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受噪声干扰,容易犯两种思维上的错误,希望你一个也没有

 爱读书的百合 2023-09-14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眼见即为事实。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

更直白地说,有些人因为觉得自己懂得很多,所以就固执认为看到的就是事实,因为自己经历多,经验丰富,就以成功人士自居,然后就有了各种的自以为是,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自己正在犯两种思维上的错误:思维偏差和噪声干扰。

这也是丹尼尔·卡尼曼在打磨十年的新书《噪声》中,给我们思维上的启发,这样看来:知道得越多,未必越好;想法越多,未必是正确的;选择越多,越容易陷入误区。

有穿越噪声,才能远离偏差,才能做最优化的选择,才更容易走向成功。


噪声产生判断偏差


卡尼曼认为,人们的思维经常会产生错误,遇到系统性误差,也就是偏差,而偏差有两面性。一面是过度乐观的偏差,一面是过度悲观的偏差。

比如说在人际关系的相处中,一方认为无论对方是个老好人,无论自己说什么,做什么,对方都不会反驳,但往往事实会打脸,这就是乐观偏差;悲观偏差是在发生不好的事情时,过度地悲伤或恐惧,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糟糕,这就是因悲观而带来的偏差。

还有就是当我们的关注点不一样的时候,也会带来不同的偏差。比如用情绪来判定或以解决问题来面对的时候,得到的答案是不同的,这就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就是受噪声的影响。

所谓噪声,是指判断中不必要存在的变异。简言之,噪声就是影响我们正常判断的干扰因素,比如说环境干扰、人为干扰、认知干扰等。

可以说噪声是无所不在的,我们自身的局限性,引起对一件事,一个事不全面的认识,这就是噪声所产生的干扰。只有我们意识到噪声对思维与行为的影响,才能有意识减少噪声,并减少因噪声而带来的危害。


噪声对我们的影响


前几天在跟孩子学校的领导沟通突然换老师问题时,我就被噪声所干扰,所以原本是倾诉和请求,最后却变成了蛮不讲理,也导致沟通陷入被动状态。

当时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明明是学校做错了,为何自己还毫无招教之力,然后读了《噪声》之后,才发现是受到了噪声的干扰,而被对方的策略牵着步调走。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领导拿了换老师的合理性,用学校现实的难处以及考评新老师的指标来衡量,当时看到这个数据时,有种无可辩驳的事实。

于是便从人文主义和情怀、感情上来说服学校,当时认为这是避其锋芒的做法,但忽略了正是这种偏差思维,才让沟通更陷入了被动状态。

反观自己被领导的三个噪声干扰,分别是道德层面、数据体系、相对论这三个方面噪声的干扰,所以陷入了被动状态。

首先,领导拿了如果要求换回老师,是现有老师的不尊重,是毁掉年轻老师的职业生涯。

结合卡尼曼的《噪声》来看,是领导用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道德绑架干扰来验证胡闹,把原本正常的诉求变成家长们的内疚之情,这就是利用了噪声的干扰。

反过来说,家长提出安排一个更适合孩子的老师,不是对于新老师的不尊重,而是基于对孩子来说更适合的选择。

抛开噪声干扰,新老师之所以得不到认可除了突然换老师带来的应激,还有自身的综合能力不过关,没有受到认可,这才是最核心的问题;

其次,数据体系的片面性。对于衡量数据好坏来说,除了整体平均数,还要考虑培优的平均数和方差,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全面的数据影响。

但正是因为当时认知的不够,所以在面对数据的时候,就陷入了被动和僵局;

最后,相对论的悖论。领导拿为了整体利益而牺牲局部利益,这本来就是一种悖论。

比如在《噪声》中提到的“天桥难题”,5个人即将被一辆失控的电车撞死,这时候如果有一个人在天桥上正走着,如果把这个人推下去阻挡电车停下来,那么其他5个人就会得救。

根据卡尼曼在《噪声》中给出的启示,结合噪声来看,校方明显是功利主义的处理态度,以学校整体利益为名义,而牺牲掉个别班的利益,而且还很巧妙将所有问题的责任都反推给家长。

尽管这是一场完美的诡计,充分利用了各种噪声来干扰,但不得不说,噪声对沟通、人为影响是巨大的。

因为在噪声的干扰下,随着情绪的变化,有时甚至是无意识的情绪变化,让我们的认知与思维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已经受到了很多噪声的干扰,简而言之,一切合情合理,但却完全是胡扯之下,充满了噪声。


远离噪声,才能更成功


对于我而言,跟领导沟通后充满了遗憾,也有各种的无法招架,当时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自己输在了哪?

现在想想,就是受到了对方设置的“烟雾弹”,也就是卡尼曼所说的无处不在的噪声。也就是说:你不可永远都是同一个人,随着时间的流逝,你远没有所想象的那样前后一致,这源于形形色色的噪声干扰。

比如疲劳、恐慌、情绪、天气、顺序、等很多因素,都可能导致在面对同一件事的时候,产生变异,这种变异其实就是各种误导,也可以理解为策略或套路。

就好比领导在拿数据来作为验证的时候,我们当时明明可以提出片面的数据是无法预测胜任的可能性,因为总体的加权平均并非好方法,它无法预测能力高或低。这时候完全可以提出用更精准的数据模型,来增加判断的精准度。

因为即便是白纸黑字的数据,也会因为环境、情境、以及随机性而产生正误差或负误差,这些都是判断的噪声因素,也很可能受这些噪声因素的影响,意味着数据带着极大的随机性。

就是说,很多时候的数字带来不过是更多的噪声干扰,一旦认识到噪声可能会引导着我们陷入谬论和僵局的时候,就是去从样本空间上去入手。

这时候自然就改变了被动的局面,从而将交流和谈判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借用卡尼曼在《噪声》中的一句话:哪里有预测,哪里就有客观无知,而且客观无知比你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这样看来,消除噪声,才会不再重复犯错而不自知,而正是我认为可以打人情牌的这种自以为是的噪声干扰,而忽略了核心问题本身,所以才会惨败收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