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打骂还要伤害孩子的,是父母的这句话!

 新用户0258buBC 2023-09-13

关于原生家庭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很多人的理解都停留在打骂和抛弃上,其实还有个隐形的伤害,经常被人忽略,可影响却是巨大的。

比如来访者H现在读高中,因为疫情原因他在家里学习了接近三个月,偷偷给我电话咨询,说快要崩溃了,整夜睡不着觉。

我问他:你是难过,害怕,还是什么?这些情绪又是从哪里来的?

他说:害怕,还有无助。在家里学习效率低,妈妈又死死盯着,让我喘不过气来。

我原以为只是学习低迷的过程,然而他的痛苦另有原因。

他说:如果我成绩退步了,考不上国外的大学,我们全家就完蛋了。

我问他:去国外上大学是你的梦想,还是谁的目标?

他回答:是父母的心愿。父亲为了多挣钱供我去国外留学,常年在外地做项目,母亲为了让我给我加强营养,辞了职搬到学校附近来陪读。

我假装笑笑:那真是呕心沥血啊,你应该“幸福”才对。

孩子非常沮丧:我不幸福,我落后一分都会发抖。因为妈妈每天都会给我重复:孩子,你只管努力考到国外去,我和你爸爸的付出就值得了。

这句话在母亲嘴里是一句鼓励,到了孩子心里,却成了一种精神的勒索。

他哽咽着说:我根本不想他们分开,更不想妈妈失去工作,我只想要自由,想要在国内读大学, 可是没有人听我的 !


1.父母的自我牺牲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感受?

常听到一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意思是,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是毫无保留且不求回报的,但当我接触的孩子多了,就发现一个吊诡的现象:对孩子付出越多的父母,索取的回报也越大!

比如那个高中生的父母,为了给孩子凑出国学费,常年忍受两地分居,母亲为了给他做饭,干脆辞职脱离了社会,看起来,这样的爱真是无私。但是这样以孩子为轴心运转的家庭,显然是不正常的。

电视剧“小欢喜”里面,宋倩在和丈夫离婚后,全副身心都扑在女儿身上,她口口声声一切都为了女儿,不要任何回报。可是心底里呢?她希望女儿考北大清华,一直留在自己身边陪自己。

女儿一旦不够认真,她的头皮就发麻,就认为世界要毁于一旦,导致女儿压力倍增整夜失眠,精神受到巨大的困扰。

因此,当父母的养育建立在自我牺牲之上,他们的孩子就会体验到如下的痛苦:

第一:不敢有自己的要求和想法

H说,他看父亲常年在外面奔波,头发都白了,一个手机用了五年都不换,一双皮鞋底子磨破了也不舍得买新的。每次回来就是和妈妈盘算钱,结果算来算去发现还差一大截,然后两人就在一起唉声叹气。

有一次H对父亲提议:你回来吧,我不去国外一样可以啊。结果父母全部从凳子上跳起来:这怎么可以,怎么能随意放弃?我们做这一切可都是为了你啊……

H说,不知道其他孩子听到这样的话有什么感觉,但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深深的无力。他说要是我的出生只是为了完成家族的一个出国梦,那我宁愿不要出生。

但是,纵使心里万般无奈,只要看到父母那副为了他舍弃一切的样子,就不忍心让你他们失望,于是晚上即使无心学习,熬也要熬到一两点才睡觉。

第二:自我价值感低

朋友小V对我说,她的父母很早就不相爱了,夫妻间一星期都说不上一句话,但就是不离婚,刚开始她以为父母想再努力调和关系,直到读高二那年有个周末,她想去同桌家里玩并且过夜,结果妈妈坚决不反对,还说了一句令她至今难忘的话:

我为了陪你都可以放弃社交,甚至和你爸爸早就不相爱,也忍着不离婚。你为什么还要出去玩呢?

V说,她听完妈妈说的那些话,感觉自己的人生一下子变成了灰色,什么意义都没有了。

她说:为什么他们要付出这些我偿还不了的东西呢?都说父母之爱是无私的,但我体会到的却是巨大的亏欠,这其中一定有问题。

另外,当真相由妈妈亲自说出来后,她又觉得自己好自私,侵占了父母双方寻找幸福的权力。

因为孩子对家庭永远是最忠诚的,当孩子认为是自己害的父母不幸福,那么她的自我攻击之就开始了,她内在就开始了一个不合理信念:我是个坏孩子,我不值得被爱。

于是,往后她遇到好东西就会闪躲,遇到爱自己的人也会退缩,因为她潜意识有个结:我是坏的,我不值得被爱。

第三:失去成长的动力

当一个家庭的运转,全部围着孩子进行,包括吃穿住行优先孩子,一家人挣钱的目标也是为了给孩子上学或者买房,那这个孩子感受到的一定不是幸福,而是压力。

虽然表面看来,这个孩子或许欣然接受,甚至有的孩子看起来“白眼狼”,被父母认为是不珍惜,不孝顺。其实内在却是:他们做了那么多,反正我一辈子也还不起了,那干脆就得过且过麻痹自己算了。

所以很多啃老族,背后都有一对操碎了心,为了孩子宁愿肝脑涂地的父母。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食其力,只因为有些父母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放手让孩子承担责任,导致孩子逐渐失去了动力和勇气,所以只能完全依靠父母生活。

2 . 父母之爱要有分寸

纵然,父母之爱是磅礴无边的,但这些仅仅建立在理论之上,实则,如果一对父母不够爱他自己,那么他们的爱就不是付出,而是“自我牺牲”,所以,牺牲的另一个动力,就是索取。

而真正健康的爱是有分寸的,是父母先照顾好自己,然后顺带把孩子也照顾好的过程。

第一: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傍身

我有一个读者说,她小时候的同学们每周末都被父母带去补习班,结果她的父母却是另类,一到周末就出去玩,妈妈喜欢徒步,爸爸钟爱垂钓,她们就问他:你怎么安排?

那年她才12岁,就对父母说:你们快乐去吧,我先刷题,然后去超市买东西犒劳我自己。

爸妈听完头也不回就走了。

“就这样洒脱和放心,所以成就了我这个学霸”。这个读者号称自己从小就边玩边学,最大的功劳来自于这对自顾自快乐的父母,除了保证她吃饱穿暖,没有过分为她操过半分心。

但正是这样,她拥有了比其他人更多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

第二:分享部分,而不是给出全部

曾看过一篇文章,作者说他父母也很特别,家里凡是有好吃的,父母一定是自己先尝,然后再给他吃,他们说:你长大了可以吃好多好东西,所以先让让我们吧。

不仅如此,出去买衣服,父母也绝不会只给他买,而是三个人一起买,父亲说:一家三口一起穿新衣服才幸福嘛。

他就会觉得好开心。这个好开心在小时候不知道是为什么,长大了知道,当孩子看到父母幸福快乐了,他就会觉得自己好棒,是自己做得好,导致了父母如此快乐,于是他一直非常自信。

这就和很多家庭不同,父母省吃俭用,掏空全部为孩子付出,结果自己越来越枯竭,而孩子也在朝着他们眼中的白眼狼进化着。

有教育专家说,教育就是影响的过程。如果家长希望孩子成功,自己先去获得成功,希望孩子快乐,自己优先去体验快乐,如果希望孩子幸福,那就活成那个幸福的模板给孩子看。

唯有这样,孩子既不会感觉到压力和亏欠,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成功,快乐,幸福的秘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