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人佛缘 | 古代信佛的文人

 罪障凡夫 2023-09-14
图片

(二)

“文人与信仰”结合的代表

图片

下面看信佛的文人代表。通过这些代表来看文人和信仰之间是怎样建立联系的。

(一)东晋时期

●十八高贤

我们先看东晋时期,文人与信仰结合最早、最密切的是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集结的莲社。这件事学佛人可能都知道,尤其是学净土法门的。

慧远大师是东晋佛教的代表人物,他在庐山东林寺召集了123位高贤,都是贤达之士,有出家人,也有在家人,大家集体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这123人当中,有18个人特别著名,而且有很多都是世间的文人士大夫。由此可见,慧远大师的影响之大。

慧远大师早期学习儒家、道家,尤擅老庄,他对老子、庄子的思想都非常熟悉,所以他能感召儒家、道家的人士。大家聚集在东林寺,共同发愿往生西方净土,这就是文人与信仰结合的最早记录。而且,这些文人不仅有佛教信仰,还有净土信仰,他们共同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当时还有一篇《发愿文》,他们都专修念佛三昧。

图片

●谢灵运

除了这十八位高贤之外,据说当时还有三位文人很想加入这个团队,但是被慧远大师拒绝了。其中有两位非常有名,一位是陶渊明,据说陶渊明很想加入,但是没有被慧远大师认可。陶渊明是道家人士,他没有佛教信仰,我们就不细说了。另一位是谢灵运。谢灵运也是东晋时期的,他是诗人,兼通史学,擅长书法。他跟佛教的因缘非常深,除了跟慧远大师有交往之外,他还参加过《华严经》《大般涅槃经》的翻译、润改,这是一般人难以参与的,因为翻译佛经对人才的要求非常高。可想而知,谢灵运的文采、文笔一定非常好,被当时的高僧大德所认可。

当时《大般涅槃经》翻译出来之后,大家对它作了润改,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大般涅槃经》有南本、北本。其实《大般涅槃经》的翻译只有一次,但是后来有一些润改。就是谢灵运,还有其他一些人,包括鸠摩罗什大师的僧团里有一个很有名的法师,叫竺道生,当时他离开了鸠摩罗什大师的僧团,去南方参与了《大般涅槃经》的翻译,然后他们一起对《大般涅槃经》作了最后的完善。谢灵运也参与了《华严经》的翻译。

《华严经》和《大般涅槃经》都是佛教的重要经典,可想而知,谢灵运的文采、佛教理论基础肯定非常扎实。另外,谢灵运还著有《维摩诘经赞》《净土咏》《辨宗论》等,这都是佛教理论方面的书籍。

虽然慧远大师没有同意谢灵运参与他们的团队,但是慧远大师圆寂之后,谢灵运为慧远大师写了一个铭,这就说明他跟慧远大师的因缘还是比较深的。

图片

(二)隋唐时期

图片

再看隋唐时期。当然,之前的南北朝时期也有很多,但是我们把它忽略了。隋唐时期,因为国家统一,所以朝廷对佛教的支持很大,文人与信仰的关系也最为密切。尤其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不仅世间文化发达,政治、经济也非常发达。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到了隋唐时期开始成熟,集其大成。隋唐时期,政治对佛教的影响非常大,因为隋唐两代的huangdi几乎都信仰、支持佛教。除了唐代末期有法难之外,早期的huangdi对佛教都比较护持,当时的出家高僧几乎都跟皇室有来往。

大家知道,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玄奘大师。他从印度取经回来,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在长安迎接他,整个长安城的百姓都组织起来,迎接他回归长安。而且其还给他组建队伍,提供场地和财政支持,让他翻译佛经。如果没有这样的支持,玄奘大师的事业很难圆满。

至于唯识宗的建立,我顺便提一下。唯识宗的建立跟外在的支持有没有关联呢?外在有关联,但是理论上没有关联,因为唯识宗本身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后来唯识宗衰落了,后继无人,它在中国的影响非常短暂,这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有没有关联呢?其实关联不是很大,主要还是唯识宗内在的问题。一是唯识宗后继无人,二是唯识宗的理论非常繁琐,名相众多,义理难解,不能普及,这是它非常明显的弱点。再加上人才匮乏,以及其他一些因素,所以唯识宗在中国的流传时间非常短暂。在玄奘大师之后,大概只有三四位祖师,之后唯识宗就开始慢慢没落了,近代才有兴起。

当然,想研究一个宗派的兴衰,一方面要看外在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因素,内在因素是决定一个宗派兴衰的根本。一个宗派能够流传下去,它自身的内在力量必须非常深厚,非常扎实。像禅宗,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它都能兴盛;还有净土宗,无论在哪里,都能听到念佛声,这就是它的天然优势。

