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剂就把腹中胀气排干净!

 图书 馆员 2023-09-14

经典古方,一剂就把腹中胀气排干净!

笔者年轻的时候,看到许多餐桌上的中年人,总是大腹便便,仿佛带了个游泳圈,乍一看似乎腹中容器很大,应该很能吃,但实际上,这些中年大腹们,在餐桌上往往是蜻蜓点水,一个比一个秀气,一点也没有年轻男性狼吞虎咽的能力。
这是为什么呢?
究其本质,其实就是脾虚了。
强烈推荐关注作者公众号:仰岐黄。
医圣说过一句话: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
这话提纲挈领,意思呢,就是太阴(这里指脾胃)不行了,虚了、病了,就会大腹便便、腹胀腹满,严重的还会呕吐,吃饭不行,吃不下去
这是医圣对脾虚定义的一个核心指征,既然看出毛病来了,那不给个治疗方法,似乎就说不过去了。
医圣给了一个方子,叫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别看名字挺长,其实配伍都出来撑门面了,原方剂量比较大,参考剂量笔者缩减了一点:
厚朴12克、生姜10克、姜半夏10克、炙甘草6克、人参6克
这个方子,熟悉中药的读者,一眼就看出了端倪。
因为脾虚,所以脾胃运化不好,湿浊之气就容易积滞在肠子里,慢慢的,肚子就胀起来,稍微吃点就胀。
这时候,就先得找一些排污高手来除除污浊,这里就安排上了厚朴。
厚朴入大肠,可以从气分层面,推动大肠下降,排污浊、排胀气,核心主药就是它。
与此同时,如果大肠降的不到位了,一般同属阳明的胃经,也有点拥堵不畅,就再配上半夏,又可以降胃,又能化痰散结。
生姜在这里用处比较杂,一来生半夏有毒,用生姜解毒,二来生姜可以止呕、降胃气,三来可以散肠胃的水气,还能暖脾胃,改善脾胃虚寒,一举多得。
医圣深知人体奥妙,知道仅仅通调肠胃是不够的,还要配上人参这员补脾大将,虽然剂量不算大,但只要脾气升了,肠胃就能慢慢降下去,没有人参,就不能画龙点睛!
最后呢,我们稍微拔高一下,以医圣说过的几句话,做结尾: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同,调理也应根据个人身体情况来选择,在使用时应遵循医师的指导,按照剂量和用法正确使用。

黄帝内经一个奇方——半夏后补汤,把腹中胀气排干净
每次逛完街回到家,手上有满满的战利品,但肚子里,往往也藏着满满的……胀气。
咱们都知道,中医认为脾胃失调、气机不畅,是胀气的元凶。胃火未熄,气流郁塞,就会闹出腹胀的闹剧。这些病因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食物在胃肠道内滞留过久,产生大量的气体。长期胀气可能会导致脾胃功能减退,影响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此外,胀气还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增加患上肠道疾病的风险。
咱们来看看这款“半夏厚朴汤”都有啥好料子,是怎么击退这些胀气小鬼的。
我们来看看这个方剂的组成。它由姜半夏10克、厚朴15克、人参5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组成。每一味药材都有其独特的功效。
厚朴,性温味苦辛,归脾、胃、大肠经。它能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消食导滞。生姜,性温味辛,归脾、胃、肺、心经。它能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姜半夏,性平味辛甘,归脾、胃、肺经。它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炙甘草,性平味甘,归所有经脉。它能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人参,性温味甘微苦,归脾、肺经。它能大补元气、固脱生津。
为什么半夏厚朴汤可以有效地排除胀气呢?原因很简单,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胀气大多是由于胃中湿痰、寒气所致。当我们吃了过多的寒凉、油腻食物,或者吃得过饱,胃中的气机会受阻,湿痰也会积聚,从而造成胀气、不适。黄帝内经:“胸中烦满,胁下有水气者,姜半夏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而半夏厚朴汤中的药材,如厚朴、生姜、姜半夏,都能够温暖中焦,排除湿痰,疏通气机,帮助胃气顺畅地向下,从而达到消除胀气的效果。
半夏厚朴汤能把腹中胀气排干净是因为它能理气行滞,使气机通畅。
升降思维:脾胃、肝肺、心肾一气周流!

