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李贺已经搜肠刮肚地开始创作诗歌;司马光砸缸。但是后来,因为神童的名气大,流量大,可以变现(如仲永出名后,他父亲就拉着他到处去捞好处),衍生出了一种人造神童。根据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的记载,人造神童是这样造的:饶州自元丰末朱天锡以神童得官,俚俗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能念书,自五、六岁,即以次教之五经,以竹篮坐之木杪,绝其视听。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中间此科久废,政和后稍复,于是亦有偶中者。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怎么培养神童呢?挂在树上,不分白天黑夜念书给他听,日子久了,不就是“不会作诗也会吟”?但结果是,这种培养方式坑死了很多孩子,哪些所谓培养成功的神童,也像个小白痴,只会满口子曰诗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怪象,是因为我国有着光荣的诗书传统,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比如前面列举的神童里,除了司马光和甘罗,其他的都是以读书出名。前几年有个河南商丘的神童张易文小姑娘很火,她11岁就考上了商丘工学院(大学专科)。问问成功秘诀?据说她平时不用去学校,她老爹和老妈亲自给她上课,不准吃零食、追剧、打游戏,只准上课。关于女儿未来的规划,她父亲的回答是,想让她未来从事科学研究,在高校工作。大专毕业后,希望张易文能够写出一两篇有科研价值的论文,然后以此申请破格参加研究生考试。如果不行,就考试升本。之后在国内读研,然后出国读博。也是前几年,德国有一个叫穆科科的足球神童,才12岁,已经先后在U16、U17青年队中踢得呼风唤雨,不仅如此,这小子还有了一个18岁的女友·····我们的教育目标是把有点天赋的孩子都变成超级小绵羊。外国的教育目标则是随便你怎么发展只要你最后变成小饿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