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个小场景解构聚贤庄血战的大场景

 笔更时代 2023-09-14
如果把小说中的大场景比作一个大广场,那么,这个广场不是空荡荡的,应该有许多人挤在一起。如此,广场才有活力,才有生命的气息,才可以被当作人生活剧的舞台。广场上的人群貌似挤在一起,其实他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依据不同的性质特点分成一簇一簇。这一族人与那一人之间,既有明显的界限,又有一些看不见的绳索使他们互相牵连,使他们之间发生联系。

正是各种人物之间的关系,关系中各种人物的不同思想、感情和行为的相互作用,才共同向这个大广场灌注了生命的活力,才共同构建起这个大广场,也就是说,假如把大场景看作一个大单元,那么在这个单元里还有许多被包容的亚单元。这种亚单元,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大场景的手、足、胸、腹等一即小场景。小场景与大场景是点与面的关系。


在金庸笔下著名的桥段,“萧峰大战聚贤庄”这个大场景中,就有一系列作为大场景有机组成部分的小场景存在着,它们表现为一系列具有逻辑关系的小冲突,每一个小冲突事件,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己特定的形态,又与其他小冲突事件血肉相连,不可分割。金庸小说中的大场景,实际上就是用若干个小场景组合而成的。他写好了这一系列的小场景,大场景自然就构建起来。倘若离开了对小场景的描写,大场景就成为空中楼阁。

“萧峰大战聚贤庄”这个大场景,我们至少可把它拆分为“序幕”和“正剧”两大部分,现在再把“序幕”拆解开来,看一看它有多少个小场景。


第一个小场景是:萧峰进庄的消息传入聚贤庄。正当丐帮的吴长老跟向望海斗嘴使得群豪乱作一团时,“一名管家匆匆进来,走到游骥身边,在他耳边低声说了一句话。游骥脸上变色,问了一句话。那管家手指门外,脸上充满惊骇和诧异的神色。游骥在薛神医的耳边说了一句话,薛神医的脸色也变了。游驹走到哥哥身边,游骥向他说了一句话,游驹也顿时变色。这般一个传两个,两个传四个,四个传八个,越传越快,顷刻之间,嘈杂喧哗的大厅中寂然无声”。

接下来,就出现了第二个场景:萧峰驾着骡车,非常放肆地碾过一道道门槛,直驶人群豪聚集的大厅中,表现出其过人的英雄肝胆。

第三个场景是:身负重伤的阿朱从车中出来,站立在大家的面前,不免引起了群豪的种种猜测。

第四个场景是:薛神医盘问阿朱的来历,得知萧峰与她并无深交,又通过诊脉,断定阿朱是伤于少林寺的“大力金刚掌”,由此产生满腹疑云。


第五个场景是:玄难、玄寂为了维护少林寺的名声,只好否认阿朱是被方丈玄慈击伤,又责问萧峰在昨晚打死玄苦并掳去一名少林僧,目的是转移矛头的指向。

第六个场景是:阿朱巧言恭维薛神医,杜撰自己受伤的经过。表现了阿朱的聪明、狡黠的性格特点。

第七个场景是:萧峰向薛神医恳求医治阿朱,但遭到薛的断然拒绝。

第八个场景是:自知理亏的薛神医恼羞成怒,号召群豪围攻萧峰。

第九个场景是:谭青捣乱,他杂在人丛中以“腹语之术”出言讥刺。萧峰和群豪都没能发现他。

第十个场景是:萧峰再一次向薛神医恳求,仍遭到薛的拒绝。第十一个场景是:谭青再度捣乱,萧峰一声断喝,以浑厚的内力震伤谭青,使其现出原形。群豪既感痛快,又自愧无能。


第十二个场景是:云中鹊突然出现,伸手救起谭青;群豪纷纷出手拦阻,但都不及他的快速。既表现了云中鹤极高明的轻功,又再次显示了群豪的无能。

第十三个场景是:萧峰一记劈空掌,将云中鹤击成重伤。在场群豪都不禁自叹不如。

第十四个场景是:萧峰向游家兄弟讨酒,要与天下英雄喝酒断交。萧峰与马夫人、徐长老、传功长老等人喝过绝交酒后,向执法长老白世镜“托孤”。

第十五个场景是:向望海对萧峰言语无礼,萧峰酒意上涌斜眼瞧着他,说道:“乔某和天下英雄喝这绝交酒,乃是将往日恩义-笔勾销之意。凭你也配和我喝这绝交酒?你跟我有什么交情?”说到这里,更不让他答话,跨上一步,右手探出,已抓住他胸口,手臂振处,将他从厅门中摔将出去,砰的一声,向望海重重撞在照壁之上,登时便晕了过去。