(一)脾胃是升降的轴心

吴达说:“脾为阴土而升于阳,胃为阳土而降于阴,土位中而火上水下,左木右金,左主乎升,右主乎降,五行之升降以气不以质,而升降的权衡又在中气,升则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气之右转,故中气旺则脾升而胃降,四象得以轮转,中气败则四象失其所行,因脾郁而胃逆也”。罗谦甫亦说:“人身心肺在上,行营卫而光泽于外,肝肾在下,养筋骨而强壮于内,又必赖脾胃在中,传化精微以溉四旁,若脾胃之气一伤,则四脏皆失其所”。可见脏腑升降的轴心在于脾胃,脾胃为人体精气的生化之源。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无不仰给脾胃输布精气以充养。虽然其枢转有赖肝肺之升降,而脾胃本身之升降才是主要的。前人之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土为万物之母”即从脏腑升降机制脾胃起着轴心作用论的。
   关于脾胃升降的病理机制,《金匮》记载:“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实汤主之”这是脾胃失其升降之机,饮浊得以凝聚成形的例症,仲景治以枳实汤,调其升降,斡其气机,使“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叶氏之言曰:“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以降则和,大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阴,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
华云岫归纳叶氏脾胃的解谓:“脾胃【之病,当祥辩其升降二字,盖脾气下陷固病,即不下陷而但不健运亦病,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而但不通降亦病矣”。脾胃生理功能的特点在于升清降浊,脾输精于上,清之升也,胃传糟粕于下,浊之降也,《内经》“青气在下则生飱泄”,为脾气下陷之证,“浊气在上则生膹胀”为胃气上逆之证,当升者降,当降者升,是为“阴阳反作”之病。
  (二)肝肺是升降的轮转
  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肝之升也,遂其生发之令,肺 之降也,行其收敛之权。人身精气的生化虽以脾胃为泉源,而输布流行却以肝肺为枢转。肝气主升,把精气上输头身及上窍,肺气主降,把精气下达于脏腑及筋骨,这样才使气血流行,脏腑安和。肺肝两脏,相互制约,左升右降,合乎自然。惟肝性刚而易动易升,肺脏娇而易痺易郁,因而常造成“肝升太过肺降无权”以致升降失调,枢机窒塞的病理机制。
  肝喜条达,肺喜舒宣而主气机,最怕邪郁,郁则气滞,如六淫外侵则肺气郁痺而治节不伸,七情内扰则肝气拂逆而生机不畅。外感内伤足以影响肝肺之升降而使气机郁遏。王孟英以肝肺为外感内伤病审证求因的纲领。他说:“肺 主一身之表,肝主一身之里,五气之感,皆从肺入,七情之病必由肝起”肝气一逆,则诸气皆逆,治节不行则一身之气皆滞,尝谓“人身气贵流行,百病皆由衍滞,设知此义,则平易之药清淡之方每可以愈重症”
  在肝升肺降之中,肝升是主要的。由于肝性刚急主动主升。在病理过程中先是“肝升太过”以致“肺降无权”。所谓“肝阳上浮则肺气不降”,“风阳浮则治节横斜”,由于“左强右弱”-“金不制木,木反侮金”导致有升无降或升降失调的病态。内伤杂病之繁而且苟者莫如肝病之为最。犯上则为喘,侮中则为呕为胀,乘下则为闭为淋。
此以魏玉璜之以“肝为万病之贼”,张鲁峰以“五脏之贼”诚以肝木犹龙,变化莫测,肝脏之病较他脏为多之故。在肝病中以“犯中克土”为多见,犯胃则恶心干呕,脘痞不食,吐酸水延末,克脾则腹胀便溏,或不爽,肢冷肌麻,若细分之又有肝“肝乘脾”与胆乘胃之别,“乙木乘阴土”证见两胁满痛,少腹墜胀,立则剧而卧则舒,为肝气上逆,脾气下陷之证,法当“疏木培土”如逍遥散。
“甲木乘阳土”证见脘痛呕吐,心中痛热,气上冲心,不饥便秘,为胆火上升,胃气不降之病机,法当泻木安胃,如乌梅丸。肝脾胆胃的升降失调而出现的病机是复杂的,然而不出“肝木不升则克脾土,胆木不降则克胃土”这一规律。这里可以看出,胆随肝逆,肝胆上升在内科的某些病起着主导作用。