唐代有佛教信仰的文人非常多,下面选了几个代表。

图片

●费长房

先从隋朝说起,虽然隋朝的时间比较短,但是隋朝的huangdi大力扶持佛教,因为隋朝的huangdi是使用非正常手段才得到江山的,所以得到江山之后马上就扶持佛教,组织译场。

隋朝有一个文人叫费长房,一般人可能不知道。费长房是四川成都人,他很早就出家了。当然,严格来讲他也不算文人,因为他出家很早。但是后来因为北周武帝灭佛,他就被迫还俗了,当时有很多出家人都被迫还俗了。

到了隋朝,huangdi支持佛教,组织翻译佛经,所以就召请费长房做翻经学士。因为huangdi知道他的文采非常好,对佛教的义理也通达,所以就让他在长安大兴善寺国立译场参与译经,任“笔受”。“笔受”就是把梵文翻译成中文,把主译的人翻译过来的文字记录下来,这叫“笔受”。

费长房因为翻译佛经的缘故,对佛教的历史非常了解,还接触到很多资料,因此他自己就有一部重要的著作,叫《历代三宝纪》。这本书是对所有佛经翻译目录的整理,非常有名,是唐代、隋代非常重要的众经目录。费长房的这部著作非常有影响力,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适当了解一下。当然,它在理论上可能不是重点,它主要是反映一些翻译佛经的历史。

因为隋朝的时间比较短,有代表的文人不是很多,我们就不细说了。

图片

●王维

下面看唐代。唐代文人和佛教的因缘就难以计数了,比如大家最熟悉的王维、李白、白居易等大诗人,他们都跟佛教有密切的关联,也都是佛教徒,与佛门的往来非常密切,而且有很多佛教方面的诗词,甚至还有净土诗。

王维有“诗佛”之称,他是因为学佛才有了这样的成就。而且王维这个名字跟佛教有密切的关联,来自于《维摩诘经》。

其实王维早期并不信佛,还准备反佛,都拿着笔准备写文章了。但是被他妻子知道了,妻子问他:“你了解佛教吗?”他说:“我不了解”。妻子说:“你都不了解佛教,怎么反佛呢?你总得了解之后才能如实地反佛嘛”。王维一听,觉得好像也有道理,然后就去找佛书看。看完之后就不反佛了,就被佛法感化了。

对王维影响最大的可能就是《维摩诘经》。维摩诘是一个大居士,是印度非常有名的修学代表,是在家菩萨的代表,以在家身份示现菩萨道,他也是中国文人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对中国文人影响最大的佛经可能就是《维摩诘经》了。关于这一点,大家要了解它背后的一些因素。包括苏东坡,他看过《维摩诘经》没有?肯定看过。维摩诘的身份跟文人的身份很相应,有些文人之所以信佛,就跟维摩诘的示现有密切的关联。

有很多文人都不得志,但是又放不下世间。比如他们被贬之后,某一天朝廷把他们召回,说“你可以回朝任官了”,他们马上就会收拾行李,赶快回去,因为他们放不下世间。比如苏东坡,从表面来看,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但是他真的愿意在山水里沉默一生吗?非常难。其实他非常想回去,但是没有机会了。

也就是说,我们要从深层次探讨文人的内心世界。为什么文人对《维摩诘经》那么喜欢呢?就是因为维摩诘居士这种身份,他扮演了一个世间和出世间高度融合的角色。文人非常喜欢这样的身份,既不离开世间,又能出世间,又不离开自己的理想,还能化解自己内心的情绪、烦恼等,他们在佛门找到了安心之道,还能跟世间的东西融合为一体,也就是不舍世间而出世。佛门有一句话叫“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文人就找到了这种信仰之道,所以文人出家的比较少。

但是我们看佛门当中,有很多祖师都是文人出身。比如莲池大师、蕅益大师。莲池大师曾经中了进士;蕅益大师早期学儒,反佛反道,非常有名,他写了二十多篇反佛的文章。当然,蕅益大师出家也比较早,二十几岁就出家了,在二十几岁之前,他算是一个文人。包括慧远大师也是如此,他对老庄非常熟悉。但是这些祖师都没有入仕途,而且出家都比较早。如果是文人,进入仕途之后再出家的就比较少了。

