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古人眼中的铸牢(第十七篇)朱开沟遗址

 睫毛上的风尘 2023-09-14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美丽内蒙古》节目联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开设《考古人眼中的铸牢》专栏,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古遗址、古墓葬、古城为切入点,以考古人的视角展现内蒙古地区与中原等地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深刻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进程。

本期我们走进朱开沟遗址。

对话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王泽鹏。

朱开沟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陶亥镇朱开沟村,1977-1984年,考古工作者对朱开沟遗址先后进行了4次发掘,发掘面积约4000平方米,发现居住房址83座、灰坑(或窖穴)207个、墓葬329座、瓮棺葬19座,出土可复原陶器约510件、石器270余件、骨器420余件、铜器50余件。该遗址年代跨度较大,距今约4200-3500年。2006年5月25日,该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朱开沟遗址出土的陶质酒器

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内蒙古中南部夏商阶段考古学文化的面貌如何,一直尚未得知,直到朱开沟遗址的成功发掘,不仅顺利填补了这片区域的历史文化空白,还对研究中国北方地区青铜文化和北方民族起源这些学术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鉴于它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学术界即以该遗址为代表的遗存,命名为“朱开沟文化”。

图片

朱开沟遗址出土铜鼎(残)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朱开沟遗址的各段遗存曾先后和周邻地区同时代的诸考古学文化发生过不同层次的交往,并结合当地区域社会发展情况,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面貌,并对周围区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图片

朱开沟遗址出土的蛇纹鬲

朱开沟文化分布地域是以鄂尔多斯地区为中心的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为主,向南大体分布至吕梁山至晋中以北和陕北地区,向北到阴山山脉脚下,东界在张家口地区附近,往西可至贺兰山东麓。朱开沟文化的集中分布地区虽然不算广阔,但向四周地区的渗透力强。至商代晚期,活跃在整个中国北方长城沿线地带的,便是由以该文化的主体因素构成的众多文化集团。朱开沟文化的形成与传播,是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民族共同历史的真实体现。

图片

朱开沟遗址出土的三组瓮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而朱开沟遗址出土的丰富资料,不仅反映了内蒙古中南部夏商文化时期的特征,构建了内蒙古中南部区域的历史文化谱系,同时还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发展进程的历史见证者。

图片

朱开沟遗址出土的青铜剑、环首刀

朱开沟遗址出土的青铜鼎、爵和戈与中原商代的青铜鼎、爵、戈相似,这说明即使在早期文明相距甚远,交通甚为艰难之时,诸考古学文化之间仍保持着相应的交流与沟通,这也深刻证明,在历史上我国边疆地区与中原等地的人民便已血脉相融、文化相通。

图片

朱开沟遗址出土的青铜短剑

在经济形态和地理环境上,朱开沟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鄂尔多斯地区位于黄河一曲之处,是蒙古高原的最南端,也是我国黄土高原的最北端。这里是农业文化和草原牧业文化的交汇地区,具备吸收两种经济形态文化精华的地理条件,这也是农业经济与牧业经济首先从这里完成转换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对地理环境演变的研究以及动物骨骼种属鉴定结果,由朱开沟文化居民率先完成了这种转换,并为以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为代表的我国北方草原畜牧-游牧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发展和丰富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的历史实证。

执笔: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  王泽鹏

专家审核: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盖志勇、连吉林、张煜鹏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