写到这里,“序幕”算是结束了,大战由此发动,小说的情节进入“正剧”。

以上十五个小场景构成了萧峰大战聚贤庄的“序幕”,在这些小场景里出现的人物已达几十个。聚贤庄上的主要人物大多在这些小场景中先后亮相,并一一通过各自的言行举止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动机、目的和性格特点。每一个小场景都有各自的中心人物和主要事件,都有事件的产生、发展与解决的过程。而每个小场景之间,都存在着因果关系,故构成了向前层层推进的小说情节。

通过上面对“序幕”的分解,我们可以看出,要写好一个大场景,必须写好这个大场景中每一个局部。一般来说,所谓大场景,总有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展现矛盾冲突的产生、发展、高潮与解决的一个过程及这个过程的方方面面。要展示矛盾与解决矛盾,应对矛盾构成的内外部条件进行精心的组织和细致的分析,既要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不能忽略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还要对矛盾的运动方向和冲突的强度等了然于胸。这种对矛盾性质、特点的条分缕析和烂熟于胸,是衡量小说家有无大场景创造能力的准绳。


如果小说家没有高屋建瓴的胸襟,没有洞察一切的目光,没有鞭辟入里的剖析能力,没有巨细兼顾的全盘观念和驾驭全局的控制能力,就很难创造出一个成功的大场景。

在以上这个“序幕”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主要矛盾发生在萧峰和群豪之间,也看到群豪内部的种种矛盾,群豪与谭青、云中鹤的矛盾、萧峰与谭青、云中鹤的矛盾以及各人的内心矛盾:萧峰是否真是如传言所谓“杀父、杀母、杀师”的大恶人呢?

对此,各人的判断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坚信不疑,有的是将信将疑;萧峰即使真是契丹人,就该死吗?答案也不尽相同。即使是萧峰本人,内心也充满矛盾。

前已言及,他之所以独闯聚贤庄,表层的动机是为了给阿朱治伤,而更深一层的心理动因,还是要在天下英雄面前力证自己的清白,尽管他知道这个愿望的实现几率极低,但走投无路之下,并无其他选择。金庸正是利用这种种矛盾和人物心理,构建起一个一个精彩纷呈的小场景,然后通过小场景的有机链接,最后才完成一个大场景。

有些初学写作者不懂得大场景是由众多小场景构成的这个道理,以为只要写得“大”,或者处处能从“大”处落笔即能成为大场景,那就完全错了。


正如百丈高楼离不开一砖一瓦,千军万马离不开一兵一卒一样,任何大事物都是由一个个小事物构成的。唯有写好小场景,才能构筑大场景,小场景是大场景的基础。但仅仅懂得这个道理,并不就意味着能写好大场景。

有一些小说家,能够用心写好精彩的小场景,却不善于构建生动的大场景。其因固有种种,但很重要的一点是,这类小说家,天然地缺乏那种从大处着眼,把握大局的组织能力,缺乏那种对众多小场景的调度、组织、安排运转的能力。他们可以是单打独斗的英雄,却不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帅才。

而金庸,显然具备了在小说中调动千军万马的组织才能。他不但能够有条不紊地安排好每一个小场景的位置,使每一个小场景各得其所,各具意义,还能在每个小场景之间搭建起各种纵向和横向的关系,使各个小场景自然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一个大场景。这种举重若轻的组织能力,既跟作家的天赋有关,也跟作家的美学旨趣有关。易言之,有的作家喜欢描写大场景,也有描写大场景的能力,并认为,大场景比之小场景,更能展示他们的创造力;有的作家则不喜欢写大场景;有的作家则视写大场景为畏途,因为他们一碰到大场景,就会手忙脚乱,顾此失彼,不知所措。

金庸不愧是武林盟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