   有肝升肺降的两方面,不应忽视“肺主治节”“肺主清肃”即“肺降”这一方面在某一些疾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肝木之所以得横逆因“金不制木,木不所畏也”。设肺金清肃之令得行,肝木相安无扰。
季楚重指出肺在升降机制中的重要环节时说:“清浊升降,皆出于肺,使太阴失治节之令,不性生气不升,即收气亦不降,上下不交而郁成矣,故经云:太阴不收,肺 气焦满,诸气墳郁,皆属于肺…在肺不主降的病理过程中情况亦是复杂的,诸如:肝胆逆生之火,胃腑逗留之浊,枢机壅遏之热,水饮凝滞之痰,均蜂起而作难,致病变百出。正如王氏指出:肺即不主清肃,一身之气皆失其顺降之机,针对这样的复杂情况,王氏指出了“清肃肺胃,平泻肝胆”的综合措施。
  (三)心肾是升降的根本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水火是阴阳的征兆,“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降是阴阳的动作,因此说“造化之机,水火而已”“死生之机,升降而已”心主火而肾主水,脏腑升降以心肾为根本。祖国医学的脏腑学说从其生理作用与病理转归来看,以心肾二脏为重要脏器。心为君主之官,肾是先天之本,其在生理上的作用可知;心不受邪,受邪则死,肾不可伤,受伤则危,说明其在病理转归上的重要作用,其所以然,是因为心肾二脏分寓水火,判别阴阳之故。
水升火降关系人的生命寿夭,这不能说不是根本问题,如“水火相济则能生物”“水火不离,分离则死”张景丘曰:“火性本热,使火中无水,其热必极,热极亡阴而万物焦枯矣,水性本寒,使水中无火,其寒必盛,寒盛则亡阳而万物寂灭矣”这是水火关系人的生死问题。又如“水火交,永不老”“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奉其人夭”肾水足则阴精上奉,水足制火,此阴精所奉而令人寿延也,肾水亏则心火独炽,火来侮水,此阳精所降而令人寿夭也”这是水火关系人的寿夭问题。
  水火升降的机制是微妙的。心本火脏在而火中有水,所谓“离中偶画生阴”肾本水脏而水中有火,所谓“坎中奇画生阳”火为水之主,故心气日欲下交,水即火之源,故肾气日欲上升,是以“水不升为病,调肾之阳,阳气足,水气随之而升,火不降为病,滋肾之阴,阴气足,火气随之而降”这就是水得火而升,火得水而降的道理。一般情况下“火宜在下,水宜在上,交则既济,不交为未济”其病理现象即为“心肾不交”或“水或火偏胜”
例如:消渴征不交,火之胜也,水气病之不交,水偏胜也“推而广之,少阴病之心中烦,不得卧,火偏胜也,故用黄连阿胶汤泻心火而滋肾水,使心肾交而烦解寐至;少阴病之脉微细,但欲寐,水偏胜也,故用真武、四逆之奋心阳、降肾浊使心肾交而脉起疲振。其它如交泰丸(黄连、肉桂)用治失眠、磁朱丸之用治内障,均从心肾着眼为交通心肾,调济水火的著名方济,即《灵枢》的半夏秫米汤用治“胃不和则胃不安”其所谓通其阴阳者,亦无非水饮痰浊阻滞中焦而激浊扬清,为心肾交通开避道路。或问:半夏秫米汤,明为治胃,何关乎心肾,不知心肾交通以脾胃为枢纽,试观磁朱丸中用一味神曲之作为“黄婆媒介”(黄婆即脾胃)者其义可见。
  在恶寒发热的病象中有涉及其根本的即关乎心火与肾水,虞天明曰:“阳虚者,心经元阳虚也,其病多恶寒,责其无火也,阴虚者,肾之真阴虚也,其病多发热,责其无水也”其根本治疗应采取王太仆提出的:“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本方法。肾为水之主,心为火之源,故取心,者不必剂以热,但益其阳;取肾者,不必剂以寒,但强肾之阴。自张景丘等提出命门水火为真阴真阳之后,把王氏“壮水益火”之论不是分属心肾而是统归天命、肾的另一含义了。冯楚瞻曰:“要知平人而至于病,必由于水火二家先病,小病或由于气血之偏,大病必由于水火之害”
  心肾水火升降和其它脏器的关系,如娱东阳说:“坎水温升,则肝木舒其疏泄之性;离火清降,则肺 金行其收敛之政”肝木得肾水的滋荣,才得遂其升发疏泄之性;肺金无心火的克制,才得行其清洗收敛之令,这是可以理解的。又如何伯斋说:“人之脏腑以脾胃为主,盖人之饮食皆入于胃,而运行于脾,犹地之有土也,然脾胃能化物与否?实由水火之二气,非独脾胃之能也,火盛则脾胃燥,水盛则脾胃湿,皆不能化物,乃生诸病”脾胃得水火的调节才能腐熟水谷,变化精微,如果水火不调过燥过湿,不仅不能化物,还能变生诸病。水火的根源在心肾,水火的调济在相交。心肾交,水火既济,又不仅脾胃得以生化,五脏六腑亦无不赖以安和。

