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最大误解:抗战时东北人不抵抗?

 自由市民 2023-09-13
图片
在互联网上,一些关于地域黑的言论中,最引发争议的话题之一是关于东北人在抗战时期采取的不抵抗政策。这一政策导致东北人没有誓死保卫他们的家园,而将东三省拱手让给了日本,最终导致整个东北地区沦陷。这一历史事件成为了一些人对东北人持有偏见的重要原因。
那么问题就来了,东北人真的有如此不堪吗?
图片
首次举义旗的东北军
九一八事变,一部分东北军士兵并没有听从荒谬的“不抵抗”命令。出于他们朴素的爱国情感和军人职责本能,他们迎着侵略的日本军队开火。虽然东北地区是最早沦陷的地方,但也是在这块黑土地上,东北人首次响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声枪响!
一些东北军士兵,包括一些高级军官,已经无法容忍局势,他们闯入库房,夺取武器和弹药,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中校以下的官兵伤亡达到290人以上。他们实施突围,并撤离城市。同时,沈阳城内的2000多名警察和公安队员向日军开火,他们在二经街一带用简单的街头堡垒进行顽强对抗,虽然伤亡惨重,但他们最终退出沈阳,撤至锦州。
在长春,南岭兵的炮兵团与前来袭击的第四联队进行了激烈战斗,击毙了66名敌军,击伤了76人。尽管如此,由于敌人众多而我方兵力有限,最终无法扭转败局,只得被迫撤离战场。
图片
东北军中最著名的抗战将领之一毫无疑问是马占山。
马占山,1885年出生;吉林公主岭人,祖籍河北唐山人。1903年在哈拉巴喇山落草为寇,1905年接受清政府收编;1911年投靠奉军吴俊升部。1930年东北易帜后担任黑河警备司令。
这位出身社会底层的将军,在黑龙江省省会龙江(现齐齐哈尔市)城南50多公里的嫩江铁路桥附近组织了抵抗,这场战斗被称为江桥抗战,是中国军队首次有组织地抵抗日本侵略的战役。
在辽宁和吉林沦陷,大批官员投降或逃离的危急时刻,马占山第一个举起了抗日义旗。
他召集了龙江城内的各界人士,并面对有人提出的投降建议,马占山振臂一呼:“我奉命担任一省主席,守土有责,不能投降!绝不能让日本人夺走黑龙江的一寸土地。我知道自己力量有限,但既然日本人来欺负我们,我们只能和他们决一死战!如果我做错了,给国家带来麻烦,我请求你们割下我的头颅,交给中央受罚。”
马占山率领驻龙江的东北军,筑起防御工事,设置阵地,并悬赏缉拿叛徒张海鹏,成功击退了前来的伪军,并击毙了伪军旅长徐景隆。随后,日本军队亲自出动,但也受到了马占山的顽强抵抗,在11月4日的战斗中,击毙了400多名敌人。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日伪军的伤亡人数超过千人。由于未能获得援助并无法重新补充兵员,马占山的部队极度疲劳,最终不得不撤出龙江。
1932年2月,马占山为保护抗日力量,采取了一系列重要行动。他伪装投降日伪政府,实际上秘密保存大量军需物资,并将这些物资秘密运往黑河。同时,他秘密派遣代表会见国际联盟的调查团麦考易,向他提供了关于日寇侵华的证据。这些行动为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的报告书承认中国对东北地区的主权、否定伪'满洲国'的合法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年4月,以检阅为名,马占山率领部队抵达黑河,宣布起义抗日,并发布了抗日宣言。他联合了李杜、丁超等抗日力量,共同组建了东北救国抗日联军。这支联军成功击退了日本关东军八次围剿,并多次反攻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地,对日寇造成了有力的打击。然而,到了12月,由于孤立无援,马占山在国民政府外交协调下,从满洲里撤入苏联,然后转道回到中国内陆。
1933年,马占山从欧洲回国,抵达上海,三次前往蒋介石处请缨参与抗日。然而,由于当时长城抗战形势紧迫,全军处于对日全面备战状态,他未能获得支持。1936年,他前往西安调解西安事变,向张学良建议“国难关头,勿杀蒋介石”,并在张学良、杨虎城发表的《对时局宣言》上签名,为全国统一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1月上旬,马占山与邓宝珊、傅作义三人多次商议后,决定响应和平解放北平的号召,宣布起义。1950年11月29日,马占山因病在北京的住所去世,享年65岁。
