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青诗歌选读

 词语寄居者 2023-09-13 发布于浙江

艾青诗歌选读

读有所获

歌剧般的创新,史诗般的恢宏

——赞《一个拿撒勒人的死》

林渝凯

我以为作为“词”应更注意韵律,作为“文”应更关注词藻,而“诗”介于此二者间。既应用口去诵,又应用目去看,故更需作者功力。功力至深之处,便让这份呼告刻入读者之心灵,艾青诸诗中,便不少。《大堰河——我的保姆》等是已由诸子道尽好处的,我却以为有一则并不为人所知之叙事诗,非但蕴意不浅,读来还更为流利,如呼告般从每一个读者心中勃然爆发,那便是诗人在具东方委婉却深沉的美感又富西方浪漫而虔诚的光芒的——《一个拿撒勒人的死》。

在音律上,诗人不拘一格,解脱了传统意义上“建筑美”“”音乐美”的桎梏,而在长短又不一却错落有致、似心跳般起伏的句式,与频繁更换、由情绪决定的韵脚。句短弥显急迫,句长弥显悲凉,至于韵脚,古人论述已很详备,在此不班门弄斧。在保留了无数舶来词,像“拿勒撒”“伯大尼”等看来佶屈聱牙的词汇。却更加铿锵,更加抑扬顿挫,这是两种语言共同的奇迹。那些以换了太多韵脚为由而看不起他们眼中这首“柏梁体”的人,不妨让约翰·弥尔顿来回敬他。

从文章本身内容来说,作者多用不同的句式,如神在布道,又如人在呼喊。他无疑已将“新约”烂熟于胸,不仅如此他并不急于一展自己的才华,而是名士般地将其只翻开页脚。不必说直接引用的句子,作者还只拣只言片语,引出故事发生的场景。开篇“和散那”,是叙民众在迎接先知耶稣进入圣城时的欢迎,而说这声如“归巢的群鸦”,更渲染了那神话般的氛围。再像末端练用数词“三”。这一对于基督徒极其特殊的数子,又带过“二个盗匪”,短短四个字暗示了两种不因的命运。作者作此诗时久病不愈,他所展现的耶稣无疑也有他的影子,他希望民众如那十一圣徒,继续“凭着他的预言去生活”,而恶人则在十字架边忏悔,如圣狄斯码斯知其所受的必与其所做的相称,而作者则下了决心,在十字架上抛下自己之肉身,与众人在天国相会再在三天后任希望从石做的墓门中洞出!

而作为一首叙述耶稣之死的叙事诗,这首诗明显没有其他赞美劳动人民等题材的诗作来得易于传唱。但艺术永不会被磨灭,这在我心中是现代诗中的瑰宝,艾青大病中心灵的里程碑。

一厘米的深渊

——艾青《镜子》读后感

张赛亚

握着一面薄薄的镜子,仔细端详,窗外的阳光洒落,反射于镜子,直射于心间。那温暖的光芒映射着我汹涌的内心。我久久在艾青的小诗中回味。

“仅只是一个平面,却又深不可测”,若是愿意,镜子可以将几公里外的东西收诸一身,仿佛它能反射的最远的距离,会在宇宙的边缘。它这种海纳百川之肚量着实令小肚鸡肠者相形见绌。

“它最为真实,决不隐瞒缺点”,在它的面前,任何人都无法伪装,只会露出本来的面目。正直不屈,只有破碎才会终止它的诚实。

“有人喜欢它,因为自己的美。有人躲避它,因为它直率。甚至有的人恨不得把它打碎。”不同的人对待它的后式大相径庭,与其说镜子是光影的交错,不如说它是人心的纵横。倏地想起《红岩》中的许云峰,他何尝不是一面镜子。他坦荡地吐露社会的阴暗,他坚贞地忠于革命,他更有着镜子的至死不屈。在这面镜子下,反动派的徐鹏飞照见了自己的邪恶暴虐,他羞于承认,折断了镜子。但许云峰赴死之时仍不改初心,这破碎的镜子激励着革命者勇往直前,迎来胜利。阳光下,碎片光芒万丈。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镜子。或清晰,或模糊,或明亮,或黑暗。正直的人将内心之镜擦洗明亮,直言社会现实;奸佞之人则将内心之镜蒙上灰尘,放任欲望的肆虐,你我会怎么做?

有时间,驻足于镜子前,对着这一厘米的深渊,看看自己的本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