家极为珍视的养生气功河洛调息法,6个呼吸引动肾阳,肝肾同补

图片

全身放松,端坐在椅子上,眼睛微闭,口微张,然后吸满一口气,吸到不能再吸为止,再用鼻孔慢慢呼气,分六次呼出,呼气的节奏要均匀细长,身体始终保持放松状态。第六次呼的时候将意识引到腰肾处。然后体会一下,腰肾部是不是有一种轻松舒适、微微发暖的感觉?

一个回合就是吸六次,呼三十六次。一次做六个回合就可以了,此时对呼吸的要求是吸满一口气,呼的时候分六次,要求呼的时候细、慢、匀、长,久而久之坚持一段时间后,自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为道家极为珍视的河洛数息法,传承非常隐秘。
肾水的生成问题,还带出了如何补肾的问题。古人说的是肾的气,现在一般说的是肾的形,体用不分。不明白这个问题,那么补肾就会存在很大的误区。事实上,补肾一直存有误区。关于肾水的生成,一般认为,肾在下,主水。总认为是阴亏,用六味地黄丸补肾,结果是越补越亏。甚至有些医家也不明就理,还美其名曰虚不受补。实际上肾在下,主水,指的是肾与水的关系,犹如一个盛水的器皿,并不是生水的地方。河图在论述事物的生成时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这可能是最早关于“肾属水,来源于上”的论述。
其实古人早就在论著中点明了水火既济的奥秘,如《尚书洪范篇》就有“水性下流,火性炎上”的论述。水之源一定在上,下流者其气一定在上。同样的道理,上炎之火其质一定在下。所以古人的小周天产药,先天真火启动是从下丹田开始。丹者,赤也,赤者,红火之象。丹田真火发动,全身活力四现,暖洋洋的犹如沐浴之方起。有些前人认为,左肾右命门,实际上左右两边都是肾。丹道医家认为命门的真正位置在小腹。小腹一凉脑门一热,人就不行了。所以养生上贵在脑门常凉,小腹常暖。尤其是小孩,小腹一凉就容易出问题。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肾虚,殊不知,肾虚在中医里分为肾阴虚与肾阳虚两种。按我这些年的临床经验来看,真正肾阴虚的比例很少,大部分人是肾阳虚。其实从上古医家一直到医圣张仲景,一直沿用温补肾阳的方法来补肾,其中最著名的是八味丸。古人不仅用它来温补肾阳,还用来治疗消渴症(相当于现在的糖尿病)。到了宋代,有一位精通儿科的大医学家钱乙,为了补充小儿先天不足等五迟症,将八味丸减去了附子、肉桂两味,变成了六味地黄丸,去滋补小儿先天形体的不足,取得很好的疗效,成为一剂千古名方。内容来自武术丹道气功公众号。可惜,不明就里的很多后世医家一直陷入肾属阴,肾虚就是肾阴虚的这一谬误里,错误地把它当成了**肾良药,一味补阴,自然会越补越亏。按照丹道中医的传承,六味地黄丸真正的效用是补肝的,肝主疏泻条达,具有生发之气。所以说能够对小儿的生长发育有很好的帮助。因为形体基本定型了,所以对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就不大了。新经络公众号提示在补肝方面,用六味地黄配合柴胡类的方剂,对慢性肝病患者有着非常好的疗效。古人认为,乙癸同源(中医认为,乙代表肝木,癸代表肾水),即肝肾之气同源,是非常有道理的,六味地黄丸补肝即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那么肾阳虚,主要指的是肾的封藏固摄的能力下降了。此时会产生男性的前列腺炎,尿频,女性的漏下,带下及性冷淡等症,都与肾阳虚就关。比如几克重的一个塑料袋能盛十几公斤的水不漏,这个塑料袋就类似于我们人体这中的肾阳之气,有封藏和固摄的作用。南少林火功推拿导引术提示只有它坚固了,水才不会外溢。所以水外溢的时候不是水本身的问题,而是塑料袋的问题,即肾阳的问题。引起肾阳虚的问题有很多,比如古人说的寒从脚下起,脚一暖人就暖了,泡脚按摩足底和站站养生桩都能补肾阳。
现在我们回到开篇的天一生水补肾法中来,我介绍的这种一吸六呼的调息法古人也叫进阳火,分六次呼出来是把阴气退出来。身体的阴气少了,阳气自然就平衡过来了。我们每次用调息来补肾的时候,一个回合就是吸六次,呼三十六次。大循环按跷导引术提示一次做六个回合就可以了,此时对呼吸的要求是吸满一口气,呼的时候分六次,要求呼的时候细、慢、匀、长,久而久之坚持一段时间后,自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