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一则朋友圈扯起

 古今笑弹 2023-09-14

今儿周六,大风降温,起早去市图书馆,准备找几本书查资料。非工作日出行,我一般不开车,喜欢步行或者坐公共交通工具。开车会让人孤独,公共交通虽然比较拥挤和喧嚣,似乎能治愈孤独,最关键的是乘车过程还可以刷手机、听歌、看书,到终点也不用费心找停车位

坐地铁二号线到人民广场站,改长春路站702路到技师学校,然后腿儿着到图书馆,全程用时也不过30分钟,虽然辗转了一些,但比开车低碳环保。

在长春路公交站,看到站台旁边的流动小食车,忽然有所触动,就拍了一张,在锤子便签里编辑了一下,发了朋友圈。

 虽然不总到长春路公交站,但还是比较熟悉的,因为前些年,每次在这儿等车,都会到站台旁的书摊转转,经常会买本杂志在车上翻。

 今天,这个公交车站旁,只剩下小食摊,书摊却消失了。

 9:06发的朋友圈,11:05的截屏,6赞,10留言,比较符合我的朋友圈星期六的规律。10人中(一人留言两条,实为9人),一同事,两学生,一高中同学,其余都是文友。

 因为我这人比较喜欢胡思乱想,尤其喜欢咬文嚼字,所以不免对朋友留言,做了一个简单梳理。

1.民以食为天派占四成。

2.手机(或电子书籍)抢了风头的占五成。

3.跑题儿(关注点在长春路)的占一成。

 综合朋友留言,城市书摊消失的原因还是比较清晰的:虽然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很重要,但是必须要先解决物质文明才行,吃不饱肚子不精神啊!

 但是巴金老人说,人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原话忘了),所以人还是需要精神文明。书籍作为精神文明传播载体之一,以前多呈现的是纸质化,随着科技发展进程“大跃进”,电子书大行其道。现如今,似乎看纸质书的多数是冬烘先生、迂夫子之流了。

 电子时代,还有纸质书存在的必要吗?这是让很多老派读书人伤感的问题,但是想一想,翻看龟甲、兽骨的如何看竹简、木牍的人,看竹简、木牍的又如何看翻纸质书的人,就能想象得出现如今拿电子书的如何看拿纸质书的了。

 当然,纸质书还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再过几十年或几百年就不好说了,不过,读书人也不必焦虑,爱看啥书就看啥书吧,习惯就好了。

 此篇比较散,纯粹有感而发,信马由缰一下。

  再说说回程,我捧着7本书,首先在下电梯的时候,被一哥们问,多长时间看完,我说用不了一个月,就是翻翻查资料,他哦了一声再没说别的。其次在地铁上,抱着一摞书的我绝对是奇葩,被同车的偷偷围观,仿若看动物园的大猩猩——很快他们就失去了兴趣,各自刷着手机。

 最后,我要说的是,对于朋友圈的留言,我还是最喜欢学生张雯的留言:“报刊电子化了,东西还得吃实物。”言简意赅,却又蕴含丰富。啥时候我们不用吃“实物”了,而是一张嘴喝口西北风就饱了,或者通上电,OK饱了,多好!这孩子回答问题真是妙趣横生,她的语文老师是谁,教得这么好?

末尾,强调一下,朋友圈还是要看的,朋友圈里的形形色色就是丰富的素材库,写作文还用到处找素材吗?打开朋友圈啊。


迂夫子,男,70后,职业教书,业余码字

本公众号文字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原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