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第一印象总是不准

 白云好悠闲 2023-09-13

对比 上面这组图形代表了 两种人和他人的相处模式。

1.波浪起伏巨大,甚至可以达到1080度的转变;

2.几乎无起伏(注意,是几乎,而不是完全)。你是否有过和别人初遇之时,那人对你异常亲近,但没过几天,态度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又是否遇过,有人一开始对你的态度不够好,到最后也还是不够好,但你又能从和这人长久的相处之中发现他或她独特的魅力。这就是两种不同的人或者说两种不同的人格。

特点 中国有句古话,叫: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很多人在一开始和你接触的时候,会异常的亲切,继而会把你的家世、财产、身边的人、甚至是住什么样的房,开什么样的车,祖上三代是做什么的都打听清楚(就差刨人家祖坟了)。而一旦发现这个“朋友”是“靠”不住的,态度的转变就变成理所当然的了。至于是180度的转变,还是360度的转变,甚至是720度的转变,则就由你靠不住的程度来决定了。    而第二种人,似乎并不关注你。你的一切都与之无关。    第一种人似乎有很多朋友,第二种人好像没朋友。                                                                                                                                      人群 第一种人和他人的关系有两种,第一种是先亲后疏。一开始亲近,等到发现你是一个靠不住的朋友(此时已经不能称之为朋友了)的时候,就开始打压。这是很重要的一步。原因就在于他们有一个很明确的朋友筛选线——就是他自己——在这条线之上的是朋友,之下的则不是。在这条线之上的人他们信奉的是奉承和讨好主义,这会让他们处于一种极卑微的状态,而人是不可能长期被压抑的。他们需要一个发泄的出口,“线”下的“朋友”则是最好的选择——而很多线下的朋友他们也有这条线。而他们对于“线”上的朋友,虽然表面卑躬屈膝,但内里实则是五味杂陈:嫉妒的也有,羡慕的也有,只怕更多的还是憎恨。这就是他们的第二种关系——外亲内疏。

第二种人和他人的关系也有两种。一种是先疏后亲。人在接触这两种人的时候,肯定是先和第一种人比较亲近,而和第二种人的关系则像渐入佳境的甘蔗。初始觉得无味,而后随着相处的时间越来越久而觉着越来越甘甜。第二种则是不亲。这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双方没有交集,自然也就缺少了了解的机会。另一种则是一种自惭形秽的心理。面对“高”于自己的人,很多人会“弯”下腰,而第二种人则是例外。这种例外会让他们游离于“圈子”之外,成了“圈里”人疏远和打击的目标,但其实这是一种自卑心理。

分辨 对于如何分辨这两种人也并不简单。而其中最简单的就是时间,不是有句话说时间会证明一切吗。还有就是了解一个人前不要轻易下判断。每个人都是有多面的,只看到一个人的一面是不能证明这个人的本质的。即便只是一座山,你也得从前面、上面、侧面、后面才能基本看清这座山,更不用说一个人了。更何况还有你看不到的下面。哪怕前面烈日炎炎,后面也可能积雪满山。    还有就是阅历了。社会经验多了,自然也就产生相应的模型了。    再者,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来进行验证。第一种和第二种人的差异就是尊重隐私的程度以及一开始对他人的态度。但这也不是百分之百准的,毕竟有的人天生(无法验证)就对他人比较友善。当然,用观察模式还是比较快的 。

产生 最后,说一下两种人的成因。第一种人不做讨论,因为没有足够的数据呀!

第二种人也只能简单说一下。要说第二种人也只能对比第一类人。他们之间的差异可能也就两个字:索取。第一种人总想着从他人身上得到什么,或不想他人从自己身上拿走什么。第二种人从不想从他人身上得到什么,而自己的东西他们也不相信别人能拿走。如果别人真的拿走了,那也只能证明这样东西从一开始就不是自己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