀

有人说,在这个竞争白热化的年代,如果父母不多关注和帮助,孩子就会跌到在成长的前线,因此,养孩子呕心沥血成了必然,但凡事过犹不及,如果家长付出过多,就是阻碍和怀疑孩子的能力。。

北师大著名心理学家马春树说:不必静待花开,找点正经的事儿去做,去忙起来吧,你忙,花也会开。

这个论点的意思是,与其紧盯着种子,频繁浇水和施肥,不如自己先长得高大茂盛给种子看。

最近去了多伦多一个老乡家,他们就充分诠释了马老师的这套说法。

老乡移民到加拿大时女儿13岁,在国内成绩就一般,出国后因口语困难,更加没了学习动力。

既然学得痛苦,索性由她去吧”,妈妈说,而由她去的结果,是孩子第二年就兼职做起了生意。

大学是就近上的,勉强应付一年,就辍学了。父母见女儿手续都已经办完,已无力回天,遂只留了一声叹息。

 

谁知,离开校园的女儿像鱼儿跳进海里,凭借几年的生意经,全心全意开起了店,几年下来不仅有了工作室,还和父母合资买房,并负责还贷,还承担了家庭生活大部分开支。

儿子出生在加拿大,由于加拿大学业轻松,没有补习班,夫妻俩乐得做起甩手掌柜,全心全意做他们的房屋中介工作,活跃在多伦多的华人圈里。

为了聚集更多人脉,他们经常需要应酬,吃饭喝酒,打麻将成了日常,而唯一能够给到孩子的时间,是每周一次外出用餐,和陪孩子踢足球。因为有女儿做先例,他们对儿子的学习也从没有要求和期待。

但就在这个暑假,一纸通知书亮瞎了全家人的眼,原来他们的儿子被多伦多著名私立中学录取了,而且因为成绩优异,还全免了学费

全家都惊呼:我们这么不负责,不靠谱,居然还养出个高材生?

表面看来,这对夫妻的确不靠谱,不陪孩子读书写字,不向老师打探孩子情况,甚至孩子去参加陀螺和魔方比赛得了第一名,妈妈还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但是,通过几天的接触,我推翻了以上论点。

他们的勤勉和善良,积极和乐观,无不在这个家庭里闪耀着榜样的光辉。

他们从白手起家到小有成就,这收获的不仅是财富,更赚取了自我价感,而这份价值会夯实作为父母的自信:既然我们可以从无到有,孩子们也一定有能力创造自己的未来。

于是,他们给出了每个孩子成长最需要的两件宝物:信任与自由。

有心理学家说,优秀的来源只有两个:天赋和自由。天赋是成功的基础,而建立在父母爱和信任的基础上的自由,能酝酿出孩子的自律和勤奋。

因此,做父母的,先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再给孩子一些放松的空间,反而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