图片

下面看王维接触佛教的因缘。王维跟很多僧人都有密切的交往,他接触的佛教理论也非常多、非常广,各个宗派几乎都有涉及。比如禅宗、华严宗、密宗、律宗等。

王维跟禅宗的代表人物神会禅师来往最密切。神会禅师是谁呢?他是六祖慧能大师的传人,是禅宗第七祖。神会禅师十几岁就跟慧能大师辩论,大家看《坛经》,里面有一个小沙弥,他跟慧能大师之间有一段对话,那就是神会。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十几岁就能跟祖师对话了。我们十几岁在干什么呢?还在玩泥巴。其实,六祖慧能大师对神会既有肯定的一面,也有一些暗示,所以后人就说神会没有开悟,说他是“知解宗徒”,就是理论很通达,但是没有开悟。

慧能大师被称为禅宗南传的代表人物,是谁确定下来的呢?是神会把慧能大师推出来的,也是神会决定了南禅的历史地位。如果没有神会,南禅能不能成为禅宗的代表就很难说了。

神会早期在南方,后来他到了北方。当时分为南禅和北禅,也就是五祖弘忍大师的弟子神秀和慧能,他们一个在北方,一个在南方,一个在朝廷当中,一个在南方的蛮夷之地广东。他们两个南北不搭界,各自弘扬自己的教法。神秀在朝廷里非常受器重,他活了一百多岁,非常高寿。而且他经历了九位皇帝,还是三位皇帝的门师,他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早期他的影响力比慧能大师更大。

慧能大师圆寂之后,神会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为了确定南禅的正统地位,就从南方来到河南,在河南举行了一场重要的法会,就是“南北是非无遮大会”。“南”是南传,“北”是北传,就是对南传和北传的是非对错进行公开辩论。这场辩论之后,慧能大师就被推出来了,这时候南禅的正统地位才真正确定下来。

王维在洛阳见到了神会大师,所以他跟禅宗的因缘非常深。王维有很多诗词都是禅诗,所以他被称为“诗佛”。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看起来好像是写山水的,但是学佛人一看就知道它是在表达佛法的义理、空灵的境界。当然,这个“空”不是顽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虽然“空”中不见人,但是“空”中有声音,这就反映出佛法讲的“空”与“有”的奇妙境界。世间人理解的“空”就是什么都没有,空了就没有了,但是“空”中有山,山又是空的,所以叫“空山”。空山当中有声音,但是见不到人。那么山里有没有人呢?其实是有人的,这就是隐和显、空和有的关系。

王维非常擅长借用山水来表达佛教的义理,这就是佛教与文人结合之后,文人用诗词来表达佛教义理的独特一面。很多诗词都是这样的,表面是在写山水,其实表达的是佛法的理论。

图片

●李白

除了王维之外,还有两位文人,就是李白和白居易。他们的经历我就不细说了,他们早期都跟禅宗的法师有往来,而且他们后来都接触到净土宗。

李白和白居易都是唐代诗人,而且都在shandao和尚之后,大家看他们的出生年月就知道了,李白是701年到762年,白居易是772年到846年,shandao和尚是613年到681年。也就是说,shandao和尚的思想刚刚兴起,李白就出生了。

李白有一首净土诗叫《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相赞》,是赞叹西方净土变相图的。其中有两句非常有名,就是“八十亿劫罪,如风扫轻霜”。其实这两句话来自于《观经》,我们有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但是念一声佛号,这八十亿劫罪就消除了。“如风扫轻霜”,名号就像风,八十亿劫罪就像霜,风一吹,霜就消失了,我们的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在名号当中就轻轻地消失了。这说明李白对净土法义非常通达,他看过《观经》。

图片

●白居易

还有一位诗人就是白居易,他跟净土宗也有关。他有一首《念佛偈》,大家应该都知道,印光大师在《文钞》里也引用过。这首诗是他71岁的时候写的。

余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

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弥陀。

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

假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

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

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

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

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

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余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他到了71岁,不想写诗了。如果看经的话,他的眼睛也不好,如果行善积德的话,又要劳碌、奔波,他不想奔波了,走不动了。已经七十多岁了,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

怎么办呢?“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弥陀。”这时候,他的生活方式就是念一句阿弥陀佛。我们之前了解过苏东坡,他是怎么过日子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在风雨当中任意沉浮;“也无风雨也无晴”,不计较世间的得失、是非、好坏了,平平常常地过日子。但是白居易不是这样的,他是“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弥陀”,他是念一句名号度日。

后面的内容我就不念了,大家可以自己了解。这首诗写得非常好,有净土信仰的人可以了解一下,它表达出一个诗人、文人对极乐净土非常虔诚、单纯的信仰,而且他对净土宗的理论也非常了解。

(来源 | 《浅谈文人与信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