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欢喜”这个片段让人泪目:父母说这三个字,可以瓦解亲子间所有的矛盾

 新用户0258buBC 2023-09-13

最近在追热播剧“小欢喜”,里面的三组家庭,可谓是中国式家庭的浓缩。

第一个是方一凡的家庭,父母恩爱,虽母亲暴躁,但有温和的父亲庇护,所以方一凡整体活泼开朗,心无挂碍。

乔英子是离异家庭代表,母亲独自扶养她既辛苦又焦虑,所以为了不辜负母亲的付出,乔英子比较压抑,成了一个用勤奋学习来回报母亲的讨好者。

最后一位是季杨杨,他是新一代留守儿童的代表,虽出生北京大都市,但是父母一直在外地工作,十年时间里,他陆续跟着奶奶,外婆和舅舅一起生活,可谓是居无定所,心不能安。

我们知道没有完美的家庭,也就没有一百分的父母,从这三个家庭来看,其实各有各的问题,家庭好比我们的身体,除了吸收必要的营养,也会经历风邪寒气侵袭,所以无论你多么谨慎,难免出现各种症状。

而在这三个家庭里,症状最明显的是和父母分隔多年的季杨杨,其次就是一直受着母亲严密控制的乔英子。

虽然症状不相同,但是两个家庭在应对孩子问题的时候,情绪是一样的,那就是很失望。

1 . “我对你做了这么多,你为什么还要做这些事让我失望?

我相信只要是父母,都有对孩子失望的时候,而且这个程度,会和你的付出成正比,意即,你付出越多,你的期待就越多,而一旦孩子达不到你的期待,你的失望就会变得也越多。

在“小欢喜”里面,英子已经是值得所有同学学习的榜样了,成绩名列前茅,性格也稳重。但是妈妈并不满意,原因是她疯狂的付出背后,藏着更高的期待。

所以,当英子要放弃周末复习时光去天文台讲解时,她气疯了,认为这是女儿自我放逐,甚至是背叛母亲良苦用心的表现。

而在季杨杨家庭里,父母虽然并没有一直陪伴和照顾他,看似没有那么称职,但是后来为了陪读全家搬家,为了亲近孩子,父亲还顶着大肚皮去学赛车,又去学打电玩。对于一个百忙之中的父母官来说,这种付出和努力已经是非常用心了。

所以季杨杨的父亲认为自己已经在努力了,孩子应该可以领情了。然而儿子的感受并非如此。

当“法拉利表情包”爆出来,父亲立即命令孩子写道歉信为这个事情负责。

孩子不仅没有反思之意,还公然挑衅父亲的权威。他当着老师和校长的面,直接声讨父亲角色的不作为,谴责父亲重权势胜过爱家庭,让父亲顿时无地自容,情绪失控。

无论是乔英子的妈妈,还是季杨杨的父亲,他们都感觉到很受伤,而这个受伤的根源,无不是来自内心的一个质问:我对你付出这么多,你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让我失望?

我相信,这句话虽然出自于剧情,但更是起源于生活。只要是自认为对孩子付出足够多的父母,当孩子的任何一个行为满足不了自己的期待,这句话就会跳出来,引发愤怒,制造冲突。

2 . 你的付出,是谁需要的?

没有哪个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也没有哪个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保留的,因此不断付出,成了父母表达爱的途径。

但是有个重点被父母们忽略了,那就是你的付出是孩子需要的,还是你认为那是孩子需要的呢?有句话叫做“给人所需,而非给己所要”,意即,我们给出去的是孩子真正需要的,而不是我们自己需要的。

但是在社会现状里,大部分家庭都是相反的,父母们更愿意根据自己的阅历和经历来做判断,给孩子提供自己认为好的精神和物质食粮。

而往往这就成了引发亲子冲突的导火索。

比如乔英子的妈妈给乔英子准备海参和燕窝,乔英子要不把燕窝给了别人,要不将海参吐了出来。这无不是在反抗着妈妈这样自以为是的过度付出。

比如季杨杨,父亲认为给他提供了很好的家庭环境,而妈妈认为自己搬家也是为了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可是季杨杨却没有那么轻易的认可这是对自己真切的好。

所以有人形容父母和孩子之间总是隔着一条河,这条河阻碍了亲子之间爱的交流。而河水,就是各种观念和需要的冲突。

英子喜欢航空和宇宙奥秘,母亲却认为当下成绩才是重点,季杨杨说韩寒是他偶像,被父亲抨击是痴人说梦不切实际。

所以,孩子就会退缩到河的一侧,与父母保护界限,奈何父母即使心急如焚,也是爱莫能助,鞭长莫及。

3  . 突破亲子防线的两句话,父母说句“对不起”,孩子说声“谢谢你”

回溯到我们成长的年代,父母是家庭绝对的权威,父母无论做了什么,都被认为是正确的,甚至,当父母的某些行为引起了孩子的不适,都没人要求父母给孩子道歉。

同时,“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观点在过去根深蒂固,尽管父母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所有人都被训导要恪守孝道,感恩父母。

所以,这就会导致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都有压抑自己需求和感受的习惯,却仍旧对父母身怀感恩,这既是一种集体潜意识,也是个人的道德自律。

可是我们的下一代却不然,他们所处的环境倡导自由和平等,文化中个性压抑的部分逐渐解离,甚至很多孩子已经知道捍卫自己的需要,愿意和父母花样百出的进行抗争。

如果父母只是把自己沦为一个受害者,那么无异于与孩子为敌,却对孩子的发展,以及亲子关系的破冰毫无用处。

好的建议是,父母自身作出心理调适,从一言九鼎的神坛走下来,去顺应自由和平等的环境,继而反思自己过往的行为,并及时调整,及时止损。

就如季杨杨的父亲,当他在学校办公室被儿子当场激怒,并失控打了孩子一巴掌。而后经历从愤怒到后悔的心理历程后,他走出了改变的第一步:为错误负责,给孩子说对不起。

这句话区区几个字,但倾尽了一个权威式父亲所有的勇气。

而对于一个被父母错失十年陪伴的孩子来说,真诚的道歉远比说“我爱你”的力量更大,因为这是父亲真正看到他的需要,愿意发自内心理解他,心疼他的最好证明。

所以当父亲的对不起从嘴边说出,季杨杨震撼了,他忍耐了多年的眼泪倾泻而出,对父母的怨恨冰消瓦解。

心理学家海灵格说过,放下怨恨,才有可能创造幸福。当父母愿意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表达歉意,孩子就能放下对父母的埋怨,没了埋怨,他们才能看到父母付出背后的爱,才有可能生发对父母的感激。

而站在父母的角度,我们倾其所有的去付出和给与,并非需要孩子等价的回报和馈赠,要的不过是孩子看见我们无条件爱他们的心,并且愿意为此表达一句“爸爸妈妈,谢谢你们”。

对于英子的家庭来说,也是如此,只要母亲能够早日发现自己的给与并非女儿的需要,并及时回头,对过去的控制表示歉意,并在英子真正热爱的事情上面给与支持,这比给再多燕窝和海参更能让孩子受用。

英子就不必带着愧疚去讨好母亲,而是可以自由的实现理想,并对妈妈的支持表达真诚的谢意。

如此,亲子间那条河将消失不见,父母和孩子就能真正的看见彼此,并站在一起。

 公众号:周周的心空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