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药企业开发新产品的十个误区!

 jianqi2023 2023-09-14

误区一:以高含量单剂为主

对于大部分制剂企业而言,要尽可能避免单剂产品,除非通过剂型优化而降低成本。

原因很简单,和原药厂家竞争单剂产品,制剂企业没有原药和成本优势,也并非含量越高越好。

所以,农药制剂厂家的主要优势还是在于复配,建议加大对复配制剂的研发和开发,争取拥有剂型和应用专利。

误区二:证件越多越好

为了占据资源,一股脑的登记和开发新产品,眉毛胡子一把抓,新品上市密集,年年推新品,业务员也不知道该卖哪一个,聚焦不了大品,结果自然是证件的利用率很低,企业陷入依靠新品增长的怪圈。

对于年销量预计达不到50万的新品,建议慎重开发,没有一定的把握,就不要盲目地上新品,没有充足的准备和对产品的了解,就不要急急忙忙推出新品,控制新品上市节奏,做好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才是正道。

误区三:一味节省登记费用

这几年次新化合物很多,国内企业的通常做法是先登记单剂产品,作为残留授权搭桥产品,再登记复配产品,表面上来看,这样混剂可以节省10万左右的残留费用,多了一个证件,可是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混剂产品晚了半年到一年上市,失去了产品领先一步的先机,错过了大品操作的良好机会。

在同质化产品严重、企业习惯性一窝蜂上新品、以非专利为主的行业背景下,领先一步非常重要,在产品的开发上,国内企业需要具备投资眼光,不以登记产品多少为目标。

从这几年的次新化合物来看,如嘧菌酯、吡唑醚菌酯、氯虫苯甲酰胺等,领先一步上市的企业,哪怕是通过外企授权合作,提前半年到一年上市,产品往往占得先机,销量和品牌优势明显。

如标正顶妙(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因其他企业登记水稻需要环境评估半年,延缓了半年下证,顶妙因登记番茄提前了半年上市,占得先机龙灯的福连也是戊唑醇最早登记复配的代表;绿琦(吡唑),通过巴斯夫授权合作,抢先了快一年的时间上市,抓住了机会和风口。

误区四:盲目跟从潮流

看到别人什么产品卖的好,立马回去自己也登记,问题是等到2年之后登记下来,这个产品的生命周期还处在哪个阶段?是不是还好卖呢?

把现在流行的当做未来流行的!把现在好卖的当做未来的趋势!

如呋虫胺,属于第三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登记,对刺吸口器害虫有优异防效,具有超高效、广谱、用量少、持效期长、对作物无药害等优点,2013年进入中国市场,2014年10月25日在中国的专利到期,一度非常火热,很多企业看好这个化合物。

然后,大部分企业都选择了跟随潮流,登记防治对象为蚜虫,事情证明,这种跟随是非常盲目和冲动的,呋虫胺对稻飞虱表现优异,对蚜虫却效果平平,而且原药价格未来下降后期性价比也难以预测。显然,这些企业对未来性产品应用前景、发展潜力的识别和判断还不够,产品经理有没有调查和研究?

误区五:对政策风险把握不够

有时候,政策影响对产品是致命的,尤其是当今环境趋紧的压力下。

最惨痛的案例就是氟虫腈的禁用,专利临近,国内企业一窝蜂的登记(2009年氟虫腈及其复配剂正在办理登记手续的估计有3000多个证),着急跟进,结果确是因为对蜜蜂等有益昆虫和鱼虾等水生生物毒性太大而被禁止使用,有大型制剂企业直接损失一千多万,有中小型制剂企业直接损失三四百万,某些原药企业损失非常惨重。

如吡唑醚菌酯、铜制剂、虫螨腈因对水生生物毒性问题,因此登记水稻存在潜在风险,噻虫嗪、吡虫啉等烟碱类杀虫剂对蜜蜂毒性高,未来在蜂源作物上(如苹果和柑橘)的登记也存在风险,结果不得而知。

误区六:对化合物识别不清

一个化合物有没有未来性,不是看现在登记热不热门,而要看国内外应用价值、原药工艺和价格趋势、替代性化合物、应用性价比(与现有同类化合物相对有没有优势)等。

如茚虫威,当年国内企业也是一股脑儿跟着登记,对这个化合物本身的认识和了解并不深,也没有对其发展前景的基本判断,结果因为其作用速度慢、性价比低,大部分成为烫手的山芋。

如氟环唑,虽然在国外推广和销量很好,对一系列禾谷类作物病害如立枯病、白粉病、眼纹病等十多种病害有很好的防治作用,效果很好,但因为性价比低,在靶标作物上有很多可替代的化合物,加上安全性低,因此在国内一直推不开。

最近几年到期的专利化合物很多,还有一些国内企业没有开发的非专利化合物,这里要郑重提醒农资企业,切莫盲目跟风,为了差异而登记,一定要识别清楚化合物的市场前景,以竞争的视角来看待化合物本身,比如联苯肼酯、氟虫双酰胺、唑虫酰胺、氰氟虫腙、啶氧菌酯、氟啶虫酰胺、乙虫腈等,需要慎重识别、研究、验证和评估后开发。

误区七:盲目选择老剂型

如有一家国内制剂企业,认为可湿性粉剂(WP)比水分散粒剂(WDG)成本低,更有优势,因此相关产品全部都登记WP。可是市场潮流无法改变,专家都在宣导WDG的优势和趋势,企业都在大力推广WDG甚至DF,你怎么能阻挡这种潮流?

误区八:为了专利而专利

为什么说是为了专利而专利呢?有些国内企业申请专利,没有实际价值,市场上也没有人登记相同配方,完全是为了拿政府补贴,不是真正的考虑设置市场门槛和壁垒,而国外企业的专利往往是一剑封喉,让其他进入企业难以迅速跟进和模仿。

误区九:对剂型研究不透

因为对化合物的剂型研究不透,没有摸清楚,造成登记下来后,产品生产质量不稳定,这个在业内也相当普遍。

如盲目登记高含量吡唑醚菌酯单剂水分散粒剂和悬浮剂、咪鲜胺悬浮剂、80%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40%吡虫啉悬浮剂等,结果生产不出来,或产品稳定性太差。

误区十:战略性产品布局不够

目前产品经理开发新产品的工作主要从已下证开始,盯着眼前的,实际上,一个产品的开始应该从立项开始,在自己研究的范围内,对未来战略性产品的布局应该是产品经理的核心职责。

最优秀的产品经理,决定的不是企业的现在,决定是企业的未来1-3年。

产品经理是产品的总经理,应该具备前瞻性投资眼光,把握公司未来战略产品布局和应用前景,捕捉化合物将来的价值机会。

业务员知道什么产品好卖,可是不懂这个化合物的寿命,不懂这个产品的前景;研发人员懂配方,可是不懂登记政策,不懂市场和竞品,所以,就需要产品经理,就要懂市场端,又要懂研发端。

文章内容摘自《新农人视界》公众号,仅供自己学习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