图片
东北的英雄众多,没办法一一列举。
事实上,许多东北英雄的名字甚至都没有被记录下来,更不用说那些无名英雄了。这主要是因为东北战场的困难程度空前绝后:他们身处敌后孤立无援,天气严寒,缺乏衣物和药品,武器弹药更是匮乏,每一颗子弹都得从敌人手中夺取,生存极其艰难,随时都可能面临敌人的围剿。
他们不得不在极端环境下求生存。吃草根,咬树皮,用棉花套子填饥,用土堆成房子,以地作床。森林成了他们的家,篝火成了亲人。为了不被日军发现,他们把房屋建在地下,不能生火。在零下四五十度的极寒中,为了取暖,他们只能两人一组,背靠背,抱着枪睡觉,每十分钟轮换一次,否则就有冻死的危险。
著名作家穆青回忆道:“在抗日战争期间,我亲身经历了无数苦难,在晋西北吃过黑豆糠皮,在冀中钻过地。但是,比起东北抗联遇到的困难,实在是算不了什么。我也读过不少中外战争史,看到过不少反法西斯斗争的英雄事迹的报道,但是,论起战争的残酷性、艰巨性,还没有一个是超过东北抗联的。”生存本身如此艰难,更别说详细记录每次战斗和每位战士的情况了。
在东北战场,他们的生活条件非常恶劣。“蚊子叮血透衣衫,汗水滴落气喘难以为继。火堆烤前胸,风吹背后寒。”东北战场可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艰苦的反法西斯战场。如果你曾亲历过东北的严寒冬季和深山密林,你一定会对那些东北抗联的战士心生敬意。
1945年10月,东北局书记彭真听取了周保中的汇报后说:“我党历史上有三件最难的事,一是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二是南方红军的三年游击战争,第三就是东北抗联的14年艰苦斗争。”
东北抗日联军进行了超过10万次对日作战,困扰日军76万人,击毙18万敌人,包括19名日军将军在内(其中包括义勇军的战果)。尽管这些数字可能看起来不太引人注目,但考虑到极端恶劣的环境和敌我悬殊的情况,这个战绩实际上是相当可观的。然而,与歼敌相比,东北抗联更为重要的贡献是,在中国人心中树立了一座抗日的精神标杆,即使在敌人的后方,即使在困境中,仍有坚不可摧的中国人在坚守!
图片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开国将军中,东北籍将领人数不多,三个省加起来只有41名将军,其中上将有两位——吕正操(来自东北军)和周桓(老红军),中将一位——万毅(来自东北军)。而抗联出身的少将也仅有十位,其中有七位来自东北。这些数字甚至不如南方某个县的将领人数多。但这并不是因为东北人不懂军事,而是因为他们的牺牲实在太大。
根据不完全统计,曾参与东北抗联的5万多军人中,绝大多数都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其中包括120多位师级以上干部。他们的牺牲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东北籍将领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对较少。但正是这些无名英雄的奋斗和牺牲,为中国的胜利和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抗战胜利后,东北地区再次显露出其重要性。随着苏联军队的东进,原抗联成员重新建立了党组织和政权。这对国共内战中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具有战略重要性。当东北人民解放军占领整个东北地区时,中国共产党首次拥有了一个实力强大的根据地。例如,大连制造的“大炮弹”成为了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而东北出发的四野部队成为解放全中国的主力。
因此,尽管东北抗联的将领数量相对较少,但他们的贡献和牺牲绝不可忽视,他们的精神和勇气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坚守抗战,最终取得了胜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